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三世想靠「鐵甲艦」一舉超越對手,但這場軍備競賽最終還是英國獲勝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拿破崙三世想靠「鐵甲艦」一舉超越對手,但這場軍備競賽最終還是英國獲勝

拿破崙三世想靠「鐵甲艦」一舉超越對手,但這場軍備競賽最終還是英國獲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雖然有後世的種種質疑,但對自詡為砲術專家的拿破崙三世而言,錫諾普的海戰、塞凡堡的艦砲對岸砲都說明了木質船殼的不牢靠,而金伯恩則提供了另一次海軍建設趕超英國的契機──在1850年代初螺旋槳推進器的安裝大賽中,法國已經確定失敗了。

1853年10月,俄羅斯、土耳其互換宣戰布告,後世所謂的克里米亞戰爭開打。

在同年11月的錫諾普(Sinope)海戰中,俄羅斯艦隊的明輪船將三層砲甲板、120門艦砲的戰列艦拖近土耳其艦隊狂轟六小時,將對手的七艘巡防艦(frigate)、三艘護衛艦(corvette)盡數擊沉;土軍傷亡近3000,而俄艦隊的六艘戰列艦、兩艘巡防艦一艘未沉,人員損失還不到300。

這場海戰還不入海軍發展最前延的列強法眼,英、法在1850年代初便已紛紛趕造螺槳戰列艦、改造風帆艦,俄、土交戰雙方卻連一艘螺旋槳推進的艦船也無;但俄軍使用的36門培克松(Paixhans)新式火砲發射的開花彈(shell)倒十分引人注目。至少剛剛稱帝(1852)的法皇拿破崙三世從此懷疑木殼戰艦在新式重砲之前的存活率。

培克松開花彈是否真是決定錫諾普海戰勝負的關鍵,現在爭議很大;畢竟土耳其完全沒有戰列艦參戰,而戰鬥又整整經過了六小時,即使俄軍沒有新式火砲只用實心彈,結果可能沒多大區別。

後世史家儘有時間爭吵錫諾普海戰的勝敗關鍵,但對當時的列強來說,擺在面前的是東南歐與近東勢力範圍大洗牌的變局,失去艦隊保護的土耳其可能讓俄羅斯一口氣直逼伊斯坦堡城下。

BattleOfSinop_2
Photo Credit: Alexey Bogolyubov @ public domain
錫諾普海戰

過去25年來,英國與鄂圖曼帝國間的貿易增長了八倍,英國特別不希望現狀被打破,尤其感冒對近東野心勃勃的法國。早在1850年,還沒稱帝的路易・拿破崙為了取悅國內的保守派天主教徒,就已經把腦筋動到基督教聖地的保護上,近東基督徒的保護者卻向來是俄羅斯專利。

俄國的勝利促使英、法兩國擱置爭議,共同對付起更迫切的威脅。英法聯合艦隊先是在1854年1月開進黑海,兩個月後便連袂向俄羅斯宣戰。對俄國人來說這場變局也有些出乎意料。自1690年代以來,俄、土雙方大戰已不下七次,到了這第8回合英、法卻站在土耳其一邊。歐洲列強為了土耳其對俄宣戰,這還是頭一遭。

吃下定心丸的土耳其則十分愜意讓英、法艦隊帶頭打前鋒。其實土耳其這時還保有5艘戰列艦,紙面實力並不如何落下風。但既然英國一口氣就帶了10艘、法國帶了九艘戰列艦移師伊斯坦堡,那海上就沒有土耳其蘇丹什麼事。

確實,一但面對世界數一數二的海軍聯手,俄羅斯艦隊當初爆打土耳其的氣燄便收斂許多,龜縮在塞凡堡高掛免戰牌。不僅僅是海軍避戰,沒有意願同英法交手的俄羅斯還把進攻巴爾幹、高加索的俄軍全撤回,老實巴交地以為這樣就算回復原狀。

