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心坊心理治療所 - 康健雜誌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

漱心坊心理治療所

漱心坊心理治療所

漱心取其「洗滌心靈」 之意。2006年開業至今,是新北市第1家、全國第4家合法立案的心理治療所。獨創關係治療理論,提出用溫暖、正向、認同、親密與合作5個重要關係元素進行個案心理諮商工作。
擔憂失敗、教養議題、溝通難關… 淺談「再婚的考量」
人際交往
擔憂失敗、教養議題、溝通難關… 淺談「再婚的考量」
再婚時,考量的重點有時會與初婚恰恰顛倒。愛不愛已經不是重點,反正,再相愛都有可能會分開(如同初婚一樣)。孩子和自己的家人的想法、對方家人是否好相處?經濟與健康條件(不想當被拖累的一方)、彼此相處得舒不舒服…… 再婚的考量常常比初婚時多很多,我覺得:想多一點,不是壞事。 推薦閱讀:熟齡再婚一定要思考的事:9點實用清單,幫你理清財務問題 放下前一段婚姻的挫敗感 不少單親的朋友也分享說:想多了,就算了,覺得太麻煩,何必再去淌一趟渾水。如果不成功,不是更麻煩。 的確,「擔心再次失敗」、「對婚姻的信心」不足,是再婚者邁入婚姻前常出現的心理關卡。 這個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用「心理創傷」來解讀。再婚者對前一段婚姻中的挫敗感並未完全被消化或吸納。 平日看似正常,但一觸碰到婚姻、情感相關的線索時,立馬變得小心翼翼或緊張兮兮(外表可能強作鎮定)。 如果出現這類情況,建議當事人要留意,自己可能尚未完全走出失婚的情緒中。可能只是透過物理距離把那些感受隔離掉,讓自己好過一點。心理上的傷,如同用隱形OK繃貼著,一個人時還會隱隱抽痛著。 但這不是意味著這樣的人不適合再度走入婚姻,只是提醒當事人需要了解自己還有些功課沒完成,建議在進入下一段婚姻前,把過往的點滴再審視幾回,能放下的,揮手祝福;放不下的,打包綁緊也好、尋求專業協助也好,總之,至少別自我欺騙。 (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重組家庭的教養議題滿布考驗 再婚的考量不少都與孩子有關。 孩子還小時,想要給孩子完整的家庭。孩子大一點時,擔心孩子無法接受繼親(繼父或繼母)。或是對方能否把我的孩子視如己出?孩子更大一點之後,擔心孩子對自己的觀感?怕孩子覺得自己遇到感情騙子…… 根據國外的統計,有孩子的再婚者,婚姻再度失敗的機率高達6成。重組家庭的考驗困難重重,沒有人會否認。繼母難為,自古皆然,不然就不會有《白雪公主》、《灰姑娘》這類故事的出現。重組家庭中的繼母角色對婚姻的滿意程度,往往比繼父的滿意度來得低。 重組家庭常見的教養議題:偏愛、不公平、分化(你的孩子、我的孩子)、你的孩子欺負我的孩子、你的孩子欺負我們的孩子等等現象,考驗著重組家庭的幸福滿意程度。 (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婚姻好不好?已經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家子的事。兩家子要先好,兩個人才能好。 兩家子如何能好?常見的處理方式:自己的孩子自己管;跟別人的孩子,做朋友,不做父母。似乎是將衝突減到最低的選擇。 我能想到畫面是一種彼此之間淡淡的、不要觸碰太深、大多時候聊輕鬆話題、節日相聚短暫玩樂一番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樣貌看似沒衝突,但似乎也少了什麼? 家庭的核心意義與功能是什麼?情感的歸屬、良好人格的培養……這應該都是很深層的交流才能達到的吧? 所以,重組家庭理想的樣貌究竟是君子之交或是深層交流的家庭?這牽涉到重組家庭的不同階段,與當事人雙方想要什麼樣的家庭樣貌。 有人想要淺嚐,有人想要深入。淺嚐或深入都沒有對錯,只在乎是否清楚自己的需要,清楚後好好溝通。試著讓彼此理解、創造共識,然後練習承擔。 推薦閱讀:重組家庭沒血緣也能好幸福 把握這一次機會,學會「溝通」 一些對再婚者的質性調查裡都提到,再婚者對於「溝通」特別重視。很多再婚者都提到前一段婚姻的失敗與溝通不足有關。 溝通的成功關鍵是:從我好到我們共好。我無需強勢,你無需委屈。需要的是能心平氣和、不厭其煩地,一次次把彼此的意思充分表達與完整理解的過程。減少評價、誤解、揣測,只有了解、了解、再了解。 有案主跟我回饋:「心理師,你所說的溝通,好難!」 我點點頭。重要的事,從來都不會多簡單。多想一點,多做一點,不是壞事。 (示意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思索、再次選擇是否走入婚姻這條路。如同:有人喜歡爬陽明山、有人喜歡爬百岳、有人喜歡爬聖母峰、有人喜歡爬枕頭山…… 再婚的考量就是讓自己搞清楚自己喜歡哪一種,爬起來就不那麼累。沒搞清楚,亂選一通,就算是枕頭山也未必容易爬。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2175
戀舊者的哀愁與美麗
人際交往
戀舊者的哀愁與美麗
