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被忽略,易養成厭惡心裡!兒童創傷心理學家:9件和孩子心理成長,爸媽要知道的事
首頁 » 需求被忽略,易養成厭惡心裡!兒童創傷心理學家:9件和孩子心理成長,爸媽要知道的事

需求被忽略,易養成厭惡心裡!兒童創傷心理學家:9件和孩子心理成長,爸媽要知道的事

幼兒發育,情緒,兒童創傷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兒童成長中充滿著各種各樣的挑戰,不只是身體在發育,他們的大腦和心理都在持續發展中。一些我們常見的、關心的兒童問題都是在童年就已經開始了,像是抗壓能力、發展性思維、人際交往、情緒管理……

兒童創傷高級研究員 Bruce D. Perry 和 Maia Szalavitz 在研究兒童問題數十年裡,提到了一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兒童思維模式:

年齡越小越需要熟悉的環境和人

熟悉對孩子來說就等於安全感。為什麼那麼多人強調媽媽的重要,因為對孩子來說媽媽是最熟悉的。但並不等於只能有媽媽一個,因為陪伴也能增加孩子對你的熟悉程度。在陪伴的過程中,孩子會隨著你的回應次數而與你變得親近。

做法:

孩子會以熟悉的撫養者為中心進行發散式的交往,所以想要孩子與人產生熟悉感。父母先與其他人保持良好互動,孩子會更放心與他們來往。

早期的經歷以及周圍的模式,構成了孩子最初的世界觀

大腦“很懶”,面對每天海量的信息,總想要通過追尋一定的模式來構成對世界的認知。當孩子第一次學會坐的時候,坐這個動作對臀部神經的刺激是很敏感的。可是現在我們並不會關注這件事,因為大腦已經內化、忽略了這個刺激。

所以,兒童初期在生活環境影響下形成的模式和想法,日後延續這種行為模式的可能性就很大。在電影《小偷家族》中,在以偷東西為謀生方法的家庭,在爸爸的“放在架子上的東西,是不屬於任何人的”灌輸之下,最小的妹妹友裡也學會了偷東西。

即便被發現、被警告後,仍然自若地去大超市偷竊,因為對妹妹來說,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做法:

如果想要讓孩子養成什麼習慣,不妨父母先自己做起來。做一個愛看書,愛探索,有好奇心的人,在有關注、安全的範圍內允許孩子自由地瞭解世界,發展性思維的培養就在這裡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談話、撫摸以及人際關係,對一個正在發育的大腦是重要的

健康發展的關鍵在於,在恰當的時間獲得恰當程度的恰當體驗。撫摸能給兒童提供發展所需的刺激,是能為大腦一些區域的化學活動提供必須的刺激物,還增加你與孩子之間的親密度。

做法:

有時候我們會跟孩子說說笑、跟他們一起數手指腳趾、親親他們的小手……這些看上去有點蠢的事情,會幫助孩子建立起愉悅的樞紐,讓孩子學會緩解焦慮和應對壓力,發展出與人社交的模板。

幼兒發育,情緒,兒童創傷

有復原能力的孩子是鍛鍊出來的,可控的壓力是學習應對的重點

兒童的大腦是最容易受到刺激的,無論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這也是為什麼兒童時期我們能更容易、更快地掌握語言、學會運動技巧和若干其他的事情。但這樣也意味著我們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到壓力。

著名心理學家《教出樂觀的孩子》作者馬丁·塞林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學會無助”的實驗,兩隻老鼠在獲取食物前都需要通過輕微的電擊,一隻老鼠受到的電擊是無規律的,另一只是每一次都會受到電擊的。

在這個過程中,塞林格曼發現,每次都會受到電擊的老鼠在這種可預見、能承受的電擊下,學會了忍受和調節,受壓程度大大提高。另一隻老鼠則變得敏感、無法適應。

做法:

我們所要給孩子的,是讓他們學習處理的辦法、調整心態、積累經驗。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不要急著把孩子推出去解決,“挫折教育”並不是讓我們故意給孩子使絆子,增加孩子的人生難度。讓孩子學會怎麼去調節壓力,才是復原力的關鍵。

