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透視廣告中的兩性平權問題@酷叟瑞元老師的中學教學交流站 Qsir|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0-12-01 00:11:19| 人氣2,7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論:透視廣告中的兩性平權問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透視廣告中的兩性平權問題 吳瑞元撰
(本文即將發表於《泰北青年》校刊,第90期)
或許當我們得知廣告如何轉換人們深植腦中的認知,我們將知道廣告不只是跟商品有關,廣告更像是一股用於人體的矽膠,形塑了新的行為生態。
數十年前,美國農藥公司為了販賣滯銷的液態防腐劑,於是將防腐劑換上新的包裝,然後,在電視上發展一句口號:「口臭令人難受。」當時的美國無線電視諸台,每天上演一個牙醫針對口臭提出他的建言,他每次只用十秒鐘,這個將口罩扯在下巴的白袍人士,他建議觀眾使用漱口水解決口臭,商品隨後以特寫亮出。而經過查證,世界上根本沒有「口臭」這種病名。而「漱口水」,扭轉了農藥公司的財務危機。
從漱口水到添加維他命卻不能口服的洗髮精,我們的廣告每天都在創造新的觀念和價值。所謂「觀念」,就是如何使用的問題,而所謂「價值」,就是原來是如何不好,買來用了就會變得多好的判斷。由此再來推論,如果廣告每天影響我們的認知,那麼每天廣告中的瞬間變幻,每個畫面意在吸引人們留意的企圖,事實上已如何地潛移默化了我們的想法。而仔細想想,一瓶「男性專用」的洗髮乳,為何會讓男人更有自信? 一瓶「維他命」洗髮精,為何會讓女性更為嫵媚?洗頭時,洗髮的泡沫不是都要洗乾淨嗎?既然不提維他命被洗掉的問題,那麼強調男生的自信和女生的嫵媚,為什麼?總之,這世界隨著廣告變了:男生跟女生都開始用不一樣的!
這就是本文想要討論的話題:廣告如何地塑造了兩性的需求,廣告又如何鞏固刻板又僵化的兩性面貌?這裡面有沒有不平等?傳播媒體該如何達成兩性平權進化的道義與責任呢?

一.兩性的平等與不平等
我們當然不能否認男女兩性生理上的差異,問題是,這個差異真的影響到兩性未來的表現與成就嗎?一個小男孩從小就玩騎馬打仗和機械獸,家長樂觀其成;但若這個男孩拿起芭比娃娃細心照顧,家長就糾正該還給妹妹。從小就如此差別對待,對於男性數理能力的恭維,或對於女性文德氣質的抬舉,究竟是有心栽培,還是渾然天成?許多對於男性與女性「天生」特質的研究,現在都受到嚴格的質疑。其中,許多女性主義(feminisms,小寫加複數)的陣營,都接納了「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的觀點。也就是,男女性的差異,在本質生理上的差異遠小於後天培育與教育的社會影響。換句話說,當今的兩性差異,幾乎盡是人為的結果。如果這裡面出現學歷、就業以及人生選項的集中或是分殊,往往就是人們在習以為常的本能操縱下,形成了不平等的結果。現在社會中的不平等,仍是使男性成為既得利益的一群,而女性,相對地仍處位居弱勢的「被迫害」境地。
女性如何居於弱勢呢?從「約定俗成」妻子和孩子需冠夫姓,再到男性在財產繼承權的優先擁有,華人世界中的父系宗法制度,已經宣告了男性必得優勢的「法統」。而這些「法統」卻也已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架構,儒家思想構成了華人精神的主要內涵。在繼承上失去經濟權益的女性,必須從小被調教接受宿命與順從,以免危及已建構好的男性中心體系。在這樣的世界中,男性承攬著經濟的權責,必須勇猛堅毅,一如西方所說不哭的「鐵約翰」(Iron John,一本暢銷書名);而女性則常是隱身在男性背後,必須溫柔婉約,成為裹著金蓮等著點燈關照的成群妻妾之一(「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典故)。
