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90後背上債,消費狂歡的透支誰來償還?@彌勒一貫道*彌勒三皇天|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021-11-04 17:27:53|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5億90後背上債,消費狂歡的透支誰來償還?



"消費信貸在經濟學意義上的前提,是面對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阿雪在手機上快速操作着一個又一個APP,想要與過去的自己告別。

先是臨近還款期限的分期樂,她把欠款結清後,果斷把APP卸載。

然後是京東白條,她用京東購買手機和iPad時,選擇了默認的白條分期,欠款2080元待還。按下還款按鈕,阿雪關閉停用了該功能。

最後是支付寶,花唄和借唄是她最早接觸借貸的工具,也是讓她過去兩年深陷消費貸的主要借款平台,兩者待還款共計32000元。她再一次重複了一遍剛才的關停步驟。

告訴朋友欠款全部清空之後,阿雪如釋重負。

兩年間,她最高的借款紀錄是把花唄、借唄、分期樂、美團生活費、京東白條加起來近10萬的額度全部用光,在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情況下,身背每月1萬元的最低還款金額。阿雪只能向朋友借錢還款,以免遭催收。

類似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這些本該在大學裡盡情享受美好青春,或初入職場揚起生活風帆的未來棟樑,卻因為欠債跌進了逾期、徵信記錄不良甚至被惡意催收的深淵。

《當代青年消費報告》指出,消費貸年齡分布上,90後幾乎占據半壁江山,全國有1.75億名90後,其中只有13.4%的年輕人沒有負債,而86.6%的90後都接觸過信貸產品。

年輕人深陷消費貸的B面,是手握流量的互聯網,在金融產品上的全範圍布局。

11月1日零點起,一年一度的消費狂歡又正式拉開了序幕。今年雙十一,抖音的野心藏不住了。

3月,抖音上線分期消費服務「DOU分期」,在電商內推出「先消費,後付款」的在線消費金融產品,刺激用戶的購買慾,促成訂單交易。

雙11期間,DOU分期加大了獲取新用戶的力度。開通DOU分期可獲得滿30元立減10元話費券、滿100元6期免息券、滿499元減18元券、滿1299元減100元券;此外還可以通過做DOU分期消費任務領取購物立減券,頗有些誘導超前消費的意味。

如今,無論是美團、攜程等生活服務交易平台,還是字節、快手等新晉內容流量平台,都紛紛推出了借貸金融產品。當你打開淘寶或抖音,心裡以為只是看一看打發一下時間,其實一隻腳已經邁入它們的陷阱。


01 從入不敷出到以貸養貸

阿雪最早接觸到消費貸,是在2018年11月。那時她還是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那兩年,家中做生意賠了很多錢,所以父親每半個月會給阿雪500元作為生活費。算下來,每天的日常消費不能超過30元。

「那年冬天很冷,我就想買件厚實的羽絨服。」考慮到家中的狀況,阿雪沒能開口。

這時,同學向她推薦了花唄。她打開支付寶看了看,發現自己可用的額度是500元,買一件羽絨服綽綽有餘。阿雪盤算着周末出去做兼職來還這筆錢,毫不猶豫地填寫了自己的信息。

第一次借錢順利還上,讓她覺得花唄真的能解決燃眉之急。在還了那400塊之後,阿雪又用花唄進行了幾次「必需」的預支消費,比如給自己買了一套好用的護膚品。

剛開始,還沒有出現還不上錢的情況,這種體驗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擁有同等的消費能力。阿雪便不間斷地使用花唄,再用家中給的錢和在校外做兼職賺的錢還上。

花唄額度一直在上升,短短一年,生活必需以外的花銷加起來已經上萬。不知不覺中,阿雪開始力不從心,經常需要把每月的應還金額進行分期。「我知道花超了,但停不下來,也不敢算欠了多少。」阿雪回憶時充滿無奈。

後來阿雪在知乎上認識了一個男生,兩人相談甚歡。聊天期間男生多次向她展示自己做理財掙了很多錢,並詢問想不想掙點錢。第一次,阿雪在其引導下在一個投資網站投了500元本金,當天晚上就收益50元,並順利提現。

「那時候被『還錢』沖昏了頭腦,『理財』收益也高,就在京東白條、分期樂等平台上借了錢,前後投進去5萬,收益也達到了5000。」阿雪說,「當發現沒法提現的時候,我知道被騙了。」

豆瓣上有個「負債者聯盟」小組,加入者都是背上債務的年輕人,深陷泥潭的阿雪希望在這裡尋得安慰,卻發現自己不是最難的那個人。有人長期處在逾期、催收壓力之下,有人背負巨額欠款,遊走在放棄生命的邊緣。




