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高雄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德籍副教授奧利華,7年來利用課餘時間,踏遍台灣及離島探訪逾4萬5000座墳墓研究墓碑堂號、年號、樣式,探索墓碑細說先民遷徙路線及政權更迭歷史軌跡,反映出台灣族群與文化多樣性特色。

2007年,奧利華帶妻小夜遊台南安平老街,見停車場旁不同墓碑上的「同安」、「安平」字樣,「一字之差,差別在哪?」好奇心驅使他展開這趟老外的墓仔埔之旅。

奧利華從拍攝逾18萬張墓碑照片逐一分析追蹤,除先民遷移路線外,墓碑還會因政權改朝換代而有變化,例如日治時的主流墓碑是柱狀,光復後,碑上「大正」或「昭和」字樣就被刻意鑿除,顯見連死人都脫不了政治。

奧利華為研究還遠赴歐洲英國、荷蘭、美國、大陸歸納出堂號已逐漸被籍貫、中國城市村落或台灣地名取代,顯示移居海外的台灣或大陸移民,用更明確字眼記載著來自何處,彷彿有意讓後代子孫便於尋根。

同事學生聽到他四處探訪墳墓均感到驚訝問:「有沒有撞上靈異現象?」奧利華說,抱著學術研究的善良正經態度,不會害怕,當然也不免俗地向亡者致意「打擾了,請多包涵」然後再開始工作。

他研究結果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奧利華說,應以文化資產來看待墓碑,這是很好的歷史教材。

#台灣 #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