劉先生有著小小尖尖的嘴巴,說起話來會微微蹶嘴,如同小鳥般嘰嘰喳喳地飛快,時不時會不留情面地發射出反駁對方的砲火。這種一直反駁他人的說話方式,給人強烈競爭意圖的印象。 前女友王小姐起初覺得這樣的劉先生率真且才思敏捷,願意只當個聽眾,日子久了,當王小姐也有想法想表達時,劉先生那種小鋼砲似的反射攻擊語言,反而令人感到很累。 推薦閱讀:覺察情緒背後的原因 療癒創傷愛自己 兩人和平地分手了,也各自又發展了幾段戀情,但劉先生心裡總覺得王小姐始終住在他心中,沒有離開過。所以,時不時就會留個訊息、找個理由跟王小姐接觸一下。 旁人好奇地打探劉先生的心意,劉先生說:因為跟她(王小姐)在一起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平靜、幸福的日子。 類似的問題詢問王小姐,王小姐說:剛開始的確曾經有過一段快樂時間,不過很快就被不停的小吵給打破了,接著是中吵、大吵…… (示意圖。圖片來源 / Pexels) 戀舊是記憶的剪接,想滿足心中匱乏 兩人一起經歷的時光,各自的回憶卻不盡相同。英國實驗心理學家巴特萊特做了一系列研究發現記憶並不「忠實」。例如讓英國大學生讀一篇名為〈鬼戰爭〉的北美印第安民間故事,之後讓受試者重述那篇文章。研究發現,重述的文章出現大量的省略與變形。例如:獨木舟變成小船;獵海豹變成捕魚;故事中一位主角的說詞被錯置在另一位主角身上。 劉先生保留美好的那一段,與其說是他或她的形象,倒不如說是自己去除背景雜訊後的美化。戀舊者可能是一個很棒的剪接師,把相處的情節一段段地過濾,保留想要的部分,爭吵的片段剪除,接上美好的情節,剪接出一部「未完待續」的愛情片。 劉先生說:跟她(王小姐)在一起的時光,是我一生中感到最平靜、幸福的日子。 劉先生想編寫這部能再續前緣的愛情片,在這部片中渴望能得到一份平和安靜、親密無間,取代他日常不斷出現爭鋒相對和隨之而來他人遠離的孤單感。 心理學家葛瑞表示:在異性關係中所經驗到的那種難以言喻的情緒混亂狀態,有90%肇因於自己的過去……一般來說,跟現在的經驗有關的,只佔了10%左右。早期經驗對於一個人的影響非常大,許多人在成年後,仍會遵循小時候學到的方法來經營自己的人際關係。 劉先生與爸爸的相處模式也是砲火連連,不同的是,攻擊者是劉爸爸,小時候的劉先生只有挨打的份。隨著年歲增長,劉先生的功力增強很多,常把劉爸爸打得無招架之力。所以,劉爸爸幾年前就氣得要兒子不准回老家。兒子回家就要閉嘴,劉先生索性就真的不回去了。 劉先生很孤單,沒有人肯靠近他。直到王小姐出現那幾年,他才有了短暫的平靜與歸屬感。 因此,他好希望時光能再倒流,回到當初,修正過去的自己,讓這段感情能從過去延伸到現在、未來,讓孤單的黑霧不再如影隨形地纏繞著他。 (示意圖。圖片來源 / Pexels) 編寫一部愛自己的劇本,才是脫離戀舊的解方 面對過去和沉溺在過去的回憶裡是不同的。了解過去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不是要人覺得自己根本沒救了、無能為力或怪罪父母、他人;而是希望人可以從中找到真正改善的方法,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原因、早期家庭關係對人所產生的影響,讓這些人際模式不再繼續影響自己。然後,希望人們可以冷靜地以平常心去接受現實,以一種「喔,原來如此」的心態去面對,接著開始為打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劉先生需要了解到:不是王小姐把他推開,而是他把所有人推開。他如同一隻刺蝟,渴望被擁抱,但不知如何被擁抱。他需要先知道如何擁抱自己,才能引導別人如何擁抱他。 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卡夫特認為,愛自己具有正面的意義,愛自己不但可能確保自身人格的安定性,也唯有愛自己才有可能學會接納別人。當一個人不愛自己的時候,是不會允許自己得到幸福的,只會不停推著自己向不幸的深淵前進,甚至給對方機會虐待自己,下意識裡會想辦法逼退對方,最終導致對方真的離開自己。於是對自己說:「看吧,果然沒有人真的愛我。」 (示意圖。圖片來源 / Pexels) 深信「舊愛還是最美」,如何解套? 1. 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認真想想要怎麼做,我才會更幸福? 把精力放在愛情以外的東西上,例如培養嗜好、閱讀、運動、友誼、挑戰新鮮的事物等,藉由這些方式和緬懷舊情人保持適度的距離,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2. 導正非理性性信念,改為合理性信念。 理情療法認為我們的一切情緒困擾或行為失序,主要是受到情緒作用所蒙蔽,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心理狀態。所以要改變原有對事物的非理性信念,透過不斷的自我對話,將新的理性信念灌輸到腦子裡。 推薦閱讀:如果你不看重自己,誰會看重你? 劉先生可以做以下練習: 例如:「除了王小姐之外,沒有人喜歡跟我做朋友,我連試都不用試了。」 換作:「有一些人不喜歡跟我做朋友,我可以多試幾次,還是有交到王小姐以外的朋友的機會。」 例如:「就算交到朋友,最後他們也會像王小姐一樣,還是會遠離我。」     換作:「只要我真心善待他人,少用尖銳的話語刺傷人,即使有些人會離開,也還是會有留下來的人。」 例如:「不說尖銳的話,我就不知道可以跟人說什麼了?」 換作:「我可以學習如何好好跟人聊天、談心,一開始或許不是很流暢,多說多練習,就會愈來愈好了。」 戀舊沒有對錯,也並非兩人真的完全不能重新在一起。前提必須是兩人都不再只是當年的那個人。當年相處的困難或分開的原因,必須被誠實地看見、同理地理解與回歸自我負責任的解決。 當兩個人都成為更懂自愛的人,命運的紅線如果又再度牽起,自然能開出美麗芬芳的花朵。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2079
婚姻危局如何挽回?心理治療師建議:修補伴侶關係從放下角力開始
人際交往
婚姻危局如何挽回?心理治療師建議:修補伴侶關係從放下角力開始
