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血滴子不但是神秘的殺人兵器,也是一個神秘組織,據說此暗器為一圓形器物,內藏快刀,有機關控制,趁人不防,罩人頭上,機關開動,立取人頭,而江湖上曾出現過的血滴子,是類似拳指套的東西,開刃,用於拳術格鬥,也被女子戴在身上防身,因其兩片合起來的時候組成一個血滴狀物品。而在電影裡,「血滴子」充滿了詭異的想像力,或像一頂草帽,或像一個鳥籠,有的有許多獸牙般的利刃,讓敵人人頭分離。

很多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它並不存在,並且直到今天,這種暗器的真身還沒被發現。(圖/新浪網)
很多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它並不存在,並且直到今天,這種暗器的真身還沒被發現。(圖/新浪網)

但這些都是野史小說中的說法,很多歷史學家考證後,認為它並不存在,並且直到今天,這種暗器的真身還沒被發現,非常不符合邏輯。在冷兵器時代,其先進技術固然珍貴,但到了現代連手槍都有了,「血滴子」根本沒有隱藏的必要,但人們就是找不到「血滴子」,難道是雍正把「血滴子」和知情的人都毀屍滅跡了?就算如此,也不應毫無蛛絲馬跡,那麼唯一的原因可能是:它從來沒存在過。

雍正確實設立過專屬自己的情報機構,但並不叫「血滴子」,而是叫「粘杆處」。(圖/新浪網)
雍正確實設立過專屬自己的情報機構,但並不叫「血滴子」,而是叫「粘杆處」。(圖/新浪網)

歷史上雍正確實設立過專屬於自己的情報機構,但這機構並不叫「血滴子」,而是叫「粘杆處」。其設立之初,只是一些專事粘蟬捉蜻蜓、釣魚的府內下人,在雍正還是皇子時,雍王府邸內院長有一些高大的樹木,每逢盛夏初秋,喜靜畏暑的雍正便命家丁操杆捕蟬,一來二去,「粘杆處」的太監家丁就改變了工作性質,成為一群為雍正招募江湖武功高手、訓練刺客探子、到處收集情報、為雍正奪權墊腳鋪路的馬前卒。

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圖/新浪網)
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圖/新浪網)

因「粘杆處」行動得力,雍正登上皇位後,為了鞏固專制統治、酬謝黨羽,在內務府之下設立了「粘杆處」機關。「粘杆處」的頭子名「粘杆侍衛」,由有功勳的大特務擔任,他們大多是雍正潛邸舊人,官居高位,權勢很大。粘杆處的一般成員名「粘杆拜唐阿」,統稱「粘杆拜唐」,由小特務充任,他們都是內務府包衣人,地位不高,但每天跟隨雍正左右,炙手可熱,而小說中所謂的「血滴子」,指的就是「粘杆處」等人。

雍正依靠刺客機關,監視官吏一說雖不夠客觀,卻也並非後人完全憑空杜撰。(圖/新浪網)
雍正依靠刺客機關,監視官吏一說雖不夠客觀,卻也並非後人完全憑空杜撰。(圖/新浪網)

雍正依靠「血滴子」之類的刺客機關,監視官吏一說雖不夠客觀,卻也並非後人完全憑空杜撰,據說,一大臣散朝後與家人打牌取樂,次日上朝,雍正問他昨日做了什麼?他如實回答,雍正稱讚他「誠實」,這人聽罷嚇出一身冷汗。有一外派大臣,身邊有一辦事得力的忠實奴僕,頗得信任,數年後,該官回朝述職,這個奴僕突然告辭,留下一句令他毛骨悚然的話:「我是當今聖上派來監視你的,好在你這些年為官清正,頗有建樹,對你的考察合格,我可以提前回京向皇上彙報了」。

如今的雍和宮。(圖/新浪網)
如今的雍和宮。(圖/新浪網)

據傳,雍和宮地下有一條專供探子秘密來往的通道,不過,如今在雍和宮已找不到任何地下通道的痕跡了,有人推測,很可能是乾隆為了消除其父留下的遺跡,於是改雍和宮為喇嘛廟時,加以徹底翻修,將神秘通道銷毀無痕了。

文章來源:歷史之門
#雍正 #血滴子 #粘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