開始正視自己負債的事情之後,2020年8月,阿雪找到一份全職工作,鼓起勇氣開始計算自己一共欠了多少錢。「8萬,根本無法想象一個月只有1000元生活費,我是怎麼欠下這麼多的。」

面對欠款,每月有7000工資收入的阿雪不想再硬扛,她開始向朋友求助。

三個月之後,阿雪用向朋友借的錢和自己的工資,把所有借貸平台的錢都清零了。

她覺得,對於負債人來說,及時尋求幫助很重要。

入不敷出的第一步是借貸,緊跟其後的是「以貸養貸」。

張萌至今還清楚地記得花唄那條令人印象深刻的廣告——「在我心中,什麼都可以省,熱愛得不能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她奉為生活真理。

要問張萌的錢都花在哪了,她也感到很疑惑,但仔細詢問,還是能講出錢款的去處。「可能我租房子不貴,但是我要把它裝飾得特別好,地毯、沙發、落地燈我都得買回來;護膚品用最好的,雅詩蘭黛、海藍之謎我都買過;中午會光顧日料店,每天下午要喝一杯星巴克,晚上去Live house看演出,周末想去海邊可能也是買張機票說走就走……」

因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目前張萌總負債15萬,分布在花唄、借唄、微粒貸、美團貸、京東白條和一張信用卡上,月薪5000塊的張萌根本沒有能力償還這麼多欠款,還不上的時候,她就從其他平台上「倒」一下,也就是以貸養貸。

2020年9月之前,張萌從沒逾期過,因為平台「倒」平台,窟窿總能補上。

但她隱隱感覺,這一天遲早會到來。那一天來得很快,張萌的信用卡本來有2萬元的額度,還進去一筆錢後,額度突然清零,她明白環環相扣的還貸「鏈條」,突然空了一環,意味着所有借貸平台都將逾期。

實在扛不住的張萌向交通、招商銀行提出信用卡申請,但是都失敗了。這時她才想起去查徵信,竟然整整10頁紙,她借的每筆錢,每次逾期,逾期時間都記錄在案,現在她被拉入徵信黑名單,5年內沒法使用購房貸款。

「美好生活」的夢破碎後,張萌只能向父母求助,爸爸雖然感到驚訝,但也只能教育幾句,花錢要有規劃。第二天便幫她一次性清空了15萬貸款。




近四成負債者以貸養貸

圖片來源:時代數據


02 誰培養了年輕人的消費觀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阿雪和張萌不過是一個失控版的你或我,在電商與社交媒體營銷的雙重夾擊之下,人人都因為衝動買過幾件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東西。

中央財經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張紅川研究行為經濟學多年,他在接受《三聯生活周刊》採訪時曾提出「象與騎象人」理論——我們的理性好比一個騎在大象身上的人,我們的行動如同那頭大象。

大象是不管不顧想走就走的,只有恐懼與害怕能阻止他的腳步。具體到消費行為上,消費衝動就是那頭大象,「支付痛苦」是它的恐懼。

從前,當人們使用現金時,大腦對支付痛苦有着明顯的感知。現在隨着支付越來越便捷,支付的痛感與消費的快感之間隔得很遠,電商、平台等所做的算法、快捷支付等都在讓支付變得毫無痛感。

2008年,高喊「改變銀行」的馬雲挨家挨戶找銀行談判,打開了「快捷支付」大門。而這之後,利用用戶沉澱於支付賬戶的資金,螞蟻將一系列金融產品,玩得風生水起。螞蟻的案例,說明了支付的價值,隨後的幾年,支付領域成為巨頭們的必爭之地。美團收購錢袋寶、攜程收購東方匯融、拼多多有付費通、字節跳動有合眾易寶……

同時,跟前輩們相比,這一代年輕人也更傾向於借款消費。這種消費習慣的背後是「大象」失控的另一個原因——借款渠道明顯增加。

整體來看,國內從事消費金融業務的公司大體可分為三類,即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和互聯網消費金融平台。《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指出,以花唄、京東白條、美團月付等為代表的互聯網分期消費和信用卡是年輕人最常用的兩種信貸產品。




數據來源:尼爾森《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2019年11月)》

從2014年京東推出首個依託電商場景的互聯網金融產品「京東白條」起,消費信貸開始加速發展。到今天,五花八門的,各大互聯網巨頭旗下的「超低利率」、「0門檻申請」、「全民都可借」的線上現金貸產品幾乎涉及了每一個線上細分場景。

今年,抖音也並不滿足於在電商上的布局,它希望自己手中的流量發揮更大的用處。3月推出的DOU分期,可向用戶提供最高1萬元額度,支持最長36日免息,還款周期為3/6/12期三種,用戶可於訂單付款界面中使用。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巨頭都爭着做消費信貸?