「鐵約翰」雖然是中外男性的苦衷象徵,但是,卻不夠解釋女性在歷史課本中明顯缺席所代表的損虧事實。在公眾事務中不被允許出席,代表女性是被男性看到後才存在。我們常見一堆男性在成就了自己之後,然後拼命感謝背後的兩個女人。然而,女性為何不能成就自己?女性為何被分配在家中成就了這麼多的男人?女性為何會甘願地在公眾事務中缺席呢?如果說現今女廁數量太少,以及髒亂的原因,都是設計與管理的缺失,或許當我們追究男性設計者與男性管理者的源頭,我們就會明白社會中所謂性別的「分工」,根本上就是忽略並犧牲了女性的權益。也正是這種分工,造就了今天女廁總是大排長龍的困境。女性使用廁所如此不便,是人為造就的結果。除此之外,女性還必須承擔夜歸的危險,而女性內衣、服裝比男性昂貴,加上女性升遷與待遇的同工不同酬等等,這些狀態都是「差別待遇」,更是「歧視」。
什麼是「差別待遇」?什麼是「歧視」?這兩個詞的概念,都屬”discrimination”這個英文字。而所謂的”discrimination”就是,同樣進行一件事,有人很便利,有人卻遭遇到很多的阻礙。這種有一個對照組環境可供比對的差異狀況,就是「差別待遇」。「差別待遇」中有佔優勢也有吃虧的一方,使得「差別待遇」跟「歧視」環環相扣。常常有很多人認為「差別待遇」都是基於生理上的基礎而有其必須。但從「資源分配」的政治角力來看,男性在生理與傳統法制已佔有的優勢,男性並沒霸佔更多資源的理由。現在仍存的狀態是,女性身體自主的優勢並不被鼓勵,女性仍生活在男性規劃的體系中,而自詡著重道義的人們也普遍地沒有察覺這種權力納繳和供輸的迫切。
這種不平等的狀態,理應由大眾傳播媒體,透過其有效的宣達,來達成理想社會中的公平與正義。然而弔詭的是,商品的開發往往是先基於設定分眾的標靶,然後根據這種分眾的屬性,進行訴求與行銷。所以,將產品劃分為男性使用和女性使用的差別,就常常是一種簡易的認同劃分(identity classification)。這樣的商品劃分,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助長之下,廣告畫面中的商品不但推銷了商品的功能,此外,更創造了購買者與使用者的生活型態。原本同一種功能的用品,在這個廣告時代,從此變成了「男生」的用品和「女生」的用品,當然,還有「老人的」、「小孩的」和「上班族的」、「家庭主婦的」….等等的分類生產出來。而這些強調分眾的廣告,由於要以社會認知的共鳴作為考量,所以常常變成是最固守傳統角色,且成為最為反動與僵化的「政令宣導」。
在這篇文章中,筆者並不擬選擇標榜「男性」或「女性」的商品廣告,批判其處處展現「男性」雄心與「女性」愛美的刻板形塑(stereotyping),這個批判,希望留給同學嘗試完成。本文想要批判的是某些商品廣告,這些商品雖然沒有以性別分眾作為訴求,但這些廣告卻隱含著重大的性別歧視,這種廣告的力量不但也會深入人心,而且,更可能讓人沒有察覺地接受並習慣了這種對待。以下便以一些具體的例子,針對部分電視廣告案例進行解析。

二.廣告中的兩性不平等
1.胖的女性在廣告裡被惡意中傷
廣告塑造著社會的價值觀,其中,廣告經常致力於建構女性「美」的標準。一種「美」的指標,來自於裝扮的推廣,於是化妝、珠寶鑽飾、刺青,都變成了可供慾望的媒介(for people to be desired),廣告創造了對於這種媒介的需求。但是,也有另一種廣告,致力助長對於「不美」的焦慮,使大眾生產出「想美」與「可美」的消費動機。關於「美」與「不美」都是人為操縱的產物,我們或許就要警覺:為何這麼多講美與不美的廣告主體,都由女性擔綱?