心理治療室內的一幕 太太說,多年前的某一天,先生臨時決定當晚住在男性友人家續攤,卻沒事先說,令她很生氣,覺得自己不受重視。這件事她忍了好幾年,今天總算說出來了。 先生於是滔滔不絕地解釋,太太則沉默地低著頭,雙手交叉,大拇指不停戳揉著,不發一語。 我(治療師)反饋他們:這一幕應該是家庭內常見的景象吧? 兩人對看一眼,然後尷尬點頭微笑。 接著先生還是自顧自地說,他沒惡意,只是希望太太明白才會說那麼多,而且他是為了太太好,希望太太能調整,當然他也會改,這樣他們才會愈來愈好。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想修補關係,要放下與伴侶間的關係角力 有時伴侶所謂的修補關係,只是打著修補之名,將婚姻諮商視為一個權力角力的場所,企圖再一次奪回控制權的場域,以愛之名地要脅對方為自己改變,這樣的關係,無論如何修補也是難以挽回的。放下關係的角力,才能好好進行修補。有些婚姻的結合,從開始隱含著迷失。隨著時間推演,一個人的迷失,只是更加深了兩個人的孤獨;更遑論,如果兩個人都迷失時。 推薦閱讀:英國結婚80年老夫妻分享愛情幸福秘訣 我(治療師)探問太太:當先生滔滔不絕地說個不停時,你沉默不語的行動背後,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太太說:我不知道。 我(治療師)觀察到的是太太的身體在替她說話。太太無法與先生眼神對視,在重要話題時雙手大拇指會不停地戳揉…… 我(治療師)大膽地假設,太太所謂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或是生氣的感受,真正的感覺可能是緊張。面對滔滔不絕的人,她緊張到說不出話。面對先生與友人續攤、夜不歸營的突發事件,她慌張失措、煩躁不安,但她以為自己是在生氣。 太太同意這個看法,補充說:生活中她其實很常緊張,卻不會表現出來,所以別人也看不出來。 這是婚姻中常見的狀況,當事人自己也很迷茫,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狀況,只能改用其他替代的方式/情緒呈現。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修補關係需練習體察自己 太太說:她常覺得沒有感覺(或負面感覺)會比較好。所以,習慣假裝自己沒有任何感受。 我(治療師)回應太太:看到她的身體訊息,我相信她是有感受的。 太太說:她的媽媽也是如此,平日溫和的爸爸會在酒後對媽媽大吼,媽媽會壓抑著恐懼、不安,沉默地接受,直到爸爸將憤怒發洩完畢。 我(治療師)回應太太:我們會從重要他人處學習/複製情緒的表達方式,卻沒有審慎想過這樣的方式產生的利弊得失。 我(治療師)建議太太:她必須學習對自己的感受誠實,而不是繼續否定它。 (圖片來源/Pexels) 體察核心情緒,並誠實地面對它 情緒就像洋蔥一樣,是多層次的,需要費心地向內探究,一層又一層,剝開辛辣該硬的外層(憤怒、怨懟、挑剔等),才能現出核心(恐懼、驚慌、無助、善意等)。誠實地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覺察它、知道它,才能清楚地將自己最核心的情緒表達給另一半。 一般來說,脆弱的感受(難過、緊張、無助)是特別不容易直接表達的,面對一個突發狀況或是強勢的人,無助、緊張、害怕都是很正常的感受,無須去評價否定它。 況且,能在另一半面前表達自己的「脆弱」,應該是一件幸福的事。大部分的時候,社會不允許我們這麼呈現「真我」,但讓親密的另一半了解我們的心情,最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推薦閱讀:情緒並不是非黑即白!若你能如實承認所有反應,就能和它保持距離 開放核心情緒,進而修補親密 與自己的不安、恐懼、慌張……接觸,對伴侶開放自己的核心情緒,更能增進親密。親密這個英文字是intimacy的希臘字原為intima,意思是極為內在(inner most)。一個人的親密能力包括了與自己的內心有所接觸,向內誠實地與自己來往,與自我隔離的人也難與他人心靈交流。其實,人們並非不願意面對或說出真正的感覺,常常是過去經驗的阻礙、錯誤的學習示範或是因為心裡害怕,怕不被接納,怕被誤會,怕自己沒有那麼重要、不值得說出自己的需要……若有這樣的害怕,最好的方法是連害怕和顧慮也一起表達出來。 透過深入關係中重要的裂痕事件,修補對自己核心情緒的接觸與認識,並練習說出心底的核心情緒,才能在關係中擁有真正的親密感,心中不覺得孤獨無助。 太太可以練習對先生說:「我怕說出來你會會笑我,但你臨時的決定,真的讓我好慌張,晚上只有我一個人帶孩子……」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關係被層層孤獨感籠罩時,就該開始修補 家庭社會學者認為婚姻由破裂到離婚中間可能經過3個過程:孤獨感—敵對感—背叛感。當婚姻關係開始呈現破裂跡象時,人們的第一個感受是被對方忽略、不被重視,兩人好像路人一樣,彼此互不理睬,被濃濃的孤獨感籠罩。在這種情況下,夫妻兩人雖同住在一個屋簷下,卻已不同心。如果孤獨與沉默繼續下去,則夫妻雙方就可能採取敵對的手段。在孤獨感階段是忽視對方的存在,在敵對感階段會出現故意諷刺、敵視對方。之後,婚姻裂痕持續擴大,小小的一點衝突都可能演變得不可收拾,寧可信任親朋好友,而不聽信配偶。跟外人站在同一陣線上攻擊配偶,總覺得對方已經背叛自己…… 推薦閱讀:對記憶太過自信?夫妻吵架常犯的5個錯誤 伴侶關係若是到後面兩個歷程,修補之路常遙遙無期又令人充滿絕望。若能在第一階段就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單感,也願意向對方揭露那些內在核心脆弱的感受,再一次赤裸裸地將自己攤給伴侶看。這個動作將傳遞濃厚:「我相信你不會傷害我」、「我想讓你了解」、「我想跟你一起」的訊號,此舉對打破孤獨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會有強烈的暗示效果。 在婚姻諮商的過程中,放下關係中的角力、重新學習讓自己不迷失,向內探尋自己、與自己的核心情緒接觸、練習向伴侶真誠地開放……這一步步才能達到真正修補關係的效果。 最後,早一點行動,當你在關係中感覺到孤獨感一次又一次地來襲、無法減緩時,就別再當鴕鳥了。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1.4 萬
送上三宅讓你伴我一生,為何還是感受不到我的愛?
人際交往
送上三宅讓你伴我一生,為何還是感受不到我的愛?