英、法當局卻不這麼想,有一就有二,要打消俄國侵略土耳其的可能性,最好是拔掉俄國在黑海的艦隊基地。於是戰爭的焦點聚集在了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塞凡堡。

1854年9月,英法聯軍89艘大小戰艦護送著百餘艘運兵船,將55000名聯軍士兵送上克里米亞半島,將塞凡堡團團包圍,但始終留給俄軍北方一線通路沒完全切斷。登陸行動持續了14天,此時船團極易遭受攻擊,然而俄軍完全沒動作——俄國艦隊的人員火砲都已卸下增防塞凡堡,五艘戰列艦則自沉於港道堵截入口。換句話說,這以後俄軍完全沒有海上決戰的能力。

BombardementOfSebastopolHMSRodney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英法聯軍艦隊砲擊塞凡堡

這並不是說舳艫相接浩浩蕩蕩的英法艦隊就失去了較量的對手,戰列艦隊上千火砲彈洗的目標,也可以是塞凡堡陣地本身。1854年10月,30來艘大小艦艇、包括五艘螺旋槳戰列艦、八艘風帆戰列艦的艦隊對俄軍岸防砲台實行岸轟。雙方實力懸殊,艦隊載砲1100門以上,俄軍堡壘中的岸砲則不過區區73門。

但在連續六小時的砲戰中,聯軍遭到俄軍燒紅了的砲彈痛擊,連同旗艦在內四艘戰列艦、一艘巡防艦中彈失火,一艘戰列艦還因此擱淺,不得不由拖船拖離戰團。英、法聯軍傷亡520人,而俄軍才損失50人,效果之差可見一斑。

這任務實在不該由戰列艦承擔,即便承擔得起岸防砲陣地帶來的傷亡。不過對英法聯軍來說更不幸的是,11月間刮起的一陣風暴將聯軍26艘船艦刮沉,帶來的「戰損」比戰爭中任何一次戰鬥都來得大。

這之後聯軍艦隊的活動轉移到亞速海,靠著砲艇隊逼降了俄軍在克赤的守軍。而在塞凡堡,得到40000土耳其部隊、15500新參戰的薩丁尼亞生力軍的支援,聯軍終於在1855年9月經由陸路拿下塞凡堡。

同年(1855)10月,聯軍艦隊向西航行,這次的目標是扼守聶伯河口的金伯恩(Kinburn)要塞。雖然英、法各有四艘戰列艦參與岸轟,真正起作用的則是各種砲艇、臼砲艇,有淺水明輪船也有螺槳船。

其中最受矚目的,則是拿破崙三世親自下令建造的三艘浮動砲台——有鑒於錫諾普海戰中木殼帆船不經打,這些排水量1575噸的平底船木殼外加裝了4英寸(10公分)厚的鍛鐵甲片。

Franz_Xaver_Winterhalter_Napoleon_III
Photo Credit: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 public domain
拿破崙三世

當這些浮動砲台下錨在目標1000碼(914公尺)外開火時,俄軍岸砲的砲彈、開花彈紛紛從裝甲上彈開,儘管這種遲重的浮砲台很容易成為目標——各船被擊中的次數在29至55次之間。雖然有著船的外表還加裝了蒸氣輪機,但實際上他們的航行能力很差,四節的航速只能勉強維持舵效,實際上是拖船一路從法國拖進黑海的,也不能駕以風帆。

話雖如此,這些裝甲浮動砲台正是隨後誕生的鐵甲艦(ironclad)最直接的前身,他們的威力十分具有說服力——每艘砲台上裝配了16門50磅滑膛砲,三艘船共傾瀉了3000多發砲彈,在正午之前便將俄軍陣地圯平。觀戰英軍忙不迭向國內要求不列顛也得要有不下於法國人的浮動砲台,不但同款還得同數量,而英國人確實早在1854年便已開始建造類似的裝甲浮砲台。


“精釀歷史專欄”的相關議題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