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一端出來就急著拿出手機拍照,問題是拍得好看、好吃嗎?(本報資料照片)
食物一端出來就急著拿出手機拍照,問題是拍得好看、好吃嗎?(本報資料照片)

「曾有位台灣同行告訴我,當他說自己是專業食物攝影師時,十之八九對方會以為他是美食部落客。」旅居美國多年,現任當地專業攝影師的沈倩如指出,要把食物拍得令人食指大動只是攝影傳達的目的之一,食物攝影可以訴說或捕捉的,更可能是一則食譜故事或是飲食文化,進而是「讓觀者停下來看,一看再看,並有所感受和啟發的影像」。

沈倩如的作品見於BBC、ELLE、Food & Wine、Moleskine、Uber、Westin Hotels & Resorts、Hearst、Time等美食和生活雜誌。她認為食物實為生活的共通點,「我們都有食物的記憶,因此,食物是個既親密,又易傳遞同理心的拍攝主體。透過它,我們得以對自己與他人的文化有進一層的認識。」

沈倩如指出,單純的日常飲食記錄若無造型,並不能說是食物攝影。「事實上,拍張誘人的相片並不難,但要拍出故事性、拍出個人在攝影和造型的想法卻不易。」沈倩如以《Food & Wine》雜誌的文章指出:「食物好吃很好,食物有故事更好,食物有別人未聽過的故事再好不過,食物有未聽過的故事且能引起同理心是無敵的好。」她也提醒:「不論怎麼拍,既然拍的是食物,最重要的就是食物,即拍攝主體。」

關於食物攝影,沈倩如強調「主角」與「配角」的互動與和諧,主角若是食物,則配角包括光、紋路質地、顏色和道具等。一般人拍美食往往會放上所有自認為好看的道具、配角,但她指出一味地「填」和「擺」,往往忘了去想配角和主體的關係,導致拍出的影像主配不協調,有失衡感。

對時下流行的情境食物攝影,沈倩如以專業角色提示:很多人以為套個App或擺道具就行,「殊不知沒弄好反而變成生活攝影,讓食物成了配角。一張相片因拍攝場景變大,或因道具多,以致於主題食物只佔一小部分或看不到細節,怎能說是食物攝影呢?」

#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