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億商機的行動餐車創業正夯,但背後潛藏五大問題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18億商機的行動餐車創業正夯,但背後潛藏五大問題

18億商機的行動餐車創業正夯,但背後潛藏五大問題
行動餐車(示意圖)|Photo Credit: Richard, enjoy my life! /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行動餐車因為創業門檻低、時間彈性,還能到處趴趴走,因而成為創業新趨勢。然而,台灣的行動餐車目前沒有專法管理,因此產生營業地點違規、消防安全、違法改裝、無稅籍登記而沒有繳納稅金、衛生難以稽查等問題。

採訪、撰文:黃欣培

薪水太少、加薪困難、升不了職⋯⋯讓很多人想擺脫「吃人頭路」的工作、追求自主獨立的生活,興起一股想要當自己的老闆的想法。但若想要自己開店當老闆,初期投入的資金往往要花費上百萬,同時每個月還要上繳房東大筆的租金,因此近年台灣興起餐車創業。有很多小資族開始選擇創業門檻低、免店租、時間彈性,還能到處趴趴走的「行動餐車」創業模式。

行動餐車成創業新選擇,門檻低創造18億以上商機

餐車少了高額的店租、稅金,所需要的專業技術少又能打造吸引人的外觀讓消費者有新鮮感,且不受限於時間、固定地點,也讓地方政府在前幾年曾鼓勵大家以餐車進行創業。

致力推廣台灣行動餐車產業的「台灣行動車創業發展協會(又稱胖卡協會)」理事長龔修賢預估,目前全台灣有約1000台以上的胖卡餐車,若以單日營業額最低5000元來計算,一年就能創造出至少18億以上的商機。

然而,任何新興產業的崛起,法規面再隨後跟上,都是可以理解,只是當全台有超過一千台行動餐車都在一般民眾周邊移動與謀生時,就不是待市場機制完備再立法這種運作邏輯,因為這當中可能潛藏包括行車、消防、食安等攸關民生的五大問題,需要立即被正視,而政府看到了嗎?

行動餐車的五大問題

近年來,已有許多國家訂定行動餐車的相關規範,例如美國、日本、香港等等,致力營造行動餐車合法化的環境。但台灣行動餐車創業熱潮從好幾年前至今,仍然存在許多法規面相關問題,使業者無所適從。《食力》透過深入採訪,直擊行動餐車改造基地,同時採訪相關主管單位,整理出五大行動餐車可能面臨的問題,帶您一探這遊走法律邊緣的新型行動經濟。

1、行動餐車不是隨處都可營業

有時在馬路邊、公園、停車場都能看到行動餐車的身影,但其實行動餐車可不是走到哪就可以賣到哪。行動餐車必須依各地方政府規定,在固定的「攤販集中區」才能夠進行營業,且依據停車場法和公園管理自治條例,行動餐車在此營業也同樣可能開罰。以台北市來說,雖然隨處可見餐車,但其實依規定,攤販都不得以餐車型態來擺攤,也就是說目前在台北市區看到的餐車都是違法的。

2、違法上路宛如移動式消防危機

行動餐車上幾乎都有加熱烹煮的使用需求,因此每台車上總要帶上一、兩桶液化石油氣(桶裝瓦斯),但如果瓦斯的管線有安裝疏忽,或是沒有固定好,一旦漏氣就有可能會累積在餐車內部,因此有引發氣爆、火災的疑慮。這種事或許危言聳聽,但寧可重視,也不能視而不見。

3、即使已放寬改裝規則,違法車輛仍多

2019年交通部放寬行動餐車可切除C柱,但依據公路總局提供的資料,新制上路至今,實際符合法規並向交通部認可的機構申請車身結構強度檢測的業者,卻僅有九台車。那麼其他上路的行動餐車,有哪個單位去檢查是否合法改裝呢?這也意謂著你在路上看到的,幾乎都是違法改裝,如果不幸發生行車事故,對車內的人與路上行人,都是安全隱患。

4、無稅籍登記

其實行動餐車業者如有固定擺攤位置,就必須辦理稅籍登記,營業額如果達到起徵點者,就得繳交營業稅。賺得荷包滿滿卻不用像正規店家一樣有稅籍登記、繳納稅金,也不符合稅務公平。然而在實務面上,許多業者根本就不會去申請,政府單位對於這些行動攤商更是難以稽查到。

5、衛生單位難以稽查

大多數小型的行動餐車上,因為空間有限的關係,多難以配備冷藏冷凍櫃、洗手台,有些營業地點受到陽光直射也容易使食物變質,交通流量大的地點也易受廢氣汙染。再者,機動性的行動餐車也導致衛生單位難以掌握業者資訊,使得稽查從業人員的個人衛生及作業環境相對困難,飲食風險因此難以管控。

photo-18624
Photo Credit: 食力

沒有明確法規,恐讓餐車夢想被扼殺

即使這股餐車創業熱潮燒得火,但其實目前台灣的行動餐車仍沒有專法管理,讓很多業者即便想守法也無所適從,且各縣市雖然有各自的攤販自治條例,但也因此顯得複雜且零散。原本是許多人創業首選的行動餐車才剛萌芽,就因為各種法律規定而風險處處。

本次《食力》的「行動餐車: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行動經濟」專題,便是希望政府能開始重視這個產業所帶來的發展機會與管理機制。

【食力專題】遊走在法律邊緣的行動經濟

本文經食力(foodNEXT)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