張先生相當不開心地對妻子說:「為什麼你不好好待在家裡,就是要往外跑?我都已經退休了,為什麼你就是不能好好陪陪我?」 張太太聽了也很不開心,反駁說:「我陪你大半輩子,難道不能過過自己想要的日子?」 張先生不解,努力打拚的3棟房子登記的都是太太的名字,讓她衣食無憂,這竟然不是她想要過的日子。 (圖片來源 / Pexels) 需求層次不同,造成夫妻的鴻溝 關係治療(Relationship-focused Therapy)用生存、安全與關係需求三層次來說明人性的需求發展: 生存需求指涉的是生理的滿足。 安全需求指涉的是安全感的滿足,例如:透過食物、金錢的囤積、對他人的控制(要他人事事都照自己的意思)等,才能讓自己感到有安全感。 關係需求指涉的是與外在他人和內在自我之間關係的和諧。能發展出人我之間的彼此理解、肯定、協調與合作,即便有時有些衝突與張力,也願意承受。 關係治療理論以需求層次不同來看待張先生與張太太間的差異。張先生對生活與婚姻的期待,在於滿足安全需求,所以他努力打拚,累積金錢與追求生活的安定,並把3棟房子的產權都登記在太太的名下,他想這樣做太太應該會很開心。 張太太感謝先生所做的,但這不是她最想要的。她更想追求精神層次的富足,想投入教育、歷史領域,實現自己的才幹。 (圖片來源 / Pexels) 婚後,因為孩子的出生、先生的調職、長輩的生病種種變化,張太太不得不辭職留在家中照料一家大小。她沒有怨言,為了大家,她想自己可以等個幾年。沒料到這一等就是好幾個幾年。這次,她不想再退讓了,她對張先生說,這是她等了好久想做的事情,她一再地解釋,張先生還是充滿疑惑。 推薦閱讀:吵個「好」架,不會危及婚姻​ 張先生把自己想要的、覺得最好的給了太太,他以為這也會是太太最想要的。心理學用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來說明這樣的心理現象,意指把自體或內在客體的一部分投射到對方,但在互動中又去認同或控制其所投射的部分。這在親近的人身上更容易觀察到,例如:父母常對孩子說,我都給你全世界了,你還說這不是你要的,到底你要什麼? (圖片來源 / Pexels) 使用替身技巧增加理解,化解需求層次的鴻溝 張先生追求安全層次源於早年父母經商失敗,家庭經濟陷入困頓,身為長男需一肩扛起的壓力與焦慮。張太太原生家庭小康,毋須為生活發愁,加上父母鼓勵孩子追求自我發展,為張太太奠定關係層次發展的良好平台。 推薦閱讀:8招保養你的婚姻 心理治療室內,我請張先生與張太太手勾著手,兩人輪流說一段自己的小故事,請另一半試著翻譯對方小故事中想表達的深層意義,然後,說話者可以核對這是否貼近他的感受,如果差距太遠,說話者可以再說一次。如此,重複幾個循環。彼此練習做對方的替身,體察對方的感受。 為什麼要手勾著手?因為要理解的不只是語言訊息,更多時候是身體訊息。很多不習慣表達情緒的人,故事內容平靜的沒有一點波瀾,但透過身體的接觸卻可感受到緊繃、壓抑、顫抖等不同的情緒狀態。 (圖片來源 / Pexels) 兩人能成為伴侶多半在生理與安全的需求都能相互滿足,但關係的需求則未必。或是,隨著時間的消磨,伴侶間無法共同成長,兩人只剩下像家人般的感覺,當初的心靈伴侶早已消失。透過替身技巧的練習,重新放下自己,走入對方的語言、身體、心靈世界。理解對方所需,給予對方所想,愛之暖流才能真正進到對方的心坎裡。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1 萬
與疫情同在:失序生活與關係疏離下的靜心術
新冠肺炎
與疫情同在:失序生活與關係疏離下的靜心術
第2週,這位朋友又對我說:「這樣看似可以睡覺睡到飽、滑手機滑到爽的生活,怎麼過了1週後,人愈來愈不對勁,說不出來怎麼一回事,就是莫名的不安。」 疫情中的生活:生理時鐘與內在秩序感雙雙被打亂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我們的身體本身存在著一套能自我調節的節制,這就是生理時鐘的概念(Circadian Rhythm,日夜節律),它幫助身體能配合日夜節律,跟隨外在環境產生相對應的變化或反應。在自主封城或軟封城下,許多公司採取分流上班、在家上班的策略,使得原有9點上班工作、5點下班休息的時間結構變得模糊,隨之的睡眠、飲食生理時間也發生改變。身心之間常是一組相互影響的循環,作息改變干擾生理時鐘,生理時鐘影響心理秩序感。 秩序感,指的是對事物的空間布局、存在形式、歸屬或事件發生順序有序列的要求。一般人的秩序感,是內心對於某一確定目標按照要求和標準達成的自我要求程度。它如同一個內在的標竿、方向,失去內在方向感的生活,人們會感到焦慮不安是很常見的反應。(推薦閱讀:居家辦公一日指南:10步驟上班有效率、帶孩子不崩潰) 第3週,朋友對我說:「好想進公司上班、好想跟朋友們碰面吃晚餐、好懷念那種人跟人可以隨時自由碰面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可能有點小憂鬱了。 研究顯示:關係疏離增高情緒困擾 (圖片來源 / Unsplash) 國外的研究結果顯示,疏離感愈高則工作滿意度愈低、憤怒或憂鬱度愈高。疏離感中常出現的無力感、無意義感這兩項感受與憂鬱狀態的本質接近。這一兩年間國人自殺通報數統計都有隨著疫情升高的趨勢。聯合國也宣稱新冠病毒導致的封鎖可能會導致家庭暴力事件激增。 總之,多數的人們渴望與人接觸、連結,透過雙向的互動回應,產生心理的愉悅感受。朋友間幾句關懷問候、同事間具默契的眼神交流像是暖流般流進我們的心裡,讓人感到陣陣的舒心。這種連結也創造了一種同在感,讓我們知道我們擁有彼此,身邊還有人與我們一起。缺少了這些正向的交流,我們的心靈如同身處在沒有窗戶的屋子裡,陽光照不進來,擁有的只剩下黑暗與孤寂。 聽了朋友這樣說,我請他結束視訊後,做一個今日工作清單。列出當天應處理、想處理的5項事務,然後,動起來。就算當天的待辦事項僅能完成兩三項也沒關係。 如果煩躁、不安出現時,就讓自己放慢呼吸吧!配合畫面、音樂冥想的效果也不錯。 最後,我跟這位朋友相約開始寫信,回到20年幾前的學生時代。無法常常聯繫時,就把想對彼此訴說的心情,精釀沉澱、化作文字,傳達給對方。(推薦閱讀:疫情期間在家工作,復健科醫師教你調整居家工作環境) 三步靜心術度過與疫情同在的生活 (圖片來源 / Unsplash) 本文的開始就跟各位朋友分享過生理時鐘的混亂對內在秩序的破壞性,所以,在這個階段,重塑生活結構,透過每日計劃保持日常的生活慣例是很基礎又重要的第一步。依照自己平日的生活速率條列出5項左右的工作清單,無需把每分每秒填滿,因此就算工作清單的完成度只有5成,也不用自責,因為這個步驟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息回復到一定的常軌範圍內即可。 