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桌遊】Who is it 猜猜他是誰➤訓練表達能力、觀察、邏輯思考能力 – 媽媽經|專屬於媽媽的網站
首頁 » 作家投稿 » 生活放輕鬆 » 【親子桌遊】Who is it 猜猜他是誰➤訓練表達能力、觀察、邏輯思考能力

【親子桌遊】Who is it 猜猜他是誰➤訓練表達能力、觀察、邏輯思考能力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你們家的寶貝會一直黏著大人陪玩,還是孩子可以自己玩不吵人呢?

我家的雖然兩姐妹可以玩在一起,但姐姐函函還是喜歡我們陪他玩

而扮家家酒、煮飯這類遊戲讓他們兩姐妹自己玩,Mickey在一旁看著就好了

想了想…如果都要陪玩為什麼不選擇能「動動腦、開口表達」之類的遊戲呢?

想到以前在英文補習班玩過的 – 桌遊「Who is it ?」- 猜猜他是誰?

決定買一套陪函函試玩…當然函函才四歲對牌上的英文名字無法正確辨別唸出

所以Mickey想了個辦法讓這遊戲可以不懂英文也能順利進行…後面也會介紹

親子益智桌遊 – Who is it ? 猜猜他是誰?

建議三歲以上,適合兩人對玩的遊戲

 

裏面包含了

➺ 藍色、紅色塑膠遊戲底板各一個

➺四大張人物卡片(每張共24個人物) – 四大張裏為紅隊藍隊各有兩張(一大、一小)人物卡片

 

請先將人物卡片折下(撕下)

 

紅隊藍隊有各自的人物卡片,如前面提到共有四大張人物卡片,

拆下後,藍隊有大卡人物24張、小卡人物24張,紅隊也是如此(大卡人物24張、小卡人物24張)

而這四組的人物卡片是相同的…舉例來說Peter頭相共四張卡(一張大藍色卡、一張小藍色卡 與 一張大紅色卡、一張小紅色卡)

小張卡片是要塞入塑膠遊戲底板內

 

藍色、紅色塑膠遊戲底板各一個

 

小張卡片請塞入塑膠遊戲底板內 ,大張卡片則是當謎底使用

 

紅色塞入紅色遊戲底板,藍色塞入藍色遊戲底板

 

 

遊戲規則(playing):

➤ 兩個玩家坐在彼此對面並將已塞好人物卡片的遊戲底板立起來,將評分標記置於零

➤玩家挑一張人物卡片為謎底(不能讓對方看見),該謎底插在遊戲底板前方插槽

➤可以由年紀最小的開始問問題或是答題,兩個玩家輪流問問題

➤問題必須是回答”是” 或 “不是”、 “有” 或 “沒有” 的這種問題,例如:「是男的嗎?」或者是「有戴帽子嗎?」,回答的一方必須誠實回答

由問問題過程去猜測對方的謎底是什麼

也就是甲玩家問完乙玩家問題後,可依乙玩家的答案將不可能的人物蓋掉,再選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舉例:甲玩家問乙玩家的謎底是否有戴眼鏡? 乙玩家回答:有(戴眼鏡)

甲玩家便可以把自已塑膠遊戲底板上「沒有戴眼鏡」的人物卡蓋掉

➤猜錯答案時換另一方問問題或是猜答案,而猜對的人可以將評分標記往上加1,最先加到5的人為贏家

(也可以只猜對一局就是贏家)

 

開始遊戲時需先將裝好人物卡片的遊戲底板立起來

 

雙方玩家各挑一張人物卡片為謎底(不能讓對方看見),該謎底插在遊戲底板前方插槽

 

由問問題過程去猜測對方的謎底是什麼

並依對方答案將不可能的人物蓋掉,再選出最有可能的答案

 

評分標記(在遊戲底板的右側)

剛開始遊戲時先把評分標記置於零,猜對的人可以將評分標記往上加1,最先加到5的人為贏家

(也可以只猜對一局就是贏家…依當下情怳而訂)

 

如前面提到函函才四歲對牌上的英文名字無法正確辨別唸出

所以Mickey想辦法讓這遊戲可以不懂英文也能順利進行…也就是幫人物卡片貼上編號 (他看得懂數字)

他們不是猜”Peter、Amy、Anne”…而是猜”數字”…問對方這謎底是3號嗎?

當然若是Amy編號為1…在紅色、藍色的大卡小卡上都需要為編號1…這樣才能讓遊戲順利進行

 

 

幫人物卡片貼上編號讓小小孩也能自己玩

不需要一直問大人我的謎底是什麼名字

 

 

在這遊戲過悜中…函函也學了一些平常不太會討論到的特徵敘述

像有「禿頭嗎?」、「有山羊鬍嗎?」、「臉上有斑點嗎?」…等等,

他們經邏輯與記憶力去推測出對方的答案

 

玩這遊戲選的謎底、問的問題去推測答案都很重要

這一局是老陸與霏同一隊,由霏霏選謎底…函函問對了問題很快便贏得勝利

 

「Who is it ? 猜猜他是誰」藉由這個遊戲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邏輯、記憶力…等

當然最重要的仍是陪伴孩子歡樂時光…

 

 

喜歡文章  歡迎按讚加入 米奇小天使 粉絲專頁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2905074

blog ➠https://s2905074.pixnet.net/blog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Mickey

雖然是忙錄的二寶娘,白天要上班、晚上要戰小孩
但努力的 吃 喝 玩 樂 ~ 活在當下
相信旅行必定有驚喜、美食給予能量
用相機記錄這一切的美好吧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