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只有美国产生了那样体量级的电影工业?

“那样体量级的电影工业”是指:1.高度类型化;2.动作片、特技片的技术支撑;3.全球发行的能力。 第三点最不重要,我最想知道第二点。 再补充一些说明为…
关注者
2,941
被浏览
181,488

98 个回答

看到大家都是从电影发行、技术及资本等方面进行解说,我这里就不再累述了,但以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我想重点提一下美国的电影工会制度

为什么美国的技术和内容总是碾压各国,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好莱坞聚集了当今最牛逼的人才,反观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及行业状况,除了在金字塔尖的导演、制片人、演员,我想大部分的从业者都会感到工作没有认同感安全感!

目前的中国电影从业环境,很难留住人才!

我已经数不清听见多少从业者说:“在剧组坚持几年,攒几年钱回家过稳定生活。”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了导演和演员外,大部分剧组职业都不在高考生和他们父母的大学志愿填报名单之中。当然,这和电影行业的封闭性有关,但仔细一想,你大概能猜出当今剧组的平均职业与学历水平。毕竟冯小刚所说的“除了主创,其他剩下的都是民工”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要不是前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强大资本注入,我想没有多少人愿意冒着不稳定的风险在剧组漂泊。当前的剧组工作环境只是比包工头和农民工体面一些罢了。

反观,美国的电影工业,人们首先会想到成熟专业的拍摄流程,技术强大的后期特效,但鲜有人会提及美国的电影工会制度,这个产业背后的职业护航体系。大到导演、制片人,小到剧组的司机、搬运工人,每个剧组从业者都能受到应有的保障和尊重。

下面以我所在的电影美术行业对应的美国美术指导工会(Art Directors Guild)举例:

国际IATSE工会与管辖下的美术指导工会(Art Directors Guild)

美术指导工会(Art Directors Guild,后文简称ADG),隶属于IATSE工会团体,代号Local 800,并不是专门只为美术指导们设立,而是涵盖了跟电影美术相关的许多工种,现有3000名左右的会员。为了提升这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荣誉感,美术指导们也成立了自己的协会,即美术指导工会电影协会(Art Directors Guild Film Society),隶属于ADG。

ADG所保障的成员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分别拥有不同的劳资谈判合同:

1、美术指导:包括艺术总监(Producion Designer)、美术指导(Art Director)、美术指导助理(Assistant Art Director,职位相当于国内的副美术)。

2、布景画师、标题及平面艺术家:主要负责布景中的二维工艺的制作和设计。

3、插画和数字绘景艺术家:包括概念艺术家、MattePainting、气氛图画师等。

4、布景设计师和模型师:负责布景的设计与制作图的绘制,模型的研究和展示。

由ADG发起并赞助的活动包括电影社团、一年一度的ADG杰出艺术指导奖评选、艺术画廊(Gallery 800)、技术培训课程和行业新闻季刊杂志《Perspective》。

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美术指导工会本身的发展及壮大与美国的政策及产业环境有关

1930年代早期的华纳电影制片厂美术部分的制图室(有点像建筑行业早期的“打样室”)

美术指导协会最初叫做电影美术指导协会(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rt Directors ,简称SMPAD),由59名美术指导于1937年5月6日在好莱坞Roosevelt旅馆举行的会议上成立。

二战后,一些包括SMPAD的线下产业劳动组织开始代表自己的团队会员和IATSE(国际戏剧舞台雇员同盟)签订协议。之后,SMPAD变得更加活跃,成员人数增加,并且随着电视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在1998年确认Art Directors Guild“美术指导协会”这个名称之前,1967年时的协会曾将“电视(television)”这个词也加入到了自己的名称当中。

电影业从诞生开始就有了基本的布景,但是“美术指导(Art Director)”这个词最早是被手工艺先驱,也是美术指导协会名人堂成员Wilfred Buckland在1914年提及的。Wilfred是好莱坞第一位“美术指导”,并且在电影制作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包括照明技术建筑布景(architectural sets)和微缩布景(miniature sets)的使用等等。

