什麼是『幼兒發展遲緩』? [上篇] 認識發展遲緩。
首頁 » 什麼是『幼兒發展遲緩』? [上篇] 認識發展遲緩。

什麼是『幼兒發展遲緩』? [上篇] 認識發展遲緩。

發展遲緩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常常聽到阿公阿嬤會說小朋友「大隻雞慢啼」,所以動作或反應比別人遲鈍一點是沒有關係的,但有時候誤判發展進程,可能會錯失早療黃金期,所以還是要多多留意幼兒發展遲緩的問題。

●「發展遲緩」的定義?

1. 未滿六歲的小孩在認知、動作、語言溝通、心理社會發展或生活自理等方面,與絕大部分同齡孩子相較,有明顯落後或異常的現象。
2.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8%
3. 臨床建議:落後超過正常發展期三個月以上,就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三個月內可以再觀察,畢竟每位幼兒的發展速度不同。

●發展遲緩的類別

一、認知
對記憶、理解、事物、概念、邏輯、與表達等認知能力,與同齡者相比發展較遲緩。
例如:顏色、數量與大小等概念,可以正確玩拼圖、積木配對等認知類遊戲。
認知發展、數字、發展遲緩
二、粗細動作
於嬰兒期發展最為快速,分為粗大動作(大肌肉運動),例如:翻身、坐、站、走路、跑跳等;精細動作(小肌肉運動),例如:抓握、放物、交換、拍打、拿取、畫圖、寫字等。
若家長想了解幾個月該學會什麼動作,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提供的0-6歲兒童發展連續圖
https://tinyurl.com/4k9xhsc9
發展遲緩、粗大動作

 三、語言溝通
語言理解或表達能力,有著明顯偏差或延遲發展現象而導致溝通困難,包含構音障礙、嗓音異常、語暢異常或語言發展遲緩等四種類型最常見。
例如:是否能聽懂指令並做出適當回應、叫親近的人稱呼,如爸爸媽媽等。

 四、人際社會
指的是個人社交、情緒和行為能力,廣泛面則包含孩子的學習及活動能力。
生長環境及文化刺激佔據很大的影響因素,若行為表現不符生理年齡應該有的狀態時,則有可能產生人際社會方面的適應不良。
平日的觀察如:是否認得主要照顧者的臉、關心他人的感受等等。
人際社會、發展遲緩

 五、生活自理
溝通能力、人際互動、人格特質和情緒行為等,多層面互動下會形成自我照顧的能力。例如:自己喝水、吃飯、刷牙、洗手和臉、穿衣服、自行大小便及清理等。
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對應的生活自理指標發展,若未出現或是排斥,則可能面臨發展遲緩問題。
生活自理、發展遲緩、刷牙
●兒童發展遲緩原因

一、懷孕生產週期(包括產前因素、周產期因素及產後因素)

  1. 生產前
    — 環境因素:服用藥物、化學製劑、各種致畸形物、物理能源及放射線,孕期感染如德國麻疹、巨噬細胞病毒等;或母親患有系統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苯酮尿症等。
    — 中樞神經系統先天性畸形,如小腦症、水腦症等。
    — 遺傳基因突變症候群
    — 染色體異常
    — 產前缺氧
  1. 週產期:
    — 出生前短期內或生產過程中早產、缺氧、窒息或生產中傷害等。
  1. 生產後:
    — 環墇因素:如外傷、感染、中毒、黃疸過高、腦血管病變。
    — 新陳代謝異常。
    — 其他先天性疾病。

二、先天性因素
          — 智能不足、腦性麻痺、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等。
— 肢障、視障、聽障、自閉症等等,其中自閉症屬於廣泛性發展遲緩。

三、後天性因素

近年開始出現的重大因素之一,因為「後天刺激不足」造成的發展遲緩。
臨床常會發現幼童潛能不錯,但主要照顧者並沒有好好跟幼童互動,包括對話,問答與玩遊戲等等。
特別現代3C手機產品多元普及,父母人手一機只顧低頭,鮮少與幼兒互動,甚至直接給小孩 玩3C產品以利方便照顧,忽略跟小孩說話的重要性,「仿說」機會少,口語能力就發展得慢。
另外也存在文化剝奪、忽視、虐待等心理社會環境因素。

不論先天性或後天性因素,若對幼兒的發展狀況有所疑慮時,建議還是尋求專業醫師人員的意見,透過臨床評估與診斷,才不會錯過治療黃金期,家長也能安心陪小孩成長。

執行編輯:鳳君

推薦閱讀
及早發現,把握黃金治療期,新生兒基因檢測醫師圖文解說
我的寶寶是遲語兒嗎?(附語言發展圖、評估表)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