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港交易所在 2000 年要上市,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其上市的意义又是什么?

港交所自己上市,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关注者
221
被浏览
22,594

4 个回答

香港的交易所和大陆有较大差异。为便于理解,先把结论给出来,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简单说一下。

先说港交所为什么上市

  • 改善自身管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 加强合作,防范风险,提高国际竞争力
  • 香港政府为加大对交易所的监管与影响,要求交易所分散所有权

香港的交易所起初就不是由政府主导创设的,和世界上绝大部分交易所一样,是根据市场需求由民间组织发起的机构。香港政府由于长期奉行自由市场,随着证券交易规模扩大,当公众利益和交易所发生冲突,港府对交易所干预能力十分有限。

上市时的香港交易所其实是由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的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联交所),香港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期交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三家机构合并而来。这三家机构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

一、联交所,期交所都是会员制,会员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内部情况十分复杂。

二、联交所、期交所部分精力花在协调解决会员争议上,而交易所的监管漏洞、制度漏洞常不能被及时修正。

三、联交所和期交所由民间自发组织发起的,两家交易所及其旗下的结算公司遇经济危机或金融风暴因资金有限缺乏抗风险能力。

以上三点,在香港1987年股灾和1997年金融危机时暴露无余,且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但港府就是拿他没办法,每次都恨地咬牙切齿,结果每次又不了了之。

而最终给香港政府提供契机的是那场史无前例的香港金融保卫战,1997年10月,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登陆香港,此时香港回归已经三个多月了,这个时候来肯定不是来献礼的,那就来者不善了。想了解对方的实力,就要看他干掉的人。在对冲基金狙击下,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韩国相继爆发国内经济危机,新加坡、日本、俄罗斯本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香港和台湾几乎同时遇袭,台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此时的香港就比较孤立了。现在看到的是对港府救市一片溢美之词,可当时港府受到的舆论压力是难以想象的,首先跳起来反对救市的就是香港学界和媒体,理由是香港是“自由港”,政府救市有损自由经济形象,影响其金融中心地位。而且万一输了每个香港人都要为此买单。所以决定救市那一刻时任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压力大到整宿失眠,打个瞌睡不是被噩梦惊醒,就是自己哭醒,然后还要装作若无其事容光焕发的跑去政府大楼上班。1998年8月14日起港府携外汇和土地基金大举入市和国际炒家在股票现货和期指上展开拉锯战,一方面对于股市疯狂抛压,港府大肆吃进蓝筹,另一方面在33只恒指成分股死防死守。受港府救市提振,当时很多香港企业开始回购自家股票。8月28日是恒指期货结算日,也是港府和对冲基金决一死战的日子,很多本地财团都停止回购静候决战结果,但仍有几家席位却自始不渝的在买买买,他们,就是以中国银行为首的中资机构,截止当天收市港府死死守住了7800点心理关口,在期指上也让前期大肆沽空的国际炒家吃尽苦头。从这一刻起内外舆论才一边倒的倾向特区政府,以前坚守的“大市场,小政府”,在金融风暴面前也发生动摇。

而刚从火线撤下来的香港金管部门转手收拾起两家交易所来,首先对国际投机资金的跨市场操作,两家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各自为战,毫无配合可言,其次个别交易所会员在危机中的违法违规,损害到整个交易所形象,影响市场信心,第三港府和交易所之间缺乏沟通,由于港府不能直接向结算公司发号施令,等结算公司接到交易所指令还是晚了一步,让国际炒家裹挟资金逃窜。当时首战告捷的特区政府声望正隆,而交易所在危机中乏善可陈,饱受质疑,此时再推交易所改革阻力就小很多,半年后香港政府要求三家合并,而且态度非常坚决,谁敢反对合并,港府就是不惜一切手段也要“帮助”它合并,你们是自己合并,还是让政府帮忙合并。