当时美术部分的职位很少,大部分美术指导(一般为男性)除了负责艺术创作,还要履行现在电影剧组中置景主任(construction coordinators)、找景主任(location managers)以及制片主任(production managers)的职责。随着电影业的发展,这些早期的美术指导们,打算像中世纪的艺术家团体一样,企图联合起来维持行业水准并提高经济水平和创作地位。

在大制片厂上班的电影美术师们

电影界最早的这类团体是成立于1924年由Kuter担任初任会长的Cinemagundi Club。这个名字源于1871年在纽约创立的一个素描协会Salmagundi Club(他们最近买下了位于第五大道下游的一座褐砂石brownstone会所)。Cinemagundi Club也买下了单独的会所并定期组织集会、举办写生活动,有时间便一起聚餐喝酒。它事实上是一个美术指导的社交俱乐部,一直持续到了1937年。这个位于比奇伍德大道下游的会所如今依然存在着。

1929年美术指导联盟(Art Directors League)成立,目标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工艺协会以提高美术指导们的工资水平和工作环境。虽然在成立之初就遭遇美国经济大萧条,但美术指导的工会团队一直延续了下来。

20世纪30年代Van Nest Polglase和他的美术指导们在雷电华电影公司工作

除了作为电影主创的美术指导拥有自己的工会保障体系外,在电影美术部门工作的布景设计师、概念设计师、插画师、模型师、平面设计师都有属于自己分会,并一步步汇入ADG之中。

下面我将他们分成三个主要群体进行介绍:

插画师、分镜师、绘景艺术家

20世纪初到20年代,随着电影讲故事技巧的渐渐发展,场景和动作都变得更加真实,电影创作者们很快发现在前期制作中雇佣插画师绘制概念草图(conceptual sketches,不是概念设计,属于气氛图范畴)和分镜图的重要性,还有绘景师(最早的Matte painting)在制作中期及后期对电影视觉效果的增强作用。他们将作者笔下的文字、美术指导和艺术总监的艺术设想、制片人和导演的理念和动作设想实现得栩栩如生。

最早一批进入电影行业的插画师

随时间流逝,第一次为电影而做的概念图纸和分镜表已经无迹可寻,但1905年,在概念插图的指引下,由Norman Dawn制作的的第一个绘景合成镜头仍被保存着。1907年,他在自己的电影中也运用了遮罩绘景,还原了当时已经衰颓的建筑最初辉煌时的样子。

Norman Dawn(诺曼·道恩)发明的遮罩合成技术(如今数字绘景的前身)

到20世纪20年代,William Cameron Menzies(威廉·卡梅隆·孟席斯)为Douglas Fairbanks的很多冒险电影制作了概念图纸、分镜表和后期绘景合成设计,比如《罗宾汉》 (1922) 和《巴格达窃贼》(1924)。作为一位美术指导,Menzies将自己的电影技术传授给了他雇佣的插画师和绘景师。

在1939年上映的《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Menzies成为第一个在银幕上获得“制作设计师”(Production Designer,也称艺术总监)称号的人。为了制作这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的里程碑式电影,他还邀请了插画师Dorothea Holt Redmond、 J. McMillan Johnson和绘景师Jack Cosgrove、Byron Crabbe、Fitch Fulton、Jack Shaw、Albert Simpson一起帮助实现这一经典故事想象。

如今数字绘景技术已经在电影的大场面表现上普遍运用,比如《指环王》系列

继Menzies之后,很多令人难忘的画面都得益于概念表达(conceptualizations)、分镜设计和后期合成制作,比如:《金刚》中的史前世界、《绿野仙踪》中的翡翠城、《钟楼怪人》中的钟楼滴水兽和飞扶壁、《三个火枪手》中的城堡、《加勒比海盗》中的海盗据点海鹰和金银岛、《凯撒》《宾虚》中的罗马帝国、《公民凯恩》中的桑拿都庄园、《泰山》中的非洲树屋、《埃及艳后》中的埃及、《三百斯巴达勇士》《边城英烈传》中最后的抗争、《泰坦尼克号》《海神号》的沉没、《江山美人》《波吉与贝丝》《妙女郎》《本杰明巴顿奇事》;《终结者》《詹姆斯邦德》《蝙蝠侠》中的夜生活、《超人》《钢铁侠》《X战警》、《银翼杀手》中的未来世界、《飞侠哥顿》《星际迷航》《星球大战》中的宇宙……当然还有更多更多精彩的画面得以呈现,多亏了这些插画师的最初设想以及绘景艺术家的后期合成。

