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发布七周年,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七年前,2007 年的 1 月 9 号,Steve Jobs 在旧金山的 Macworld 发布第一代 iPhone,称其重新发明了手机。 Apple…
关注者
762
被浏览
67,283

49 个回答

@周鑫的回答很精彩,再补充点个人的看法。篇幅有点长,图有点多,只能慢慢更新。


1. 真正开启了智能手机的时代

移动通讯设备发展至今,实质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功能机,即满足手机基本的通讯功能。

从模拟制式的摩托大哥大到刘德华代言的爱立信788,从黑客帝国大出风头的第一部滑盖机诺基亚7110到经典的蝴蝶机8250,代表了这一时期三代霸主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统治市场的历史。功能机时代的移动电话主要扮演固定电话和传呼机替代品的角色。这一代的手机普遍功能简单,单屏单色显示,主要支持通话和短信服务。用户对于手机的关注需求也主要集中在通话质量与设备尺寸和重量上。


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一时代后期也出现新的功能创新,预示了下一代手机向着娱乐化发展的趋势,诸如:

诺基亚经典的小游戏---贪吃蛇开启了手机游戏的历史



首部内置MP3+存储卡+Java功能的西门子6688


2)应用机,即在具备基本的通讯功能之外,增加了手机的可用性,通过应用程序和硬件扩展了手机额外的功能。

随着数字通信网络的兴起和手机硬件(如处理器、彩屏、摄像头、蓝牙等)的发展,手机开始有了专用操作系统(如Symbian、Blackberry)和应用程序的概念,从简单的通讯工具逐步演变成通讯、数据、娱乐、辅助办公等多用途手持设备。用户也开始从质量、功能、外观等多方面对手机提出了要求。诺基亚正是凭借强大的功能、过硬的质量和丰富的产品线成为业界老大,而索尼、三星等新贵依靠出色的外观设计和多媒体功能展露头角。

诺基亚Symbian家族

主打商务电邮的黑莓手机


但是这一时期手机内置应用程序的功能比较单一,手机操控一般基于实体键盘。同时应用程序的安装、更新和分发都比较复杂,没有AppStore的概念,普通用户可配置度不高,玩机通常属于Geek一族的概念。(以前用Nokia N70,都是跑到像PDAFans这样的玩家论坛上下载程序,对照着老玩家的教程,一步一步安装、更新)

诺基亚的Symbian系统用户界面


诺记N90系列,基本上代表了应用机时代的最高水准


在智能机时代真正爆发之前,还有一类手机从PDA演变而来,如Windows Mobile、Palm。PDA诞生之初便定位于掌上电脑的概念,因此嫁接到手机上后还是延伸桌面电脑迷你版的设计思路,大量沿用于桌面程序的图标、菜单、目录的概念,使用上以实体键盘和触控笔为主,在移动场景下经常显得难以操作。同时对比同时代的应用机,PDA手机体型巨大笨重、待机时间短、程序运行效率低、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因此在市场上属于”高大上“,没有被普通大众广泛接受。可以说这一时期的PDA手机介乎于应用机和智能机之间,支持编程开发,但偏重于应用机的性质,以用户主动操作为导向,缺乏传感器和智能化反馈,属于承上启下的类型。



爱立信的R380可以视为第一部PDA手机,采用Symbian的前身EPOC操作系统

诺基亚也早在黑白屏时代就推出了采用Symbian系统的9000系列PDA手机



9000系列的绝唱E90


经典的Palm


微软的手机系统不停地改名字(顺便吐槽下,微软最喜欢干这事!!!),从Windows CE --> SmartPhone --> PocketPC --> Windows Mobile,但界面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整一个Windows桌面的翻版。

Windows CE


以Windows系统起家的HTC,在iPhone诞生之前几乎快要垄断了高端智能机的市场。当时英国市场几大电信运营商如Vodafone、O2、T-Mobile都推出了定制的HTC手机,并作为其智能机的主打产品。



3)智能机,即手机本身具备一定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传感器、数据实时交换等方式实现设备某种程度上的自我控制和反馈,而无须或部分脱离用户的直接操作。手机应用之间不再是独立分隔的,而是支持跨应用、跨平台之间的协同作业。



应当承认2007年iPhone的诞生,是真正把手机带入了移动智能的时代。iPhone从硬件到软件,都是为移动用户场景而设计。iPhone基于Mac重新开发了新的操作系统,革新了手机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引入了App的模式,同时大胆地摒弃了实体键盘和触控笔,首家采用手势交互和多点触控技术,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自然灵活地操作手机。


手势交互(Gesture Interaction)和多点触控(Multi-Touch)


