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 - 師姐的練功房 - udn部落格
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桑黃 - 古老的治癌新藥
2014/09/11 18:50
瀏覽15,84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依據研究,桑黃功效有防癌抗癌、保護肝臟、降低血脂、調整血糖與免疫系統、抑制尿酸等。

撰文/吳聲華

《桑黃小檔案》
▲ 桑黃(Inonotus sanghuang)刺革菌科的真菌,子實體為扇形、馬蹄形,也有不規則形。
▲ 分佈於大陸、台灣、日本以及韓國,野外僅生長在桑屬植物上,稀有瀕危。
▲ 屬於珍貴藥用真菌,具醫療保健研發潛力。

桑黃也稱為桑臣、桑耳,是生長在桑樹上的真菌,最早的藥用記載可溯及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載了幾種藥用真菌,說道:「桑耳,平。黑者,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痛,陰陽寒熱,無子。」其中所提到的「黑者」,應該是木耳,但所稱療效卻符合桑黃所具有的抗發炎、止血、治婦女病功效。《神農本草經》累積秦、漢以來多人的撰述,到東漢時成書,其中對「桑耳」的說法,可能是歷代對於桑黃和木耳的混合見解。

唐初甄權所著《藥性論》與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也都記載了桑黃有類似的療效。現在中國大陸東北與西南山區很多民眾稱桑黃為桑耳,佐證了古書中桑耳即桑黃的說法。

對抗癌症的藥用蕈類

除了中國,韓國、日本也將桑黃入藥。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wang,發音同中文的桑黃。日本人則是在200多年前,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中的女島,以及伊豆群島的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蕈,當成漢方藥。日本人稱桑黃為meshimakobu,meshima是「女島」,kobu是「瘤」,過去女島盛產桑黃,形狀似瘤而得名。台灣山區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二次大戰末,原子彈爆炸導致日本廣島與長崎地區癌症病例增加,卻發現疏散移居到女島的居民服用島上因種桑養蠶而盛產的桑黃,罹癌比例較低。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了桑黃的抗癌功效。他們先將癌細胞移植到老鼠身上,再將10多種菇蕈的萃取液注射到老鼠體內,比較這些菇蕈抑制癌細胞增生的效果,結果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是受測菇蕈種類中最高的。韓國於1984年全力支援桑黃研究及開發,1997年韓國政府核可桑黃菌絲體為抗癌藥品。至今對於桑黃藥效的研究論文,絕大部份是韓國學者所發表。

為桑黃正名

奇怪的是,桑黃名稱及藥用流傳中國千年以上,但現代中國真菌學術研究,從1939年鄧叔群院士所著《中國高等真菌》,到2010年戴玉成發表的中國刺革菌科研究,都沒有任何記載及標本顯示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上的桑黃。日、韓學者幾十年來都以Phellinus linteus當做桑黃的學名。大陸學者在1998年的研究卻指出,P. linteus分佈於美洲和非洲的熱帶地區,不產於東亞,並認為中、日、韓所產的桑黃應該是暴麻子(P. baumii),韓國學者也附和這個說法,然而暴麻子長在丁香樹,不長在桑樹上。劉波在1974年第一版的《中國藥用真菌》曾認為桑黃的學名是P. igniarius(火木層孔菌),這也是民間藥用真菌,效果並非特別好,可長在多種闊葉樹,但就不長在桑樹;劉波在1978年的第二版《中國藥用真菌》中仍說桑黃是火木層孔菌,但又註解說真正的桑黃是Pyropolyporus yucatanensis(P. linteus的同義名)。外觀似桑黃的多孔菌可能有幾十種,中國境內外形略似桑黃且長在桑樹的真菌是Inonotus hispidus,卻沒有較好的藥效,而且它也長在其他闊葉樹上。真正的桑黃到底是哪個種類......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19期1月號】

桑黃能活化免疫系統,阻斷血管新生,抑制腫瘤轉移,促使癌細胞凋亡,抑制率高達96.7%;還能抗發炎與氧化,保肝、預防胃潰瘍,堪稱免疫力第一名!