《银河护卫队2》中的场景概念图

随着20世纪电影制作进化成一项重要产业,各行各业的电影工作者后来都被组织到各自的协会或工会中。到20世纪30年代,插画师和绘景艺术家已经成为电影工艺联盟(the Federation of Motion Picture Crafts)的一部分。1941年,他们成为制片厂联合工会(the Conference of Studio Unions)的成员。1945年,他们获得了自己的工会团体许可,作为IATSE(国际戏剧舞台雇员同盟)中的Local 790分会。在20世纪50年代还成为了影视界在摄像机后的主力工作组织。

为《火烧摩天楼》工作的插画师Joseph Musso、制片人Irwin Allen、主演Paul Newman

2008年,IATSE将插画师和绘景师的组织Local 790合并到美术指导工会(ADG),即Local 800中。如今,它的成员囊括了好莱坞的大部分电影艺术家。

布景设计师、模型制作师

“布景设计师的工作将艺术总监的创意与可拍摄和搭建的真实布景融为一体。”布景设计师Caroline Quinn 说道。

美术指导工会的布景设计师和模型制作师从大制片厂时期开始就是电影美术部门的重要成员,在被并入ADG之前,他们有着自己的工会代号Local 847,并一直延续着严格的职业等级制度。比如布景设计师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Junior Set Designers、高级Senior Set Designers和专家级Specialist Set Designers。

布景设计师和模型制作师工作的环境,摆满了图纸和推敲及演示用的模型

在Local 847成立早期,成为一名高级布景设计师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并逐步积累经验。从最开始的Junior C升至Junior B需要有3000小时工作经验,从Junior B到Junior A也一样。甚至高级布景设计师也分不同的类别: Senior I和Senior II。

PATRICK SULLIVAN绘制的施工图

进入21世纪后,Local 847开始适应新的计算机绘图技术及图形技术。尽管创作方式发生巨变,但布景设计师们对艺术的追求却是永恒的。他们仍会设计房子、小屋、摩天大楼、火车、飞机、汽车、宇宙飞船等等,用新旧结合的各种方法完成同样的设计制作使命。

艺术总监Preston Ames(右)向演员Robert Montgomery展示《湖中淑女》的场景模型

由于大制片厂的消失,原本依靠老人带新人或师徒间的知识传授体系受到了冲击,那些在大公司部门并肩奋战的日子也被渐渐遗忘。但Local 847的一直致力于保留前辈的宝贵经验与知识,建立了较完整的培训教育体系。

作为一个联盟,Local 847致力于培训工会的新人成员,传授他们已经过世的老一辈的经验和改变整个产业的新技术。

《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的布景现场照片

在工会合同的帮助下,Local 847的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学习,并延续了一级级传授知识的良好传统。其次,工会提供相关的电脑技术课程。布景设计师想在瞬息万变的电影行业里保持竞争力就要跟上技术的步伐并不停地掌握新的表现方式。此外,新时代的布景设计者开始与早就进入数字时代的特效和后期制作密切交流,毕竟如果要创造虚拟场景,最好由布景设计师用电脑制作而不是让技术人员根据粗糙的图纸自由发挥

