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吉布森_百度百科

威廉·吉布森

美国作家
收藏
0有用+1
0
威廉·吉布森(William Ford Gibson)1948年3月17日生于美国南卡州康威(Conway,South Carolina),美国作家,主要写作科幻小说 ,是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居住在加拿大,被称作赛博朋克运动之父(赛博朋克是科幻小说的一个子类)。18岁随母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市,于1972年偕妻子迁居温哥华市,育有二名子女。
中文名
威廉·吉布森
外文名
William·Ford·Gibson
国    籍
加拿大
出生日期
1948年3月17日
毕业院校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职    业
作家
主要成就
曾获星云奖,雨果奖,菲利普·K·迪克奖
出生地
南卡州康威
代表作品
《神经漫游者》《旧金山》三部曲 《蔓生都会》三部曲 《差分机》

人物经历

播报
编辑
威廉·吉布森
1984 年,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读英国文学学位时,Gibson完成了处女作《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虽然当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电脑,更连不上网络,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神经漫游者》,却将科幻文学正式带进了「电子时代」。
《神经漫游者》刚刚推出即造成一片轰动,并一举同时夺下1984年英语科幻文学界的三大主要奖项:「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K·迪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
《神经漫游者》在1984年的成功,连带地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而《神经漫游者》这部作品,也实至名归地在这种次文化当中,取得了圣经般不可动摇的地位。
Gibson 对于创造有关「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次文化与想像有着绝对的贡献。早在大多数的人们都还对因特网(Internet)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感到陌生的时候,他就已对这类新科技所可能为世界带来的变革与冲击,擘画出相当具体的图像.
延续《神经漫游者》独有的世界观,Gibson接著又在1986年写下《零伯爵》(Count Zero)与1988年的《重启蒙娜丽莎 [1]》(Mona Lisa Overdrive)两部续作,完整的「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终于诞生,被誉为「赛博朋克」最脍炙人口的史诗作品。
重启蒙娜丽莎
接着,他继续在1993年完成缔造销售记录的新骇客史诗「旧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包括:《虚拟之光》(Virtual Light)、1996年《虚拟偶像爱朵露 [2]》(Idoru)与1999 年《明日之星》(All Tomorrow's Parties)等三部小说。
William Gibson其余零星作品曾在1986年收录为短篇精选辑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精彩短篇《约翰尼的记忆》(Johnny Mnemonic)与《新玫瑰旅馆》(New Rose Hotel)也分别于1995年及1999年改拍成电影。《约翰尼的记忆》由基努·里维斯主演,此间上映名称为《捍卫机密》;而《新玫瑰旅馆》亦由名演员克里斯托弗·沃肯担纲。
除独立创作外,Gibson也在1991年,与「赛博朋克」另一名大师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合写过一本关于「架空历史」(Alternate History)的科幻小说《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根植于一套看似荒诞的简单假设,这部小说假造了一个特殊的错列世界与一段子虚历史:Gibson与 Sterling假设「在后维多利亚时期,蒸汽为动力的机械电脑就被证实为可行的话……」,从此开展一段似虚似实的精彩故事。
这部新型态小说深受到各方的肯定与欢迎。为与两人原先所专长的「赛博朋克」有所区别,甚至有人将这仅此一本的小说另辟称为「蒸汽朋克」(Steampunk)的特殊文类范畴。两位另类科幻大师「创造世界」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小说
☆《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
1、《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1984)
2、《零伯爵》(Count Zero)(1986)
3、《重启蒙娜丽莎 [1]》(Mona Lisa Overdrive)(1988)
☆《旧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
1、《虚拟之光》(Virtual Light)(1993)
2、《虚拟偶像爱朵露 [2]》(Idoru)(1996)
3、《明日之星》(All Tomorrow's Parties)(1999)
☆《蓝蚂蚁》三部曲(Blue Ant Trilogy)
1、《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2003)
2、《幽灵之国》(Spook Country)(2007)
3、《零历史》(Zero History)(2010)
差分机
☆《差分机》(The Difference Engine)(与布鲁斯·斯特灵(Bruce Sterling)合著)(1991)
短篇小说
☆《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1986),包括:
《全息玫瑰碎片》(Fragments of a Hologram Rose) (1977)
《约翰尼的记忆》(Johnny Mnemonic)(1981)
《根斯巴克连续体》(The Gernsback Continuum)(1981)
《荒蛮之族》 (Hinterlands)(1981)
《新玫瑰旅馆》(New Rose Hotel) (1981)
《酒吧里的归栖者》(The Belonging Kind)(与John Shirley合著) (1981)
《整垮铬萝米》(Burning Chrome) (1982)
《红星,冬季轨道》(Red Star, Winter Orbit)(与Bruce Sterling合著) (1983)
《冬季市场》(The Winter Market) (1985)
《空战》 (Dogfight,与Michael Swanwick合著) (1985)
☆《斯金纳的房间》(Skinner's Room)(1991)
☆《不相信那种特殊气味》(Distrust That Particular Flavour) (2012) [3]

人物评价

播报
编辑
吉布森与赛博朋克小说运动
威廉·吉布森开创了赛博朋克科幻小说运动,改变了“新浪潮”科幻小说对技术的抛弃,重新拾回科幻小说注重探索科技发展对人类影响的传统。这一科幻流派以当代科技发展为背景,探讨了近未来世界的人类生存状况;作品带有朋克式反文化色彩,反对技术控制和信息控制。赛博朋克科幻小说对后现代文化的折射,引起了后现代批评的广泛关注。
吉布森的未来世界
一般说来,80年代的「赛博朋克」小说对未来世界的描绘总带著一种悲观与宿命的想像:跨国资本财阀的崛起、新兴科技泛滥的灾难、社会道德的茫然失措、个人存在对高压剥削的无能为力与消极抵抗等,都是常见的主题。虽然有人宣称「赛博朋克」文类早已走入历史,但不论如何,Gibson等人的小说影响和预言效果,已经藉著各种不同的媒体形式散播开来:无论是在改编电影、衍生艺术、社会批判、或甚至是──科技发展本身。
作品中无足轻重的政府
与许多西方电影一样,政府在吉布森的作品中显得无足轻重,国家仿佛仅仅是地理名词,文化生活在很早以前就被漠视,娱乐手段是色情交易与吸食毒品……公开或不公开的各种庞大组织支配着整个社会,无处不在的地下势力操纵着全球的经济体系。北京、澳门、仙台、悉尼基辅纽约东京新加坡……相隔万里的城市,在吉布森的文字中猛然跳出后,就此一沉到底再也不会出现。这个未来世界,将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的需要由世界各地来提供,人们的行动到世界各地去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无限的接近,主角在美洲生活,财产在欧洲保存,交易在亚洲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说无限的遥远,连自己的合作伙伴也不能够信任,不满的情绪弥漫着。假如出现合适的机会,就将毫不犹豫的把对方抛弃。
将近20年以后,《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也没有逃脱《神经漫游者》开拓的“如来神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