第二步是對抗焦慮的老朋友:腹式呼吸法。僅僅只是每日幾次約莫幾分鐘的呼吸管理,對於各式焦慮的來源,都能有不錯的控制。剛開始進行的第一分鐘是最困難的,有時配合畫面的想像,想像自己身處一座森林,翠綠色的參天大樹環抱四周、微風輕拂過皮膚、鳥兒在耳邊輕吟……都能幫助人克服煩躁,投入深層呼吸狀態。 第三步是換個方式重啟人與人的連結。物理的距離能被阻隔,但情感的距離才是疏離與否的關鍵。想想我們有多久沒有長長的時間沒被其他外務打斷,能專心跟親近的人好好說說心裡話?有多久沒有放下課業的焦慮,單純陪伴孩子做一個杯子蛋糕、打幾場電動、完成一幅創意畫?國外一個9歲小朋友想到用遙控車分送薄餅給他的鄰居、藝術家繪製壁畫宣導防治疫情的正確觀念。渴望連結的心思再加上一些創意,情感的距離不減反增。我喜歡復古的方法,學生時代用蠟燭將信紙的四周微微加熱,燻出一種泛黃的美感。寫上想與對方訴說的文字,然後,將信紙摺成一個心型,小心地放入信封中寄出。 看不見終點的疫情,對人心存在著更大的考驗,負面性的思考與情緒,慢慢潛伏滲透,然後一點一點發酵。掌控外在環境本非個人可為,但內在的安寧之鑰卻是在每個人手上。透過練習慢慢熟練靜心的方法,與疫情同在的日子,讓我們不僅身體無病痛,心理也能常保安定。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3282
為自己設一道關係屏障 把愛好好留在關係中
家庭關係
為自己設一道關係屏障 把愛好好留在關係中
好久沒同在一個屋簷下相聚的林家人都出現了。在海外工作的爸爸回來了,在英國進修的哥哥不能飛,原本計劃赴美讀書的妹妹暫時去不了。只是沒想到,種種紛擾隨著一家人同住再度浮現……(推薦閱讀:每一個不想回家的人,都有他的原因) 林爸爸個性挑剔、對大小事有意見卻不明說,要人猜測他的心思,是林媽媽多年前的夢魘。隨著他去大陸、東南亞經商數年,林媽媽一時忘記過往枕邊人的心思,自顧自地像個單身女子般隨性行動,惹得林爸爸惱怒無比,覺得自己完全不被重視。 林姊姊打出娘胎脾氣就很壞,一不順心輕則吼叫、重則摔東西,搞得全家人整夜無法安睡。正因為如此,家人讓她出國磨練,一方面也讓家裡清靜點。本想經過6年,姊姊的心性該被打磨得成熟穩重。起初是這樣沒錯,直到某天凌晨,晚歸的妹妹沒帶鑰匙,急促門鈴聲激怒了熟睡中的姊姊。妹妹前腳剛脫下鞋,轉身姊姊就賞下一巴掌。妹妹當場氣得要報警,是在媽媽阻攔下才放棄,此後她視姊姊為仇人,不願與姊姊同處一個空間;姊姊也不示弱,指責媽媽過度寵溺妹妹,放任她玩樂過度、目中無人。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家庭界限陷入糾結-疏離的負面循環 結構取向的家族系統理論提出界限(Boundary)概念。界限是一條隱形的線,它區分了家庭的主系統、次系統及外界環境。因為家庭中每一個次系統都有其功能與需求,「界限」的作用在於保護彼此間的區分。功能良好的家庭界限是清楚的;反之,功能不良家庭則會出現糾結或疏離的情況。 糾結(enmeshment):家庭成員之間的界限模糊,彼此之間能自由侵入任一個次系統,造成過度涉入彼此生活,為一種限制個人自主性發展的家庭結構。 疏離(disengagement):當界限過於僵化、缺乏彈性時,家庭成員較孤立,彼此漠不關心或甚少接觸,是一種過度嚴謹的家庭結構。 林家目前的情況就處於界限糾結的困境中,林爸爸、林姊姊過度涉入家人的生活,不順他們的心意,動輒使用情緒化甚至暴力方式要求家人屈服。這其實是林家的老問題,早在林爸爸外出經商、林姊姊外出求學就是如此,只是過去林家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是使用界限疏離法。利用疏離減少接觸,似乎也讓衝突變得沒那麼嚴重。可是長達快1年的疫情卻逼得家人不得不重聚,一旦相聚日久,老問題就又回來了。 眼看疫情又有再度惡化的趨勢,這家人該如何既不疏離、又不糾結地好好在一個屋簷下共同生活呢?(推薦閱讀:回家—那段最熟悉卻最遙遠的路程) (圖片來源 / Pixabay) 家人間也該設立一道關係屏障 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時,讓我聯想到血腦障壁(blood–brain barrier)這個概念。血腦障壁是大腦的萬里長城,僅容許奈米級的小分子物質和特定養分進入大腦,大分子的物質幾乎無法通行,避免腦受到化學傳導物質的影響。由於身體很多功能都由腦經由荷爾蒙的分泌來控制,如果讓化學傳導物質在腦裡自由流動,可能會造成反饋現象。因此,若要腦部功能維持正常運作,血腦障壁的存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血腦障壁的存在也使腦部不會受到病菌的感染。(推薦閱讀:別再墜入家人情緒黑洞 5個練習解放「家庭救星」) 是不是我們也該在自己與他人之間建築一道關係的血腦障壁,僅容許對關係有益處的物質進入;當有害關係的物質出現時,就把它阻隔在外? 這牽涉到一個很弔詭的問題,什麼物質對關係有益處?什麼物質又對關係有害?有些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 林爸爸說:「我是為了怕你事情做得不夠好,才要指導你的……」林媽媽心想把事情做好比我開不開心、生不生氣,重要多了,就把生氣的感覺吞回去了。 林姊姊說:「我是因為你的壞態度和壞行為才要教你的……」林媽媽說:「家和萬事興,忍一時海闊天空……」林妹妹氣歸氣,事後也覺得自己要當個講道理的人,就不跟姊姊計較了。 每一個破壞關係界限的人都有一番看似堂而皇之的道理。我們就在這些道理中,一步步地讓對關係有害的物質流入我們的心中,時間久了,連對好壞的判斷都迷惘了。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關係屏障的兩層關卡 身為臨床心理師,在實務中發現在這類關係中常陷入迷惘、卡關的人,往往不太重視自己的感覺、覺得「有感覺不好」或者「感覺被所謂的假理性污染了」。所以,關係屏障的第一層關卡是允許當事人對自己有感覺並誠實地接受它。感覺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沒有好壞、對錯,不用去評價、輕視甚至否定它。 接納感受後,下一層關卡是將感覺轉化為行動,學習適當地表達感覺、需求,以及勇於拒絕。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我們協助當事人好好說話的方式,就是請他練習使用「我訊息」。因為類似林媽媽、林妹妹這類陷入關係界限糾結—疏離循環的當事人,過往長期處於壓抑情緒的狀態,一開始表達情緒的方式就是朝對方噴火。這一噴火容易激起對方的憤怒或回擊,導致雙方陷入不斷對彼此生氣或相互指責的負向迴圈,最終收集到「表達感覺是無用、無效」的心理點券。