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夏、紀露霞流行的1960年代,台灣歌壇竟有位留義歌手張美倫,以義大利版的《Cha Cha China》(中國恰恰)風靡一時?同年代,黃國隆作曲的《台灣搖滾香頌》混雜法國香頌與美國搖滾,歡快曲調和鄉土味歌詞,一反當時「日曲台唱」風潮;1980年代社運風起雲湧,邱晨推出史上第一張「報導音樂」專輯《特富野》濃縮他對部落與社會的關懷。

擅長從舊書、老聲音挖掘故事的李志銘,這回在新書《尋聲記》道出黑膠唱片文化史,從台語歌到民歌、從電視劇主題曲到愛國歌曲,類型無所不包,更挖掘「發燒友」較少注意的唱片和歌手,他笑說:「熱灶已經有人在燒了,所以我燒冷灶。」

陽春唱盤讓音樂昇華

64年次的李志銘本科讀的是建築、台大城鄉所畢業的他熱愛在舊書堆中打滾,曾出版《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台灣》、《單聲道》等書。

他回憶高中起便醉心於音樂,從西洋古典、華語流行歌到回頭追1960年代的台語黑膠,2005年起偶然開始收藏黑膠唱片。為免掉進器材「錢坑」,他用的是最陽春的3000元唱盤,愛的則是黑膠那分懷舊、緩慢,以及讓聽音樂變成隆重儀式般的昇華,《尋聲記》就是他在這份感情中誕生的作品,就像攤開一幅聲音地圖。

如1988年北淡線走入歷史,唱片公司推出《淡水最後一班列車》懷念專輯,每首歌幾乎都出自文學家之手,如袁瓊瓊、唐諾、陳幸惠;談起小時候著迷的《射鵰英雄傳》、《楚留香》等粵劇主題曲都琅琅上口。

跳蚤市場裡挖到寶

最令他驚豔的,是在福和橋下跳蚤市場偶然發現,由環球發行、黃國隆作曲的《台灣搖滾香頌歌曲集》系列3張,夾雜人聲模仿火車聲砰都砰都的輕快曲風,配合「若袜日頭趕落嶺,可好來去找阮搭心兄」等俚俗生動的歌詞,讓他驚嘆這位不為人熟知的作曲家,竟有如此強的原創能量。

近年李志銘從建築事務所辭職,成為自律甚嚴的「上班族」作家,每天在自家書房上班,晚上「下班」後依然窩在家看書,說著他靦腆笑了笑:「我是『坐』在家裡的作家。」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