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不喜歡自己孩子?注意!「破窗效應」正在發揮作用
首頁 » 分齡談教養 » 教養方式 » 聰明的父母,懂得避開「破窗效應」

聰明的父母,懂得避開「破窗效應」

聰明的父母,懂得避開「破窗效應」

FavoriteLoading收藏文章

“兒子越來越讓我討厭了!”

“每次出門,一定要買玩具!”

“回到家裡,吵著要看汪汪隊!”

“吃個飯,跑東跑西就是不肯好好吃!”

有位媽媽跟我訴苦,說自己的孩子,怎麼越變越“壞”了,現在一想到孩子的事情就煩燥,覺得好辛苦。每天吃好喝好的,說生氣就生氣,還整天頂嘴,慢慢來講道理有時候還好,有時候就不行,非得大吼大叫一頓,甚至得請爸爸來鎮壓,否則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管了。

很多時候罵完孩子後悔,想著下次控制一下情緒。但是下次還是這樣。說到最後,她跟我說,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辦了,感覺是越來越不喜歡自己的孩子了,怎麼辦?你也會出現這樣的心態嗎?我跟這位媽媽說:

1、或許,是孩子的問題

孩子大了,變得不那麼乖巧了,1、2歲時的好玩乖寶寶,到3、4歲時的小頑童,再到7-8歲時的對著幹,不好好寫作業的孩子,又或者是到12歲以後的青春期孩子。這一路走來,多少媽媽操碎了心,皺深了眉,催垮了身。

但是,孩子這些問題的背後,是成長規律在作用,他的成長是一定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的,他變得成熟,就不會那麼好說話。

我們可以注意小動物,小時候都是憨憨的,可愛的,老虎獅子都一樣,長大了連可愛的小狗都常常嗞牙咧嘴,更不用說人類了。

2、或許,是父母的問題

做為父母,心態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我看到很多的媽媽們,都是各種的焦慮,在家時怕摔倒,讀幼兒園時怕不適應,讀書時怕被人欺負,長大時怕成績不好進不了好學校,成年了怕找不到女朋友,甚至有孩子了還替他們操心孫子會不會照顧。

如此的焦慮心態總是得不到釋放,對孩子就會愛之深恨之切,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就要感恩,孩子會感恩了又希望他懂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感恩,用對方式了又希望能常伴左右。

我們的心態啊,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搖搖擺擺,晃晃蕩盪。記往一句話:兒孫自有兒孫福。

教養,破窗效應,心理,親子關係

3、或許,是家庭的問題

孩子問題往往只是一個表象,也是家庭矛盾集中的爆發點。有次看到一位媽媽打孩子,出手極狠,真的讓我詫異這簡直不是親媽。後來一了解,老公出軌,當媽的把氣撒在孩子身上,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見得不少。

又如,婆媳關係不好,誰帶孩子,孩子親近誰,都可以成為問題,處於焦點的孩子真的很可憐,他是出氣筒、是受氣包、是被害者,也是父母關係不良的承受者。

所以,話說回來,你發現你不喜歡你的孩子了,從這三個方面看一看,一定有你真正的原因在裡面。

孩子往往是無辜的,如果他頑皮,她叛逆,他任性,成長規律之外,父母給予的環境、父母的情緒與心態會是更重要的原因。那麼,好好愛孩子吧,我相信我們只是一時的氣話。

這位媽媽聽我這麼說,覺得的確是這樣的。不過,她疑惑的問我:什麼是破窗效應?還有,我要怎麼利用馬太效應呢?

那麼,什麼是破窗效應呢?

破窗效應來自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所做的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心理學家把兩輛一模一樣的車,一輛放在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放在了相對雜亂的社區,後面這一輛,他刻意摘掉車牌,打開頂棚。結果,當天車就被偷走了。放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輛,放一個星期都安然無恙。

破窗效應是否是因為不同社區環境不同導致的?

於是,他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沒想到也就幾個小時,這車也被盜了。

在這個實驗基礎上,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如果有人打破一棟樓的窗戶玻璃,又不及時維修,別人就會因為這樣的示範性縱容而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從而會讓整棟樓變得門窗破爛,犯罪滋生。

這個道理如果應用在育兒和教育方面,那麼就意味著,我們對待孩子的缺點,如果總是處於放大的狀態之中,那麼我們會把孩子的缺點大幅放大,並且會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之下,去挖掘孩子更多的缺點和不足,變成一種惡性的循環。

在很多家長的眼裡,自己的孩子簡直是一無是處,滿身缺點。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往往會因為我們不斷的放大孩子缺點,從而讓我們的情緒更加焦慮,想法更加急迫,行動上的吼叫就開始出現了。殊不知,我們這樣的做法是把孩子往想像中的方向推。孩子的心聲呢?