三家说那还是自己来吧,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是联交所的全资公司,这两家合并没有困难,问题出在联交所与期交所上,两家都是会员制,仅联交所会员就有570家。这里要说明一下,香港交易所的会员制和境内有所不同,会员不仅有交易所服务设施的使用权,还有交易所管理层任免和重大事项的表决权,如果他们组团就能影响交易所决策,因此两家交易所都要争夺合并后的所有权分配,特别在期货交易所内部几度出现反对之声。但是港府对三家合并是给出明确时间表的,一年之内必须合并出一家单一控股公司来,于是交易所内部的支持者和港府达成一致,你们都别吵吵,股份制以后马上推动上市,谁的股份多谁说了算。到1999年7月,交易所又开始股份制改革,先把两家交易所会员权益各自折算成股份,两家股份合起来整体注入新的香港交易所,会员在合并中失去的表决等权利待交易所上市以经济形式补偿,结果竟把很多会员给说动了。

想到用上市推动改革,这不是香港的独创,曾荫权迫切要求三家合并,那是有原因的。在香港和国际金融炒家火拼之际,1998年,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成为全球第一家上市的交易所,而且就在自家交易所挂牌交易,上市后还准备把当地期货交易所并过来,1999年新加坡交易所紧随其后,可以说交易所上市早有先例。新加坡交易所合并上市对香港触动很大,新加坡在金融风暴中受冲击较小,不少企业包括中国内地企业都乐意去纽交所和新交所上市,香港早已不是内企赴境外上市的唯一出路,而港人对自身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在意。那感觉就像香港在前线两肋插刀,现在被人从后方插上两刀,你说他心里爽不爽。不发展就要落后,而交易所兼并与上市亦成国际流行趋势。

为促成港交所顺利合并上市,当时把联交所前主席李业广都给出动了。李业广为人极其低调,他是香港和英国两地执业律师,学贯中西并且集律师与会计师于一身。李业广应该算内地的老朋友,90年代初国企赴香港上市潮,也就是后来所说的H股就是李业广任联交所主席时一手牵线策划的。在香港李业广和李嘉诚交往甚密,曾有媒体问李嘉诚说李业广是不是他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可不敢这么讲,李业广先生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这些公司上市总额相当于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四分之一强。而李业广也不负众望,1999年7月进驻香港交易所开始与三家执行总裁协调配合,一一解决交易所上市的法律及技术问题,对外和香港证监会加强沟通,明确双方权限,当然像上市申请审批权这样的重要权力还是牢牢掌握在交易所手中,一些监管权已经上移给港监会。最后很多交易所员工和会员也对上市合并表示支持,因为对员工来说交易所上市就可能实行员工激励,对会员来说会员制交易所条件下盈余是不分配的,当他们成为交易所股东时就有权获得利润分配,而交易所的运营方式,以提供设施服务为主,平台类公司只要过了盈亏临界点,再有营收就是纯利,绝大部分都可用于分配。所以香港交易所从1999年3月方案提出到2000年6月合并上市前后仅历时15个月,不能不说是内外合力的结果。

以上就是港交所上市的经过,港交所也是在自家交易所上市的,还给自己选取了吉祥号0388,那么港交所上市以后有什么改变呢?

第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就要遵守《公司法》和《证券法》,而且有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那么港交所的运营就要做到公开透明了,这就把交易所纳入的一个受到广泛监督的轨道上来。

第二,交易所管理架构发生变化,作为一家在自家交易所上市的交易所,它自己是一家上市公司,同时还要负责监管其它上市公司,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也是蛮拼哒。因而划分了对外提供服务的业务部门和对外监管的公管部门,并设立“防火墙”,作为裁判员的上市监管机构孑然一身,董事会都无权改变它的决定,其考核标准也和其他部门迥异,内部治理结构更加清晰。

