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出版社提供)
(爾雅出版社提供)

讀《電影一○○名人堂》,其中寫到西班牙超現實導演布紐爾,說他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也是個無神論者,他一生都在用電影瞄準一些東西,譬如一切來自政府的壓迫以及宗教迫害和偽善,不停地予以射擊,也因此,從西班牙到巴黎,從美國到墨西哥,沒有一處是他理想的家園。

這給了我許多感慨,禁不住要問:

人世間到底有沒有理想的家園?

身為中國人,更是幾乎一生都在遷徙。像我父母一輩年代的人,先是遇上滿清和民國的改朝換代,民國成立,軍閥割據,各有山頭;接著是遭到日本帝國侵略,抗戰八年,兵疲馬困,整個國家元氣大傷,家破人亡更是不計其數。一九○四年的日俄戰爭 荒唐的是竟然在中國土地上進行。抗戰勝利,老百姓還來不及慶祝,另一場更大的國共內戰展開了。百年近代中國,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戰爭和政爭不斷。鬥爭中的國家,老百姓怎麼可能安居樂業?動盪不安的社會,民生當然凋敝。許多人過著一窮二白的生活,逃難變成生活的主奏,從前方逃到後方,從淪陷區逃到國統區,沿海幾省的人更不停地向海外發展,南洋一帶甚至更遠的美國和歐洲,即使做奴工亦在所不惜,為的就是抵抗饑餓、尋找活路。

等到整個大陸江山變色,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到臺灣,從一九四九(民國三十八)年至今,總算讓民眾過了一段太平歲月,但期間遇到中美斷交和退出聯合國,引起民心波動和驚慌,造成兩次移民潮,有人移到美國,有人移到加拿大,甚至巴西、貝里斯島……只為尋找一個理想家園。

九七年香港回歸大陸,又造成香港居民的一陣不安,紛紛移民至加拿大和臺灣,為的也是能過平安生活。

其實如果自己的國家國泰民安,誰要移民他國?所以移來移去,無非是國家不爭氣,外侮或內亂,戰火處處,經濟崩盤,盜賊四起,毫無治安可言,民眾飄洋過海到別人的國家居住,為的不過是想選擇一個理想家園而已!

到底怎麼樣的地方才是理想家園?答案至為簡單,只要治安良好,經濟安穩,能享受到一切行動和言論的自由,以及一個富有文化和藝術的創作環境,讓人民看得見希望,這樣的國家,就是人們理想的家園!

人類幾千年的歷史,從部落演變成城邦,進而進步到組成一個國家。每一個國家的建立可說都經過無數朝代的實驗,從帝王專制、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到如今所謂的民主社會。但由於人性的貪婪,許多最初具有理想的領袖,一旦取得權力,腐化貪污尾隨而至,難怪世界上大大小小有幾百個國家,真正讓民眾百姓感到滿意的理想家園,並不多見。國家常常變成一部收銀機,只想到向人民收稅。能為人民謀福利的國家,可能只有北歐一些小國。絕大多數的執政者,嘴上掛著人民,為的只是一張選票,可從來未把人民死活放在眼裡。人民只要發出一些不同意見就被視為異議人士,甚至還要把這些持不同意見的人驅逐出境!

國家是屬於全國百姓的,而不只是屬於那些把國家資源掏空的人!

三月一日(星期五,雨)棲身之地

〈理想家園〉是我二○○七年五月二十日開筆,寫到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整整一年,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所寫的「三少四壯」專欄中的一篇短文,隔了將近十七年,重讀自己這篇隨筆,內心仍然糾葛。

特別是近來臺海兩岸動盪不安,戰爭的陰影更讓人心惶恐,於是禁不住又要問:

人世間到底有沒有「理想家園」?

