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IC族群4月營收表現
驅動IC族群4月營收表現

中國大陸積極執行國企及自主品牌國產化任務,預計2025年實現晶片國產化率達25%、2027年將達全面自製,自新能源車尋找突破口,車用IC首先面臨挑戰。驅動IC業者分析,儘管是非強制方式進行,依然會對台廠造成進一步壓力;不過業者透露,IC設計需時間積累,尤其車用驗證時間長,未來仍有台廠發揮空間。

據陸系驅動IC業者透露,大陸工信部訂定目標,擬於明年實現晶片國產化率25%,以積分制形式,傾國家資金補貼國產晶片研發。其中,電動車被列為重點,預計2027年整車晶片將達全國產。

因傳統燃油車每輛所需晶片數為600~700顆,電動車則提升至1,600顆,智慧汽車更是倍增至3,000顆。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認為,新能源汽車上半場看電池,下半場看晶片,晶片無疑是未來汽車產業競爭焦點。

台廠嚴陣以待,驅動IC業者首當其衝,競爭對手以成熟製程打造,加上政府大力補貼,低階產品甚至成本價還不贏。自去年底開始,已有台廠轉往陸系晶圓代工廠投片,配合客戶需求外,也減緩成本壓力。

台系業者不諱言,低階產品競爭狀態加劇,但對於高階產品的性能,則持續進化當中,IC規格必須跟進提升;面對價格競爭,只能提升設計技術能力、開發具有附加價值與差異化的產品,提供客戶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

相關供應鏈也指出,儘管中國大陸政府手段雷厲風行,但廠商能否跟上是另一大問題;過往也不乏大力整頓,迎來的是產業秩序騙補亂象。此外,車用晶片認證曠日廢時,導入採用至最終量產往往需要四年以上的時間,依賴補助非長久之計。

業者更私下透露,現階段台廠仍握有技術優勢。以車用晶片為例,一旦走向海外市場,晶片品質要求提升之下,還是得找台廠協助,也因為終端售價較高,台廠更有議價空間存在。

#車用晶片 #驅動IC #提升 #透露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