男女同樣有瘦身保健的需求,但是我們的廣告,卻只關心女性有沒有瘦下來。「女性要瘦才美麗」的隱喻呼之欲出,但是為何花錢買到如此犧牲健康的消瘦,卻沒有呈現其中的矛盾?於是我們得冷靜地查知一套陰險運作的邏輯:美=自信,而胖=不美=沒自信。這個等式透過董立婷、包翠英的合照,只對女性心理進行喊話,但是,廣告卻沒有對生理的合理體重提出解釋;沒有對於缺乏自信的根源—也就是社會在乎女性外在表象的現象,提出解決;也沒有對男性同等施壓。當我們在廣告中看到胖的女生懊惱自己的胖,而且還急於改變自己時,這個內容已經在傳播焦慮,一如我們在一開頭提到的口臭和漱口水。焦慮製造了需求。
針對女性的胖不只有在瘦身廣告中會特別製造焦慮,在廣告與戲劇中經常安排的劇情中,也經常對體重較重的女性給予嘲弄,而且,女性被嘲弄的劇情遠多餘男性。這裡我用「蠻牛飲料系列」、「什麼玩意兒‧的偷倒垃圾篇」和「豪邁奔騰機車‧媽媽被載篇」來作分析。
早期的蠻牛廣告曾經一度使蠻牛先生入圍最受歡迎的廣告人物(為什麼蠻牛太太沒被提名?)早期的蠻牛系列中,像是幫老婆搥背,或是被老婆督促做菜等等,對於兩性可謂有較平衡的呈現。但是最近的蠻牛系列,卻非常有問題。比如說馬戲團篇:在馬戲團中,蠻牛先生的搭檔是較胖而且穿著緊身體操裝的蠻牛太太,蠻牛太太凌空而降,然後,不堪承重的蠻牛先生喝了飲料力量大增,把蠻牛太太拋掛在天花板的吊燈上,蠻牛太太被醜醜地攤掛在吊燈上。從衣服、體態到劇情的鋪陳,我們幾乎可以確定,胖胖的蠻牛太太被刻薄地嘲弄了。
同樣的手法展現在蠻牛新一系列的暴女篇中。這時的蠻牛太太變成一身芬蘭湯姆造型的玩虐皮裝,猶如街頭暴女,蠻牛先生抱著嚇得尿都灑出來了的小狗。類似的結局,也是安排劇情中的唯一女性被整。以小搏大,是一個精力飲料的概念,但是,當編導一再玩弄男性的「小」和女性的「大」,而且一再地在畫面中展演「大」女性的下場。這種劇情不必推廣瘦身產品,卻處處在懲罰「大」的女性。這裡面已經有我們提到的「差別待遇」和「歧視」。
讓我們再對照一下「什麼玩意兒」中同樣有體重較多的性別角色,但是,男性就是擔任執法者,而女性,就被安排違規與受罰。並不是說這種劇情不能呈現,但是,只醜化單一性別,確實已經不符公義。一段廣告再額外加一小段後設敘事,其實就可能平衡回來。比如說,街頭暴女喝了飲料脾氣變得溫和,懲罰了虐待小狗的男主人…..。這些笑料原是可以加進兩性平權的寬容與溫情。比如說,豪邁奔騰機車的劇情,新婚的新郎還在嘲笑小男人騎機車載胖女人,但後來他必須及時改口。雖然這部廣告也已經讓穿旗袍禮服的胖媽媽狼狽盡出,但是,性別的不平等卻已經有了些稀釋和中和。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已經有許多廣告,常常透過踐踏某一性別主體,藉以抬舉商品的功能,這樣的行銷手法,事實上形同準備犧牲這些性別主體,而整個社會、包括商品本身,在追尋消費者的認同而熱賣之時,其實都同時也散播了歧視,並發生了傷害。

2.從對老女人的歧視到女性生理期利用
廣告中對於老人在兩性中的角色,常常會有不同的呈現:男性的年長者常常扮演具經驗與智慧的權威或專家;但是女性的年長者,除了媽媽與婆婆的角色之外,更有許多廣告,在劇情中卻被作為笑點,而這些殘酷的笑話,無不暗示要將年長者逐出人生的舞台。讀者還記得保養面霜廣告中夏天和甲蟲兩位網友的見面嗎?一句看不出三十歲的話語,其言外之意,已經透露著女性對於青春消逝的顧慮。這個廣告是溫和的,但是,我們仍要注意一下在女主角出現前,一堆職業婦女先出現在畫面中,著實讓甲蟲緊張到想閃躲。