兒童也會經歷壓力系統的崩潰,按摩、音樂和運動對壓力都有調節作用

如果說孩子和成人有什麼區別的話,那就是孩子在面對創傷時更脆弱。要如何幫助孩子應對這些創傷或者壓力,Bruce 提到了幾個重要的方法:按摩、音樂和運動。按摩能減少由大腦釋放出來的壓力荷爾蒙數量,從而對抗抑鬱和減輕壓力。而音樂和運動都能帶給孩子良好的節奏。

如果孩子不能調節自己的壓力和情感的反應,過度的刺激將會影響他們的飲食和睡眠的規律,增加父母撫養的難度。

做法:

按摩能夠給予他們肢體的關愛,音樂和運動能夠幫助他們大腦重建身體節奏。 Bruce在書中還提到,父母的心跳是孩子最原始的節奏。當我們哄不好孩子時,不妨跟著我們心跳的頻率輕輕搖晃孩子,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當需求被忽略時,就會產生厭惡和攻擊

很多時候我們會經歷這種情況,當我們因為長時間沒有去見孩子,孩子就會出現對我們很冷淡,甚至拒絶與我們接觸。這不是簡單的鬧脾氣,而是他們在需要的時候他們的需求被忽略了。

在這個生氣的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通過發脾氣、攻擊、破壞來表達。如果我們在這個前提下去懲罰他們,他們只會更加生氣。就會表現得更加糟糕,周圍的人就會更加覺得他是壞孩子,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做法:

我們總會看到,“壞學生”在老師持續的關愛下“走上正軌”的故事。孩子“壞”不一定是打心底的壞,而是他發現別人都有人愛他沒有,所以用強烈的反抗來掩飾失落。尤其是缺乏陪伴的孩子,不要太著急著批評孩子的行為,不要氣餒,多回應他們的情感需求這是最能安撫他們的方式。

兒童學習新事物需要多次練習,不斷地練習,大腦才會發生改變

我們總期待著有什麼快速的方法可以改變孩子的行為,但是我們大腦是通過不斷地重複與學習,才能漸漸發展起來。一旦某個模式開始,就像一個凹槽或是一個軌跡,會更容易積累相似的行為,達成學習的目的。

瞭解這個特性後,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時間和耐心,正是兒童所需的。

做法:

當我們想要改變孩子行為時,不需要太在意一次性糾正,或者說了幾遍還是沒有效果。大腦還會模仿,想要幫助他人平靜下來,最好就自己先平靜下來。付出關注,蹲下來看著他們的眼睛,拉著他們的手,讓他們看到你的存在。

因為撫養兒童,本身就是一件很需要耐心的事情。

對兒童的照顧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發展階段

Bruce 在一次教學講習班上意外結識了一位媽媽,本來  Bruce 以為這位媽媽需要自己的幫助。沒想到,這個媽媽的話讓 Bruce大受啟發:和孩子交往時,不要記住他們的年齡,而是要瞭解他們的需求,要瞭解他們在成長的“關鍵期”也許缺失的東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免會被我們忽略掉一些細節,但正是因為這一部分的缺失,會讓孩子感到難受。我們在意孩子是否在這個年齡趕上了他們年齡所需的教育,是否趕得上學習進度,但是卻忘了關心他們是否收到了足夠多的愛。

做法:

孫瑞雪在《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曾提到,這些在幼年缺失了的東西,是會在有愛的環境中重新出現。所以,如果孩子需要你的擁抱和關愛,不妨好好地擁抱他們,補回缺失了的時光。

最後:

當你越是儘力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你就越能夠讓他感覺到安全,他也才越有可能表現良好,你也才更有可能找到改善的方法。

因為,我們在擁抱孩子時,孩子也在擁抱著我們。

推薦閱讀
「媽媽,我可以自己做!」,讓孩子練習面對挑戰
越罵孩子,他越想抱妳?唯一罵不走的人,就是孩子了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