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保險業的關鍵經營策略

文◎許紹猷 照片◎本刊資料

0
12883

新冠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型態,其中最重要的長遠影響之一,就是大幅提升了對數位科技的倚重,而保險業亦在這一波數位科技的浪潮之中,加速迎來了結構性的轉變。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表示,保險業要跟上數位轉型的腳步,才能在未來繼續扮演風險分擔者的角色。

 

  新冠疫情至今已延燒2年,隨著病毒不斷變種,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中。由於病毒傳播速度相當驚人,引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確診病患隔離行動,每個國家為了防堵疫情繼續擴散蔓延,實施了相當多的防疫措施,而這些管制措施也連帶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全球經濟活動的衰退。許多倚靠人流的產業如航空業、餐飲業或是娛樂產業等,因為防疫政策而使金流收入瞬間大幅下降,使得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聯合國在2021年初的報告即說明新冠疫情會導致2020年全球GDP萎縮4.3%,遠高於2009年時因金融海嘯而衰退的1.7%,其中如歐美等先進的經濟體下降的幅度最大,來到4.5%。

  對保險業來說,依照瑞士再保(Swiss Re Sigma)2021年7月的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對保險的影響有2項,分別是風險意識提升以及數位化線上交易需求增加,因而推測全球保險需求將在2022年成長到3.9%。

風險意識提升──
  新冠疫情主要是增加了消費者對健康、身故和財務穩定的風險意識,因而有效帶動壽險與健康險的保險需求;此外,也由於國際貿易受到影響而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提升,以及因居家辦公而提高網路資安風險,同樣使得企業對產險的風險意識提升。

數位化線上交易需求增加──
  事實上在2020年,全球網路寬頻的流量大幅成長了51%,想必2021年的使用量將會提升得更高。數位化的生活習慣成為常態,已經改變了經濟運作模式,自然使得消費者能快速適應保險行銷的線上通路,也加速線上通路的成長,未來對消費者而言,保險業將能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務。

  就全球市場來說,如果一個地區有著健全的數位化基礎設施,有較高的數位普及度,即可預見保費收入的成長也會較高。對保險公司而言,如果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良好的數位購買平臺,能協助客戶更便捷、順暢地購買保單,必然會有更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主管機關因應疫情之彈性措施

  臺灣自2020年1月20日設立了疫情指揮中心以來,防疫有成,對疫情控制良好,一度成為世界的防疫典範,不過由於臺灣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在全球受到疫情影響導致工廠停工、運輸暫停的情形之下,眾多經濟體的原物料及製造產業無法出口,仍引發了生產線斷鏈危機。

  到2021年,從「部桃感染事件」之後疫情升溫,臺灣升至三級警戒,對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各相關產業都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其中金融產業因仰賴數位科技來辦理相關的業務而不致受到太大影響,但金融產業中的保險業相較於銀行業及證券業,產業特性較為注重溫度,大量倚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而疫情對人際交流產生了不小的阻礙,更因保險業務人員招攬業務需親晤親簽的規定,直接影響到業務人員的生計,因此主管機關亦適度放寬了保險業現行的一些規定,協助保險業因應疫情所帶來的困境。

純網路保險開放

  主管機關繼實施一連串的彈性措施,期使將疫情對保險從業人員的衝擊降至最低,同時能更加彰顯保險的保障功能,除此之外,亦於2021年的12月開放純網路保險公司,希望能藉由更多元的通路管道來擴大保險保障功能。

未來的調整與創新

  保險業的創新與調整,勢必建構在科技的基礎之上,桂先農以保險價值鏈的轉型、加速保險科技的應用、異業結盟3個層面來闡述未來保險業的趨勢走向。

保險價值鏈的轉型──
  保險裂解(Insurance Disaggregation)一詞指的是保險業價值鏈在金融科技與共享經濟的時代,產生消費模式的結構性改變。疫情促使數位科技更加被人們倚重,可預見疫情之後保險銷售將從實際面對面模式轉變成線上雲端模式,消費者購買保險商品將不僅僅只能透過傳統的業務人員銷售通路,逕行按自身保險需求上網比較及選購保險商品及服務亦將成為人們生活常態,直接促使過去數十年來既有的銷售通路產生結構性的改變。

  此外,不僅是銷售通路轉變,核保理賠流程同樣會愈趨數位化,無論是辨識保戶的身分、追蹤保戶的健康情況,抑或核保、理賠等,都將透過智慧科技來運作,大大增加作業的精密度及效率。

  而保險價值鏈轉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科技賦能使過去的商品導向轉為客戶導向。傳統保險公司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並非在每個環節都完全符合被保險人自身需求,在消費者風險意識抬頭之下,保險需求已不再侷限於單一風險,客製化跨險種的保險商品可能成為未來商品的主流。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9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