最近幾年菇蕈類大紅,百菇火鍋大行其道,超市中的菇類琳瑯滿目,除了日常食用之外,巴西蘑菇、靈芝等都已研發成健康食品,號稱具有強化免疫力與抗癌效用。

研究團隊近幾年才證實,桑黃所含的基質金屬蛋白(MMPs)具有極強的生物與藥理活性,能增強免疫、抗菌、抗氧化,有效抑制腫瘤移行與血管新生,促使癌細胞凋亡,有效率竟然高達九成七,可說是菇蕈中的翹楚。

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癌症年年居首,其可怕之處在迅速增生轉移,桑黃的作用即在阻斷血管新生即斷絕腫瘤養分。桑黃含豐富多醣體(polysaccharide)、三帖類(triterpenoids)、葡聚醣(-glucan)、蛋白多醣(proteoglycan)、超氧歧化酵素(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物質,有助於增強免疫力。其多醣體、三帖類、葡聚醣和抗氧化等物質的活性高,而其葡聚醣的構成亦獨特。雖然目前台灣市面上的桑黃產品不多,且絕大多數是液態發酵生產的菌絲體,並為主要產品的來源,未來仍有更多的桑黃菌絲體與子實體為基材的生技產品問世。

養生調理- 桑樹桑黃

有夢幻菇蕈之稱的桑樹桑黃

中、草藥研究是國家生技重點輔導的項目之一,但是研究中、草藥有個很大的困難必需優先解決,那就是藥材的物種和栽培管理。中國醫藥大學中國藥學暨中藥資源系助理教授張文德指出「中、草藥常存有同名異物或同物異名等問題,因此,物種的鑑定非常重要,那將直接影響藥材的藥效」,例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段取自春秋時代齊相晏嬰出使楚國,應對楚王的巧妙反詰,即是「橘化為枳」的成語典故。

此外,「環境和生態也會影響藥材的品質,所以目前中、草藥的栽培被要求應實施良好的農場管理基準,簡稱GAP」台大藥學博士俞篤文指出。這就說明了橘與枳在現代植物學分類雖同為芸香科,且形態有相似之處,但一為柑橘屬,一為枳屬,這種植物界分類的屬種差異其藥理性質就有不同。

珍稀藥用菇蕈「桑黃」對S180腫瘤抑制率達96.7的藥理活性,早在1968年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和東京大學等研究機構所進行的動物實驗中,從十多種菇蕈類中脫穎而出,因而帶動日、韓等國際醫界對桑樹桑黃研究熱潮。學術界雖然肯定桑黃的保健功效,但是桑黃始終沒有成為市場上的主流產品,其原因是「桑黃的品種混亂,按學名,在日本稱為針層孔菌,在中國則有火木層孔菌和鮑氏孔菌兩種,這是一般被認知的品種,還有很多外觀相似的松針孔菌、白樺樹孔菌等,何況桑黃菇的寄生樹種也有不同」張文德教授指出,如果不是親自在野外採集作紀錄,真的是不容易鑑別,在天然野生桑黃摘取不易的情況下,以致於常出現民眾高價買到卻是替代品。

NCBI gene bank登錄號,使桑樹桑黃擁有身份證字號張文德教授表示,藥用蕈菇即使是同屬和種,但由於菌株所利用的寄生樹木、培養基質、生產環境、分離的方法和提取的過程不同,所獲得生物活性也大不相同,其保健的作用自然會有差異。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一致性,桑樹桑黃物種的「正本清源」成為學術研究的首要課題,台大藥學博士俞篤文和一群畢業自台大生命科學院的同道組成了桑黃研究團隊,鑑於桑黃菇之菌種種類繁多,傳統以外觀分類鑑定方法有其困難,因此,建立桑黃屬真菌的基因體指紋鑑定有其必要。