如果沒經過適當練習,這類型家庭是很難彼此好好說話的,失敗的溝通容易使得關係又被逼回原有的疏離模式,功虧一簣。 林媽媽可以這樣對林爸爸說:「我很重視你,也很希望能輕鬆地一起生活。我好希望你能直接說出你的期待,然後我們再來協調時間怎麼分配。因為,要我去猜測你心裡在想什麼,我真的好累、也常猜不到,這令我挫折,也對我們能不能一起好好生活感到灰心、懷疑……」 林妹妹可以這樣對林姊姊說:「當那巴掌落在我臉上,我只感覺到自己的生氣、不爽,很難相信你是為我好,更難接受你對我的指正。我知道打就打了,我沒要打回去,因為那不會讓我比較好過。我希望珍惜這份姊妹感情,好好跟你相處,最好的方式是我自己也要先冷靜、把自己做好,我會學習自律,也期待你能好好控制你自己。」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適度的拒絕不等於不愛,關係糾結的家庭常陷入這一迷思中,非要家人一股腦的全盤接受,形成愛又包藏許多痛苦、糾葛的成分。這樣還是愛嗎?也是許多家人苦惱的議題。 維持大腦健康仰賴血腦障壁的層層把關,淘汰干擾物質,留下特定養分。家人關係要健康也需如此,若能為自己打造一道關係屏障,透過好好感覺、好好思考、好好表達,分辨對關係好壞的物質,學習保留好物質滋養感情,練習拒絕壞物質侵擾彼此,相信更多家庭都有機會感受到純粹的愛,達到真正的好好相聚。(推薦閱讀:因為愛得夠深,我們和好)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2977
慣性用逃避面對衝突 因為不想成為被拋下的那個人
人際交往
慣性用逃避面對衝突 因為不想成為被拋下的那個人
這次出走很突然,柔柔換了新工作,原本做得好好的,不過體力負擔有些重,柔柔抱怨了幾次,傑生為了柔柔好大聲念了她幾句,沒想到柔柔又跑走了。 柔柔很不喜歡傑生每次都用「為了你好」的說法來念她,她聽了很不舒服,有時忍得下就過了,忍不下時,柔柔就會消失幾個小時。 重複逃跑的戲碼是一種心理遊戲 柔柔在壓力下一再上演的戲碼,稱之為心理遊戲(Game),每一個心理遊戲都在重演已不符合成人處境的兒時模式。心理遊戲還隱含了漠視,這種漠視是在心理層面的,當心理遊戲結束時,雙方都會覺得很負面。 在心理遊戲中,人們會不斷以造成痛苦的方式來相處,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為什麼人們要一再重複這些造成痛苦的方式呢? 這麼做是為了強化、助長我們的腳本。什麼是生活腳本(Life Script)?溝通分析學派創始人伯恩(Eric Berne)說:生活腳本是童年時針對一生的計劃,被父母所強化,從生活的經驗中得到證明,經過選擇而達到高潮。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對於孩童時期未得到解決的基本問題:如何得到無條件的愛與接納,生活腳本提供了宛如魔術般的解決之道。 傑生一次次重新接受柔柔,給了柔柔一個美麗的幻影,她想像即使自己再怎麼胡鬧,這個男人也會對她不離不棄,這份包容是連父母都無法給予的。 伴侶關係中的共生依賴模式 雖然傑生能接受柔柔一次次藉由出走閃躲關係中的壓力,但在嘴上他可不認輸,他會大聲威嚇柔柔,辱罵她不負責、任性……。現實中的柔柔即使重回關係中也帶著一份驚恐。(推薦閱讀:「都是為了你」易使聽者有壓力 5種表達我愛你的替代用語) 有時兩人都不確定這樣的感情是否應該再繼續?即便如此不確定,誰也沒勇氣真正跨出離開的步伐。 伴侶之間這種看似衝突不斷又無法真正分手的狀態,關係治療理論將其視為共生關係或是共生依賴模式。所謂共生關係(symbiosis),心理學家席芙夫婦認為是:兩個人或兩人以上,他們的行為表現得好像只有一個人似的。 所有的共生關係都一樣,獲得穩定關係的代價是漠視、犧牲一部分的自我功能,彼此的信念是:少了對方,我就無法靠自己站穩了。正是這種想像的信念,使得共生關係顯現出穩定的特性。 成人為什麼要與伴侶進入這種共生依賴的模式?每一個共生關係的存在都是為了滿足成長過程中未得到滿足的需要,也就是為了滿足生活腳本的需要。 就像心理遊戲一樣,共生關係裡的人是用不合時宜的方式,試圖滿足自己的需要,這些方式是幼年時期的他所能用上的最好的方法,只是現在已不適用於成人生活。在共生關係中的人會漠視身為成人所能擁有的選擇,這種漠視很快速、甚至可說是不自覺的。 一如柔柔常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只要覺得我們要吵架,或感覺可能吵個沒完沒了,下意識就會想要先逃離再說。(推薦閱讀:放不下對方,我該怎麼辦?)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跳脫腳本 戰勝關係風暴 要從腳本跳脫出來,第1步驟必須先了解幼時未得到滿足的需要是什麼: 柔柔恐懼被父母遺棄,幼年時父母只要吵架,媽媽就會負氣離家。爸爸起初會賭氣不管,但很快就會心軟,外出去找媽媽。被獨自留在家中的柔柔靜靜坐在客廳地板上,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有時整夜默默等待父母歸來。那時她常以為自己被全世界遺棄了。大一點的柔柔面對爭執時,她選擇成為那個先離開的人,她以為唯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免於陷入被拋棄的恐懼中。 第2步驟:運用成人的方式,找出現在可行的方法來滿足它,而不再依賴腳本裡魔術般的解決之道,使自己確信能夠打斷腳本模式,不用擔心要面對小時候所害怕的災難。 柔柔必須認清自己只是怕被遺棄才選擇先離開,並不是真正想離開這段關係。她需要清楚地讓傑生理解那些來自幼年的恐懼,她好害怕吵架後另一半會賭氣離開、甚至找不到人,所以她才會先跑走。她認為讓對方找不到人,總比自己找不到對方好。 柔柔需要練習與傑生協調,可以用空間區隔讓彼此冷靜,僅限於在同一個屋子內,例如:一人待在一個房間或一人待在一個角落,暫時互不干擾。也可以用時間區隔讓彼此沉澱,以1小時為限。如果時間到了,其中一方還想延長時間,可再延長1次。 學習看懂伴侶在關係中出現的心理遊戲或共生依賴模式,理解背後隱藏的個人腳本,就是在迎戰關係風暴,讓關係免於從相互依賴中演變為相互拖累、相互埋怨。跳脫腳本,透過伴侶一起發展協調模式,讓兩人可以在真實的理解中,彼此照顧、相互滿足,就能達成在愛與關係中相互療癒的功能。 *基於諮商保密原則並保護當事人,內文個案所有細節均已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3 萬
脫離「渣男收集戶」三部曲 從改變心理慣性開始
情緒紓解
脫離「渣男收集戶」三部曲 從改變心理慣性開始