時局到了今天,在我看來,比起十七年前更糟,如今的世界,一方面因氣候變遷,引來的火燒森林,以及自然生態災難;另方面科技領軍的結果,表面上一切發明,對現代人生活帶來便利,相對的,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人類上太空,電腦手機的發明,武器殺傷強度的更新,無人機的出現,電動車的風潮,以及機器人的大放光采,讓人類全世界走透透,人們更加追求物質享受,卻不肯腳踏實地從基層起步,都希望能過一步登天的生活,於是詐騙集團到處橫行,黑幫和吸毒成為常態。一時之間,連像美國這種霸權國家,曾經美麗的舊金山,居然已成世界遊民和街友之都,吸毒者躺臥街頭,超商經常被搶,一副都市敗象。其他紐約、洛杉磯,也是四處可見無家可歸的街友,地鐵周圍充斥酒醉搖晃的流浪漢,更讓遊客觸目驚心,匆匆閃過,再加上如今美國槍枝氾濫,不少人過著心驚膽顫的日子。

問許多人為何流落街頭,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會告訴你,房價高得驚人,實在住不起。

連美國人都如此,其他國家也可想像,好不到哪裡去。何況戰爭製造更多難民,向世界各處流竄,難民除了找不到棲身之地,還有很恐怖的饑餓問題要面對。

而世界還有更棘手的問題,就是當今之世,普世價值早已改變,不再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連自己都快養不活了,還管什麼「有後」、「無後」?何況個人主義抬頭,於是流行不婚不生不養,而老人因醫藥醫術的進步,人的壽命普遍延長,但這又帶來了「老人問題」︱失智與失能,「老年人口」製造的長照問題,反過來又變成了社會問題;當然,免不了「家庭問題」也增多了。

這些都是人類忽視了文化,趨功近利造成的現象。這也是,當經濟發展到了極限,容易出現通貨膨脹,好不容易加了一點點薪水,都被?通膨」吃掉了,更何況還有不斷上升的失業人口,在這種情況下,談何「理想家園」?一個人活在世上,能有一個「棲身之地」就要感謝老天了。

世界走到今天這般模樣,首要負責的當然是美國,這個人們心目中的天堂國家,缺少早年開國時期的智慧領導人,以致總想分化別人的國家,分化到了後來自己也嘗到了苦果。整個世界,如今像一盤走亂的棋盤,人類的未來是禍是福,端看能否出現智慧級的領袖人才,相互收起鬥狠鬥勇的狼性,坐上談判桌,把世界帶往和平理性之路。

也只有老天知道,人類的歷史之路如何走下去?

三月七日(星期三,雨)理想的讀本

因先勇兄《臺北人》中的一篇小說被選入「一爐香文化公司」出版的《理想的讀本》,作為出版人的我,也榮幸獲得一本。

這冊國文課本,就像書名《理想的讀本》,十分適合高中學生甚或大專生研讀,是一冊有益身心的參考書,內容豐富,頗能讓讀者深入且周延地瞭解中華文化,對中文各種文體的語法和形式,也讓人一覽無遺。全書從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展開,選了其中〈淝水之戰〉一文;接著選了三首古典詩歌,以及《文心雕龍》五十篇中最末的一篇〈序志〉,用今天的說法,就是《文心雕龍》的序。

詞選也選了三首,此外就是劉基的〈郁離子〉,李斯的〈諫逐客書〉,劉禹錫的〈陋室銘〉和陸西星的《封神演義》(節選)。

現代文學部分選了白先勇的短篇小說〈冬夜〉,余光中散文《望鄉的牧神》(節選),以及瘂弦的詩〈如歌的行板〉,林泠的詩〈不繫之舟〉。

此外還選了梭羅的《湖濱散記》(節選)和共讀一本書,黛安.艾克曼的《感官之旅》,讓讀者也分享西方文學的神韻。

而最難能可貴的是選了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對於清末民初文白夾雜的特殊文體,也能讓讀者體會其中的堂奧。當然,編者會選這篇文章,更重要的原因是:「這篇悲天憫人,血淚斑斑的絕筆書,是如此動人,如此深情,撰稿執筆人如此說:「〈與妻訣別書〉不只是一個人寫給一個人的情書,更是一代人寫給一代人的情書。」

《理想的讀本》編輯撰述委員之一的林淑貞,是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她為林覺民寫了詳細的評述,她說:「林覺民出生於光緒十三年,也就是滿清末年。此時正是西方帝國主義開展世界殖民,中國亦未能倖免於難,自中英鴉片戰爭簽下喪權辱國不平等的南京條約之後,開放五口通商口岸無異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政治、經濟權利日益被強權國家攫奪。列強瓜分,中國成為砧板上的魚肉,強制霸占領地號稱『租借』,美國占據威海衛,俄國占據旅順、大連;德國占據膠州彎;法國占據廣州灣,日本占據臺灣等。」

光緒十三年,就是西元一八八七年,林覺民誕生於這一年,他和後來成為中華民國總統的蔣介石同年出生,蔣介石活到一九七五年,享壽八十九歲,但林覺民只活到一九一一年,僅得年二十四歲。

為何這麼年輕就死了?

