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努力,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爬得比較快?職涯 7 個策略,希望我早 10 年知道|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職涯發展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同樣努力,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爬得比較快?職涯 7 個策略,希望我早 10 年知道

2021-11-30 Fiona(糖霜與西裝)

同樣是努力,為什麼有些人就是走得比較快?同樣是打磨多元技巧,為什麼有些人拳腳施展得比我開?

撇開投胎和運氣不談,職場上有沒有什麼祕訣,能夠讓人突破低品質勤奮,打破僵局?答案是肯定的。

這一章是我用血淚寫成,在無數個吃土的夜晚仔細琢磨出的法則。就讓我們來聊聊哪些職場爬升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在這條路上走得更快更好。

法則一:加入核心部門

首先,加入公司的核心部門是最直接的快車道,可以讓你看見核心技術,學習核心知識,解決核心問題,公司的精華任由你吸收學習。

打個比方:假設你去某間以教英文聞名的補習班應徵老師,你應該在這裡教英文,還是教數學呢?沒有具體目標又尚在職涯初期的你,應該選擇教英文,去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家補習班以此聞名,聽聽那些桃李滿門的名師到底強在哪裡。

核心部門資源多,人才濟濟,待在這樣的地方讓人有機會看到公司運作的底層邏輯,能和強者一起解決更難的問題。

那麼要怎麼判斷部門是核心部門?如果部門表現好壞會影響公司成敗、部門讓公司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部門是公司利潤的來源等,像這樣展現優勢,作為公司引擎的部門,就是核心所在。

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自己的部門夠不夠力:試想,如果今天部門倒了,對公司有什麼影響。如果損失巨大,代表部門離核心作業很近;如果不痛不癢,代表這個部門不夠核心。

延伸閱讀:一份工作做 4 年,卻沒有職級晉升的機會⋯⋯該離職嗎?

我在職涯過程中做過的一個正確決定就是加入接近核心的部門。當年我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進入 Google 的財務部,一是進入大型支付公司 Square 的行銷部門做數據分析。Google 的名聲響亮,能夠給我夢寐以求的標籤;而 Square 在當時則是快速成長,行銷部門欣欣向榮。

我在兩個選項中糾結許久,直到一個業界大學長給我當頭棒喝:「在 Square 做行銷,妳的輸出會直接影響到公司吸引多少新使用者、賺多少利潤。對年輕的你來說,去一間瘋狂成長的公司幫忙創造利潤,比起在大廠分析別人已經創造的成果,還來得更有價值。」

就這樣,我在 Square 那幾年,部門整整擴大了 3 倍,我也因此有機會參與各種大型專案。

可是你問:我們不是應該要挑比較空曠的戰場,才能展現優勢嗎?去英文補習班教化學,才可以開拓邊界、展現才能啊!這個策略也對。但能否執行,端看職涯過程走到哪裡。 當我們羽翼未豐、還在培養做事能力時,就應該先去核心地帶看一看,提升視野;當能力已經可以獨當一面,再挑個未開發區域,施展拳腳也不遲。

法則二:多做高價值、高效率的事

能否進入核心部門,有時得靠運氣。如果沒有辦法選擇落腳處,還是可以優化自己的做事方向。這個做事的指南針,就是多做高價值、高效率的事,避免犯下低價值、低效率的忙碌錯誤。

什麼是高價值、高效率?如果把「價值─效率」分成 4 個象限,可以把工作內容分成以下幾種:

高價值、高效率

用有效率的時間做出高價值的事。例如:建立自動化系統,將繁瑣手動的工作用機器取代;在會議前一天先將報告內容整理寄給與會者,讓對方提前消化,以便開會時直接討論議題。

高價值、低效率

做重要的事情,但用低效率的方式完成。例如:手動檢查資料;開重要會議,但議程規畫鬆散。

低價值、高效率

做起來很快,但每個動作價值不大的事情。通常是簡單的日常工作,例如:瑣碎地回覆 email 和訊息。

低價值、低效率

用耗費時間的方法做沒什麼意義的事,例如:排版之後還要再改報告的格式、漫無目的地開會。

很多時候在職場上卡關,不是自己不夠努力,而是時間用錯了地方。把時間花在低價值或低效率的事情上,只會阻礙個人職涯成長。你能做的就是投身於高價值、高效率的區域,而對於低價值或低效率的工作,則可以想辦法轉換成高價值、高效率。

例如:手動輸入資料是高價值、低效率的工作,這時應該思考:能不能寫個小程式,把過程自動化?又例如:用 email 來來回回討論一件事情,email 寫起來很快,但每封郵件價值不高。能不能直接把相關部門召集起來,用 30 分鐘的會議代替?