既然我這麼笨,那我就繼續笨下去吧,反正努力了也沒用,媽媽都不相信我;

既然我這麼令人討厭,那我也不知道怎麼改變,就這樣吧;

媽媽罵我是為了我好,我真的是太粗心了,可是我改不了,我好痛苦。

往往孩子是無法表達得這麼清晰的,他不知道怎麼面對媽媽的怒火,所以他的反應就是最直接的:哭、害怕,吵鬧,用這樣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對對,這位媽媽頻頻點頭,的確是這樣的一種心態和情緒,看到孩子做一件壞事,我總不自覺的就會聯想到他的種種缺點上去,我就會打定主意,再也不能讓這些壞事情再發生了,於是我會用超出這件事的反應來面對這種情況。

像上次我兒子就是玩具沒收,我吼起來連自己都怕: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連玩具都不會收!上次吃飯吃得滿地都是,你知道媽媽為了你多辛苦嗎?一點都不聽話,睡上睡覺總是磨磨蹭蹭,你能不有讓我省點心,你爸又不管你…..”

我說,是的,這就是破窗效應,你從一件事情聯想到另一件事情,越想越生氣,越想越糟糕。更可怕的是,一旦牽扯到了爸爸或者是奶奶、爺爺,你會更加無法自我控制了。

那怎麼辦?知道這回事,我要怎麼做?這位媽媽焦急的說。

我說,當然,有本繪本叫《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愛德華是個小男孩,偶爾他會製造噪音,有人說:愛德華,你真吵鬧,你是世界上最吵鬧的男孩。

於是愛德華越來越吵鬧。有時候他欺負小孩子,有人說:愛德華,你欺負小孩,你是世界上最惡劣的男孩。於是愛德華越來越惡劣。愛德華就這樣,變成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後來,事情有了改變。愛德華把一桶水潑向小狗,有人說:愛德華,謝謝你幫我的小狗洗澡,你對動物真有耐心。

愛德華變得越來越愛護小動物。

愛德華的房間亂七八糟,他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所以把東西一件一件都丟到窗外。有人說:愛德華,謝謝你給窮人捐這麼多東西,你真是個有愛心的男孩。就這樣,愛德華變成了世界上最可愛的男孩。

這給了我們什麼啟發呢?

強者恆強,弱者恆弱,這就是馬太效應,富有的人越富有,而窮人也會越來越窮。這本來是用來形容經濟上的,但用在育兒上也一樣,總批評孩子,他就會越來越壞,我們給的每一口唾沫都塗抹在孩子的心上,絕不會浪費。

同樣道理,如果你願意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優點,只要我們願意保持一點耐心,隨著我們的讚美與鼓勵越來越多,閃光點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用我們的美好的話語,送給孩子錦繡的前程,同樣,我們這樣的誇獎,也不會浪費。

明白了,原來是這樣子。只需要誇孩子,就可以了嗎?這位媽媽說到。我說,實際上,更關鍵的是,你太累了,不懂得休息,你關心全家所有人的,但卻把自己給忘了。

你做再多的家務,別人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你盯著孩子學習,學習好是孩子聰明,學習不好是媽媽沒教好;你的孩子能力強素質好,別人羨慕的是你孩子先天就比我家好,你說是你辛苦教育出來的,人家說我也這麼做了,沒用。所以還是因為你運氣好,上天給了你這麼個孩子。

似乎,如果孩子好,就是應該的,孩子表現得差,老公怨婆婆說,更有甚者,如果是個全職寶媽,家里人有些話可能會難聽,好像帶個娃買個菜做做飯,好輕鬆,怎麼就把孩子教育成這樣?

所以,善待自己,很多時候怪不得家人,因為你自己也把自己忽略了。從現在開始,有意識的讓自己休息,我們要給自己一點休息時間,忙裡偷閒,看看書,聽聽歌,追追劇。買件好看的衣服慰勞自己,偶爾出去吃頓大餐,生活中不是只有孩子,哪天偷溜出來,跟老公過過兩人世界,也是一種生活的調劑。

只要媽媽的狀態好,自然情緒也能穩定,孩子感受到媽媽的穩定,他的搗亂、破壞和不聽話,無形之中就會減少很多。

如何打破破窗效應?

最後,我總結一下:孩子的各種缺點,如果我們總是放大來看,缺點會帶來更多缺點,這就是惡性循環。那麼,我們需要打破這種破窗效應,就需要先從找到孩子優點開始,最好是每天都找到孩子優點來誇獎與讚美。

同時,善待自己,讓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只有自愛,才能得到溫暖與安心,而這種狀態,會幫助我們獲得家人和孩子的愛的回饋。

愛自己,才能愛他人!

切記,切記!

想了解更多育兒和教育方法,加入我的圈子,這裡有很多跟我們一樣的家長們,好好打造育兒和教育能力吧!

推薦閱讀
想要孩子好教養,就別對他們做這七件事!
缺愛的孩子會有哪些特徵?會養出「討好型人格」三種性格

關於作者與本篇文章

專欄作家

想投稿想分享,媽媽經專欄作家換你當!


我要回應

我要留言

1 2 3 ... 1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