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怎麼辦?親子衝突後的省思 – 媽媽經|專屬於媽媽的網站
首頁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親子衝突後的省思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親子衝突後的省思

親子教養,同理心,親子衝突,情緒管理,抗壓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與朋友相識10年了,兩家的小朋友年齡也差不多。當遇到育兒問題時,常常會在一起交流討論。對於一個人來說充滿困擾的事情,另一個人以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之後,往往就會碰撞出不一樣的觀點和解決路徑。本文就來自於對一次親子「衝突事件」的討論。

遊戲、直覺、反思

遊戲

在一個陽光明媚、沒有網課和作業、無比和諧的上午,我和6歲的兒子玩起了遊戲。規則非常簡單,用碼錶計時,隨機抽取一個數字,看誰能用最短的時間把數字放到對應的格子裡,誰就獲勝。

第一局,兒子「意料之中」地輸掉了遊戲,他立刻失去了笑容,嘴裡開始碎碎念。

我對此並不驚訝,兒子從小就「輸不起」,雖然我一再淡化輸贏的概念,強調過程最重要,但始終不見成效。只要他輸了,不是發脾氣,就是耍賴不玩了。

親子教養,同理心,親子衝突,情緒管理,抗壓性

第二局,我刻意放慢了速度,並且告訴兒子如何尋找數字能更高效,比如從鄰近數字入手來找目標數字。兒子找到了竅門,再加上我的「放水」,他在這一局取得了勝利,於是立刻從剛才的無精打采變成了興高采烈,氣焰也高漲起來。我看著他“囂張”的樣子,暗想不能讓他這麼輕易就膨脹起來。

第三局,我加快了速度,兒子立刻慌了神,有一個數字他找了很久沒找到,緊張得不停地碎碎念。我提醒他找找鄰近的數字,沒想到這句好心的提醒成了一個導火線,引爆了兒子這顆「炸彈」。

他扔掉棋盤,俯身衝到我面前,額頭抵住我的額頭,鼻尖貼著我的鼻尖,壓迫得我幾乎呼吸不暢,他狂吼道:「我不玩了,以後再也不玩了!」

我還沒來得及反應,雨點一樣的拳頭砸向我的胸口。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暴力,有幾秒鐘,我的大腦一片空白。

直覺

等我反應過來,本能地抓住他的雙手,厲聲說:「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你要到客廳去冷靜一下!」

兒子立刻掙脫,還用力反推我,邊哭邊說:「這是我的房間,我不去客廳,你才應該去客廳!」

我幾乎使出全力才把他拽出去,但很快又被他掙脫。兒子跑回臥室,站在床上,一把抓起數字方塊朝我扔過來,接著又開始扔枕頭、被子,很快臥室裡一片狼藉。

這時,電話響起!我從未如此感謝過快遞小哥!這讓我有了抽身離開的機會。我穿上外套準備出門,兒子突然也恢復了理智,停止了扔東西,不再歇斯底里,是用一種非同尋常的禮貌語氣問我:「媽媽,請問你要去哪裡?」

實話說,當時我心裡非常吃驚!前一秒狂暴,後一秒軟萌!孩子的情緒為什麼能轉變得如此快速和極端呢?

推薦閱讀:孩子「低情商」的3種典型表現,常被父母忽視!

親子教養,同理心,親子衝突,情緒管理,抗壓性

出門後,我的思維還是被各種情緒所挾持:

「自我質疑」。學習了那麼多的育兒理論,為什麼關鍵時刻都沒有用呢?我對兒子的教育是不是失敗的?

「憤怒」。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在和兒子的對陣中顯得那麼軟弱,竟然還被他打了?!

「焦慮」。都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兒子已經6歲了,還有打人的行為,今後會不會變成一個習慣用暴力來解決事情的成人呢?

「害怕」。兒子的臉已經猙獰扭曲了,從他的表情裡,我絲毫無法看到那個每晚睡前都甜甜地跟我說最愛媽媽的男孩。

這些情緒如同開鍋的水一樣沸騰翻湧,過了很久才慢慢平息。情緒離開了,理智就慢慢地再次恢復。我一個人陷入了反思:

1.兒子為什麼會暴怒?

他從小就是「性情中人」,敏感易怒,容易情緒波動和產生挫敗感,但打人還是第一次。回想剛才兒子面目猙獰、撕心裂肺的吼叫,我的腦中突然閃過一個詞「崩潰」。

這下我突然理解了兒子,這個遊戲估計讓他崩潰了,打人則是徹底無助的表現。這麼想的時候,我的憤怒、傷心也得到了緩解。

2.兒子為什麼會覺得無助?

在遊戲過程中,他第一局輸掉時,情緒出現了低落。我雖然發現了這一點,但是並沒有採取疏導措施,而是第二局「放水」讓他贏了,於是兒子的情緒又出現了向上的波動。但第三局因為怕他「膨脹」,我不再「放水」,眼看自己又要輸了,他接受不了這樣劇烈的情緒波動,就出現了崩潰。

想到這一點,我開始自責,是不是因為我給了他能贏的預期,讓他希望落空,巨大的反差導致他不能接受,所以才崩潰了呢?想到可能是因為我的「不誠實」,導致了兒子的情緒崩潰,我被打的憤怒和傷心情緒徹底緩解了。

親子教養,同理心,親子衝突,情緒管理,抗壓性

3.回家後我能怎麼做?

