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金馬獎,張毅、前妻蕭颯與楊惠姍於金馬獎頒獎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第22屆金馬獎,張毅、前妻蕭颯與楊惠姍於金馬獎頒獎典禮。(本報資料照片)

曾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的張毅,在80年代台灣電影新浪潮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當時與他在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影)密切合作的小野,回憶與他在電影圈打拼的光景,他表示:「張毅是我們同時代的文藝青年,最開始對他的印象是知道他在念世新時就辦《影響雜誌》評10大爛片,對電影很有理想,算是當年的憤青,罵到中影差點告他,結果他被我們找來中影,真的為當時電影開創不一樣的路。」

小野指出,《光陰的故事》在得獎的頒獎典禮上,張毅代表致詞時有感而發:「沒想到《光陰的故事》提前10年問世了!」小野說,他原以為戒嚴時期的台灣社會,在每部電影都得接受嚴格檢查的時代,沒有環境可以創作實驗性的電影,沒想到獲得好口碑,票房也扶搖直上。

當年小野與吳念真在中影的製片企劃部從菜鳥做起,參與每部電影的開發企劃和發行等事務,他說:「《光陰的故事》構想就是要找沒拍過電影的4個年輕人來導,楊德昌、柯一正是因為有拍電視劇《十一個女人》系列,陶德辰在中影做編審,而張毅是其中唯一有文學背景的人,所以找了他。」加上隔年侯孝賢、萬仁、曾壯祥執導的《兒子的大玩偶》推出,為台灣電影再添新貌。

談起張毅代表作之一《我這樣過了一生》的製作緣起,小野說:「當時新浪潮有一部分像是楊德昌、侯孝賢是作者論派,越來越走向藝術市場,在歐美大受歡迎。不過張毅當時跟我講,如果要讓觀眾接受新電影的話,就要走『回頭路』。他舉例《老莫的第二個春天》故事傳統卻大賣,證明把故事講好說清楚就能吸引票房。這些話都讓我印象深刻。後來他就拍了《我這樣過了一生》票房3、4000萬,現在來算應該是3億以上了,帶給當時公司很大的收益!雖然一度超支,差點被老闆林登飛喊停拍。」該片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及最佳導演獎,楊惠姍也順利拿下金馬影后。

小野笑著說:「除了他的《我這樣過了一生》,還有柯一正的《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都相當熱賣,所以大家當時取片名,第一個字一定有『我』字,像是張毅後來的《我兒漢生》、《我的愛》和柯一正的《我們的天空》就是這樣來的,沒在開玩笑,那時候電影圈還是有點小迷信,覺得這樣取比較吉利一點!」

#電影 #張毅 #小野 #故事 #中央電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