第三,改制上市后交易所转变为全体股东所有,以前一些会员团体组团就能够影响甚至操控交易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你说那还有大股东,说好的谁股份多谁就是老大呢?naive了吧,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成了港交所单一最大股东,它规定未得到香港财政司司长同意,任何人士都不能够成为其“次要控制人”。它还规定啊政府有权任命董事会主席。看懂没有?会员制时期政府部门不可能成为会员从内部对交易所施加影响,现在所有权分散了,港府可以从市场吸纳股份,成为公司最大股东,把香港交易所从私营的民间组织改造了成半公营机构。

第四,融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提升,为跨市场兼并甚至跨国收购创造有利条件,比如说港交所收购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总金额高达13.88亿英镑(约166.73亿港元),那么他可以发债和配股集资。要放以前单凭会员集资留存利润很难有这种大手笔和当机立断,在壮大实力的同时吸引到更多的参与者,自身盈利能力也进一步加强,竞争力得以提升,这是个良性循环。

第五,交易所的服务职能进一步得到巩固,上市后的港交所同时也是一家盈利机构,需要交易所把更多资金投入到技术升级、设施维护上,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这是交易所争取市场份额提高营运收入的重要途径。

最后补充一下,不能否认有时港交所会出于某种原因对新股上市开闸放水,但绝大部分情况下交易所都是恪守底线的。比如说阿里巴巴IPO就背离了同股同权这一基本原则,体量再大也不能放行,它要对所有上市公司一视同仁,以免引起其他上市公司不满,损害其公正性,最终影响到港交所的信誉。

港交所的“爆红”让不少初入港股新手很困惑:作为一个股票交易所,港交为何能在自家上市?为啥从没听过其他交易所上市呢?这得从90年代末那场金融风暴说起。

港交所的前世今生:三家民间组织的合并

跟上交所、深交所不同,香港历史上多个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并不来自“改革的春风”,而几乎都是民间自发。实际上,作为“自由经济”的代表,港府在金融危机前除了对土地等极少数行业实行严格管制,对经济运行基本是放任的政策,可以说是很“佛系”了。

放任带来的结果是,随着参与证券交易的群体不断扩大,香港股市在70年代真正起飞了。另一个结果是,当公众利益和已经形成垄断的交易所发生冲突时,港府却没什么办法,闹了股灾港府还得当“背锅侠”。

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金融危机前。当时香港金融业有三大机构:香港联合交易所、香港期货交易所、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其中只有香港结算是非牟利的,牟利的联交所和期交所被财团控制,各自为政,利益冲突不断。三家机构间谈不上什么协作,更别提完善监管、提升抗风险能力了。

最终使“大市场,小政府”发生动摇的契机是金融风暴。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当股灾爆发,对政府而言,救市还是不救?这也是个问题。98年,尽管港股受到重创,但在震天响的“积极不干预”口号下,港人怕港府一旦出手会毁了自由经济,使香港失掉亚洲金融中心的位子。救市,几乎是万夫所指。直到8月底,港府始终不渝地买买买守住了港股7800点的心理关口,舆论才开始倒向港府。

金融风暴后,大获全胜的港府再想改革两家交易所阻力就小得多。99年,当时世界上已经有两个交易所在自家挂牌交易,一个是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一个是新加坡交易所。特别是新交所在金融风暴中损失很少,抢了不少港交所的生意,两家交易所改制上市已是箭在弦上。

最大的问题是所有权分配。联交所和期交所都有数百个会员,会员最大的利益不是使用交易设施,而是交易所管理层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表决权。合并后上市的好处在于在所有权分配这个关键问题上,谁的股份多谁说了算,会员在合并中失去的表决等权利可以等交易所上市以经济形式补偿,最大程度平衡了两家交易所的利益。

只用了15个月,港府就把联交所、期交所、香港结算三个交易所顺利合并了。2000年,港交所未筹一分钱通过介绍的方式在自家主板上市,还顺便给自己选了个超级靓号0388,也是蛮拼的。

更多关于港交所的信息,欢迎查看文章:老虎社区:港股大时代来临,深扒受益最大的股票——港交所(00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