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美兩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籃球運動員,姚明和Jordan在退休也均搖身一變成為各自國家最頂級籃球聯賽的球隊老闆,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是各自所在聯盟最窮的老闆。但頂著“最窮老闆”這個尷尬頭銜的他們卻有著獨特的生存哲學
Jordan和姚明這兩位最窮籃球老闆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他們是各自國家最偉大的籃球明星,靠著籃球蛻變為各自國家的文化符號;在退休後收購了家鄉的那支並不賺錢的球隊(夏洛特毗鄰Jordan的母校北卡,所以Jordan對夏洛特有極深的家鄉情懷),但他們卻又不靠籃球隊盈利
退休後的他們均收購了看似賠錢的籃球隊,均開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籃球培訓機構,均走上商業意味很濃的高爾夫球場陪各路經濟大鱷共話資本江湖……但悄然間,他們卻構建了一套籃球產業的生態閉環,從最底層的籃球草根培訓到最頂級的職業籃球,他們的深度佈局意義深遠
毫無疑問,Jordan目前最核心的收入來源就是NIKE旗下的Jordan品牌。從某種意義上,Jordan退休後的所有大舉措基本上都是圍繞著Jordan品牌這個核心產業來佈局,試圖打造出一個完成的籃球產業閉環,讓自己的投資從籃球產業的上游(運營NBA球隊)覆蓋到籃球產業的最下游(草根籃球選手的培養)。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沒幾年。Jordan很清楚,在自己球員時代,單靠自己的名氣完全可以支撐Jordan品牌的相關產品大賣特賣,但當自己退休後,想要持續保持品牌熱度,必須圍繞Jordan品牌佈局一系列的宣傳利器。所以,從Jordan生涯後期,在NIKE的協助下,Jordan開始打造自己的閉環
藉助於Jordan強大的個人魅力,Jordan品牌籤下了90年代中後期和Jordan風格相似的明星搖擺人,湖人的Eddie Jones、小牛的Michael Finley、公鹿的Ray Allen等構成了“Jordan之隊”最原始的班底。發展至今,“Jordan之隊”的簽約NBA球星數量已足以和Ardy相匹敵
正是有了“Jordan之隊”繼續為Jordan品牌搖旗吶喊,Jordan才安然退休,開始向幕後操盤手轉型。在過去幾年,諸如Wade、Anthony、Paul、Griffin、Westbrook等NBA超級大腕也紛紛投身Jordan旗下。單論NBA球星簽約數量,Jordan品牌隱然可以和NIKE、Ardy分庭抗禮
也許十年、二十年內,球員們會因為仰慕Jordan而與Jordan品牌簽約,但想要做成百年老店,單靠Jordan的個人魅力並不足以持續簽下大牌球星。正是在意識到這一點後,Jordan從2001年開始,在全美各地組建了不同年齡段的Jordan籃球訓練營,試圖從小就培養球員們對Jordan品牌的忠誠度
回顧Jordan訓練營的這些年培訓成果,你會驚訝地發現,在Jordan訓練營鍍金的球員中不乏勒布朗、Anthony、Paul、Griffin、Josh Howard等日後叱吒NBA的明星球員,而這些人最終也多與Jordan品牌簽約,甚至為此拒絕了以更高價碼簽約其它品牌的機會
通過在全美開設Jordan訓練營壟斷籃球草根資源、進而為日後Jordan品牌簽下他們奠定基礎,如此一來,Jordan完成了自己籃球產業最底層的一個環節。但這僅僅只能滿足Jordan品牌的草根宣傳以及球星簽約需求,Jordan還需要搭建一個籃球產業最上層的宣傳平臺,而最理想的平臺無疑就是NBA
Jordan最初的想法是在退休後成為母隊公牛的小股東。公牛小老闆的身份既可以讓Jordan持續保持足夠的媒體曝光率,又能藉助公牛的平臺來持續推廣Jordan品牌。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如果Jordan成為公牛小老闆,Jordan品牌進駐聯閤中心將易如反掌
公牛老闆一直很清楚Jordan的心思,他甚至願意在Jordan退休後贈送其5%的股權,但前提是,Jordan必須陪伴公牛度過重建期。1998年奪得第六冠後,公牛決意提前開始重建,於是他們趕走禪師、交易Pippen,然後試圖遊說Jordan陪伴公牛完成重建
在1999年退休後,Jordan曾先後與公鹿、黃蜂、火箭等多支球隊的老闆會晤,試圖購買一定份額的股權,但均難以如願。在這其中,夏洛特黃蜂是Jordan最渴望入主的球隊。因為夏洛特毗鄰北卡,而Jordan大學時期則在北卡讀書,夏洛特堪稱是Jordan的第二故鄉,所以Jordan很希望能收購黃蜂
如你所知,當時已經35歲、榮譽等身的Jordan根本不想再忍受一切都要從新開始的漫漫重建歷程。所以,Jordan斷然拒絕了老闆那5%的股權誘惑。1999年1月,Jordan在NBA剛剛結束停擺結束後就宣佈退休。在離開公牛後,Jordan繼續尋求入股其他球隊的可能性
