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OOK在旅行行业有哪些优势?

关注者
2
被浏览
3,799

2 个回答

刚好搜集了一些素材,就贴在这里留存:

客路旅行(KLOOK,Keep Looking成立于2014年, 是旅行体验预订平台, 覆盖全球25个国家及地区,支持12种语言41种货币支付。

林照围(Klook客路创始人&CEO):林照围拥有8年从业经验,曾任职于花旗与渣打投资银行部门,主要负责亚太酒店与地产行业的并购与上市,主导并参与包括开元酒店等上市项目与融资。

王志豪(Klook客路联合创始人):王志豪拥有8年从业经验,曾任职于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部门与知名对冲基金,专注旅游与消费品行业。

不同与当时走马观花的目的地旅游方式,Klook从“目的地服务”切入深度游市场,具体方案是:

在目的地集结一众知名人士与旅游体验专家,包括探险家、杂志编辑、旅行作家、米芝莲星级大厨等,亲自筛选并核实特色旅游路线与活动体验,确保所有项目的质量及安全。

为此,Klook已集结了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000位团队成员。

Klook的供应链已经覆盖全球2300多个目的地的50多万种商品和活动,拥有10万+原创旅游内容(旅游攻略、影片、照片等)及近千万条全球用户评价。2023年Klook新用户增长是2019年的2倍以上,回购用户超过总预订量的一半。

因此在Klook上,用户可以看到大量特色活动。无论是预订全球景区门票、购买新干线点对点车票或JRPass/韩铁通票、还是去新西兰跳伞/观鲸/乘直升机冰川徒步、到东南亚海岛体验潜水课程、前往印尼火山徒步、在日本吃一顿怀石料理,用户都可以在Klook App完成预订。

2019年Klook完成D+轮融资时,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曾表示:“Klook是粤港澳大湾区代表性的新兴独角兽,通过供应链整合和全球发展,成为旅游活动领域的领军者,更是中国入境自由行的重要枢纽。”

Klook联合创始人及CEO林照围介绍说,“即使在疫情间,我们仍未停下脚步,加倍投入资源,推动全球目的地商户线上化。同时,积极拓展商品品类,包括推进租车业务、持续在亚洲各地上线大型演唱会和展览赛事等。”

在产品创新方面,将进一步做深全球目的地供应链和服务,并新增各大城市通票,让旅客购买更方便的同时也能享受更高的折扣。

其次通过Klook Kreator社群联盟计划,扩大KOL和内容营销,透过真实的第一视角推进商品的传播和销售。

第三则是透过持续整合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创新,例如最新与Google Cloud的合作,运用AI强化内容,包括自动翻译、内容生成和客服聊天机器人。

11月底,Klook宣布与Google Cloud开展合作,利用Google Cloud的生成式AI来扩大Klook的活动内容和客户参与渠道,包括将活动内容自动翻译为10种语言,并将其功能扩展到内容生成及其客服聊天机器人。Google Cloud北区董事总经理Kathy Lee表示,“Klook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可能显着提高内部生产力和客户参与度,增强其品牌和价值主张的独特性,同时增强客户的信任和安全性。”

Klook联合创始人及COO王志豪称,“我们正在引领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转型,满足新一代数字原生旅行者,他们善于使用APP预订,并在社交媒体搜索信息,也更追求独特的旅行方式和当地体验。”

 有观点指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面临消费理性化、需求碎片化、体验品质化等新变化,旅游供应链还在有序恢复中,入出境旅游的供应链修复还要较长一段时间。接下来,旅游行业将进入理性繁荣的新阶段,在利好政策加持下,还需要从业企业积极创新,从消费需求出发,持续带来更优质的产品供给和服务体验,提升旅游品质。

  在林照围看来,“整个亚洲仍处在疫情趋缓后的复苏期第一年,2024年巴黎奥运和2025年大阪世博会等全球大型活动也将陆续展开,可预见的是亚太旅客出行将继续提升,旅游商品的线上消费和数字化也在稳步提升,整个亚太市场的前景呈现乐观态势。”

针对中国内地市场,Klook方面表示,将积极探索出境自由行市场及入境业务;在中国入境板块,将为国内各大景区/目的地/酒店带来持续不断的新一代入境用户群,基于内容营销能力与对于当地用户的洞察,结合用户需求和优势供应链,一同开发更适合全球自由行用户的入境商品线。

有关中国区的一些补充:

2019年,安文开始担任Klook中国区总经理,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停滞到转向,再到如今全面复苏的整个过程。他坦言,疫情刚开始时,自己和公司整体都挺痛苦的,“现在说那时不痛苦,绝对是假话”。

回看这三年,Klook最大的变化是“不得不进入了本地生活的领域”。

安文告诉36氪,Klook在内地、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日韩、澳新等核心市场都已完成本地游业务的闭环,过程中,由于本地用户的需求更广更细,Klook在景点门票之外,对餐饮、酒店、休闲场所、交通的覆盖面也做得比以往更全。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供应链挖得更深了”。在疫后重拾跨境游业务时,他们已经为跨境游用户“绘制”好了一本“出境玩乐指南”。

跟Klook擅长的跨境游相比,做Local for Local的供应链有什么不一样吗?