再講一個廣告,我們來看摩托羅拉V2088手機的樓梯篇。這個廣告的年輕人在樓梯中段不斷往上看,然後口中直念:「黃色…..、紅色…..」最後年長的婦女上樓到一半聽到,趕緊把裙子拉緊。解釋這位後中年期婦女的慌張,有很多的角度,不過,正因為大家認定這位婦女被作弄了,所以感覺很有趣。但是,事實上這位婦女的「正常」反應並不「過度」,這種慌張其實具有文化蝕刻的傷痕根源,這種天天生活在恐懼中的心靈警戒,其實是來自於社會處處存在著讓女性感受人身威脅的不安環境。許多觀眾認為這個年長婦女太臭美了,誰要看她!?但我們要反過來問,為什麼她已經不用擔心被看?為什麼我們認定她已經沒有魅力了?是誰在畫面中建構了她的「風華逝去」?這則廣告有許多成熟女性看了以後笑不出來,更有許多人臉色沈重下去。新世代的年輕人可能覺得無所謂,但對看多了社會新聞的人來說,這則廣告真實地呈現了女性時時刻刻在走樓梯、上盥洗室時的不安和顧慮。(男性讀者請記住前面寫「時時刻刻」四字!而男性,卻不用「時時刻刻」擔心!)。累積閱聽多年社會新聞事件的女性都明白,女性被窺視與被侵犯,在每個年齡層都有受害案例。而被窺視意淫進而遭受強暴的危機意識,已經讓女性不得不在每個公共空間中提心吊膽。從這個角度來看,把婦女的慌張變成一個公開的笑料,甚至拍成一個可以讓天真小孩複製行徑的廣告,這種作品已經不只是歧視年長女性而已,這更是對女性的殘忍。
女性的不安不止在於公共安全的部分,另外有一層不安,則是來自於生理期時衣物沾染的外漏顧慮。由於文明禮俗的演進,人類對於自然的生理期現象有了更多的防備,於是也衍生了更多避諱與掩護的「禮貌」。於是在大眾媒體中,生理用品(如衛生棉)的廣告,規定只能在晚上深夜時段播出。或許這樣來說,對於還有年幼小孩的家庭,可以免除一番尷尬的解釋。但是,這樣的安排,也可能是對於女性權益的剝奪。某些女性主義陣營亦曾提出批判,衛生棉廣告中強調的吸收實驗畫面,往往用清新的藍色液體替代,此舉雖然轉換了紅色血漬讓人不安的意象,但是,卻也強化了紅色不潔的隱喻。女性的不舒適感並沒有因為廣告顏色的安排而獲得抒解,女性更無法獲得充分而且據實的保健資訊。此外,女性生理用品都用了苗條青春的女性作為代言人,每個代言人笑臉相送,而且又蹦又跳地快活自在,這可以是使用商品後的結果,但是,這卻不是普遍女性的經驗。當今兩性平權教育的一個缺失,便是男性對於女性生理與心理的認識不足,而男性對於女性生理期的茫然,更使得男性不知如何體貼女性。廣告中商品的實驗與生活的實際狀況都有了一番距離,廣告中商品的實用性,有可能因為這種虛擬而變成誇大不實。而廣告中傳達的生理現象,無法關照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認同和理解,這樣的結果,女性終究吃虧。
或許我們在處理生理期的現象時,可以有較自然、較平實的面對態度。不過,並不適合用像「輕鬆打‧以後都不會來篇」一般的處理。或許有人指出,男性當事人聽到「不會來」也會緊張。但是,對女性而言,若真的生理期「沒有來」,整個直接承擔生育壓力與養育責任的人,仍是那個生出小孩的當事人——女性。社會上存在著許多不負責任的男性,他們無法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因為他們沒被人狠狠地亂挖耳洞,他們沒有懷胎十月,他們沒有從身體中扯出體內肉質器官的經驗,而他們只在乎快感,於是會有粗魯穿刺的強暴、不認帳的未婚爸爸,以及不做避孕防備,以為墮胎就可解決問題的男友。然而,生育的確是一種冒險與勇氣,這樣的承擔是無法推給他人的,常常只有女性的當事人獨力體驗。所以,當我們聽到生理週期的變化,對於女性而言,這存在著非常深厚的意義:一則或許是成年禮的禮讚,一則可能是長期養育重任的預告,另一個可能,則是青春體能的尾聲。面對這樣生命樂章的轉換,我們豈可為了一時消費即盡的笑聲,對物換星移的生命史詩做出如此廉價的嘲弄?或許在我們的分析之後,對於廣告中那位焦慮的男子,我們必須給予譴責(如果他用心防備,就不該緊張。因為用心的男性不會讓女性承受一絲非預期懷孕的風險!),在另一方面,對於說出「以後都不會來」的阿媽,我們其實必須待以無比的敬意。

三.廣告中的兩性平權原則