「不是每個叫做郭台銘的都是身價千億。」俞篤文博士談到,由於桑黃一詞被濫用,稱做桑黃的就有幾十種之多,而且桑黃菇的外表都非常相像,因此需要用18S和ITS基因解碼技術以及分子種源鑑定去找出日本癌症研究中心對腫瘤細胞抑制率最高的火木層孔菌(Phellinus linteus)是哪一種寄生菇類,同時還要建立桑黃菇的演化樹系統圖,可看出不同種的桑黃彼此間的親疏程度如何,是親兄弟、表兄弟還是遠房親戚。 有了這一套嚴謹的分子種源鑑定,終於可以確認了桑黃菇的身份,只有是相同的基因碼才算是真正的系出名門,才是真正的桑黃。

所謂18S和ITS是利用真菌類的rDNA,在親緣上有非常高的保留性,而由於演化的關係,其核醣體DNA上會有些微的差異,利用這一些差異可以進行親緣鑑定將真菌分類。為了取得足夠的標本和多樣性,俞篤文博士深入人煙罕至的自然森林中,幾乎踏遍了中國大江南北和東北森林,把農民口中的野生桑黃帶回台灣進行研究,經自行設計的「引子」,以PCR增幅核糖體DNA之18S rDNA及核醣體內轉錄區(ITS) 的片段,定序,比對NCBI資料庫的rDNA的序列片段,進行分子基原鑑定及親緣性分析,交叉比對出真正長在桑樹的桑黃就是火木層孔菌,目前這些基因序列已登錄在國際基因庫 (NCBI gene bank),例如Inonotus linteus GU903004、Inonotus linteus HM584806、Inonotus linteus HM584808 (註: 火木層孔菌原學名為Phellinus linteus,分類學上,現亦用 Inonotus linteus) ,讓桑樹桑黃正式擁有了身份證字號。

目前桑樹桑黃已知的研究成果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即記載其性寒、味微苦,能利五臟、宣腸氣、排毒氣、止血等,為中醫常見的利尿、健胃、止瀉藥。而引起醫學界關注的正是其三萜類等「二次代謝產物」具有最佳化免疫力、抑制及預防癌症、抗血管新生、降低化療劑量、保肝、抗菌、抗發炎及降血糖等研究成果。

桑黃多醣體的腫瘤功效一般認為是一種生物反應調節劑所誘導的。 Janusz等(1989)發現不同濃度的β(1-3),β(1-6) glucan(or 葡聚糖)可刺激免疫反應及細胞激素,並發現不同種類之白血球是其高度專一性之受體。

2006年8月《英國癌症期刊(British Journal ofCancer)》醫學期刊發表美國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桑黃有助於緩解多種癌症。英國《鏡報(The Mirror)》認為以桑黃萃取物搭配化療藥物治療癌症,發現病人體內的癌細胞凋亡數目比對照組(未使用桑黃萃取物)多。

腫瘤必須依賴血管增生才能成長及轉移,若能抑制腫瘤周圍的血管新生,可抑制其成長速度及轉移。2003年南韓科學技術研究院,生物分析及生物轉錄研究中心,Song YS 等研究團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桑黃子實體的70乙醇萃取物具有抗血管新生的活性,並具有劑量效應,也就是說桑黃能抑制腫瘤血管新生作用。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華裔科學家陳昌炎研究發現,將桑樹桑黃的抽取物加進一種名為Doxorubicin 的化療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多種癌症)當中,可以減少化療藥物的劑量,而發揮同樣的治療效果。

桑黃子實體含有豐富的天然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能促進肝臟新陳代謝和肝細胞再生,降低血液中GOT、GPT值以及減弱肝炎病毒的複製作用。2004 年南韓Kangwon國立大學生活科學研究機構,金姆(Kim) 等研究團隊報告指出,桑黃萃取物可保護大鼠肝細胞因半乳糖胺或過氧化氫所造成的損傷,顯示對肝臟具有保護作用。中國有研究團隊指出桑黃會刺激產生干擾素,對肝發炎有保護作用。