安文:整个大的方向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会进入一些更细分的品类,比如餐饮其实我们之前一直也有在做,只不过入境用户对于餐饮产品的需求和本地用户还是有一些不同,另外包括演唱会、SPA、亲子活动、周末活动等一些更细分的子类目,我们之前做的比较少,疫情期间也针对本土的需求去做了拓展。

除了整体double的预期之外,Klook目前的用户数与流量相比2019年同比增长近3倍,今年初还累计完成了1亿次用户订单。

另外以全球的热门目的地「日本」为例,我们自己看到一个市场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球到日本的游客中 ,基本上每4个人就有1个用过Klook的预订服务,所以能在这种核心目的地实现这样的用户渗透率,整个增长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

今年一季度也用演唱会捆绑当地酒店住宿的形式,做了林俊杰的演唱会门票销售,也是第一个在市面上比较大胆推出这类产品的。

当时去香港的签证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还会有一点担心,但其实后来发现整个的效果远好于预期,我们完成了几千套的销售,包括配套的交通类、美食类产品,以及香港的酒店套餐,整个销售情况都非常不错。

我们希望对中国用户来说,真正做到「出国玩什么,就用Klook」。

具体的策略是两个「差异化」,一是「渠道的差异化」,我们目前是小红书和抖音两个平台上Top的出境游OTA合作伙伴,每年和超过1000位KOL共创旅游攻略内容,每年内容浏览量也会超过一亿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家更方便做旅游决策。

二是「商品的差异化」。能看到年轻一代的自由行用户,他们的旅游决策更凸显个性,Klook上有大量特色活动,包括穿越巴厘岛火山、皇后镇跳伞、潜水体验、日本剑道课程、北海道滑雪等等,我们相信拥有更多地道有趣活动的选择,会是未来十年的重要趋势。

从方法论来说,怎么去发现这些不一样的目的地和产品?

安文:首先我们整体的产品深度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在全球接近2000个城市上线了50多万个玩法与服务。

Klook本身在全球有几百人的本地化BD团队,比如说在日本是日本同事拓展商户,在越南是越南同事去做,只有这样本地化的运营,才能够真的拿到最全最深的产品。

我们国内团队在发掘海外产品这一块,也会有旅行体验师的服务,把一些喜欢旅游和会玩的人拉到不同目的地,让他们去体验我们的产品。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巴厘岛火山,我们就带了一些KOL去体验这个产品,让他们给到一些反馈和意见。

眼下被旅游从业者普遍寄予厚望的2023年,被Klook内部定义为「Year of Travelsilience」,这个词是“旅行”和“复原力”的组合。

走到今天,Klook在全球拥有5000万的月活用户,如果要用一个易于理解的词来形容它的业务和定位,安文认为更形似 “亚洲版携程+美团到店”,同时关注出境游和本地生活两个板块,无论用户的需求是本地还是出境的玩乐,Klook都希望一揽子解决。

站在全球视角,5000万的用户其实还不算很大,当然在一些成熟市场,增长会稍微放缓一些,但同时我们也在去发掘一些新的市场,比如说欧美、日本、澳洲,这些地方我们都在非常积极地去拓展一些新的用户。

对新用户的吸引力是什么?我觉得归根到底还是要强调供应链的事情,当我们亚洲核心市场的供应链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只要一开放,能看到很多美国人就去到了日本,包括像澳洲用户购买我们日本JR PASS的量也非常大。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的产品足够好,依赖于我们比较强的供应链,去破一些新市场,应该是已经被验证的打法。

将目光拉到5年、10年的长节点,疫情会对行业带来怎样的长期影响?安文相信“体验”始终会是人生的重要追求,“只要大家希望去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景,就会有旅行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足够好的产品”,他告诉36氪,“在公司内部,体验是最重要的关键词,Klook的名字也来源于「Keep Looking」”

不确定性一直都在。我觉得疫情教会我们的一些事情是什么?在很困难的时候,你也不用太悲观,就用这些时间来磨练、打造自己。当外部环境比较顺利的时候,也不能太过得意,我觉得整个的心态可能会更稳一些。

