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示警全球暖化將影響國內糧食作物與畜牧產量,然而,近年來許多報告早已做出類似結論,呼籲政府重視,但法令跟不上時代,促使企業減碳的碳費一再拖延,加上錯誤能源政策,不僅讓台灣陷入用電危機,更無助減碳,民進黨政府高喊2050淨零排放,口惠而不實。

地球暖化、氣候變遷是全球共同面臨的議題。蔡英文政府訂出2050淨零排放目標,但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台灣發電占比仍以碳排高的燃煤42.24%最高,再生能源僅占9.47%,不會排放二氧化碳的核電更只有6.31%,民進黨緊抱廢核的神主牌不放,2050淨零排放早已破功。

為加速減碳腳步,2023年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要求排放溫室氣體合計達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及製造業,2025年起要繳納碳費,目的就是要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已舉辦3場的碳費費率審議會,仍停留在補充資料,碳費收多少、怎麼收,仍無定論,還要留給新政府來決定。

先前預告碳費子法也爭議多,除給2.5萬公噸免徵額度外,水泥、鋼鐵業等排碳大戶,還有機會享有「汙染者優惠」,無怪遭環團譏諷碳費一再打折,簡直像大賣場在辦周年慶。

2010首部紀錄台灣氣候變遷紀錄片「正負2度C」,已將全球暖化的影響清楚的告知大家,13年過去了,情況沒變,書面報告一再示警,卻淪為紙上談兵,畢竟在經濟和環境保護兩難情況下,如何取得平衡是政府責無旁貸。

氣溫愈來愈高,用電需求也不斷增加,面臨地球暖化的挑戰,執政者必須有魄力執行和推動,否則不要說2060年夏季才會長達7個月,現在光是4月就已熱到屢破紀錄,接下來的日子恐怕更難過。

#碳費 #企業 #萬公噸 #氣候變遷 #全球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