朋友圈中,有時總會出現那麼一種人,朋友會關心但又不解地問她:對方到底哪一點好,讓你這麼委屈地跟著他? 青青(化名)跟男友同居已經半年,但她卻沒有租屋大門的鑰匙。理由是鑰匙只有一把,如果要多打一把,費用相當高、且需要青青自己負擔。男友雖然負責房租,但生活開銷、水電瓦斯,樣樣都是青青出的,結算下來,青青負擔的費用可能還高過男友。 青青心想:反正平日男友都比我早到家,假日要出門也是兩人一起行動,多打一把也用不到,就算了吧。 但人算不如天算,最近男友公司業務量增加,回家的時間都比青青晚,青青只能在樓下等啊等,等啊等,運氣好時會碰到鄰居剛好回家,青青就得救了;運氣不好時,甚至等過3個小時也有。朋友勸她:你就去跟他把鑰匙拿回來。 面對朋友的苦勸,青青總是微笑點點頭,卻從沒敢真的跟男友說。青青心想:說也沒用,男友也不會聽,只會造成兩人爭吵。 青青在感情裡從不會為自己爭取什麼,也不覺得自己可以爭取到什麼,每一段關係都是忍到最後受不了,她自己默默離開。朋友們常為青青抱不平,認為青青運氣差,老是遇到不懂得憐香惜玉的男人。甚至開玩笑地說:她是渣男收集戶。(推薦閱讀:好女人症候群 為什麼總是配上壞男人?) 錯把浮木當基石,一再忽略自己的需求 使用「關係治療理論」註1分析青青的主要生活腳本信念為:「不要重要」註2,這是源於父母偏愛弟弟的經驗。青青早已習慣被家人忽略的生活,「不與他人爭」,是她體貼父母、隱藏被愛的渴望。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不要重要」的生活腳本在青青的生活中,反映出她總是無法提出自己的需要、無法捍衛自己的需求,任憑男友怎麼對她,她都選擇忍耐承受,把自己的地位擺得很低。 在情感上也是,青青總是一派輕鬆地說:「大不了就再換一個男人,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幾年來,青青換過一個又一個男友,始終沒能安定下來。所以,感情裡應該還有一個「不要歸屬」的生活腳本信念在影響著她。 沒有重視自我的愛情,就像建立在浮木上,大多數時候不易察覺 ,當水勢湍急、被沖散的那一刻,人們才驚覺錯把浮木當基石。 首部曲:別再當渣男收集戶,從改變「自我漠視」做起 青青要擺脫成為渣男收集戶的關鍵就在於「重視自己」。重視自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用美食、名牌衣物寵愛自己,更要在心裡真正的看重自己,相信自己的想法、需求、感覺……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必須改變自我漠視的心理慣性。 當男友否定她的需求時,她必須學習不退讓,好好說明自己的理由讓對方理解。如果對方仍無法理解,也毋須否定自已或吞忍,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再找時間、換個說法繼續討論試試看。萬一對方就是一再漠視青青的需求,不就坐實了對方終究是不會重視青青的,不管青青再忍受多久,也換不到重視的。 看清楚了,卻不願意離開,是為了滿足情感依附的渴望──生存的精神需求。 有幾段感情,青青其實心理有數,並非總是無法識人,但她還是拖了很長的時間才離開,因為青青覺得:再換新的也不會更好。換言之,「下一個男人會更好」這句話在她的感情世界裡是不存在的。她不相信自己能擁有成功的感情,就更不作為。「不作為」與「不成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讓她一次次陷進渣男的世界裡不停攪和。(推薦閱讀:往前走重新再愛 情感創傷修復的3堂功課) 二部曲:給自己一個允許成功的信念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為改變不容易,所以更需要不停地給自己加油打氣。找一個允許自己成功的信念,例如:改變的行動就像存錢,積少成多,有存就會有,有存就是成功。世界上有幾億人,總會有能珍惜我、重視我的人,只要我願意給自己機會,多試幾次,總會遇到的。 感情世界裡的改變就是勇於踏出自己的舒適圈、同溫層,跨進另一個不同交友圈結識更多人,當人有更多不同領域的朋友後,思考可以相互激盪、視野可以相互交流,找到能相互尊重的對象的機會會增加許多。 三部曲:堅持珍視自己,終能尋覓到相互珍惜的人 很多人常說:堅持對的事不容易,但我們卻看到說這種話的人,也很堅持,只是堅持在錯的事上面。既然錯誤的兩個人世界也是忍受,一個人孤單就無法忍受嗎?況且,單身也未必等同孤單,從志同道合的朋友、家人處也能汲取到親密的養分,或許成分與愛情有些不同,但對心靈也具有很好的滋養作用。 願意相信自己夠好,願意自我重視、善待自己,也願意堅持等待對你夠好的人出現再投入伴侶關係,渣男終將散退,好男離你不遠。 註釋: 1.關係治療學:隸屬於新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法,由江垂南、蔡明娟於2005年共同提出,並於2017正式出版《看懂關係療癒心靈:關係治療理論與實務》一書詳盡說明其觀念內容。 2.「不要重要」生活腳本:老二哲學,逃避需要表現或擔任重要職務的機會。或是害怕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少能善待自己,反將他人需求擺在比自己重要的位置。 *基於諮商保密原則並保護當事人,內文個案所有細節均已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4 萬
當完美女遇到隨性男 互補型愛情的保鮮祕方
人際交往
當完美女遇到隨性男 互補型愛情的保鮮祕方
芝芝留著一頭烏黑的長髮,即使從戶外進屋裡,也總是能維持著直順整齊的模樣。常穿著白色的棉質洋裝,像天上的雲朵般淨透,走近看也看不到什麼小瑕疵。芝芝手裡的那個布織袋,每樣東西都有固定位置,像櫥窗裡的展示品般靜靜地躺在那裡等人欣賞。 雲飛人如其名,是個飛揚的男孩,總是三步當兩步跳著走著,以飛快的速度訴說著無窮的創意與理想。他常像小狗圍著自己的尾巴轉,不停地在找東西,一下是手機,一下是鉛筆,一下是錢包,那副糊塗的模樣,讓人看了發笑。 (圖片來源:pixabay) 互補吸引力:缺角的圓 雲飛愛說話,芝芝愛聽話。雲飛有創意,芝芝有結構。兩人剛認識時,覺得真是遇到真命天子/天女了。 心理學者發現異性相吸的原理,可能是互補性會給伴侶一種自我肯定和安全感 。換言之,透過另一半來填補或補償自己所不足的。常見在自尊心較弱的一方,會比自尊心較強的一方更願意建立互補關係。 在愛情的賞味期限尚未消退前,雲飛與芝芝品嚐著互補的美好。雲飛欣賞芝芝的整齊、高結構;芝芝羨慕雲飛的隨性與創意。熱戀時,兩個人都欣羨著對方身上自己所沒有的特質,透過愛情,產生圓滿自身的錯覺。