有关竞品及优劣势总结

从全球范围来看与Klook相似的产品并不少,单纯的盈利状态及规模并没有实际意义。毕竟亚太区的公司和欧美地区的公司经营风格不太一样。

以同样做目的地旅游产品的TripAdvisor和Getyourguide为例,这类欧美公司喜欢坚持自己在每个产品上以及营销费用投入后的收益情况,佣金率通常是在25%左右,虽然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判断空间,但很少会大幅下降。

但亚太区公司就粗暴很多。融资——烧规模——再融资——再烧规模,已经是很多亚太公司雷打不动的创业风格,众多中国互联网新贵的成功,也让他们笃定互联网创业游戏就是亘古不变的赢家通吃。

Klook也不例外。这些年Klook整体的打法思路都是如何快速提升交易额。先是将精力集中在门票、车票等票券类的标准化产品上,用低客单价产品快速跑出交易额规模。随后收购惠租车,在包车和接送机类基础上弥补自驾车空白。

后来为了再度扩大交易额,原本对外说不碰酒店产品的Klook又加入了住宿类标品。同时包装一些标品在B2B方向再次高速拉升交易额。

反观Getyourguide的侧重点则是将精力放在碎片化产品组成的一日游产品上,因为这类不是特别标准化的产品,能带来更大的毛利空间。

综上,Klook(客路旅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户体验、产品创新、全球化布局和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等几个方面:

用户体验:Klook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优化网站和App的设计、功能和服务,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产品创新:Klook不断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例如,他们推出了多款独家旅行体验产品,包括全球首创的“飞跃蓝线”跳伞体验、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度假村等。

全球化布局:Klook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服务,覆盖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全球化布局使得Klook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用户的需求,同时也为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Klook与全球多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酒店、景区、航空公司等。这种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使得Klook能够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实惠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值得探讨的是,当前的环境下,以及旅游目的地服务这一领域,能否依靠烧钱烧出壁垒?

首先,票券类产品,特别是景区门票产品,只能刷交易额,赚不到钱。哪怕算上营销费和返佣也赚不到什么钱。当年OTA的门票大战,B2B公司的补贴大战等结果早已论证过这个结论。而且优质大IP景区,核心诉求永远不是票务、分销解决方案。

其次退到酒店标品来看,这里的玩家Booking.com、Expedia、携程等等,不仅体积更庞大,还有强大的持续造血能力。简单来说,Klook手中的弹药在这个领域还不够看。

而最为致命的是,旅游行业这种天生低频的业务,靠烧钱烧不出巨型的流量聚合平台。一旦面对拥有高频业务的平台,向旅游行业渗透,应对起来会颇为吃力。即便强势如携程,在面对阿里、美团时也并不轻松。

显然,Klook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其试图通过与同为软银投资的东南亚网约车巨头Grab合作,来提供自身对用户的触达频次。双方合作后,Grab用户将能在其应用上预订本地及全球超过十万种旅行玩乐及服务。

但这也仅是退而求其次的方式,如果Klook自身无法加强中高频次业务,那么其终将失去成长为拥有独立客源、服务资源的行业巨头的机会。最终归宿无疑是被资本选择一个最优的方式整合掉。

关于融资

Klook计划202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IPO规模在3至4亿美元。

12月7日宣布,新一轮融资为2.1亿美元。此轮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领投,其他投资人包括:BPEA EQT霸菱、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泰国开泰银行和大城银行等。

这是Klook成立9年以来第7轮融资,其最早一轮融资是2015年经纬创投的500万美元。对于Klook来说抓紧上市为投资人解套,的确是一个必须提上日程的课题。

一般来说,美元基金多采用“7+2+2”的基金结构,即7年投资期,2年回报期,如果退出情况不佳,还可以再延长2年,差不多11年。如果经纬创投没有在后续融资中退出,至今也有8年光景。

该轮融资资金将分配到三个关键成长领域。

首先,在产品创新方面,将进一步做深全球目的地供应链和服务,并新增各大城市通票,让旅客购买更方便的同时也能享受更高的折扣。

其次通过Klook Kreator社群联盟计划,扩大KOL和内容营销,透过真实的第一视角推进商品的传播和销售。

第三则是透过持续整合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创新,例如最新与Google Cloud的合作,运用AI强化内容,包括自动翻译、内容生成和客服聊天机器人。

