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法後,社會懂得尊重多元性別了?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 – 媽媽經|專屬於媽媽的網站
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性平法後,社會懂得尊重多元性別了?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

性平法後,社會懂得尊重多元性別了?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

性霸凌,玫瑰少年 葉永鋕,葉永鋕,性別平等,性別刻板印象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cmoney 理財寶

人人都知道性別刻板印象,卻不是人人都能破除性別刻板印象。2020年4月份,受到疫情影響,國內實施口罩實名制,由於民眾在購買口罩時不能挑選顏色,因此發生了國小男童因戴粉色口罩上學,被同學取笑、捉弄,而對粉紅色口罩產生抗拒、不願上學。

媒體向陳時中部長告知此事,部長便在記者會上帶領男性幕僚一起戴上粉色口罩,並聲稱:「每個顏色都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戴。」粉色口罩事件,我們不探討背後的政治作為,但此事件卻能讓我們一同思考,孩子們為什麼喜歡取笑「男生用粉色物品」?甚至同學間的取笑。

有多少是帶有惡意目的的校園霸凌?校園霸凌不僅僅是發生在電視新聞裡的事件,而是活生生地出現於現實生活中,就連多位在影片中活潑、搞笑的知名 youtuber,也曾在成長期,遭受過性別歧視的霸凌…(註:本文中所指稱的性別為生理性別,男生、女生分別指生理男、生理女)

性別刻板印象存在於校園各個角落

在筆者成長的年代,兒童節前夕,學校會把即將發放的禮物放在學校穿堂的玻璃櫥窗中,讓小朋友們觀看、挑選自己想要的禮物,然而,就像廁所分男女廁一樣,連禮物也區分了男女生可以挑選的種類,男生的禮物有籃球、魔術方塊、藍色餐具組,女生的禮物則有著色本、色鉛筆、粉色餐具組。

只是小小的禮物,卻也因為種類不同,表現出對男女性別特質的期待:男生應該要活潑、好動、愛運動,並且有理性的邏輯思維;而女生則是要文靜、溫柔且感性。

但「溫柔」這個特質,只能專屬女性嗎?對國小男學生而言,擁有「溫柔」的特質會不會被貼上「娘炮」的標籤?而「娘娘腔」、「不是男人」的這些標籤,除了言語攻擊外,還可能對孩子帶來什麼危機?

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玫瑰少年葉永鋕

曾經有位 15歲男孩,在本該享受青春校園生活的年華,卻因上述標籤,而承受著悲慘的校園霸凌…他是玫瑰少年葉永鋕,20年前,在學校廁所身亡。葉永鋕是個懂得幫媽媽分擔家事的貼心孩子,而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是做菜及唱歌,小時候最喜歡玩扮家家酒。

乖巧的葉永鋕因為性別特質較陰柔,班上同學因此時常嘲笑他是「娘娘腔」,令人心痛的是,班上同學的捉弄不僅於此,他們甚至使用肢體武力,在下課時強行在廁所對葉永鋕進行「驗身」,導致葉永鋕往後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只能憋著尿,避開與同學在廁所相遇的時機。

推薦閱讀【葉永鋕逝世20周年】蔡依林:我想對葉媽媽說,你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母親

4月20日,在葉永鋕最喜歡的音樂課上,他舉起手和老師說他要去廁所,由於葉永鋕平時表現良好,老師也就不疑有他同意了,殊不知,這便成了葉永鋕最後的一句話。直到下課鐘響起,葉永鋕遲遲沒有回到教室,後來才被學生發現他倒臥在廁所的積水中,滿臉是血,送醫不治。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死亡,促使大眾正視校園的性霸凌,爾後才催生了2004年所頒布的《性別平等教育法》。

只是開玩笑?還是在霸凌?

怎麼判定孩子們只是在玩還是已經構成霸凌?其實這個問題不只是家長們該知道,事實上,許多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正遭受著霸凌!他們認為同學們對他開玩笑,只是覺得好玩,既然大家都覺得好玩,不舒服的感覺自己忍一忍就好,如果自己拒絕了捉弄反而毀了大家的興致…

被霸凌者不知道其實玩笑已經過了界線,更不知該如何制止、求援、自我保護。霸凌與玩笑其實只有一線之隔,當較弱勢的孩子經常被欺負時,其實就已經構成霸凌。而所謂性霸凌,則是以「性」為主題的霸凌行為。

當嬉鬧玩耍,隱含著以身理特徵、性傾向、性別特質、性別特徵為題材,並「故意」譏笑、嘲諷、評論或侵犯,造成他人身心傷害,就不再是同儕間的開玩笑而已,像是嘲笑平胸女生是太平洋、洗衣板,或故意襲胸、拉女生內衣肩帶、阿魯巴,抑或是取笑性別特質較陰柔的男生為娘娘腔、較陽剛的女生為男人婆等,都算是性霸凌。

但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時,太開心玩著玩著就玩瘋了,時常無法拿捏界線,該怎麼辦?我們無法時時刻刻控制孩子、保護孩子,因此我們才需要教育,教導他們學會判斷何謂對錯以及逐漸學會自主。也因此,為了避免更多性霸凌、歧視的發生,性別平等教育就更為重要!