(推薦閱讀:在愛情裡,你不需要偽裝) (圖片來源:pixabay) 互補型伴侶的考驗:時間 交往滿1週年時,為了慶祝的方式,小倆口起了口角。芝芝原本想照慣例事前預訂餐廳,但雲飛覺得不用,而且他想換換口味,每次都吃同一家餐廳,他覺得有些膩、沒有慶祝驚喜的感受。芝芝不想破壞氣氛,勉強答應。 約會當天,不知為何緣故,餐廳家家客滿。他們問了5家,還是沒有位子。但雲飛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芝芝相當火大。 雲飛安撫芝芝說:「大不了我們改天再慶祝,今天就簡單過吧。」 芝芝當下停下了腳步,用極度壓抑的語氣說:「要過你自己過吧。」然後轉身走人。 雲飛不是不了解芝芝為何生氣,只是他覺得芝芝太小題大作,甚至開始受不了芝芝什麼事情都要按部就班、事前計劃、有條不紊,他覺得芝芝框架太多、像個控制狂。(推薦閱讀:你用什麼樣的方式愛人?小心別愛錯了) 如果以跑步類型來比喻,互補型的伴侶適合100公尺短跑,如果距離拉長到400公尺,甚至更遠,新鮮感將隨時間大幅下降,差異反而容易造成彼此相互不滿或相互攻擊的罩門。這就是雲飛和芝芝面臨的考驗。 (圖片來源:pixabay) 互補型如何持續甜蜜賞味期限 研究也發現,互補型的伴侶在初識時容易有電光石火的效應,隨著時間的演進,能否磨合出更為相近的價值觀、態度等,將成為感情能否延續與保鮮的重要關鍵。也就是雙方是否能夠產生思維轉移(paradigm shift)現象,如果雙方可以彼此分享、學習對方的價值觀,感情將可更為延續。 要怎麼做呢? 一、建立日常對話 儘管日常對話可能是平淡、瑣碎的,但卻是重要的。伴侶間可以透過一般的日常對話,不斷的認知和肯定正面的人際氣候。 二、使用雙方觀點 與伴侶的日常對話中需要多使用雙方觀點,了解並不等於贊同,只是盡個人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行為或動機等。 三、從差異中成長 差異並不等於對錯。理解彼此差異、接受雙方不同,是將個人世界豐富擴大的表現,這也等於重新塑造對於差異的定義,使彼此從拉扯中,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境界。 在尋覓伴侶的過程中,許多人常會問,到底相似型好?還是互補型好?雖然相關的研究壓倒性的投給相似型,但如果不巧你就如同芝芝與雲飛是互補型的組合,也別太悲觀。吸引力只是伴侶關係的起點,愛的航行上,無論哪一種都好,經營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基於諮商保密原則並保護當事人,內文個案所有細節均已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3.6 萬
陪伴我的痛苦,幫我的心一起活下去
情緒紓解
陪伴我的痛苦,幫我的心一起活下去
日前,在電視上看到女明星抒發自己婚變的心路歷程,她回憶婚變的起始點,可能可以回溯到父親過世的時刻…… 那時,女明星感到無比痛苦,加上母親也接連生病,兩件打擊讓她感到無法獨自承受,她請求先生分擔她的痛苦,未料先生給她的回應卻讓她感受到冰冷的拒絕,為日後分手埋下種子。(推薦閱讀:「她說的我都做了,為何還要離婚?」 看穿伴侶心裡的那座冰山) 一樣是女明星的心路歷程分享,記者問道:「何時萌生與對方廝守一生的念頭?」女明星回憶道:「在祖母過世時,因為遙遠電話那頭的靜靜守候與陪伴,漸漸沖淡了難過的心情,也因此堅定了日後結合、共度此生的信念。」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痛苦時的陪伴與否,左右了心的生死 伴侶間同樂或許不難,共苦則未必。陪伴伴侶一起走過痛苦的時刻,是兩人是否能夠長久相伴的試驗之一。 有些極大的痛苦經驗,很難一個人獨自承擔。傳統上我們以為避免談論感受、壓抑情感,可能對彼此會好一點,但對於有傾訴需求的人來說,當他向伴侶求助、渴望能共同承擔痛苦卻被拒絕時,他的感受將等同於整個人被拒絕,被推入更深的無助感中。 原本至親的過世,自己的一部分好像隨之死去;加上被伴侶拒絕的傷痛,僅存的另一部分,不知如何著根,渺渺茫茫,雖生若死。 佛洛依德認為,當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他會將自身的認同投射在對方身上,最後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分;但是當這個對象消失之後,人們心中某部分的自己也就跟著粉碎了,個人存在的完整性不再,將產生極大的痛苦。 想要從這種痛苦中解脫,就要從原本的依附對象抽離,把自己跟這些已然逝去的人物中解放出來,才能找回失去的自我,並與其他人物建立新的連結關係。若能如此,對已逝之人的愛戀則會轉為記憶,從僅存的回憶中得到慰藉。因此,身旁伴侶能否同苦同在,將決定失去至親的一方能否將對原本親人的依附抽離,重新連結在現在的伴侶身上。(推薦閱讀:你什麼都不了解,憑什麼忽略別人的痛苦?) (示意圖。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被懂的感覺,讓心重生 通常失去至親的苦,除了自身的完整性的破碎外,常常包含著「遺憾」。可能是來不及送出的禮物、深藏在心中難以說出口的話、承諾卻未完成的旅行……,還會伴隨自責、憤怒,有時是難過、傷痛。重要的是,如果有人能夠體會這些所謂的「未竟事宜」下的感受,將傳遞給失落者深深被懂的感覺。 被懂、被理解的感受如同一個堡壘,讓我們得以依靠、感到溫暖。生命或許不再完整,但還是能有所歸屬,能有存在的盼望與喜悅。這時最忌諱告訴對方應該要怎樣,自以為可以幫助他縮短痛苦;或是迴避、壓抑彼此的感受,以為不想、不說等於放下或是走出來。 失落的苦是相當獨特、無可比擬的,也不僅僅是理智可以克服的。當事人是一次次在理智與情感中拉鋸,每次都像跌落深谷後再奮力爬起。當他跌落時,期望有人能夠了解、不要指責、給他一個肩膀、陪他一程;當他爬起時,期待有人能給他一個微笑、一個掌聲,對他說:「會越來越好的。」 伴侶關係除了柴米油鹽,總期盼有更多心的交流。相戀時,把心交在對方手上;受苦時,也希望交出去的心,能有人幫忙好好照顧。同苦才能同在,與伴侶同苦,為他的心注入依靠與希望,幫他活,兩人才能一起好好活。 (本文作者為漱心坊心理治療所院長、關係治療師蔡明娟)
人氣 3.9 萬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血壓正常值?男女血壓標準、年齡、高低血壓範圍一次看
血壓正常值?男女血壓標準、年齡、高低血壓範圍一次看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