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爱德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康爱德

中国第一代留美女学生
康爱德(1873—1931),学名康成,英文名Ida Kahn,是南昌卫理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的创始人之一。 [1]
1873年生于江西九江,1882年赴旧金山。1892年,考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1896年,获得博士学位。1901年,康爱德和石美玉在九江创办了但福德医院及护士学校。 [2]曾为水阁医院第二任院长。 [3]
康爱德与金韵梅许金訇(柯金英)、石美玉是中国第一批留美习医、学成归国的女医护,也是中国第一批女留学生。 [4-5]康爱德于1899年被推选出席伦敦“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是中国历史上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的第二位女性。 [1]
康爱德终身未婚,她将一生奉献给了她挚爱的医学事业和她的病人们。1931年,由于积劳成疾,康爱德于南昌去世,享年58岁。 [2]
中文名
康爱德
外文名
Ida Kahn [1]
别    名
康成 [1]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873年
逝世日期
1931年
毕业院校
密歇根大学医学院 [2]
职    业
女医护 [5]
主要成就
创办南昌卫理医院 [1]
出生地
江西九江 [2]

早年经历

播报
编辑
据《江西省人物志》记载,1873年,康爱德出生于江西九江一户并不富裕的人家,由于家中已经有了五个女孩,她被父母送给邻家做童养媳。不料,邻家请了算命先生给她算命,算出的结果是:这个女孩子命犯天狗,婚姻不利。邻家遂不敢接受她。 [2]
正当家人无计可施之时,一位给西方女传教士做中文教师的乡邻,建议康爱德的父母将康爱德送给那位女传教士收养。 [2]梁启超文章记述康爱德的身世,“幼而丧父母,伶仃无以自养”,美国女传教士昊格矩“过九江见之,爱其慧,怜其穷”。 [3]
传教士昊格珠(Miss GertudeHowe,1847-1928)同意收养康爱德。于是,康家这个女婴被送到昊格珠家。昊格珠给两个月大的女婴取名Ida Kahn,即“爱德·康”。1882年,昊格珠把九岁的康爱德和另一养女石美玉送入九江美国基督教会的“儒励女学”(Rulison-FishMemorialschool)读书。 [1]
从此,康爱德在霍格女士与她的同事吴格矩女士的身边一天天长大。 [2]

初涉西学

播报
编辑
1882年,9岁的康爱德跟随霍格女士赴旧金山,在那里学会了英语。后来她又回到中国,跟着昊格矩女士在重庆生活了两年。1886年,重庆发生了反教运动,教会大院被夷为平地,传教士们躲往总督衙门,康爱德在一个木匠家躲藏了两个月,后来她们找机会逃出了重庆。当时正值春天冰雪融化,三峡江水很急,13岁的康爱德坐着一条小船渡过了波涛汹涌的长江,她的人生又一次化险为夷。
1892年,吴格矩女士带了三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同到美国,这两个女孩便是康爱德和她在九江教会女塾念书时的同学石美玉。康爱德和石美玉顺利通过了入学考试,进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在学校,她们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毕业仪式上,两个女孩穿着中国旗袍登台领取毕业证书,康爱德的旗袍是蓝色的,石美玉的是粉红色,人们为她们起立长时间地鼓掌,校长当众称赞她们:“有些人说中国人不值一提,但在我看来,中国人的本领不是我们能够超越的。就比如这二位女士,我们美国的女子和其相比,真的难以企及。” [2]

学习表现

播报
编辑
康爱德开始接受正规系统的学校教育,“ 入小学、中学,遂通数国言语文学。天文地志算法声光化电绘画织作音乐诸学,靡所不窥,靡所不习”。进入密西根大学,她“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专攻医学。梁启超写道,“学中岁有课,月有试”,大学里每个月的测试、期末的学科考试,康爱德“试而褒然为举首者数数矣”,考试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3]

学成归国

播报
编辑
1896年,康爱德和石美玉获得博士学位,她们谢绝了美国方面的多方挽留,学成后回国。在九江码头上岸时,她们受到热烈欢迎,一路上鞭炮声不绝于耳,人们都想看看这两位留洋归来的年轻女医生。三天后,她们应当地医院的要求做了几起手术,手术十分成功,一时间声名鹊起。到她们行医的第二年末为止,她们共接诊治疗5491名病人,她们将所有收入移交给教会财政部门,并用四年的行医来补偿在美国上学的费用。 [2]