2013年以後,線下金融消費公司開始往線上轉型,那時金融消費公司的放貸邏輯還是:在貸前對金融交易數據等各類強變量,以及類似消費行為、地理位置、社交行為、通信記錄等弱變量進行整合分析,評估用戶信用水平;貸中做客戶相關運營和審批,再往後是風控和催收。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鄒傳偉曾表示,放貸的核心是顧客的篩選和風控,大數據模型的基礎信息來自於消費者在網上留下的痕跡。

而互聯網公司本身就手握流量,深諳裂變增長、大數據運用,在放貸規模、效率和風控上本身就十分有競爭力。

此外,中國大、中型商業銀行因為覆蓋不到中低收入的長尾用戶,而留下巨大的市場空白。同時,中國網民基數大、密度高也為互聯網公司進入金融領域提供了契機。

中國獨特的金融和互聯網環境,讓互聯網公司在廣告、電商、遊戲、付費等方式以外,又多了一條流量變現的途徑,互聯網巨頭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抓住這一機會呢?

2019年,尼爾森發布的《中國年輕人負債狀況報告》認為,信用消費已經成為年輕人消費升級的重要途徑。這也正是當下年輕人養成超前消費習慣的根源。


03 沒有積蓄的消費狂歡

《年輕人消費研究報告》和《95後消費大數據報告》的部分數據顯示,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消費者,成功扛起了消費拉動經濟的大旗,成為新一代的消費主力軍。

年輕人代表着未來,商人們早就看到了這裡面的商機。近幾年,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消費者的飲酒能力大打折扣,全國範圍內的白酒產量呈下降趨勢,從2016年的135.84億升下降到2019年的78.59億升。但是奶茶生意卻蒸蒸日上,2020年全國的奶茶店已經超過60萬家,大城市飽和了,大品牌便開始做市場下沉。

更多互聯網巨頭也開始在本地生活上下功夫。年輕人成長於優渥的環境,有了「偷懶」的潛質,以美團外賣為代表的各類本地生活產品就是「懶人經濟」在發揮作用。




此外,中國消費者協會曾在一次電商購物的調查中發現,90後成為購物主力軍,00後比70後購物要多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網上的各種帶貨方式對年輕群體有着天然親和力。各個電商平台也善於利用年輕人所特有的「感官消費」習慣。

但是,這些作為消費主力的年輕人卻是「相對貧困」的一代。日本學者藤田孝在《貧困危機:日本「最底層」社會》一書中,用將近一半的篇幅記錄20-40歲這群人。這裡指的貧困,並非露宿街頭、衣食無着,而是無法在健康、文明和「人」的需求上得到滿足的生活狀態。

如今,發達國家年輕人貧困的狀態越來越明顯了。日本的就業率一直維持在一個很高的狀態,年輕人想找到一份工作並不難;在薪酬統計中,2020年日本人的月平均工資為30.62萬日元,20至24歲的年齡組平均月收入為20.97萬日元,25至29歲時24.03萬日元。

日本年輕人的月平均收入與全員平均收入並沒有相差太遠,那為什麼年輕人還是「相對貧困」?原因就在於日本大學生往往長期背負着沉重的債務。

在日本有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要依靠「助學貸款」來交學費,一上學就負債幾百萬日元。幸而他們對買房早已沒了欲望,不然更是不堪重負。

比起日本青年,中國青年顯得更幸運些。2010年本科生起薪僅2000元,到了2020年已經漲到5400元,但是漲幅卻有下降。可是這些在高漲的房價面前依然是杯水車薪。北上廣居民要不吃不喝30年才能全款買下一套房,如果是貸款買房,總金額通常還要再多出一半。

如今,決定一個人社會地位和生活水準的往往不是個人能力,工資收入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也越來越小,沒有資本存量,年輕人幾乎難以翻身。換句話說,階層之間的鴻溝更深了,階級也更難跨越了。10年前買上房的可以稱得上是「人生贏家」,沒能買上房的趕上車的只能越落越遠。

這時應該反思的是,把拉動消費的希望寄托在年輕人身上時,是不是應該替他們想想,是不要先卸下他們身上的擔子,替他們減減負?(作者:苒一*編輯:伊頁/來源: 新熵)

台長: 聖天使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