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又流鼻水,如何辨別是感冒還是流感?
首頁 » 健康百寶箱 » 全家都健康 » 發燒又流鼻水,如何辨別是感冒還是流感?

發燒又流鼻水,如何辨別是感冒還是流感?

發燒,流鼻水,感冒,流感,病毒,咳嗽,快篩,診斷,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作者\全民健康基金會

每年秋冬都是流感高峰期,疫情甚至會延續到夏季,流鼻水、喉嚨痛、又發燒,就是流感了嗎?臺大醫院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盤松青,在接受《好健康》會刊諮詢時曾表示,感冒和流感同樣是病毒引起,不過致病原和症狀截然不同:

感冒的致病原是多達數百種的各式病毒,最常見如腺病毒、鼻病毒,症狀通常侷限在上呼吸道系統,也就是以流鼻水、喉嚨痛為主,有時會輕微發燒,病程大概3~5天,目前沒有針對感冒病毒的特效藥,因此臨床上是採症狀治療。

還有一個名詞為類流感,指的是任何病毒若與流感造成的臨床症狀相似,因未經快篩確認是否為流感病毒引起,所以通稱為「類流感症候群」。這其實是為了公共衛生統計需要的定義,疾病管制署會根據各地配合之醫療院所通報的類流感病例數字,評估流感疫情是否達到警戒值。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中A型和B型流感幾乎每年都會引起季節性的流行。與感冒相比,流感患者發燒溫度常常在39度C以上,因此發燒溫度是重要的鑑別;且流感常會有全身性系統的影響,比如產生肌肉痠痛、頭痛等,有些人甚至全身無力到爬不起來。

流感的痊癒時間比一般感冒長,在沒有治療的情形下約需1~2週才能完全恢復。流感的傳播力很強、散播範圍廣泛,雖然大部分流感患者屬於輕症,但高危險群的病患,如老年人、幼兒以及患有心、肺、腎臟及代謝性疾病(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不全者,容易併發重症,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

流感的抗病毒藥物,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就是克流感,建議48小時內用藥的效果最好,基本療程是早晚各1顆、連續吃5天,如同使用抗生素般,患者一定要完成療程,若自行停藥恐產生抗藥性。

流感可能引起的重症包括肺炎、心肌炎、或是腦神經病變,這是流感病毒的特性。最常見的重症是肺炎,常見為格蘭氏陽性菌,如肺炎鏈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肺炎,或是流感後續發性的病毒性肺炎。

其中肺炎鏈球菌是造成肺炎的頭號致病菌,有疫苗可預防,故一般也建議高危險族群若沒有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在接種流感疫苗同時,不妨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自從發展出肺炎鏈球菌疫苗後,在孩童不論是中耳炎或肺炎,受到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的比例,下降非常明顯,因此逐漸推展到老年族群。由於肺炎鏈球菌疫苗與流感疫苗沒有交互作用,因此可以同時接種,一般有個口訣「左流右肺」,也就是左、右手臂分別接種這兩個疫苗。

目前肺炎鏈球菌疫苗有23價多醣體疫苗與13價結合型疫苗,兒童接種的是13價疫苗,一般常規接種採3劑時程(出生滿2個月、4個月分別接種1劑,滿12~15個月追加1劑)。

針對65歲以上長者,如果沒有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醫界相關學會建議先接種13價疫苗,研究發現此結合型疫苗對於免疫激發的效果比較好、免疫持續力也較久,然後1年後再接種23價疫苗,讓保護力涵蓋的菌株可以更廣泛。

至於流感疫苗的保護力只有1年,因此需要每年接種,2017年的流感疫苗有分公費三價疫苗和自費四價疫苗,三價疫苗涵蓋的流感菌株是2種A型流感、1種B型流感,四價則是再多1種B型流感。

目前沒有研究指出哪一種流感疫苗明顯比較好,但如同「買保險」的概念,涵蓋較廣可降低更多風險。事實上流感疫苗是否抓到當年流行的菌株,也必須等到流行季結束後才知道,不過一些研究指出,即使菌株沒有完全吻合,還是能得到部分免疫力,症狀能夠比較輕微,因此接種流感疫苗還是具有一定效益。

若曾經得過某一型的流感病毒,不一定會對此型終身免疫,因為病毒隨時可能有突變,感染過的型別,下次再遇到未必完全長得一模一樣,因此對於流感的預防觀念,仍建議每年都要接種疫苗,以增加保護力。

 

全民健康基金會】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一次搞懂感冒、流感、類流感

 

推薦閱讀
流感、感冒傻傻分不清?三症狀快速辨別
常見流感六大問!症狀好轉克流感可以不吃完嗎?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