另一方面,iPhone把多种传感器集成到设备中,实现了手机应用的自动化协同作业,使手机能够智能化地感应用户动作和行为。


加速感应器(Accelerometer)


iPhone还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互联互通,构成无所不能的移动利器。(这一点也带动了物联网概念的兴起)


用在健身上的Nike+


可以用来刷卡支付的Square


甚至变成情趣宝物


正是这些创新性设计和良好的易用性,使得iPhone一经上市便获得了巨大成功,在AT&T的多个门店里都出现了一小时内售馨的现象,并且几乎在所有发售国家引发了抢购狂潮。从2007年6月29日正式发售到2008年7月11日停产,仅一年的时间里第一代iPhone就卖出了612万部。

iPhone发售日引发的销售火爆


苹果公司随后发布的几代iPhone手机也同样在移动市场获得成功,每年销量都几乎呈倍增态势。截至到2013年末,iPhone手机的累计销量已经达到4.21亿部。

iPhone年度销量图


iPhone的巨大成功彻底引爆了智能手机市场的爆发,各大厂商纷纷跟进,智能手机销量不断攀升。2013年一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51.6%,首次超过功能机,正式确立了其在手机市场的统治地位。


在此,延伸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是苹果的iPhone带来这场变革


1)“领导者的困境”:以往的成功和经验导致当时移动市场上的很多领先者缺乏一种革命性的创新思路。

回顾当时的历史,苹果面对的是可谓一群像”猪“一样的对手:各家手机厂商都没有意识了智能手机爆发会给移动产品的设计带来什么样的变革,基本都抱着沿延已有经验的思路在开发产品。


传统的三强(MOTO,Ericsson,Nokia)都是从功能手机起家,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是他们产品设计的核心思路。尤其是当时的手机霸主Nokia,即便是旗下的Symbian智能手机在产品设计上沿续传统手机的思路,紧抱实体键盘方式不放。

1998年6月,经过两年谈判,Psion将自己的移动操作系统业务剥离出来,与当时的全球前三大手机厂商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合资成立了Symbian公司。
  Symbian公司管理层找来了曾在苹果任职8年的资深设计师斯考特·詹森(Scott Jenson)主管公司的设计团队。詹森是苹果公司用户界面设计组的第一位成员,参与了苹果牛顿平板电脑交互设计。
  詹森的团队为当时流行的数字键盘手机设计了一套名为Pearl的用户界面。Pearl界面干净、交互逻辑清晰,为当时一般只有2英寸左右的手机屏幕充分优化。
  但诺基亚管理层对詹森的设计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希望在Symbian上沿用诺基亚非智能手机的界面设计风格,帮助用户在换手机时更自然地过渡到新产品。作为主要股东之一,诺基亚对Symbian公司的决策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诺基亚在Symbian上也延续了非智能手机的产品策略,通过不同的外形设计、键盘设计和预装软件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差异化产品。S60与老系统相似的界面设计也帮助大量老用户过渡到智能平台。事实上由于二者看起来太像,定位低端的诺基亚S40非智能手机也经常被用户甚至媒体误认为是Symbian的一部分。
  到2006年,Symbian智能手机的年销量已经是4年前的50倍,其中超过八成的手机印着诺基亚的Logo。
  但当初这些曾经帮助Symbian快速扩张的优势很快变成了平台发展的拖累。诺基亚将Symbian当作“更高级的手机”进行产品化也是它最终失败的主因。
  “绝大多数人没把它当智能手机来用,也没用到它的智能功能。”Symbian创建之初的技术副总裁西蒙·伊斯特(Simon East)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
  机型过多导致诺基亚无力维系软件升级,大部分Symbian手机自带的软件功能基本从上市那天起就已经确定,之后的升级只是修补软件故障。
  为了与十几年前的非智能手机保持一致的交互体验,Symbian S60上的任何功能都被埋入一层又一层的菜单和选项里,到最后连发短信这样的基本功能也变得步骤繁多。S60内部任何试图大幅改进用户体验的想法都因牵涉的资源太多而被迫放弃。

Microsoft作为桌面系统的老大, 一直希冀于把Windows桌面移植到手机上,而完全忽视两种设备的巨大差异性。另外,通过HTC、Palm这样的设备制造商,Windows Mobile系统已经在高端手机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也使微软坚持了自己产品路线的信心。Steve Ballmer甚至在iPhone发布后在媒体上公开嘲笑苹果:

在说明这五年时间里苹果到底发生了怎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改变的问题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2007年与《今日美国》(USA Today)记者大卫·利伯曼(David Lieberman)之间的对话更能作为证据了:
利伯曼:“当苹果推出什么新产品时,人们总会变得充满热情——iPhone如此,当然iPod也是如此。那么,你是否希望他们对微软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鲍尔默:“这个问题有点滑稽。我会拿96%的市场份额交换4%的份额吗?(笑)我想要创造对所有人都具备吸引力的产品。”

