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花板磚齊飛而來

然而,與過去大陸歷次航太計畫取得成功後的遭遇別無二致,「嫦娥三號」收穫的也是鮮花與板磚齊飛。其中最經典也是最老套的發難,居然來自官方的「中國青年網」的微博帳號:「當中國還有幾千萬的城鄉特困人口的時候,當貧困地區的許多孩子連午餐都沒得吃的時候,花費這麼多的錢搞嫦娥落月,有什麼意義?」網友「拍客視線」的微博則代表了部分民間人士的心聲:「在全體中國人慶祝嫦娥探月成功的時候,有幾人知道就在距離西昌衛星發射基地幾十公里處竟是中國最貧困最落後的大涼山地區!這裡還有數萬食不果腹掙扎成長的孩子們!偉大的祖國請停下腳步等一等老百姓吧!」

眼看著中國後來居上,一些美國媒體也沉不住氣了。《華爾街日報》的評論認為:「中國繼續重複美蘇早已完成的登月任務,只能說明想像力貧乏而不是豐富……計畫的輝煌其實是一種倒退。」文章還說美國「阿波羅計畫」就是因為缺乏明確目標和成本問題而提前結束。中國該為自己設定好不同於甘迺迪時代登月計畫的新奇技術目標,能受到全世界讚美,並被視為人類福祉,才是更好的選擇。文章最後建議中國用登月的努力,治理空氣汙染,發展太陽能。連日來在中國社交媒體瘋傳的美國脫口秀「囧司徒每日秀」,更是對中國月球車「玉兔」著陸成功竭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不過,信心爆棚的大陸官方顯然已有豐富的應對經驗。《人民日報》就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道出了「嫦娥」探月的意義所在:「曼哈頓計畫、阿波羅計畫、人類基因組計畫、863工程、載人航太工程、嫦娥探月工程……都屬於事關長遠的戰略計畫。它們的意義,儘管最終會關涉未來的日常生活,卻很難用柴米油鹽醬醋茶來形容。也因為它們常常需要耗時數年乃至十數年才能見到成效,任何短視的考量,都可能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至於網友非常關心的中國探月工程的投入問題,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稱總投入大約占國家GDP的萬分之幾,而當年美國阿波羅計畫的年投入約占當時美國GDP的2﹪到2.5﹪。

《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試圖打圓場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委婉闡釋了登月與貧民的關係:「問這個問題的人,也許並非想獲得什麼回答,或者說,並非提出了一個真問題,而是想表達貧富差距下的一種憤懣情緒……這種表達可能不講道理,只是簡單的情緒發洩,但這樣的情緒倒是在提醒我們關注現實,不要沉浸於大國的幻覺中,中國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科技成就值得鼓掌

正如《環球時報》18日的社評指出的:「嫦娥三號」、「落月熱」迅速在中國媒體上冷卻了,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被中國輿論當成了「常態化」事件。這從側面反映中國社會開始有了那麼一點寵辱不驚,人們對國家未來抱有更多預期。《中國時報》最近也發表文章,呼籲台灣人不要吝惜對大陸成就的讚賞。沒錯,中國大陸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至少在探月領域值得所有中國人鼓掌。(作者為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

#嫦娥三號 #北京航太 #登月任務 #月球車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