至於低價值又低效率的事情,則應該檢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能不能不做?

人的天性喜歡有所產出,因為產出會帶來成就感。回回 email、改改格式、畫畫圖表等,知道自己在創造些什麼,讓人覺得生活很充實。可是,並不是所有產出的價值都一樣。花在低端產出的時間,是高價值產出的機會成本。身在職場要聰明一點: 你的精力如此寶貴,更要花在值得的地方。

法則三:看出核心問題

前面談到做高價值的事情,但什麼才算是高價值? 能夠解決核心問題的事才是高價值。 很多時候努力沒有回報,不是因為懷才不遇,而是因為自己的產出沒有解決核心問題。

主管要你做一份網站流量報告,核心問題不是「這個月網站流量上升或下降了多少」,而是「要怎麼吸引更多的人來我們的網站」。老闆請你看各個通路的銷售量,目的不是了解「各個通路的銷售狀況為何」,而是想知道「我要怎麼做才能賣更多產品」。

職涯初期,我曾經用無數個爆肝的夜晚做分析,繞著各種非核心問題畫圖表、寫報告,最後總是效果不彰。某一次,在我用去整整一個月、做完一份 60 頁的使用者登入行為分析之後,主管只問我一句話:「所以,我到底要怎麼減少花在簡訊認證上的成本?」我竟答不出來。

那一刻我深深體驗到:一個核心答案,勝過千言萬語。

努力只是基本條件。 真正出色的員工,可以解決那個「讓老闆睡不著覺的問題」 。「能看到問題核心」的能力正是把屠龍寶刀:當其他人都忙得不知所云,你可以看到老闆要的只是減少成本的方法,並快速提出建議;當其他人都焦頭爛額地蒐集資料,你看到了核心問題是「我們該推出什麼功能,打敗競爭者」,而把研究緊扣核心議題。

擁有看到核心問題的能力,在職場彷彿坐上一臺快速電梯,讓人望塵莫及。

法則四:該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注意力

如果你問我,有什麼自我管理技巧是我相見恨晚、後悔沒有早十年學到的,那就是「時間管理其實是注意力管理」。

工作時我曾經錙銖必較地管理時間。幾點該做什麼事、要花多少時間完成,都規劃得清清楚楚;我買了好幾本日曆手帳,嘗試各種時間管理法,最後總是抓不到訣竅。有時一整天下來忙得像陀螺,一事無成;有時卻又能達到心流狀態,即使在嘈雜的員工餐廳都可以做出精闢的分析。

時間管理到底是什麼妖術?其實,重點不是管理時間,而是管理注意力。注意力充足時,一分鐘用起來像 10 分鐘;而當注意力渙散時,努力一個小時都不如專注 5 分鐘的成效。

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開始觀察自己的「注意力峰期」,根據注意力波動來安排工作事項。舉例來說:我是個晨型人,早上 7 點到 9 點半是我最有創造力、最有效率的時刻。因此我便應該把困難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做,提早到公司作業,進入心流狀態,而不是把寶貴的高峰期花在通車、滑手機上。午餐時間過後,是我的注意力低谷,這時我應該替自己安排較輕鬆的工作,開會、寫郵件,幫大家買飲料都可以,而不是硬逼自己坐在電腦前思考。

注意力還有個特點,就是存量有限。我喜歡把注意力想像成金幣:在高峰時期,金幣水漲船高,我們有充足的資本可以花在耗腦的問題上。但此時如果把金幣花在娛樂八卦、嗑瓜追劇,剩下來可以運用的金幣便相對減少,只怕不夠讓我們完成應有的產出。

法則五:不要用自己的短處,去比拚別人的長處

在大考教育體制下出身的我們,都有個通病:把時間精力花在最弱的一科上。為什麼?因為在考試的遊戲規則裡,這是獲勝的最好辦法。

為此,數學很爛的我,高三時可以一天寫八小時的數學練習題,把 90% 的心血都花在這一科上。因為在分分必較的遊戲裡,如果一科考砸了,我便會與夢想的科系失之交臂。

可是出了社會,遊戲規則變了。職場大多是專業分工、團體合作的遊戲。一個人的短處可以用另一個人的長處來彌補,而一項讓人驚豔的特長,則無可取代。短處需要管理,但不需要執著於把它的能力補齊。