简单来说还是用票务低价抢交易额。此外,增加产品真实性与强化客服也的确是Klook应该做的。因为,翻开社交平台关于Klook产品及客服的吐槽非常多。

有消费者称,在Klook上花近1500元订购烟花节首尔63大厦最佳烟花观赏位。结果取票点被交通管制,Klook客服电话又打不通。绕路到了63大厦,接待处称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看烟花活动,而首尔烟花节本身还是免费的。最终与Klook沟通,平台拒绝退款。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智商税项目。首尔大厦类似于上海之巅这类景点,购买顶层观光券后,可以登上63展望台,俯瞰整个首尔市区。售卖的所谓63大厦最佳烟花观赏位,不是63大厦官方产品,而是人为包装的。真实情况可能是,服务商收了1500元,带消费者去顶层找个角度看会儿烟花。但一般来说,去63大厦瞭望台只需8000韩元,合40多元人民币。

这种产品能够出现在平台上,即反映出平台审核存在问题,也反映出平台从业人员本身就对产品不够专业。类似的产品问题还有很多。

有消费者在Klook上买到JR West(西日本旅客铁道)过期票;有消费者买了票提前申请退款,却发现隐蔽处有条款称不允许退票;有的景区门票甚至比现场购买还要贵;退款要走30天流程等等吐槽充斥在网上。

最多就是售后问题,联系不上客服、霸王条款、售后无门。

如此来看Klook资金的使用的确很有针对性。扩大KOL和内容营销的确可以在社交平台上压下素人吐槽,重塑Klook产品形象,但是靠这些漏洞百出、问题不断的产品能承接住新的韭菜吗?而人工客服SOP流程及售后都没有玩转的情况下,“赛博客服”就能令用户体验拉升了吗?

显然,都是未知数。

多说一点

对Klook而言,提升规模,快速上市是它目前的首要追求。

毕竟这个领域还有GetYourGuide、Tripadvisor、Yanolja、KKday、亚航数字App、携程、美团等公司虎视眈眈,在这些竞品面前,Klook还没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壁垒及优势,唯一能做的也仅仅是把规模增速讲好

比如抖音——今年7月,坐拥7亿日活流量的抖音悄悄成立了一家旅行社(成都海阔天空旅行社有限公司),大举进军酒旅。还有新东方和俞敏洪——7月,新东方10个亿成立文旅公司,俞敏洪亲自挂帅,两个月后领投一笔2亿元融资,入股境外包车游品牌皇包车旅行。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人工智能对旅游业的深远影响,大模型在旅游行业的应用正在不断落地。10月底,美团与全球在线酒店预订网站Agoda宣布将在供应链管理、产品资源、技术、数字科技、人工智能、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更多创新性合作。此前双方就曾基于AIGC等前瞻技术的落地应用进行联合创新。携程于今年推出首个旅游垂直大模型“携程问道”,构建了“可靠答案数据库”,供旅行者获取准确的旅行数据和意见。据统计,其AI旅行助手“TripGenie”带动用户参与度、服务效率、订单转化率及用户留存率提高。AI聊天机器人则通过文本和语音以高准确度解决大量问询,带动自助化率水平提升。

(以上信息均来源于网络,核心优势部分由百度文心一言给出)

  • 首次实现整体盈利,较疫情前水平增长3倍,年订单金额达30亿美元(210亿人民币)
  • 将继续深耕全球当地玩乐体验,为近亿Klook用户带来更丰富便捷的旅游活动

2023年12月7日,全球领先的旅游体验平台Klook客路旅行今日宣布完成2.1亿美元融资(约15亿人民币)。此轮融资由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领投,其他投资人包括:BPEA EQT霸菱、Atinum Investment、Golden Vision Capital、泰国开泰银行和大城银行等。此轮融资还包括来自花旗银行、摩根大通和汇丰银行的银行授信,以支持Klook业务持续成长。

Klook实现盈利,新一轮融资引入带动Klook迈入高速稳健成长

对亚洲市场来说,2023年是旅游复苏元年,出入境人次等重要旅游指标大幅回升,航班水平也逐渐恢复,尽管还处于市场早期复苏阶段,Klook已获得迄今最亮眼的业务表现。与疫情前2019年相比整体业绩增长达3倍,年订单总金额达30亿美元(约210亿人民币),更在今年公司成立第九年实现整体盈利,加上成功完成新一轮2.1亿美元融资,代表Klook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迈入稳健盈利的新阶段。

成立九年,Klook的业务覆盖景区门票、当地玩乐、交通(铁路票券/包车/租车)等业务。如今,无论是在预订全球景区门票、购买新干线点对点车票或JRPass/韩铁通票、还是去新西兰跳伞/观鲸/乘直升机冰川徒步、到东南亚海岛体验潜水课程、前往印尼火山徒步、在日本吃一顿怀石料理,用户都可以轻松在Klook App完成预订。Klook的供应链已经覆盖全球2300多个目的地的50多万种商品和活动,为全球近亿用户带来更丰富、更有性价比、更便捷的旅行选择。