立了性平法後,社會懂得尊重多元性別了?

儘管國家制定了《性別平等教育法》來引導學校老師教導學生「性」的相關知識,然而,有了法律作為保障及依據,社會與孩子真的做到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以及尊重多元了嗎?下表為教育部性霸凌案件的統計資料:

根據資料顯示,最新兩年性霸凌的案件數分別有 48、43起;而根據兒童福利聯盟 2018年調查,11-14歲的孩子有 56萬人有霸凌經驗,14萬人曾遭受過霸凌,而其中性霸凌案件占校園霸凌 9.3%,意即,其實有將近 1萬 3千多人曾遭受過性霸凌。經過兩者比對可以發現,實際上孩子們在校園的處境遠比官方的統計還要危險!

教育部於 2019年採訪了數名成長期遭遇過霸凌的知名 youtuber,讓大家知道霸凌對被害人留下的傷痛…像是留著短髮的 Hook,因為身為女性,曾經不只一次認為「自己留長髮會不會人生更好過」;各種同學的一謙,因為身為男性,小時候不喜歡男生的遊戲,或常跟女生玩在一起就要被說是娘砲、娘娘腔、gay…小時候的他只能忍著這些痛苦,

獨自躲在房間哭泣,並想著:「為什麼自己不能陽剛一點?要是自己是女生就好了…要是沒有出生就好了…」

究竟霸凌狀況未改善,問題出在哪?

1. 家庭教育對「性」議題避而不談

許多家長仍認為與孩子談論性教育、同性戀、跨性別等,反而會讓孩子躍躍欲試,因此閉口不談。然而根據美國研究顯示,事實上家長的這種逃避心態,反而才會讓孩子因為好奇心驅使、且未接受到正確觀念的情況下,發生憾事。

2. 家庭教育存有「性別刻板印象」

父母的婚姻相處、家事分工、角色的性別特質,都會影響孩子對性別的印象,尤其是當家長用什麼樣的價值觀要求孩子表現性別特質,孩子在未接收到其他觀點前,很可能會複製家長的價值觀要求相同性別的孩子也要有這些性別特質。

3. 家長不被孩子信賴、未搭起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調查發現,有五成孩子不願告訴家長在學校被霸凌,原因在於孩子害怕父母擔心、認為講了也沒用、怕父母把事情鬧大…等因素。若家長與孩子間建立起良性溝通的橋樑,則可以避免孩子獨自隱忍傷痛,也能在孩子遇到煩惱時從旁協助。

4. 檢討被害人心態

《一個沒有霸凌的教室》中提到:有一段影片主角是一名克服霸凌的青年,影片的內容強調「以前過胖的孩子只要認真減重,瘦下來之後就不會再被霸凌了。被霸凌的孩子也需要努力。被霸凌的孩子,不要認輸,請加油!」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激勵人心的一段敘述,但其中卻存在著檢討被害人心態的思維。敘述指出被害人的缺點是「過胖」,他必須矯正這些缺點。「因為過胖才被霸凌,只要瘦下來就可以解決」──因此,被害人也要負起責任、改變自己。然而「只要有原因,人就可以傷害其他人嗎?」

答案當然是「不行」,但當社會大眾意識到被害人有不符合普遍價值觀的表現,很容易就陷入以價值觀「公審」被害人的情形。而校園中的性霸凌,旁觀者的孩子們也會學習大人的這套公審價值觀,認為被霸凌人本身就有問題的,所以他才會被霸凌。

家庭是孩子最初展開學習的環境,也是孩子學習教養、性別教育的最佳起點

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做到性別平等,也要引導孩子如何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同學的個體差異,讓孩子知道如何與不喜歡的人、發生衝突的人友善相處,同時也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如何求援。

推薦閱讀性心理發展的「這個階段」不能獲得滿足,可能會產生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甚至性犯罪!

不改變社會,你把孩子教得再好也沒用!

鄧惠文醫師曾說:「成為父母你將深刻感受:如果社會不變好,自己在家裡教小孩是沒有用的。」造成葉永鋕的直接死因,也許校方環境維護疏失,然而殺害葉永鋕的真兇,其實是發生在每個教室、每個角落、深植於社會大眾的「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給予我們一套行事的價值觀,告訴我們什麼是「好」、什麼是「應該」,當生活在這些社會規範裡的我們,卻忘了人人生而不同。避免發生更多起像葉永鋕的性霸凌悲劇,我們人人都有責任為改變社會規範中不合理的價值觀盡責,並時時記得與提醒孩子、家人、朋友、社會大眾,認同「每個人都是不同個體」尊重「每個人的差異」!

cmoney 理財寶】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兒子15歲死於學校,媽媽淚訴:不甘心發生這種事…台灣每年超過1萬件性霸凌,誰能保證下個不是你家孩子?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CMoney理財寶

CMoney 理財寶。提供投資分析工具,期望有效協助法人與個人找出合適自己的投資好方法。也在「投資誌」、「理財寶」2 大粉絲團,分享理財、投資等等各式各樣好文章。除了「理財」,更要「投資自己的腦袋」!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