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一個、生兩個哪個好?給爸媽5個最關鍵的評估面向! – 媽媽經|專屬於媽媽的網站
首頁 » 婚姻真心話 » 夫妻大哉問 » 生一個、生兩個哪個好?給爸媽5個最關鍵的評估面向!

生一個、生兩個哪個好?給爸媽5個最關鍵的評估面向!

備孕,懷孕,夫妻,手足,生幾胎
▲一瓢清淺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台灣面臨生育率低迷、少子化問題,很多爸媽都有著不知道應該生一個好,還是生兩個可以互相作伴較好的苦惱!每個家庭實際狀況不一都有各自的層面考量,不論是養育成本與買房的經濟問題、誰要帶小孩、家務及育兒時間分配、有沒有後援等,這些並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最重要的是夫妻倆一起討論做出最適合的決定,並且共同承擔經濟和教養責任,找到家庭生活最佳的運作模式。

到底要不要繼續生? 生第二胎有足夠的勇氣與不怕後悔嗎? 一胎與二胎的面面觀,讓正在猶豫的媽媽們更能審視自身狀況來做決定 :

推薦閱讀再生一個孩子才有伴?只生一個沒有不好,教養態度才是一切!

生一個跟生兩個到底有什麼差別

台灣2021年出生數為15萬3820人,生育率創下史上新低;美國更新2022年生育率預測報告,台灣則持續敬陪末座(生育率1.08)。除了整體生養環境因素,晚婚及遲育也導致夫婦生小孩意願低,或是頂多只生一至二胎,究竟拉長遠來看生一個生兩個有什麼區別呢?

有身為獨生子女的網友們分享,覺得一個人也很好「東西可自己獨享,也不需要過度擔心會不會孤單」,因在學校還是有同齡朋友陪伴,父母親再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孩子,也不會覺得比較孤單;有些也大歎「大部分蠻開心的,但有時真的會孤單」,會羨慕別人有手足,覺得寧願一個人來跟我搶東西也不想要一個人,加上有些心事還是沒有辦法跟朋友分享,而且長大了要一個人照顧父母覺得負擔較沉重,所以還是會希望有兄弟姊妹可以一起幫忙。

也有不少有兄弟姊妹的網友表示「有手足也有很多好處,小時候雖然常一起吵架、搶東西等,但是長大後感情非常融洽」,還會分享心事,更可以一起分擔照顧雙親的責任。

生一胎好處多 過來人的衷心理由

對父母來說的好處有 :「較輕鬆,有時間可跟伴侶換手」、「可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和資源,顧及所需的精神與物質需求」、「經濟比較不吃緊」,也有全職媽媽分享 : 「我比較在意生活品質,如果再生一胎而導致生活品質下降,不是我想要的」,也希望能有時間實現自己想做的事,未來孩子上大學就獨立了,也是回歸到夫妻互相扶持,覺得現在就應先存好養老金,減少將來孩子扶養的負擔。

該不該生第二胎也許你看了就能懂

如果生了一個,一家三口生活融洽或許已覺得滿足,但如果還是會想給孩子一個伴,那就必須夫妻雙方一起評估實際狀況思考以下問題 :

➤ 媽媽的年齡與身體狀況
女人還是要照顧好自己,如生第一胎已經受盡許多不適不大能負荷,生第二胎的確要三思身體是否能承擔,加上如果是高齡媽媽,生產風險與隱憂更多,流產、早產機率也較高。但假設平時都有運動保養,產後復原快那就較適合繼續生育。

➤ 是否有足夠後援接應 職涯規劃的取捨
如沒有家庭支持、長輩或保母幫忙照顧小孩等,接續懷二寶身心靈都會很累,媽媽得到產後憂鬱的機率也會增加。大寶如已是上學時期,誰幫忙接送? 老公是否是神隊友能互相默契支援,這時就很重要! 針對全職媽媽,更會面臨育嬰時職位是否也能保留還是須規劃轉職,甚至是工作環境如果不便擠奶,也會是一個考驗。

➤ 實際的經濟考量與盤算
有些人覺得養育第二個孩子支出也並非倍增那麼高,因為食衣住行大多都能一起共享或延續使用,雖然開銷提高,刪減非絕對必要的花費後,不會像許多人想像的劇烈。但是如果同時有其他大筆支出負擔,如買房房貸壓力、長輩生病長期住院醫療等花費,那就需仔細精算收入支出預估,也或許這還不是二寶最好的時機,可以緩緩一段時間以平常心看待,先好好累積儲蓄,如果孩子跟你有緣或許會在對的時機與你們相聚。

➤ 耐煩能力以及是否能找到大寶二寶生活的平衡
大多兩個小孩子的媽媽較常面臨崩潰,一點小事容易覺得煩躁,更不用說被哭聲淹沒,兩個孩子當同時有不同的生理需求,將考驗媽媽生存的智慧。有些媽媽適應狀態比較好,可從生第一個的手忙腳亂熟練到生第二個的亂中有序,其實每對父母都在混亂中學習,甚至能越來越上手。

➤ 大寶的接受度
對於第二胎的規劃,也需了解大寶的想法,有些媽媽是聽到孩子玩耍時突然說出「媽媽我好無聊,你可不可以生一個小寶寶給我?」才動了生第二胎的想法;但有些大寶會有爭寵或出現想努力得到爸媽關注的行為,可讓大寶參與媽媽懷孕歷程,養成即將有弟弟妹妹可陪他玩的氣氛,並鼓勵未來一起幫忙照顧小寶寶的心態。

推薦閱讀想再生一個?老公家事做起來!研究:隊友神不神將影響老婆是否想再生一胎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