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叛逆兒嗆「沒媽更輕鬆」,母絕地大反攻!爸媽與叛逆期孩子溝通的8大要訣
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16-18歲 » 15歲叛逆兒嗆「沒媽更輕鬆」,母絕地大反攻!爸媽與叛逆期孩子溝通的8大要訣

15歲叛逆兒嗆「沒媽更輕鬆」,母絕地大反攻!爸媽與叛逆期孩子溝通的8大要訣

溝通,情緒,青少年,父母,陳雪如,親子天下,青春期,溝通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劇照。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媽媽經編按:一名居住在美國的網友在推特分享了一則媽媽友故事,這名媽媽友某天被正值叛逆期的15歲兒子嗆:「如果沒有媽媽的話,我就輕鬆太多了」,結果她當下聽到孩子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應對方式卻不是單純責罵,而是選擇「停止一切媽媽會為兒子做的事」,換句話說就是讓他體驗「沒有媽媽」的日子。

這名媽媽友的方式的確直截了當,只準備食材、不煮飯,也不再幫洗衣服,當然更不會接送上下學,所有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讓兒子自己看著辦。結果,兒子受不了後向父親控訴這一切,爸爸卻回:「你媽媽很棒」,隨後向學校輔導員告狀,輔導員聯絡母親確認事情的前因後果後,也跟孩子說:「你媽媽很棒」。最後大概隔了3天左右,兒子就向母親道歉了。

許多網友看了都心有戚戚焉,紛紛留言表示:「看到爸爸跟輔導員都站在媽媽那邊,覺得超級棒」、「這招讓他提早結束叛逆期了」、「他親身體驗並搞清楚媽媽到底為自己做了多少事」,但也有網友表示:「雖然是個好故事,也有個好結局,但要注意因材施教,有些孩子反而會更倔,直接離家出走,在美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與叛逆期孩子有效溝通的8大祕訣

溝通是為了達成某些目的,而非一味的情緒宣洩,有效的溝通,包含以下幾個祕訣

1. 避免指責。例如:你怎麼又把房間搞得亂七八糟?

2. 避免貼標籤。例如:你就是懶/笨/愛說謊。

3. 罵人不要超過十個字。例如:收拾房間(手指著亂的地方)。比起一直叨念,孩子更可能聽進去。

4. 停頓。溝通的時候,不要單方面一直說,對話最好維持五五波的比例,如果大人說了超過七成的話,基本上溝通就有點失衡了。適時使用停頓,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並鼓勵孩子表達。

5. 詢問孩子意見。例如:你闖禍了,打算怎麼處理?

6. 孩子求助再給建議。當孩子自己來尋求建議,此時父母給的意見,孩子才會聽進去。當孩子認為自己不需要協助,父母硬把自己意見塞給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強迫。

7. 摘要孩子說的話。挑出孩子說話的重點,可以讓孩子覺得父母有在聽他說話,同時可以確認孩子想要表達的,跟父母接收到的是否一致。另外,在情緒當下,往往無法聽進他人的話,唯一能聽進去的是自己講的話。透過摘要孩子的話,讓孩子潛意識開始傾聽大人說話。在摘要的同時,注意不要加入自己的主觀解釋,或加以評論孩子。

8. 區分評論和觀察。例如:「你很凶。」這句話就是評論,因為每個人對凶的定義不一樣,怎樣叫「凶」是一種主觀解釋。觀察則是要客觀、具體的描述一個行為,例如:「你說話聲音超過八十分貝,而且翻了兩次白眼,所以我覺得你很凶。」在對話時多用觀察,而非評論,避免對方感覺被誤解、貼標籤,激起情緒對立。

促進溝通的回應方式

學會有效溝通的祕訣之後,再來感受一下,假如你是孩子,聽到以下的話,孩子的想法、感受與回應會是怎樣?

「我感覺你很生氣。」

孩子的想法 _____,感受 _____,回應 _____

「在我們彼此冷靜之前,先暫時放下這個問題。」

孩子的想法 _____,感受 _____,回應 _____

「你需要我的建議嗎?」

孩子的想法 _____,感受 _____,回應 _____

「你說,我很願意聽。」

孩子的想法 _____,感受 _____,回應 _____

「我很在乎你,但我不知道過度使用手機對你來說是不是一個問題。你怎麼想呢?我很想知道你的意見。」

孩子的想法 _____,感受 _____,回應 _____

或許最後一個問題,會讓家長緊張,擔心詢問青少年過度使用手機的意見,青少年會回答:「當然是不要管我,讓我一直玩就好啦!」

事實上,會這樣回答的青少年,正是因為有父母管,所以他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任性。如果父母總是在後面幫他們猛踩剎車,他們就會知道,無論他們多麼荒謬,都還在控制範圍內,反正父母會幫他們踩剎車。他們只需要向父母抗爭,獲得更多自由。

有趣的是,把主控權交給孩子時,孩子會意識到,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他得學會掌控自己,因為沒有人在後面幫他踩剎車了。孩子會受到同儕的影響,也會對自己保有一定程度的期待,當孩子獲得掌控權,才有機會開始意識到,過度使用手機對自己生活的影響。這時候,父母可以表達願意協助孩子,學習怎麼規劃使用手機的時間,讓自己的生活不過度被網路綁架。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獲得掌控權後,開始沉迷網路,連學校都不去上。通常這類孩子,內在心理都有一些狀況,可能是在學校跟同學相處出了問題,可能跟老師相處出了問題,也可能是對自己失望,課業學習方面出現了挫折。

這時候,網路成癮只是一個表象,真正要解決的,是孩子成癮背後的心結。

改善溝通後,孩子可能變得更壞

在溝通方式改變之後,別期待雙方的互動關係就可以像施了魔法一般,馬上改善。關係的破裂是經年累月造成的,不會因為爸媽表現的溝通方式不同,孩子馬上就變不同。

事實上,剛開始改變溝通方式的時候,孩子很可能會變得更難搞。對孩子來說,他們會看不懂父母在演哪齣戲,不知道父母是真心誠意還是另有所圖,所以孩子可能變得更壞,逼迫父母回到舊有的溝通模式。

對孩子來說,舊有的溝通方式,即便他們不喜歡,卻擅長應對,很知道如何讓父母拿自己沒轍。新的溝通方式,孩子反而會不知所措,這時候,一定要堅持下去,久了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身教中,學習到新的溝通模式。而新的溝通模式會傳承下去,一代接著一代。改變,從我們自己這代做起,後代就可以輕鬆一點,不讓錯誤的表達方式,阻擋了愛。

溝通,情緒,青少年,父母,陳雪如,親子天下,青春期,溝通

▲ 圖說: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校園心理師第一手觀察,看懂青少年憂鬱、難相處、無法溝通背後的求救訊號

推薦閱讀:
哈佛媽媽:孩子沉迷於遊戲,我有比「禁止」更好的三個辦法
哈佛精神科醫師給父母:「青少年6句心裡話,陪孩子度過青春期風暴」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親子天下

2008年8月,面對下一個全球化競爭的新世代,天下雜誌集團創辦《親子天下》雙月刊,內容鎖定「學習與教育」、「家庭與生活」兩大主軸,定期為所有關心下一代未來的父母,與所有教育領袖們,提供知識的「後援系統」、方法的「交流平台」,以及情感的「分享社群」。
[email protected]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