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教授:有效激勵孩子的4步驟,決定一生的思維高度
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史丹佛教授:有效激勵孩子的4步驟,決定一生的思維高度

史丹佛教授:有效激勵孩子的4步驟,決定一生的思維高度

史丹佛教授:有效激勵孩子的4步驟,決定一生的思維高度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用價值感啟動內驅力

從“他律”到“自律”,孩子自我管理的第一步是: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帶孩子感受自律的成就感。父母不可能像監工一般,隨時看守在孩子身邊。關鍵還要讓孩子們自己確定目標,自己做好規劃,自己完成計劃,感受自律的成就感。

一個人的內驅力的形成,是從確定目標,開始行動,獲得老師、同學、家長的認可,進而擁有成就感和價值感,最後才會產生內驅力。

因此,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確定目標,鼓勵孩子邁出行動的第一步,並在孩子獲得階段性成果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獎勵和激勵。可以從整理玩具、讀一篇文章、準時開始寫作業等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再到更為長遠的目標。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不可迴避要談到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現在有種理論,是絕對不可以有物質獎勵。我想表達的觀點是,不能只有物質獎勵。

在孩子行動之初,家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物質激勵也是有效的。例如:獎勵孩子去遊樂場、獎勵孩子一套美輪美奐的文具套裝、獎勵一本書、獎勵孩子吃頓大餐……相信孩子不會排斥,相信每個家庭也都有過類似的激勵。

但是,僅僅依靠物質激勵,會讓孩子感覺到不滿足。隨著年齡增長,隨著需求層次的提高,孩子們很快會對物質激勵感到不滿足,物質獎勵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小。這個時候,就需要精神激勵來幫助孩子們。而精神激勵帶來的成就感、認同感和滿足感,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內驅力,也更持久和穩定。

讓激勵和信任促進外動力

第二步,從放手到放心,讓孩子擁有自尊和自信。

Stanford 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曾經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論述:“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父母在孩子表現優秀的時候,時常會表揚“你太棒了”“你真聰明”“我的孩子就是優秀”,這種語言具備一定的控制性,父母實際上在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而這種空洞的表揚,容易讓孩子們形成依賴,讓他們過於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會通過一些討好性的行為來控制大人。

一旦失去表揚,孩子會無所適從,慢慢喪失自己獲得成就感的樂趣。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過度的表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假,覺得沒勁兒,適得其反。

而鼓勵和激勵,不僅僅限於孩子表現優秀的時刻,也會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刻。它的特點是: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感受,傾聽他們的心聲,父母也要學會表達感受;鼓勵孩子進行自我評價;更關注過程,可評價孩子行為的細節、態度的投入,但不對人作評價。

教養,拖拖拉拉,生活習慣

用科學管理學習力

第三步,學會遵守規則,與時間做朋友。

管理是一門科學,學習是一種能力,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點點滴滴的學習中、日積月累的生活逐步形成的。

一、在豐富的生活中,學習自我管理

孩子的成長,是和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終將離開父母,走向遠方,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去過他們想要的生活。

一個自理能力強、健康自律、生活有規律、會生活、懂生活的孩子,學習能力自然也不會太遜色。所謂的學習能力,一定不僅僅是課本上那些數字、單詞和詞組,它包含著學習的動力、學習的習慣、學習的情商、學習的思維能力、學習的意志品質。而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壓在寫作業、考試這些單一的事情上。

二、我家規矩有方圓

家庭也是如今,一家人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共同成長,取得真經的過程。不同於唐僧師徒的是——家庭的規則制訂得記住幾點:首先要大原則和小規則。所謂的大原則是家庭成員認同並遵守,並且長期堅持的。例如:家庭成員之間有話好好說,盡量避免傷害彼此的語言。而小規則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變化。

小規則制訂也有遵守一些原則:

1、制訂規則要盡量具體細緻

2、盡量不要用負面詞彙,用正面描述

3、要商議好彼此認同的評價與獎懲措施

在規則之內,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探索的機會,甚至是折騰的機會,只要守住邊界,孩子就不會失控,這就是方圓的智慧。

三、從認識時間到管理時間

我們經常對孩子說,要抓緊時間,抓緊時間。但是時間在哪裡?它是怎麼流失的,又是怎麼存在的。孩子年齡尚小的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從小認識鐘錶,認識時針、分針、秒針,體驗一分鐘、五分鐘、十分鐘的長短,形成基本的時間觀念。然後開始做簡單作業完成計劃,盡量精確到分鐘,相對完整的作息計劃,逐步過渡到復雜的規劃。

這裡有很多有趣的時間管理方法可以去了解:例如番茄工作法,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做好規劃和安排任務清單,然後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進入下一個番茄時間。

例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時間“四象限”法,就是把任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為四個“象限”: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

按處理順序劃分:先是既緊急又重要的,接著是重要但不緊急的,再到緊急但不重要的,最後才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讓孩子自己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中的“四象限”,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用執著鍛煉意志力

第四步,溫柔而堅定,讓好習慣融入血液。

想要讓對世界一無所知、充滿好奇和期待的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更好地管理自己,作為父母也必須要調整自己,做好孩子人生的榜樣。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先想一想:我自己身上是否也有這些問題,如果有,和孩子一起調整。

但是,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不容易的,人會有些天然的惰性,而學習是需要付出意志力和艱苦努力的,我們也必須像鍛煉肌肉一樣,鍛煉孩子的意志力。都說21天能形成一個好習慣,事實上,由於周圍環境的影響,一個好習慣的形成可能會更久,而且可能會出現反复,出現波動,甚至有可能會前功盡棄。

因此,更需要溫柔而堅定的執行。溫柔不僅僅是語氣和聲調,更側重在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理解、理解來與孩子友好的合作。而堅持,也不是頑固不化,而是守住底線,不越界。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那索性和孩子一起成長。

帶著好奇之心,重新去審視我們看到的問題,去追問背後的原因;用愛、信任與激勵幫助孩子獲得自信,建立自尊,從放手到放心,讓孩子從他律到自律;遵循成長的規律和科學的原則去啟動孩子的內驅力,從生活的方方面面培養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多把孩子的問題放在成長的長河中去思考,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缺點,到底還是問題嗎?人生如同一場目標不同的馬拉松,不必要都得第一,都沖向同一個終點。人生處處皆風景,也許正是因為孩子拐了一個彎,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成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

慢動作的孩子,喜歡與周圍深入溝通和互動。我們太快了,向孩子學習慢節奏,也許不會壞事。

推薦閱讀
三催四請快抓狂?揪出孩子愛拖拖拉拉七大理由!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爸媽老當催狂魔該怎麼解決?

參考資料:
https://www.theatlantic.com/education/archive/2016/12/how-praise-became-a-consolation-prize/510845/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