2004 年南韓Wonkwang大學微生物系Hur等研究團隊的實驗報告顯示,桑黃正丁醇萃取物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顯示桑黃具有抗菌、抗發炎的作用。研究發現,桑黃多醣體能刺激細胞激素IL-1,促進胰島素分泌,從而降低或調整血糖濃度,有助於糖尿病患者血糖穩定。

桑黃家族對號入座

現今國際上所認定的桑黃(Phellinus linteus)在分類上屬於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Basidiomycotina)、真正擔子菌綱(Hymenomycetidae)、平滑臥孔菌目(Aph,火木層孔菌屬(Phellinus)、桑黃種(火木層孔菌)(Inonotus linteus)。

寄生樹種菌種特徵

桑樹(火木層孔菌)Inonotus linteus 多年生,木質,耳形或馬蹄形,特點是顏色鮮黃。無菌柄的子實體有匯聚的年輪環紋結實的附著在樹幹上。

楊樹Fuscoporia gilva多年生,多為片狀,體形較大,平貼在楊樹上,菌傘較小,顏色鮮黃,常被當作鮑氏孔菌。

黑樺樹(鮑氏孔菌)Inonotus baumii        菌蓋扁半球形,有狹小的基部,有明顯的皮殼,表面黑色,光滑,具凌紋。

松樹(松針孔菌)Phellinus pini寄生於松樹上,外觀與桑樹桑黃最近似,子實體中等至較大,寬馬蹄形,有明顯的針孔是區別的依據,具有獨特的松香味。

白樺樹(白樺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主產地為西伯利亞和黑龍江,寄生於白樺樹的底部,體形非常巨大,常有4、50公斤、外表黑有如火烤過。

暴麻子(鮑氏孔菌)Inonotus baumii寄生於暴麻子樹上,貝殼狀,體形較小,顏色較深,產量最大。

桑樹桑黃的活性指標

萜類屬於微生物的二次代謝產物,是野生桑黃產生微苦的主要原因。桑黃三萜類的活性,會依其品種、產地及生產條件而有所不同。在天然的野生桑黃子實體的成熟過程,三萜化合物具有極為顯著的生理活性,為桑黃開始有性繁殖(出菇)以及對抗外界環境的必需物質。

●子實體:子實體是觀察真菌時唯一看得見的部分(食用菇的部份),是由稱作菌絲的成團細絲所構成,形狀從具柄傘形到多種樣式不等。
●菌絲體:隱匿在基質中的菌絲會先形成菌絲體,當環境適合的時候,便從表面長出子實體。

活用桑黃

一般民眾多以為煎煮服用最為有效。然而據研究發現其指標成份為多醣類及萜類,所以建議民眾吃桑黃時應先將桑黃削片,用開水泡茶喝(避免高溫破壞其萜類成份),再將剩下的殘渣放在冰箱保存,集合一部分後,再煮水服用(多醣體不怕高溫),可以充份攝取到桑黃的保健成分。

桑黃營養地圖

●三萜類:抑制癌細胞生長、抑制組織胺釋放,防止過敏、促進肝功能、促進血小板凝集、降血脂,預防中老年人發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多醣體:包含150KD的高分子類多醣體β-(1-3)D葡聚糖、β(1-6)D葡聚糖。並非直接殺死或抑制腫瘤細胞,而是啟動腸壁上的免疫細胞進而把訊息帶入血液裡,來達到最佳化免疫系統對於外來病原與體內癌細胞的警戒。

●雜多糖(果膠、半纖維素、多糖醛酸等膳食纖維):具有調整免疫、抗腫瘤、抗潰瘍及降血糖等藥理作用。

●腺苷:為控制人體遺傳基因主成份,可改善人體血液循環。(常春 Evergreen)

有誰推薦more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