經過了前文的分析,讀者多少可以體會在廣告中,其實也呈現出了社會中不平等的現況。事實上,社會對於兩性都有不同的要求,這些要求都被轉化為需求,然後資本家皆積極地透過產品的開發,透過廣告,再生產出滿足需求的動機,進而達成消費的目的。廣告經常為了建立消費者的認同,於是在廣告情節中呼應社會現況。但是,這種現況的呈現,並不能推動社會的進化,反而,常常是鞏固了舊有的性別框架。如果,我們說傳播媒體是守舊的,那又就忽略了傳播媒體具有影響力的功能。所以,既然具有影響力,那麼,廣告業者的創意發揮,應該就要具有推動社會進步的專業以及良知。
一個廣告如何達成前述的專業與良知呢?這裡提出兩個理念。第一個理念是平等與平衡的呈現(equal and balanced);第二個理念是賦權(empowering)。以下分開詳述:

1.平等與平衡
筆者所講的這個概念,是來自新聞學中強調「平衡報導」的概念。在新聞媒體中,非常強調不同雙方的兩造說法,這兩種說法所佔的比例必須相當,使得讀者有客觀判斷的依據,當然,報紙是難免,而且也必須要有其立場的。由此來講廣告業,目前資深廣告人常會用作品理念來評論廣告創意以及廣告效益。像是波蜜裸男、裸女的礦泉水廣告、呼喊救命的乾麵廣告,采研髮質不到三十歲的謀殺疑案廣告,都被視為是低俗或是具有不良示範的爭議。這些廣告雖有其影響力,但其「不擇手段」的行銷手法,則值得商榷。
那麼回歸來談,廣告所具有的兩性理念究竟應該為何?首先,我們要回歸本文第一部份的核心,那就是要體認女性在社會結構中,居於弱勢地位的事實。而且必須對於這種社會結構的發展,要有歷史與文化過程的認知基礎。我們千萬不能認為儒家思想,或是宗法制度,甚或是「男主外,女主內」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什麼事是天經地義的!更多的是經年累月地宣傳,而變成「理所當然」的過程。如同,我們現在看古代人要求女性裹小腳,當時人認為這樣會比較討男生喜歡。但是,這種「快感」,卻是透過長期的「口碑」,最後才讓漢人都認為女性理所當然要裹小腳,才叫做「美」。透過歷史的理解,我們或許會瞭解各種「美」的生產過程。以現在的觀點回顧,連「小腳」的「美」都可以被推翻,那麼「魅登峰」和「最佳女主角」的美,或許我們也該質疑。回歸本處討論的主軸,長期社會的確已經建立了一套讓人理所當然接受的社會準則,而女性在繼承權、經濟權、就學就業機會,乃至於家事分工與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現象,使得女性在升遷與成就上,總有一層「透明的玻璃天花板」難以突破,這已經是非常明確的弱勢處境。廣告創作者必須體認這個不平等事實,不能再視為理所當然。
在具備了弱勢與差別待遇的概念之後,廣告有必要致力於兩性角色的平衡呈現。怎麼說呢?平常的廣告已經有太多「男主外,女主內」的意象,所以,最需要平衡的,就是要呈現相對的概念--「男來主內,女來主外」。舉例來說,最近有許多廣告紛紛出現男性在廚房料理食物的廣告,像是以前湯志偉的康寶濃湯廣告,或是最近的桂冠香菇貢丸,都是性別角色的平衡與扭轉。再進一步推展前述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到原本都是母親照顧小孩的,但是舒潔跟柔情的面紙廣告,分別有爸爸幫小孩擦屁股,也有爸爸落淚照顧氣喘小孩的畫面。這些廣告,展現了男性以往少見的作風。另外一種平衡,是採用單篇或一系列的廣告,把原屬「女性」的商品,加入男性使用的示範。像是鄧安寧用加倍潔洗衣服,而洗衣錠除了有年輕媽媽篇,也安排了男士使用篇。

2. 賦權
「賦權」(empowering)指的是給予權力或是提供權力。弱勢(minority)之所以居於弱勢,正是因為在權力上的欠缺,以致於在資源分配上吃虧。所以,提升弱勢社群的地位,社會(包括既得利益階級,以及弱勢的結盟)必須讓出權力,並且鼓舞弱勢者的抗爭與突破。以實際的廣告為例,當職場中女性主管仍舊較少的狀況下,泛亞電信的廣告便可以安排女性作為主管;而當女性被男性輕薄時,號稱女神龍的信用卡持有人便可用卡降服驕傲的男生。此外,誠泰信用卡也提出「女性當自強」的號召,讓女性開起跑車載男友。最後,再舉一例,有一個在房屋廣告中抱著籃球的短髮女生,她說:「這個球場超猛的!」打破了女生不愛運動的形象。這些都可以增強女性實踐自我的信心,也就是賦權的作法。