如你所知,黃蜂老闆並不滿意Jordan的報價,Jordan的收購計劃遺憾流產。最終,在2000年秋,經巫師第二大股東萊昂西斯(左)的介紹,Jordan從巫師大老闆手中買下5%的股權,Jordan就此成為球隊的第三股東和籃球運營總裁,獨攬球隊人事大權
Jordan最終被巫師掃地出門,除了巫師糟糕的戰績外,他和巫師商務運營女總裁蘇珊-奧瑪莉(Susan O’Malley )的矛盾也是原因所在。蘇珊深得波林的信任,負責球隊商務開拓,而Jordan的商業團隊總肆意用最低價甚至無償佔用球隊的廣告牌,久而久之,兩人矛盾激化。
在被巫師掃地出門後,深以為恥的Jordan誓言必要成為NBA球隊大老闆。2004年,美國黑人傳媒大亨Johnson試圖成為NBA擴軍的新老闆,於是他力邀Jordan出山相助,Jordan最終幫他成立了山貓隊。一年後,Johnson用球隊總裁和半賣半送股權的優渥待遇報答了Jordan
自2005年Jordan成為山貓小股東後,山貓主場就徹底成為了山貓兩位老闆Johnson和Jordan產業的廣告集中營,Johnson的黑人娛樂電視臺(BET)和Jordan的飛人logo在球館內隨處可見。並且,Jordan無需支付廣告費,他的團隊只需承擔山貓的社區推廣活動即可完成置換。
2010年春,在山貓兩年虧損的情況下,大老闆Johnson決定將山貓賣掉,而根據當年的協議,小股東則是球隊的優先購買人。Jordan最終出資2.75億完成了股權的收購,成為NBA歷史上第二位黑人大老闆、第一位球員出身的大老闆。
姚明和Jordan都曾對運營球隊大倒苦水,媒體也經常會發出“球隊根本賺不了錢”、“還不如代言走穴賺錢快”、“收購球隊完全是一樁感情壓倒理智的賠本買賣”等嘆息聲,但事實真的如此?
因為山貓連年虧損,所以媒體當時都唱衰Jordan這一決定。和日後姚明收購虧損的上海隊一樣,諸如“球隊根本賺不了錢”、“還不如代言走穴賺錢快”、“收購球隊完全是一樁感情壓倒理智的賠本買賣”等評價不絕於耳,但事實真的如此?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04年山貓擴軍時,Johnson單單擴軍費一項就繳納了3億,但在物價暴漲的6年後,Jordan卻僅僅出資2.75億就完成了收購。在NBA球隊動輒賣出天價市值的21世紀,2.75億這個價格其實已經相當公道。
Johnson之所以同意如此賤賣山貓,除了Jordan同意其保留球隊的小額股權(5%)外,還因為聯盟總裁斯特恩等聯盟委員會的委員們均一力力挺Jordan入局。斯特恩從98年Jordan退休時就非常贊同Jordan收購NBA球隊的計劃,認為Jordan的收購可以給NBA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每年虧損700萬?但這筆帳其實很好算。如果沒有山貓這個平臺,Jordan品牌每年單純廣告的花費恐怕就不止700萬。從某種意義上,這相當於Jordan每年僅花700萬就能夠讓自己和Jordan品牌在NBA這個平臺上獲得足夠的曝光率,這筆買賣其實相當划算。
所以,用“僅僅”2.75億就完成對山貓的收購,這無疑是一樁非常划算的買賣。至于山貓的虧損?2011年停擺時美國媒體曾替Jordan算過一筆帳,在扣掉聯盟每年分給山貓的聯盟收益分紅、奢侈稅等補貼後,山貓每年的虧損缺口尚不足700萬。
一般而言,球星退休後,其曝光率總會大幅下降,直到被新興的球星所淹沒。但Jordan卻成功逃離這一規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山貓的存在。提到山貓,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到Jordan,而Jordan坐在場邊怒斥球員的場景更是經常能登上媒體的頭條
對於一個品牌的頭號代言人而言,曝光率是何其重要;對於一個退休已經超過10年的球星而言,維持住超高的曝光率又是何等的難得。所以,這些年Jordan團隊也在不斷想辦法增加Jordan的曝光率,而在這其中,山貓無疑是Jordan最佳的曝光平臺。
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山貓這個平臺,淡出NBA的Jordan徹底變成一個商人,那麼其日常曝光率很可能會大幅下降,他只能頻繁走穴、依靠別人的平臺才能維持住關注度。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Jordan購買山貓是Jordan品牌走的一步妙棋。也正是通過購買山貓,Jordan完成了自己籃球產業的閉環
在看過Jordan的老闆之路後,回過頭來,你會發現,姚明其實有意無意地在復刻Jordan的軌跡。2009年重傷後,姚明深知自己的NBA生涯時日不多,所以加快謀劃自己的轉型之路。和生涯暮年的Jordan一樣,姚明也謀求成為一支球隊的老闆。最終,2009年8月14日,姚明完成了對上海男籃的“託管”。