Dorothea Holt Redmond,第一个女性电影艺术总监,也是希区柯克的主要合作者

布景画师、标题艺术家、平面设计师

“我对绘画、纹理和色彩的热情吸引了我年轻时来到布景艺术的世界。我很幸运能继续从事我喜欢的工作。”布景画师及艺术家Lisa Frazza说道。

1949年3月成立的社团(之前的Local 816)标志着好莱坞的布景和标题艺术家第一次拥有了代表自己特殊需求及利益的组织。在此之前,成员只是作为CSU(制片厂联盟工会)中Local 644的一员参与电影和剧院的工作。然而Local 644的构成庞杂,成员由布景画师、墙纸装潢师,甚至布景设计师组成。直到CSU在一场激烈的罢工之后解散,布景画师才得以成立自己的组织。布景美术领域里的先锋艺术家们在早期就定制了一套完整的布景绘制方法,这个方法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场景。

早期的布景画师(Scenic Artist)在布景现场的工作照

20世纪50年代早期,随着电视(那时的电视实际上是剧院表演的延伸)的普及,制作组织规模及工作强度的增大,需要更多二维场景而不是电影那样的三维立体空间布景。这让更多在剧院工作的舞台美术加入到了电视场景的制作当中。Local 816是唯一工作范畴囊括娱乐界三大领域——电影、剧院、电视的组织。

布景师Leslie Diller Zollo在工作,1986年

2003年1月,Local 816并入Local 800,ADG的850名成员和650名2D艺术家(布景师、标题及平面设计师)一起组成了Art Directors Guild & Scenic, Title and Graphic Artists分会。


电影美术指导工会的保障体系

娱乐公司的成立是为了盈利。然而,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为娱乐业服务的电影艺术家和手工艺人员的利益和福祉经常受到损害,甚至在许多情况下完全被忽视。

在中国和美国拍摄影视剧,最不同的环节也许就是“和工会打交道”。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通过不断的发展、合并、罢工和谈判,各种工会逐渐成为了美国影视行业里具备强大话语权的组织实体。比如美术指导工会(Art Directors Guild)Local 800的存在,让更多的自由的美术从业者能够通过“集体谈判”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简单地说,当从业者们凝聚在一起时,他们能够协商公平合理的工资、工作条件和福利。

剧组成员在工业流程与工会制度保障下高效工作——《阿凡达》拍摄现场

据统计,美国电影从业人员有几十万之众,工种的分类往细了说有上百种,几乎每一个工种都能找到对应的工会保障体系。

以ADG举例,自由从业者要想参与Local 800分类下的工作,必须要经过工会的同意,即使已经在IATSE协议下进入工作的工作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加入工会。加入工会后,成员能够与工会管辖区的企业签订合同,进入工会行业名册,与雇佣方协商健康计划,保证最低工资标准且进入电影制作名单,参与养老金计划、奖金计划、退休福利、颁奖评选、研讨培训,获得基金贷款和行业资讯。

ADG的工会成员福利
ADG每年设有大量的电影美术类奖项,含金量十足

当然,工会制度也具有两面性,但确实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留住好莱坞顶尖人才的基础。一方面,工会集合全部会员的力量,与雇主方谈判最低工资,工作条件以及福利待遇。经过谈判所形成的条文和规章,就演变成为了影视剧制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准则进而成为美国电影工业体系的规范。另一方面,一旦和工会合作,80%以上的现场工种都将由工会代理,工会也就对制片方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制约力量。因为合作过程中会遇到工会制度下的种种“麻烦”,美国本地的小成本制作,有时会设法规避掉和工会打交道。

虽然中国不需要也没办法照搬美国的电影工会制度,但我想,现阶段想做出好莱坞那样体量级的电影,是不是先考虑一下建立一套至少和其他主流行业一样的从业保障制度。毕竟,中国电影的明天需要更多人才的铺垫,你们觉得呢?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如果要详细回答,写一本书都不够,而且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谈,总可以提供别的角度,所以任何回答都是不全面的,我这个也是。

我在这里就是简单说说,这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电影之外和之内的因素来解释。

电影之外的宏观层面,美国那无与伦比的综合国力,即它对全球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宰力,以及总体文化影响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全世界优质人才的吸纳,等等,决定了美国在很多方面,不限于流行文化和电影,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在这个前提下,电影产业能够统治世界,似乎是一种必然,并不让人意外。

