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與病毒共存

醫學

今後,與病毒共存
今後,與病毒共存

過去緩解傳染病爆發的經驗提醒著我們,這次疫情將可能如何發展。

撰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翻譯/姚若潔
2020-06

我們知道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起源:在中國,武漢周遭的蝙蝠身上帶有多種冠狀病毒株,而就在去年秋天某個時候,其中有個病毒株伺機跨越了物種界線、離開了宿主,最後入侵到某個人身上,因而引發全球大流行。


至今仍沒有人知道的是,這次大流行會如何結束。新型冠狀病毒(簡稱新冠病毒)在幾個層面上是前所未見:容易傳播、病徵從無症狀到致命,還有它擾亂全球秩序的程度。人們很容易受到感染,導致病例接近指數型增長。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傳染病學家兼演化生物學家科比(Sarah Cobey)說:「這是獨特又空前的狀況。」


過去疫病大流行的經驗提供我們一些通往未來的線索。儘管缺乏可以依循的單一實例,人類在過去100年經歷過幾次大規模流行病,後來這些流行病不再肆虐。那些讓流行病趨緩的方法,為全球尋求恢復健康與某種程度的常態生活提供了指引。科比和其他專家表示,其中三種方法顯示這次疫情的發展取決於兩者:新冠病毒的演化,以及人類在生物與社會雙方面如何因應。


傳播的麻煩


病毒會一直突變。能引發大流行的病毒,有著足夠的新奇性,因此人類免疫系統來不及辨識它們。這些病毒迫使人體構築全新的防禦方法,包括新的抗體,以及能辨識並抵抗病毒的免疫反應。短期內有許多人會生病,群聚和缺乏藥物等社會因子導致病例增多。在多數情況下,受感染族群的免疫系統會逐漸產生抗體對付病毒,獲得長時間的免疫力,也限制病毒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這可能要花上幾年,在此之前,病毒仍橫行破壞。


學習適應疾病: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傳染病例子,當屬1918~1919年爆發的H1N1流感。那時醫生和公衛人員擁有的醫療設施比今天更少,而且關閉學校等管制措施的效果取決於及早與嚴格施行的程度。兩年內發生的三波疫情中有5億人受到感染、死亡人數達5000萬~1億,最後人們在自然感染後獲得免疫力。


H1N1病毒株後來變成地區性流行,以季節性方式延續40年左右。直到H2N2病毒株在1957年引發另一次大流行,H1N1病毒株才消聲匿跡。本質上,這是一種流感病毒排擠掉另一種,但科學家並不知道何以發生。西奈山醫院伊坎醫學院病毒學家克雷默(Florian Krammer)說:「大自然做得到,我們卻不行。」


圍堵方法:2003年春季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是由SARS冠狀病毒造成,這種冠狀病毒和造成當前大流行的新冠病毒關聯密切。在已知會感染人類的七種冠狀病毒中,有四種相當常見,造成大約1/3的普通感冒。導致SARS爆發的冠狀病毒有強烈的致病性;憑藉積極的流行病學策略,包括隔離病患、對病患接觸者進行檢疫和社會管制等,SARS爆發被限制在少數地點,例如香港和加拿大多倫多。


圍堵方法之所以可行,在於人們受到感染後很快就出現明顯的病徵:幾乎所有SARS病患都有發燒和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並且在發病後開始傳播SARS冠狀病毒,而非潛伏期就傳播。香港大學傳染病學家高林(Benjamin Cowling)說:「多數SARS病患在症狀出現後,或許是一星期,才具有傳染力。如果能在那一星期內篩檢出感染者,並在良好的管制下加以隔離,疾病就不會繼續傳播出去。」圍堵方法成效良好,全球只有8098個SARS病例,死亡數774人,從2004年以來便沒有新增病例。


疫苗的效力:2009年新的H1N1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俗稱豬流感),高林說:「這敲響了警鐘,因為是全新的H1N1病毒株。」但豬流感不如我們擔憂的那樣可怕。克雷默說,原因之一是「我們很幸運,因為這種病毒的致病性並不強。」但還有另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在此病毒出現後六個月,科學家開發出對抗它的疫苗。


有別於麻疹和天花疫苗這類能夠產生長期免疫效果的疫苗,流感疫苗通常只能提供短短幾年的保護效力。流感病毒會快速突變來躲避免疫反應,因此流感疫苗必須每年更替、經常接種。在疫病大流行期間,即使是短效疫苗仍有助益。2009年流感疫苗幫助減緩冬季的第二波疫情,結果這次流感疫情減緩的速度比1918年更快,並轉變成廣泛傳播的季節性流感,今天有許多人借助流感疫苗或過去感染產生的抗體,獲得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