依靠PDA起家的Palm则一直沿用陈旧的Palm OS 5系统,无论硬件水平还是软件功能都已经无法满足手机用户日益增长的期望,而计划中的新一代系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不断延期、变化,迟迟不能推向市场。Palm公司的高管同样对移动市场换代的判断失误,并且对苹果这个行业新入者估计不足:

”造电脑的公司根本不会懂智能手机,他们进入这一领域绝无胜算。“ 这是 2006 年 Palm CEO 艾德·科林根(Ed Colligan)面对谣传中的苹果手机消息做出的评价。在他看来,PDA 和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早已稳定,外来者想要闯入极为困难,对于苹果这样毫无手机设备制造经验的“电脑制造商”而言更是如此。

2)”颠覆者的创新“:在智能机时代来临之际,只有苹果(或者说Steve Jobs)才具备颠覆式的创新思维。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苹果没有手机制造历史,不存在固有传统的束缚,另一方面苹果拥有Jobs这样一位大神。


iPod的成功和现有市场上移动设备的缺陷,让苹果和Steve Jobs敏锐地捕捉到了移动用户潜在的需求。

在一次iPod产品评述会议上,乔布斯对托尼·法德尔及其他人说:”我受够了跟摩托罗拉这些愚蠢的公司打交道,我们自己来。“他注意到市场上手机的奇怪之处:他们都很烂,就像以前的便携式音乐播放器一样。“我们会坐在一起谈论有多么讨厌自己的手机,” 他回忆说,“它们太复杂,有些功能没人能槁明白,包括通讯簿。简直就跟杂货铺一样混乱不堪。”

作为一个从来没有生产过手机产品的新来者,苹果公司可以不受传统手机经验的束缚,从全新思维入手,不需求考虑对旧系统兼容的问题。而苹果公司众多产品(尤其是iPod)的成功历史,让用户已经对尚未面世的iPhone产生了巨大的需求预期。Jobs在产品开发上天才式的创新本能、产品细节和用户体验上的精益求精,最终让iPhone超越所有竞争对手,成为划时代的标志产品。

到了2006年12月中,也就是Macworld即将来临的几个星期前,Jobs将这个原型机展示给全美最大电信公司的CEO,Stan Sigman。在这场位于Las Vegas Four Seasons酒店的会面中,Jobs展示了这台原型机鲜艳的大尺寸屏幕、功能强大的浏览器以及充满魅力的使用介面。
  Stan Sigman,一间以传统派工程学为主流、同时也是全美最大电信公司的CEO,一反常态而且非常热情的说:“这是我看过最棒的装置。”

资深科技行业记者弗雷德·沃格尔斯滕(Fred Vogelstein)推出新书《混战:苹果和谷歌如何走向战争并启动革命》,使外界得以了解iPhone和Android生态系统发展的内幕。本周,《大西洋月刊》刊登了这本书的节选,讲述了谷歌对2007年1月第一代iPhone发布的最初反应。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前谷歌工程师克里斯·德萨尔沃(Chris DeSlavo)的说法。他表示,谷歌当时正在开发Android参考设备“Sooner”,但iPhone的理念与之完全不同。书中称:“德萨尔沃的反应出于本能。‘作为一名用户我被震撼,我希望立刻获得一台。’不过作为一名谷歌工程师,我认为我们应当重新开始。”
  当时谷歌Android主管安迪·鲁宾(Andy Rubin)也出现了类似反应。书中写道:“在乔布斯发布iPhone的当天,Android团队主管安迪·鲁宾在距离600英里远的拉斯维加斯。当时多家手机厂商和运营商正在参加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而鲁宾正在会见其中一家公司的路上。他的反应与德萨尔沃一样,被乔布斯发布的产品震惊。在他去开会的路上,他让司机将车停在路边,以便看完整个网络直播。”鲁宾当时对车里的另一名同事承认:“我猜,我们要发布的不是这样的手机。”

2. iPhone的出现终结了传统手机五花八门的样式,基本统一了之后手机的外观形态


iPhone诞生之前的手机在外观和操控上可谓是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这一方面是出于求新求异的设计思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克服传统手机中输入方式与显示界面分离造成的两者相互挤占设备空间的矛盾。从应用机时代开始,手机用户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从以通信为主转向以娱乐、社交、移动办公为主,尤其是拍照、摄像、视频等应用功能的加入让手机的显示屏变得越来越大,设备的操控也越来越复杂,继而这个矛盾也俞发突出。


各家厂商为此绞尽脑汁:


各种直板


可以滑的~~

能翻盖的。。

能做体操旋转动作! # $ & *

还要再配只笔!!!