回家之後,兒子還在自己的床上。當他看到我走進臥室,做出了一向在委屈生氣之後會做的求抱抱動作,坐起來抱著自己的雙膝,蜷縮在床頭背向我。

我輕輕走過去,靠近他,平靜地看了他一會兒。但他依舊拒絕和我做眼神交流,還噘著嘴發出哼哼聲。看著他氣鼓鼓的樣子,我笑著說:你生氣了,這次生的氣可真多,看你臉和肚子都氣鼓鼓的,媽媽來給你放一下氣吧。

我伸出手指做出扎針的樣子,在兒子的肚子和臉上輕輕戳著。不一會兒,兒子就笑起來,然後他突然伸出手緊緊地抱著我,臉貼著我的臉,雖然他沒有說「對不起」,但我知道可愛的兒子又回來了。

兒子逐漸平靜下來,就需要解決他生氣後打人的不良行為了。我告訴他,我剛才被打得很痛。他立刻問:「哪裡痛?我看看。」我抓著他的手,按著胸口說:「這裡很痛!」你剛才很生氣,生氣時你可以大喊大叫,甚至扔東西,但不能打人,不能做傷害別人的事。媽媽覺得你是一個好孩子,你能做到生氣後不傷害任何人嗎?兒子重重地點點頭,一臉認真地說:「能。」

處理了情緒問題,表明了規則,下面就要承擔不良行為的後果了!看著一片狼藉的臥室,我希望兒子明白扔東西一時爽,但是物歸原位就要付出勞動,所以讓他自己收拾。果然,兒子忍不住嘆氣道:「整理東西好煩啊!」

收拾好臥室後,兒子又恢復了往日快樂的樣子,完全看不出幾小時前曾經崩潰過。但我卻心有餘悸,很怕不知道什麼時候,他會再次情緒崩潰做出「瘋狂」的事情。

4.如何避免未來的情緒失控?

對於6歲的小朋友,學習辨別、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很重要的。我打算教兒子在情緒不穩定、感到不適的時候,用打分的方式認識自己的情緒強度處於哪個級別。比如以0-10分來判斷,0分是完全ok,10分是馬上要爆炸。我還做了一個圖示,在一條尺子的0分處畫了大笑的臉,10分處畫了馬上就要爆炸的炸彈。這樣是不是很形象?

如果孩子能辨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獲得自己做主的控制感,大發脾氣的次數就會明顯減少。這是一種預防性的紀律手段,提前干預,讓失控變得可控。

同時,對於成年人來說,暫停狀態下的靜一靜是一種最普遍的平復情緒的行為。但對於孩子,多數情況下,暫停是一種懲罰。就像當我充滿不良情緒使用暫停時,兒子並沒有得到幫助去重新控制情緒,而是感覺到了威脅和命令,情緒強度進一步升級。

相較於這種懲罰式的暫停來說,我們可以考慮提醒孩子注意他們身體發出的情緒訊號,幫助他們了解,當他們的身體緊繃或感到心跳加快時,需要暫時放下手中的事情,休息和放鬆一會兒,讓他們明白暫停是一種健康的緩解情緒壓力的機會,而不是一種令人難受的懲罰(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會讓孩子和我們不再敵對)。孩子一旦學會體會並回應自己身體發出的暗示,他們就可以自己使用暫停來平復情緒了。

親子矛盾中的一體兩面

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產生矛盾時,往往會陷入權力爭鬥中,而忽略掉很多的細節。生活由細節而構成,細節有時決定了一切。

在這次親子矛盾事件裡,我注意到的也是很多細節,情緒表現上有一體兩面,得試著感受並解讀。

這方面:

1.及時喊停,對於避免事態擴大化非常重要。

多虧了快遞小哥的電話,讓矛盾有了暫停的機會。媽媽被迫離開戰場,同時迅速感受到自己的異常,做到了抽離。只有這樣,才有機會進行下一步的反思、同理心等。

2.孩子拒絕抵觸時,用肢體語言強化情感連接。

對於孩子來說,擁抱、幽默的肢體觸碰其實都可以緩解壓力。當很多孩子表現出“拒絕”的樣子時,其實他們更希望家長抱住自己,給自己安全感。不僅如此,平時多和孩子進行一些對抗性、有身體接觸的遊戲,也能起到增進與孩子的情感連接的作用。

3.未雨綢繆,避免下一次類似事件的發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於腦部額葉發育並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理解並且順利控制自己的情緒很困難,也很有挑戰,媽媽給了孩子形象量化情緒的方法,並且打算在之後幫助孩子反覆練習,孩子對於情緒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也就可以逐漸進步了。

另一方面:

