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軍官方媒體介紹軍備局401廠所研製的TS-93與TS-96夜視鏡,可以安裝在槍支,或是頭盔上,並表示該廠的研發經驗已日漸成熟。然而軍備局的「最新成果」,在軍事專家的眼裡,卻是完全不及格,僅有1980年的水準。他們提出許多問題與缺點指出,包括仍採用視野狹窄單眼式、仍是單色,並且並且夜視鏡的扣具也無法與新式戰術頭盔結合。

從古至今,夜間作戰都是重要的戰術,中國古代兵書戰策上已有夜戰的篇章,史書上稱,死士隊「人銜枚、馬摘鈴」,從今日的角度,這些死士隊就是夜戰特種部隊。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開發,利用電晶體的訊號放大效果,夜視鏡就問世了,最初的夜視鏡應用在越戰,當時體積仍然很大,而且效果也不好,然而積體電路技術成熟,夜視鏡也就有了愈來愈好的視野,以及觀景縱深。

不知為何,夜視鏡在國軍當中並不普及,士兵很難用到這類裝備,更別說以它來進行戰鬥訓練了,這使得夜視鏡在軍隊裡的使用經驗不足,也就影響研發的進步速度。簡而言之軍方對夜視鏡是不瞭解的。

曾在美國陸軍服役的Allen Lin在臉書上批評「2020年再來研發出1980年的東西,台灣光電產業不是很強嗎?人材多到超英趕美,竟然是研發出這種玩具在充數⋯然後,最先進的夜視系統已跟熱影像結合,都能有彩色的畫面出現了⋯這種單色窄視角的的玩意根本在性能上無法滿足需求!

而且,這些是不是要等到2030年才配發到所有單位,然後2040才能戰力成熟?還是其實我們都想多了,這些東西只是樣品,根本沒打算量產⋯

說好的雷指器(雷射指向器)呢?缺這玩意,光是看得到又瞄不了又有什麼用?夜間作戰比起白天是複雜百倍,如果連基礎都弄不好,只想搶著玩高階的東西,我不認為對戰力形成有什麼幫助,還是⋯其實只是拿來拍照好看,刷個存在感吧?」

《尖端科技》軍事雜誌編輯李思平批評,當美軍用ENVG(Enhanced Night Vision Goggle ,增強型夜視鏡)時,國軍的TS-96還在倉庫,當ENVG已出到第三代時,國軍的TS-96也還沒有全發,然而,它連頭盔的墨魚乾(頭盔上的扣具)都扣不上。

另一名軍事分析員趙武靈(Casey Chao)也認為軍備局的夜視鏡過於落伍,他表示,TS96早在2007年就展出了,也就是將近13年前的事,即使在這段期間有陸續改良;但它就是「單眼單筒」或「雙眼單筒」的構型,簡單講,就是使用者的視野是窄的(40度),為了更清楚周圍狀況,戴的人只好像大頭玩具娃娃那樣,不斷轉頭掃視周圍,才能持續掌握狀況最明顯的就是它仍然是單筒夜視鏡。

「美國精銳部隊已使用四筒的GPNVG(陸用全景夜視鏡 ,Ground Panoramic Night Vision Goggle),視野可以達到97度。好了,現在連一般單位也有強化雙筒夜視鏡ENVGB,也已經是雙眼雙筒,而且除了傳統的綠色影像外,還有白色影像的版本。」

「當然,有人也許又要辯解,說一個(FOM)值以上的光放管,老美不給出口;但其實對方的國防技術安全局DTSA是可以依案審核的,這時候我就想問了,你真在意國家安全,要強化部隊戰力,而且又說美台關係如何良好,這種關鍵技術難道不該全力爭取?」

「我們再退一步,你別說向L3或TNVC這類美國大廠採購算了,以色列公司也弄出了「雙眼雙筒」夜視鏡 ,請問軍方現在非要讓拖了近十年的案子『繼續生產』,把一個視野狹窄的早期夜視鏡,從民國101年弄到110年來『完成全案製繳』,請問除了『消耗預算』與『便宜行事』外,還有什麼理由?這筆費用堪比造艦『慶富案』的高額預算,拿來生產『古玩』,請問到底是誰的問題?」

李思平隨後又發另一篇臉書批評,國軍對於先進裝備的觀念落後,也不只是夜視鏡,對於士兵的 急救裝備、防彈裝備、通訊設備同樣既缺乏又不瞭解。

李思平表示,我們有多少士兵懂得如何中彈後自救?有多少人受過正確止血訓練和使用止血帶?我們又有多少合格的專用止血帶,絕對不能是粗爛製造、應急的老東西,這樣重要的訓練與裝備是什麼程度?

通訊也是這個老問題,其實早在現代化士兵以前就該解決了,班級內主要還是靠喊的,班級對到排級則早該通信順暢。所以,看看有那些國家有真正的現代化士兵,有哪些國家還沒有。

解放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部隊配備夜視鏡,甚至「老美做什麼,他們就抄襲什麼」。他們的夜視鏡已有套星光融合熱像技術,防彈衣愈做愈好,而且發給基層,子彈已開始使用鋼蕊彈,能夠突破沒有抗彈板的防彈衣,那更別說沒有防彈衣的對手了。

不難想像士兵帶著TS-96,對抗有先進夜視鏡的對手,看不到對方,而對方早已知到你在哪。被人家打到一槍等於死刑,因為我們即使有防彈衣,也擋不了對方一槍。

說這些,其實就是擔憂國軍,很多東西不是說先求有再求好,而是你認為的有,常常拿到後幾個月,就等於「沒有」。

#夜視鏡 #國軍 #TS-96 #視野 #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