但是这些七十二变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输入与输出在设备空间上的矛盾:

1) 实体键盘始终限制了屏幕的扩张,同时基于菜单式的键盘操作也让智能手机变成”呆(携带不变)蠢(操作繁琐)笨(体积笨重)“的代名词。在某些移动场景,例如地图和网页浏览,键盘操控真的是一个艰难的、令人心力憔悴的任务!!

2) 手写触控笔虽然可以部分解决输入空间占用问题,但是经常造成定位偏移和识别含糊的问题。在移动状态下,这种含糊和错误更加明显,大大降低了用户体验。


针对上述问题,iPhone大胆地取消了实体键(仅保留了Home键),保证了手机屏幕的最大化。通过多点触控和手势交互技术,iPhone第一次把移动设备的输入和输出统一到同一用户界面上,使用户的行为动作与心理感知相匹配,增强了设备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正如@单强的答案,智能手机之后的设计基本点由iPhone确立,即取消实体键、多点触控和全屏手势交互。


3. 突出强调了移动设备的交互体验设计和工业化极简设计,并且把这一概念和思想推广到普通大众的使用习惯中


苹果可谓是业界最早关注交互设计的公司之一。早在Macintosh时代,苹果便拥有过象Alan Kay、Jef Raskin这样殿堂级别的交互设计大师。但是iPhone成功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在于Steve Jobs对产品设计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天赋、以及对用户体验的苛求。乔布斯认为,设计不仅关乎产品的外观,而是必须反映产品的精髓,是科技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产品应该纯粹且浑然天成。”极繁至简(Less is More)“的设计哲学和”非同凡想(Think Different)“的开发思想,让移动设备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对整个IT产业和普通用户都产生巨大影响。

iPhone在交互设计上的突破,已经有广泛的深入讨论,在此就不搬门弄斧了,只想补充点个人的认识:


1)对比以往产品设计中只注重片面的外观改进和功能升级,iPhone首次把体验设计融入到产品开发的各个层面上

  • 硬件:首次使用一体化机身,取消了实体键盘。第一个配备了电容式触屏,把多点触控和手势交互技术引入到移动设备中,用户可以用自然的交互行为来操作设备。
  • 软件:操作界面更加适合移动交互的需要。摒弃了传统的以菜单和目录为主的应用管理方式,通过优化的App图标排列方式来展现手机的应用功能。为了适应移动用户的功能需求,在首页桌面上突出强调了上网、邮件、地图、音乐、视频等应用。
  • 应用开发:通过向第三方开发者提供SDK和创立AppStore模式,解决了应用扩展维护和用户个性化需求的问题。
  • 体验商店:苹果零售店的营销模式让潜在用户能够直接感受到苹果产品的魅力,并且时尚、极致的店面设计能够为苹果的产品带来示范效应,增加了用户对产品的认同感和愉悦感。
  • 产品发布会:苹果每次产品的发布会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过程,也是带动用户体验和心理预期提升的重要环节。

苹果这种产品设计上的整体思路和模式,差不多成为日后几乎所有的业界公司在硬件产品开发和营销上采取的策略,从Google到Microsoft,从小米到极路由。


2)正如 @Ryan Lee@张国钰 提到的,iPhone给整个社会的产品设计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让每一个人(无论是开发设计人员还是普通大众用户)都开始关注交互设计、都开始追求产品的用户体验。在此,举一个有关Multi-Touch(多点触控)的小例子。


Multi-Touch的概念和技术早在1982年就已经诞生,此后该项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但在iPhone诞生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里,Multi-Touch的概念和产品一直仅限于学术界和部分特定行业,普通大众对此一无所知。但是iPhone的出现让普通用户第一次体验到这项“神奇”的技术,从而引爆了大众对这一名词的好奇和探知。社会关注度之高甚至让最早研究Multi-Touch技术的学者Bill Buxton忍不住吐槽“因为iPhone和Surface的发布有太多的人来问Multi-Touch的事”,而不得不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Multi-Touch的概念和历史(billbuxton.com/multitou)。Bill Buxton本人也因为在Multi-Touch技术的开创性贡献分别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了美国计算机协会的ACM SIGCHI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人机交互终身成就奖)和ACM Fellow(ACM院士)。

Multi-Touch技术的开拓者Bill Buxton


4. 开启了应用商店模式,建立了硬件与软件相互依存的生态圈


5. 引发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爆发,改变了互联网行业的格局


6. iPhone的成功让乔布斯无可置疑地成为硅谷传奇的一员


=================================================== 本文转载授权:rightknights.com/materi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

iPhone的出现,让大众开始前所未有的关心UI设计(不仅仅是手机的UI设计,人们已经开始对个人电脑、音乐播放器、甚至电视机的用户界面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们开始关注“图标”是否好看、界面是否优美,每个人都在对界面设计评头论足。这在Nokia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