一八九八,戊戌年,光緒皇帝銳意變法,是謂「百日維新」,但因慈禧太后受舊黨慫恿,復聽政,囚光緒於瀛台,殺六君子;變法雖然失敗,原先制定福州新制學校「蒙學堂」依舊開辦,時年九歲的林覺民剛好趕上這個教育變革的浪潮,進入「蒙學堂」就讀,開啟不一樣的眼界和思維。

林覺民接受新制教育,學得西方新知,也得知「清軍入關等悲壯的歷史事件」,民族意識因此深入少年林覺民腦海,更因從小喜愛閱讀,連《法蘭西革命史》,《波蘭亡國史》均一一熟讀,從小養成自己的愛國心,十五歲考入福州全閩大學,十八歲與出身書香的陳意映結婚。

二十歲,大學畢業後,林覺民赴日入慶應義塾大學讀哲學,後因緣認識革命家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林覺民先後往來於福建、香港、廣州,籌策革命起義大業。

一九一一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林覺民發起「廣州革命」,不幸失敗,與方聲洞、林文、林尹民等人被捕。

「面對總督提問審訊,仍然慷慨陳詞,義正詞嚴,令官員們深惜如此良材,若不殺,必為革命黨人所用,遂被處死棄市。革命志士從容就義,屍骨暴野,經黨人潘達微挺身將遺骸七十二具移葬紅花崗,後改名為黃花崗……」

現在三月二十九日訂為青年節,就是為了紀念這群壯烈犧牲的志士。

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四,晴)完成與未完成──《理想的讀本》國文八冊

當我看到《理想的讀本》國文,覺得這真是一冊適合高中甚至大學生參考閱讀的好課本;後來有機會讀到整套共八冊的《理想的讀本》,也覺得一本編得比一本更好,這確實是一套花了許多大學教授、講師共同心血智慧編輯出來的書。但當我進一步細細研究幾篇選入的現代白話小說、散文和詩創作的作品後,又覺得這套已經八冊的「套書」,並未完成;如果根本只編一本,它反而是一件已「完成」的工作,因為如果只編一本,它是一種「範本的抽樣」,等於做了「一件理想的工作」,能做到如此,已十分完美;可一旦大規模的編了八冊,反而出現了「未完成」的問題。

問題是什麼呢?

我必須說,就白話文的選文來說,因為有太多「必選」之作,卻未能「選入」的問題。

剛好我是一家文學出版社的負責人,我主持的「爾雅」前後將近五十年,五十年中,確實出版了許多甚具影響力的優秀作家的作品,譬如王鼎鈞、琦君、林海音、余秋雨、潘人木、張曉風、席慕蓉、愛亞、洪醒夫等數不完的作家。他們寫的書,如《開放的人生》、《左心房漩渦》、《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城南舊事》、《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蓮漪表妹》、《再生緣》、《我在》、《寫給幸福》、《席慕蓉世紀詩選》、《愛亞極短篇》、《給年輕的你》、《黑面慶仔》、《田莊人》……如此王牌作家群,竟然在八冊《理想的讀本》中全軍覆沒。若非寫《臺北人》的白先勇,終於在《理想的讀本》(國文)中出現,對於我,五十年從事出版事業,真的覺得交了白卷。

所以那麼在乎,自己出版社出書的作者,範文有否進入像《理想的讀本》這樣重要的國文參考讀本,這表示《理想的讀本》編得成功,若能收入,是一項榮譽。

我想,編這套《理想的讀本》的編輯委員,不是故意要忘記那麼優秀作家寫出來的散文,小說或詩,而是忽略了全面性的比率問題,似乎未能做全盤考量;或許再編八本,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至少都可以有一篇代表作選入。

趣味無爭辯,彷彿到市場買菜,有人愛選番茄,有人選擇菠菜。但既然是採購者,還有青椒、紅蘿蔔……任何富有營養價值的均應一視同仁,以免遺珠之憾。(本文摘自《精靈圓舞曲》一書,爾雅出版)

#出版 #林覺民 #美國 #中國 #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