2009年的上海男籃正處於連年虧損中,球票一度賣到2元一張照樣無人看球。球隊戰績糜爛的深層原因就是俱樂部內部三大股東(上海文廣集團、上海市體育局和上海機場集團)管理權力分工混亂,在球隊淪為爛攤子後,三大股東均不願支付2009-10賽季1800萬的註冊資金
在上海男籃陷入注資困境後,幾個候選接盤人相繼浮出水面,但上海市有關領導卻著意姚明接盤。最終,在有關領導的強勢推動下,姚明火速註冊了一家名為“上海泰戈鯊客”的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用2000萬填上了俱樂部急需的註冊資金缺口,就此,姚明成功完成了對俱樂部的“託管”
在這樁投資方案中,姚明團隊創造行性發明瞭“託管”的概念。從法律意義上,姚明只是俱樂部的投資運營人,他沒有股權,三大股東只是聯合把股權託管給了姚明。但在實際上,姚明就是上海隊的老闆,因為託管的時限長達50年。這麼一來,姚明僅花2000萬就買了上海隊50年的運營權
2000萬買50年運營權本已足夠划算,更有內部人士指出,姚明的這2000萬本就屬於上海俱樂部。原來,2002年前往NBA時,姚明簽訂協議,需要支付上海350萬美金的培養費,但姚家只支付了第一年的25萬美元後再沒兌現,姚家尚“欠”上海男籃325萬美元,摺合人民幣正好2000萬
無論如何,姚明用最低廉的代價完成了對上海的託管。而在入主上海隊,在“姚之隊”的推動下,一批知名企業相繼和上海隊進行合作,給姚明帶來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在姚明精明的運作下,上海每年的運營費“僅”1200萬,全盤帳面算下來,姚明的虧損其實寥寥無幾
單看上海隊的帳面,姚明的確是虧算,但有了“姚老闆”這個身份,姚明就是CBA曝光率最高的人,即使只在看臺上坐著,其媒體曝光率卻居高不下。而有了曝光率,退休後的姚明依然可以承接不少代言大單。所以,從這角度來看,姚明的這筆投資相當划算。
在完成對上海隊的託管後,姚明進一步在籃球領域進行佈局。姚明和“姚之隊”核心成員紛紛轉型成為眾輝體育經紀公司的執行董事,而眾輝儼然是目前國內頭號體育經紀公司,旗下有易建聯、丁俊暉等。在未來體育領域進一步改革後,眾輝非常有機會成為中國體育人才市場的主導者
“姚之隊”佈局的另一大手筆就是姚基金的建立。通過組織籃球明星慈善賽和“送籃球去小學”活動,姚基金目前已經和多達50家知名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姚基金的存在既讓姚明進一步擴大了社會影響力,也在資本運營市場上獲得青睞。
如果說收購上海隊、成立姚基金是姚明產業的上游階段,轉型成為眾輝執行董事、試圖掌控體育人才流動則是姚明佈局的中游階段,而組建NBA姚明籃球學校則是姚明籃球產業的下游階段。從某種意義上,姚明籃球學校和Jordan籃球訓練營十分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姚明在草根訓練營層面的比Jordan的佈局更勝一籌。一方面,中國的籃球專業訓練市場尚處於空白,而Jordan訓練營面臨的競爭壓力更大;另一方面,NBA罕見地讓NBA姚明籃球學校近乎無償使用自己的商標授權,而這麼大優惠力度即使Jordan也沒有享受過。
姚明籃球學校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盈利。姚明坦言,單靠收取學費並不能盈利,需要拉到更多贊助才能掙到錢,而在這方面,Jordan訓練營就是好榜樣,Jordan訓練營有十餘家贊助商。此外,在規模方面,未來,姚明希望在全國大中城市開設多家姚學校,甚至形成連鎖模式,實現全方面盈利。
當然,目前的姚明籃球學校和Jordan籃球訓練營還存在全方位的差距。Jordan訓練營針對不同受眾細分為十餘類訓練營,這其中既有普通青少年又有高中和NCAA明星,更有準職業球員。而姚明籃球學校目前只在北京設有一處,且只面向16歲以下的孩子。
在對比了Jordan和姚明的產業閉環後,你會發現,姚明和Jordan的佈局手段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兩人也有核心的區別。Jordan有自己的核心盈利模式,那就是Jordan品牌,而姚明目前缺少這麼一個盈利利器,姚明四處投資,但最好的盈利手段還是個人商業代言
當然,姚明和Jordan的差距也與中國禁錮的體育產業大環境有關。在美國,Jordan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佈局自己的產業鏈條即可,即使和政要打交道也純粹出於商業推動的目的。而目前身為政協委員、身兼數項與政治相關職務的姚委員則更多希望通過個人影響力來推動體育政策的改變
這就是姚明和Jordan佈局籃球產業的故事。兩人在佈局手段上有很多相似,但姚明目前的全盤盈利能力和Jordan相差甚遠,其打造的籃球產業閉環更多停留在藍圖中。當然,姚明目前欠缺的只是一個機會。一旦中國迎來體育改革春風,到那時,姚明的籃球產業影響力完勝Jordan絕非白日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