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們醫療人員來說,病人的笑容最美;但我們最大的期盼是民眾可以活得健康,活得有尊嚴,於是我們在20多年前,便力倡預防醫學觀念,建議民眾從生活作息、飲食、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做起,特別是年過40歲,一定要關注個人的身體健康。

40歲,是人類老化的一個重要關卡。有個有趣的統計,就是自秦始皇起中國歷代王朝有305個皇帝,年齡超過80歲的卻只有南越武帝、梁武帝、武則天、宋高宗和清乾隆等人,更多的帝王壽命竟是不超過40歲。

在現代,不論男女,人體機能的老化常在40歲以後加速進行,例如男性掉髮、女性停經、肌肉萎縮、皮膚及血管老化……等。只是身體表面的老化,眼睛看得到;身體內的器官有沒有老化?卻看不見。

儘管有研究證實,人類的疾病與基因有相當大個關聯,例如巴金森基因突變者就容易得巴金森氏症;又如有乳癌基因的變異者,就有85%的機率會罹患乳癌;不過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還是可以經由後天的努力,降低得病的比率,甚至遠離猝死的風險。

於是,我們先在2005年出版《年過40,健康不亮紅燈》一書,提醒民眾可以透過預防醫學來管理個人的健康;可惜這本書已絕版多年,且因醫學與科技快速進步,當我在2016年回到花蓮慈濟醫院再任院長,在廣大的慈濟志工及病友期待下,我們再企劃出版《年過40,打造熟齡A+健康力》,號召神經醫學科、精神醫學科、眼科、牙科、耳鼻喉科、胸腔內科、心臟內科、新陳代謝科、肝膽腸胃科、中醫科、骨科、復健科、風濕免疫科、泌尿科、婦產科、一般外科等16專科醫師,並結合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的營養建議與運動指引,為熟齡朋友量身打造健康法,而生病的人也可以學習到正確的照護關鍵。

《年過40,打造熟齡A+健康力》內容涵蓋自頭頸部、五官、身體到腳等常見的身心健康問題,以及緩老概念,並分為三大主題,包括「40+不讓慢性病上身」由專科醫師群跟您一起顧健康、「讓食物與運動成為最佳良藥」有營養師&中醫師&物理治療師顧健康、「正確認識新興療法&中西醫跨科合療」與國際接軌,解讀近幾年來很夯的再生醫學與細胞療法,以及針對病人需求打造的中西醫合療計畫。這些年來,我們也成功透過細胞療法及中西醫復健合療幫助許多難症病人「能醒、能走」。

大多數的人在40歲以後,影響健康的常見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所謂的三高症,一旦控制不當,伴隨而來的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症候群……,造就了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與惡性腫瘤等三大死因。如果我們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看醫師,這觀念已過時了,也會影響到治療的結果。

中醫《黃帝內經》也提到「上工治未病」;若真要顧健康,一定要做定期檢查。我常以保養身體就好比保養汽車一樣,有誰的車子故障了才進廠呢?當然不是,一定要定期保養,以確保更長遠的平安。

特別是醫療科技的進步,令人聞之色變的腦血管疾病(CVA)、冠狀動脈心血管疾病(CAD)、 癌症(Cancer)等我稱之為3C疾病,都是可以經由核磁共振造影、電腦斷層造影等高科技儀器,揪出初始病灶,進而及早介入治療或定期追蹤,精準掌握醫治的黃金時間,讓我們遠離病苦。

為了守護醫院同仁的健康,我們針對年滿40歲的同仁提供每三年一次的高科技健檢,也確實揪出不少早期癌症或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經由早期介入治療,不僅成功的拆除有害健康的不定時炸彈,最重要的是恢復健康的同仁可以安心在工作崗位上付出專業,守護東部鄉親的健康。

此外,我們也發現隨著年齡老化,常見的腦部疾病很多,如腦積水、腦大小血管阻塞、巴金森氏症、腦萎縮症等,這些也都可透過腦部及腦血管磁振造影檢查,早期發現。如果是腦積水,可以做腰椎腹腔引流手術治療,巴金森症、血管阻塞,則可以吃藥控制,延緩惡化。

隨著年齡日增,肌肉及骨質密度流失,最憂心骨質疏鬆、肌少症找上門,就可暤發生意外跌倒而受傷,嚴重者還會因為骨折失去活動能力,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在書上示範多組運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身體的平衡力、協調力和肌肉力量,鍛鍊上下肢的肌力,簡單易作,希望可以民眾不受年齡影響,可以「抓得住、站得直、走得快」的過日子。

這本書除了文字內容淺顯易讀、還有可一目了然圖表,讓讀者可以輕易為自己的健康超前部署,儲備健康資產,抗老化,甚至遠離慢性病及癌症。我們希望健康的人繼續健康,同時針對生病的民眾的生活品質及尊嚴可以獲得維護,也因此在新療法上累積了許多經驗。更衷心期許每位讀者在老化面前,以正確的養生觀,良好的生活作息,清淡飲食、蔬食,強化肌力的日常運動,以及透過定期檢查、保養,不僅可以早期發現病灶及早治療,更重要的是可以活得健康快樂有品質,身心輕安又自在。

#老化 #身體 #運動 #治療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