当然,没有任何好事会从天上掉下来,或者说一蹴而就的,美国电影能够取得今天的地位,也是一步步拼出来的。

下面就从电影内部的因素来分析下,而这又可以分解为两个问题:

1、好莱坞是如何取得国际电影市场宰制地位的。

2、好莱坞是如何应对其他国家的挑战,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维持其宰制地位的。

先说第一点。

美国,在一开始并不是国际电影市场的主宰者,以百代为首的法国公司才是,在1905-1910前后的一段时间,法国人攻占了美国本土的电影市场,把美国电影公司打得丢盔弃甲。一个原因是百代公司在全世界最早把电影产业工业化,建立了制片、发行、放映的垂直整合模式,一时间无往不利。而当时的美国,爱迪生等公司忙于内斗,并且把电影产业的盈利模式寄托在错误的方向上。

然而美国毕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只要美国人把内部逻辑理顺了,这头睡狮醒来将会非常可怕。也就是在一战爆发前的两年,西海岸的好莱坞崛起了,一批独立于专利托拉斯之外的小公司,开始大量生产影片,他们成为美国市场的中流砥柱,不仅在市场上超越了爱迪生为首的专利托拉斯,连法国人也渐渐不是对手。

如果从创作角度看,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从一开始美国人就承认,自家的电影不如欧洲电影有文化品味,但美国人的强项是善于从实用主义出发,制造迎合普罗大众的娱乐,这个特点不仅体现在电影上。具体来说,就是美国电影更快地建立起了适合普通人欣赏的类型模式。

接下来一战爆发,欧洲的电影生产陷入停滞,这正是美国电影产业迅速攫取全球市场的最佳时机。战争确实帮了好莱坞很大的忙,但我想不应该夸大这个因素,即使没有世界大战,美国人很可能还是会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占据优势的,战争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一战结束后,欧洲一片废墟,百废待兴,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各大市场的统治地位已经基本建立。

下面是第二点,好莱坞又怎么维持自己的地位?

欧洲人不是没有想过要在全球市场上重新挑战好莱坞电影。二十年代,德国组建了实力超强的UFA(背后一度有政府资金的支持),还有法国、意大利等几个欧洲大国都联合了起来,要搞「电影欧洲」,和好莱坞一较高下。但欧洲人的野心很快落空了,这有几个原因:法西斯在欧洲崛起,欧洲人在文化上谋求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不复存在;有声电影出现,电影不再是无障碍的跨文化媒介,欧洲各国开始更关心发展自己的民族电影。

欧洲电影向好莱坞发起的短暂挑战就这样失败了。

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有声电影以降,其他国家的电影再怎么兴旺一时,不管是国内票房卖座,还是掀起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潮流,都没有能力在全球市场上全面地挑战好莱坞的霸主地位。

下面说几个具体的因素。

好莱坞的全球发行能力是其统治世界的基本保障。可能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信息、物流高度发达,有的人不觉得电影发行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情,仿佛谁都可以干,门槛很低。但如果退回到八十年前、一百年前呢?情况并非如此,发行恰恰是电影产业里门槛最高的一个环节。

美国政府一直支持好莱坞,其支持和我们理解的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不一样。总而言之,美国在全球不遗余力推行贸易自由化,用各种手段迫使各国开放市场,好莱坞是这个行为的得益者。

技术,这极其关键,好莱坞一直是电影技术的标准制定者,它引领了一次次技术革新,所有人都只能跟在它屁股后面跑。

和最强技术实力匹配的是好莱坞电影一直维持着全世界最高的制作品质,让其他国家难以竞争。

前面说到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后,语言构成了电影欣赏的新门槛,只有美国电影克服了这个门槛,一方面英语是事实上的世界语言,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语言之外,好莱坞也做了很多事,让全世界的人尽可能无差别地接受其电影产品,就跟可口可乐一样。这个问题也非常复杂,包括电影该讲什么故事,怎么个讲法,这里不展开。

久而久之,好莱坞电影对全世界的观众形成口味主宰,很多人已经变得无法接受非好莱坞口味的电影了。要想颠覆这个现状,培养观众也非朝夕之功。

挂一漏万,就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