Klook联合创始人及CEO林照围将此成果归功于团队的努力与持续积累,“即使在疫情间,我们仍未停下脚步,加倍投入资源,推动全球目的地商户线上化。同时,积极拓展商品品类,包括推进租车业务、持续在亚洲各地上线大型演唱会和展览赛事等,为用户提供更多元化的当地服务和旅游商品。“

公司的成功也展现在品牌优势上。过去9年,Klook在亚太地区持续深耕,在东南亚、两岸三地、日韩、澳新等地区全面铺开,国际化的品牌形象和扎实的目的地供应链体系,让Klook成为亚太各地新一代用户在境内外旅行的首选。2023年Klook新用户增长是2019年的2倍以上,回购用户更超过总预订量的一半,代表持续成长的顾客忠诚度。

Klook联合创始人 王志豪 林照围 熊小康(左至右)

亚洲市场前景可期 Klook持续引领目的地旅游产业复苏

林照围补充说明:“Klook具备强而有力的业务基础,人效提升3倍,带动今年营收和利润的显著成长,也代表Klook已经准备好进入稳健扩张的新阶段。同时整个亚洲仍处在疫情趋缓后的复苏期第一年,2024年巴黎奥运和2025年大阪世博会等全球大型活动也将陆续展开,可预见的是亚太旅客出行将继续提升,旅游商品的线上消费和数字化也在稳步提升,整个亚太市场的前景呈现乐观态势。”

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研究指出,全球旅游业对GDP贡献估计到2033年将飙升至惊人的15.5兆美元;其中亚太区作为成长最快的区域,2023至2028年年均复合成长率达11%,几乎是北美和欧洲的2倍,此成长主要来自新兴中产阶级崛起、消费者支出增加,以及对独特体验的需求日益增加。Klook专注于满足亚太旅客对深度旅游的个性化需求,向旅行者展示亚洲的精彩之处。

Klook联合创始人及COO王志豪(Eric Gnock Fah) 表示:“我们正在引领目的地旅游产业的转型,满足新一代数字原生旅行者,他们善于使用App预订,并在社交媒体搜索信息,也更追求独特的旅行方式和当地体验。Klook的目标就是让旅客能通过Klook App轻松地探索这个世界,无缝连结旅游目的地里所有用户需要的服务,包括身历其境的旅游体验和便利的交通服务。”

针对中国内地市场,Klook表示将积极探索出境自由行市场及入境业务。2023年是中国游客阔别世界三年后的恢复元年,景点门票、铁路票券、体验活动、当地美食备受欢迎。在年轻一代喜爱的日本和韩国,Klook覆盖丰富的商品选择,包括小众城市的体验也应有尽有;在印尼,Klook结合社媒上捕捉的新趋势,推出佩尼达岛美景打卡包车游,准确切入新一代自由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型目的地,演唱会和赛事正在成为出行新动力。Klook沉淀9年,超过近千万条全球用户真实体验后评价,也在帮助中国自由行用户进行更聪明的目的地项目和服务决策。

同时,在中国入境板块,Klook背靠近亿海外用户,为国内各大景区/目的地/酒店带来持续不断的新一代入境用户群。Klook拥有强大的内容营销能力与对于当地用户的深入洞察,将结合用户需求和优势供应链,一同开发更适合全球自由行用户的入境商品线。

未来3大关键成长动能 产品创新、社群联盟、人工智能

Klook新一轮融资资金将策略性的分配到三个关键成长领域。在产品创新方面,将进一步做深全球目的地供应链和服务,并新增各大城市通票,让旅客购买更方便的同时也能享受更高的折扣。其次通过Klook Kreator社群联盟计划,扩大KOL和内容营销,透过真实的第一视角推进商品的传播和销售。第三则是透过持续整合的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创新,例如最新与Google Cloud的合作,运用AI强化内容,包括自动翻译、内容生成和客服聊天机器人。

在市场层面,Klook更将进一步开展抢占亚太快速成长的新一代Z时代用户,并同样看好正在蓬勃恢复的中国市场,将在社交媒体营销上持续进一步的探索,通过优质内容与商品的结合,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目的地玩乐选择。

加入Klook

夯实基础,不断开拓。Klook众多岗位持续招人ing,我们邀请同样向往更大世界的你加入,和Klook一起服务全球旅行者,发现和提供更好的旅行产品和服务,将Keep Looking的旅行理念进行到底!

更多招聘岗位请登陆【Boss直聘】搜索Klook客路旅行,查看在招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