1.我們對孩子的預期,其實是強烈的心理暗示。

一開始,媽媽玩遊戲時就在自己心裡強調孩子「輸不起」,而我們來看事情的發展,孩子是非常配合地朝著「輸不起」的方向表現的。

對孩子來說,家人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來的就是他的自我,只不過他並不能理解,這個自我會受到家人看法加工,並不是完全真實的。因此,家長怎麼看這個孩子,孩子就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2.避免出現親子間的權力之爭。

在這次事件裡,其實廣義上的「權力之爭」出現了兩次。

首先是在第二局的時候,兒子贏了,被媽媽判斷為「囂張」,不希望兒子「自我膨脹」,換句話說,媽媽在這個時候似乎已經開始考慮事情不在自己控制之內,想要把控制權抓回來。

其次是兒子打人的時候,媽媽糾結於兒子是在客廳「冷靜」還是待在自己屋子裡,且不允許兒子待在屋子裡。此時,媽媽的訴求不是解決兒子當時的情緒,而是「你要聽我的」。

在這兩處,其實情緒都已經取代了理智,這也是為什麼交流最後會失敗、失控。

3.避免從自己的高度看問題的難度。

我跟石醫生明確了一個非常非常細節的問題,那就是,在第三局的時候,她究竟是怎麼提醒孩子的,我要求她把原話一字不漏地給我複述。

她的提醒是:「找不到37,你看這裡是35,你往後數兩個就是37了。」

的確,這個對於成人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提醒,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真的需要如此嗎?

對於我這種家有一年級新生,無數次因為寫作業被氣得差點做心臟支架的媽媽來說,我很清楚並不是這樣的。

孩子的理解、整體操控、邏輯推理能力比我們要差很多,很多我們覺得非常簡單的事情,對孩子來說是很難的,如果我們還用這種口吻去講的話,孩子很容易生氣。

腦補一下你高中的時候,一個數學奧賽全國金牌的學霸同學給你講微積分的情景,你是不是能更理解孩子一點了?

因此,這一點非常重要。我並不是要求家長隨時謹言慎行,而是希望大家能在說每一句話的時候都去想想,這個要求對孩子究竟是簡單還是困難。

推薦閱讀:別壓抑孩子想「贏」的心,但請先從「輸」中學習

4.去同理,而不是去操控。

同理心並不是我們操控孩子的工具,而是拉近我們和孩子距離的魔法。只有讓孩子認識到你想要全身心地理解他們,他們才會柔軟下來。

但是,如果你只是浮於表面的同理心,之後急不可耐地提出要求,那麼同理心的效果則會大打折扣。

媽媽回家後,明確了孩子很生氣,也表達了孩子可以用一些不傷害到別人的方式發洩情緒。但是,她並沒有深入孩子的內心,去交流剛才孩子有多麼難過,就急於開始給出要求、“立規矩”,其實這個同理心就是流於形式的。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心扉並沒有完全打開,那麼這次交流,也很難深入。

在立規矩之前,和孩子去聊一聊生氣的時候是什麼感受,聽聽孩子對自己情緒的形容是不是更好?這樣的話孩子也能有一次總結、分析自己情緒的機會。

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的流動。我們可以先讓孩子整理、形容自己的情緒,比如給孩子做「腦力激盪」時,讓孩子去想像在自己生氣的時候可以怎麼辦?拍打墊子,這是可行的;變成恐龍噴火,聽起來很好玩,但是不可行,不過能讓媽媽和孩子就這個念頭哈哈大笑……我們來寫各種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方法,讓氛圍愉悅起來。同時,這是賦能給孩子,讓孩子自己找到不同處理的方法。

同理心是什麼?同理心不完全是手段,同理心是水,是空氣,需要時時刻刻滲入我們生活,讓生活變得柔和溫暖。

養育孩子,永遠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裸機出廠,沒有說明書,無保修期,耗電2小時充電5分鐘,低能耗高噪音,時常開啟自毀模式……是不是很令人崩潰?

但是,養育孩子是我們心甘情願的選擇,是我們和孩子一同成長的一條道路,是我們要並肩同行的一段旅程。所以,請不停地思索,不斷地成長,在養育孩子的路上,我們要時刻保持敏銳、清醒,做到強大但柔軟,溫柔而堅定。

執行編輯:Hovis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媽媽經編輯部

媽媽們最關心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資訊,無論妳是哪個階段的媽媽、媳婦或婆婆,都能在這裡找到妳需要的精彩內容,歡迎媽媽們一同來聊「媽媽經」。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

南投竹山|麗堡休閒精品汽車旅館-近海盜村.木屐寮生態園一泊一食寵物友善住宿附早餐.便利舒適乾淨回客率高|體驗

生日最喜歡的慶祝方式就是旅行,安排了南投放鬆旅遊, 秋天的南投最舒服啦!住宿特地找了一家優質又CP值高的旅...

雲林古坑|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一票到底.水陸全日暢玩599|飄飄河.大碗公.尖叫無底洞.龍捲風|好玩水上樂園推薦|體驗

暑假來臨,天氣太炎熱,只好帶孩子們泡在水裡消暑囉! 特別安排雲林古坑「劍湖山世界主題樂園」,這是我高中時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