但福德医院

1896年后,康爱德和石美玉在九江创办但福医院及护士学校。但福医院业务兴盛起来后,来找康医生求诊的病人,每月有三千人之多。这样的局面,必须有更多的人协助。石美玉就训练护士为助手。可当时的课本多为洋文,中文课本紧缺,无法满足一般国人学习,她只好自己动手翻译。她不仅医治人的身体,还医治人的心灵。她除了教导护士们医药知识之外,还开办礼拜四的查经班。
康爱德在九江得到普遍的信任和尊敬。有一段时间,她染病在家静养,九江知府出告示: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住所的街道,以免影响她养病。其受爱戴的程度,可见一斑。
当时,张之洞写信给吴格矩,恳请派康爱德和石美玉去上海执教他正在创办的医学师范学校,但她俩最终没有接受邀请,因为她们觉得留在九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次,南昌巡抚派船到九江,请求派一位医生去为他的夫人看病,康爱德立即出发,将患者带回九江悉心照料。巡抚夫人康复后,广为宣传这两位女医生,康爱德借此机会到南昌设立医院,并逐步扩展规模,仅1907年一年就收诊病人8000多人。 [2]

南昌卫理医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7),美国基督教卫理公会江西年议会设立一临时诊所,供九江留美医学博士女医师康爱德来往于九江南昌两地之间出诊使用,是为南昌医院前身。 [1]
南昌卫理医院旧址
1897年,康爱德在南昌德胜门外环丘街开了一家临时诊所,这是南昌第一家西医诊所。康爱德一边看病,一边培训医护人员,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1908年,这家诊所在原址上扩建为南昌卫理医院,运营至1950年被人民政府接管。卫理医院是南昌第一家西医院,是今天江西省人民医院前身。 [1]
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医院还收治了大量受伤难民。 [2]
1928年,山东爆发大灾荒,大量难民涌进上海。一天,康爱德接到电话,得知有300名孤儿即将到达上海。她在一番祷告之后,到车站接回100名孤儿,决意收养他们。她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孤儿院,附设小学和中学。这些孤儿长大后,她又将他们送入大学深造,其中不少人循着她的足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2]

国父赞誉

播报
编辑
1902年,康爱德离开德胜门外的西医诊所,到南昌下巷租房开办康济医馆。1912年,她又在上营坊扩建为南昌妇孺医院,康爱德担任院长,这家医院很快成为人人皆知的“康医院”。康爱德是美国留学回来的知识分子,没有结婚,大家都叫她‘康小姐’。
康爱德(左二)和友人们
1912年秋天,还在南昌葆灵女中念书的周兰清接到通知,马上到操场集合,准备去南昌妇孺医院参加孙中山先生欢迎会。刚到医院门口,那位圆圆脸的康爱德院长就热情地迎上来,把母亲和其他同学带到草坪上,并给每人发了一张洁白的磅纸垫坐。
孙中山的到来,让人群沸腾起来。孙中山在台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康爱德和大家一起微笑倾听,热烈鼓掌。孙中山还视察了医院,并对康爱德颇为赞许。 [1]

事迹登报

播报
编辑
康爱德的事迹打动了启蒙思想家梁启超,他撰写《记江西康女士》一文,发表在主张维新变法的《时务报》上。 [2]
梁启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记述了发生在密西根大学,康爱德、石美玉二人领毕业证书的一幕。西例,校中学生卒业将出学,则群其校之教习,若他校教习,与其地之有司,若他国旅其地之客官等,而集于校,而授成学者以执据”。 [3]
密西根大学在校学生数以千计,留学生来自十几个国家。数以百计的毕业生在仪式上依次登台。轮到康爱德了,她与石美玉并肩,身着旗袍,稳步登台,仪表优雅,落落大方,与众不同。而她们领取的又是头等文凭,出席典礼的本校和校外教员,美国官员和外国官员,目睹此情此景,都肃然起立,向她们鞠躬鼓掌,表达敬意。会场内外,来自十余国的学生数以千计,围观者都拍手赞叹。这场面也感染了密西根大学的校长,校长由衷而言:不要轻视中国人。
《记江西康女士》发表于1897年。当时,维新变法声势日壮。梁启超撰写《变法通议》,主张兴办女学,他推崇盛赞留学归来的康爱德,是为中国妇女树立学以自强的范例,更是在为女子教育大声疾呼。
梁启超的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隔不久,上海《申报》于4月5日刊载“江西采友访人”的报道《记奇女子》,4月7日又有《论本报所纪奇女子事》见报,使得康爱德事迹传播更广。 [2]
生平堪称一个“奇”字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心向往之。得知康女士“尚闺中待字”,刘鹗动了续弦之心,请罗振玉写信给梁启超和《时务报》创办人汪康年,希望他们为其做媒。 [2]

潜心深造

播报
编辑
《九江市志》中提到,1899年,作为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女知识分子,康爱德代表中国出席了世界妇女协会会议。1907年后,34岁的康爱德再次负笈海外,先后在美国的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在英国的热带病院深造医学。四年后回国继续从事医务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