跟賦權不一樣的作法,便是跟隨著社會主流的看法,一再地鞏固並且強化偏見,蒙蔽了人類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說,近年來的女性寫真集文化,似乎預告了大胸部的美女標準,於是在東元全平面電視中,年輕太太必須一直焦慮地問丈夫還愛不愛,而丈夫卻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視中豐滿的泳裝美女。這個廣告還延伸到平面版本,一個大電視框的內容,盡是女性的身體特寫。就這個廣告來說,它對於社會的偏見,並沒有任何澄清,廣告裡女性的焦慮,更只凸顯身體美學的單一標準。這個美學是透過廣告中男性的觀視者所建構,並且強化其「理所當然」的樣貌。這個廣告,很清楚地投男性所好,一點都不在乎女性的消費社群。但是,我們再看Sagem手機的廣告,就對於平胸的女性,建構了美學的可能性。這廣告中,拿著手機側面比畫來往女性的男生,終於瞄到一個平坦的小姐,這個小姐發覺自己被如此觀察了,低頭看了自己一下,然後微笑著凝視回去。影片中的髮型、洋裝等等造型,都與女主角的身型相配。更重要的是,一股自信、堅定,大方的眼神回應,就足以展現另一種黠慧性感。當我們發現社會已經普遍存在單一且單調的看法時,如果我們再用更多的廣告數量強化這些僵化的眼光,那麼對於弱勢主體而言,便是落井下石的傷害,社會不需多此一著。相反的,能夠對於弱勢提出新的詮釋,並且推廣新的價值,那麼這則廣告可能不止啟發了舊存的顧客群,同時,也可能因為這種「賦權」的鼓舞,而開發了新的消費社群。

四.結語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量生產與唯利是圖成為企業生存的準則,商品的製造與消費,都必須透過廣告為生活生產意義。人類生活中充滿了一些沒有也可以生存下去的物品,而品牌堆砌出使用者的品味,廣告宣傳了這種品味,養出了需求,而且,廣告餵出了彷彿沒有就不行的胃口和飢渴。為了尋求認同,廣告必須呈現使用商品後的生活改變,但是矛盾的是,也因為要尋求認同,廣告又常常必須再現與重現人類社會的樣貌。如果,這些樣貌充滿著兩性的不平等呢?
在本文中,我們先討論了平等與不平等的概念,並且推導出性別中人為建構的不平等現象。然後,我們用具體的廣告實例,說明了廣告中常常不經意地對兩性流露出「不平等」的差別待遇或是歧視。像我們在廣告中看到兩性在情節中的鋪陳,或是在身體特徵上面的嘲笑,以致於把女性無時不顧慮的種種擔憂拿來輕薄一番,這些廣告對於已經身處於相對弱勢的女性而言,簡直都對女性做了落井下石的動作。
在本文的實例批判後,筆者嘗試提出兩個改善不平等現象的廣告理念。本文提出的理念,一則是體認兩性差別待遇的存在,所以對於性別角色的呈現不再限於傳統角色,而是改以大量性別角色的置換,來平衡先前的刻板形象;另一則理念則是,體認女性承受差別待遇的事實,給予突破的、不同的、多樣的女性,更多的支持與鼓舞,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賦權」。希望這些理念可以在廣告企畫、生產以致於製作的過程中,加入社會的良知。社會的多元呈現與變換,或許是未來兩性平權的契機。至於固守原來的分工角色,則是不平等的根源。可以預期的,或許可以有更多像易利信廣告(pub篇)中女追男,或是像保樣品中同樣注重保養的「乾媽媽」男子,這些突破的呈現,便是多元文化(diversity)的創造,這樣的未來,足夠讓人們逐步減少世俗成見的受限,不論性別,或是超越性別,人們將可能跨越鴻溝而認識彼此,並且將從容地實踐她/他想要的生活品味。


台長: 酷叟也夫子瑞元老師
人氣(2,71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