如何管理短處?比方說,如果我的數字分析能力弱,接專案時,就要適度避開需要用到高級統計和數學概念的報告,不要硬著頭皮上;如果我上臺講話容易緊張當機,那麼在與客戶匯報時,我就負責講預先做好的投影片,需要互動的QA問答就請其他團員代勞。我們不是不努力,而是把時間利用得更聰明。十項全能當然好,但當精力有限,我們也要替自己的成長做資源分配。

那萬一我的職務就是要仰賴我的短處,該怎麼辦?我要毫不留情地說:那代表你沒有在一個對的地方,是時候該移動了。

與其在不適合的位置上,用別人三倍的努力去彌補不足,不如將時間省下來,投資在自己發光發熱的地方。不要掉入平庸的陷阱,要有意識地專注於自我優勢,把自己培養成 super star。

法則六:不要用選擇去代替努力

除了不要用短處去比他人的長處,我們也要有意識地知道:不要用選擇去代替努力。

《躍遷》一書中,生涯規畫師古典提到:「宣布『我不合適』太容易了,而認識到『我有問題』很難,所以很多人在選工作、選公司、選感情上,都用選擇代替努力。」

職涯發展的曲線不一定是直線往上,很多時候是「上升─停滯─上升─停滯」的過程。我們要撐過煉獄般的停滯期,才能夠迎接下一個上升的時刻。

一個資深獵人頭朋友跟我說:「許多年輕人職涯上的通病,是一直沒有撐過最初的辛苦期,遇到瓶頸就急著轉換跑道。幾年下來,這些優秀的年輕人不斷地在不同產業間游走,卻沒有一個躍升到下一階段。」

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心態:當現在的職務出了問題,我的第一個反應是覺得公司對不起自己,急忙開始面試。殊不知到了下一個公司,類似的挑戰依舊存在,我還是要老老實實地克服難題,把武功練下去。而真正面對難題之後,我發現其實挑戰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而在我全力以赴之後,能力就有了飛躍般的提升。

逃避不可恥,但是未必有用,如果一直用選擇去代替努力,我們很可能遇不到成長的契機。

法則七:去很強的地方當最後一名

最後一個職涯爬升法則有點違反人性,那就是:去當最後一名。因為當最後一名是進步最快的方法之一。當最後一名不是要你傻傻地拿自己的弱項比他人的強項,而是挑難度高的競技場,越級打怪。

從小到大我都熱愛游泳,但是一直都只停留在興趣階段,也沒有參加過比賽。大二時,我抱持著好玩的心態,去修一門注明「游泳中級」的體育課,心想:不過是中級嘛,又不是高級,對我來說應該游刃有餘。沒想到,第一堂課我就後悔了,其他同學不是游泳校隊就是系隊,課堂開始的暖身,是 20 分鐘內游完自由式 1000 公尺,正是我能力的極限。

我嚇傻了,心裡開始糾結:要不要乾脆退選算了?下學期再上一門簡單一點的體育課就好? 可是我那不落人後的性格,不允許自己退縮,於是開啟了每個禮拜二早上 7 點,準時在冰冷的室外池與校隊一起練習的生活。從前在班上可以游第一的我,在這裡是名副其實的最後一名!我咬著牙,利用課餘時間練習,並在別人快速激起的水花後頭,氣喘吁吁地追趕著。

想不到一個學期過後,我的游泳能力達到了人生高峰。我能以 20 分鐘自由式當熱身,仰式、蛙式游出了速度,甚至還會一點蝶式。如果沒有當最後一名,我的游泳技術不會在短期內有這麼快的提升。

在職場上,我也秉持著「最後一名哲學」。如果可以,我會盡量越級打怪。無論是接有難度的案子,還是挑戰更大公司的更高職位,一有機會我就想去更強的競技場一探究竟。這麼做當然有成本:會摔得鼻青臉腫,要拋下更多自尊,但收穫是在更短的期間之內達到質的提升。

年輕的我們,正是當最後一名的好時機。體力很夠、自尊尚小,正適合去體驗一下從最後一名穩穩往上練的感覺、快要被擊垮前生出莫名力量的奇妙感受,以及破殼而出、像神奇寶貝進化一樣的成就感。

當你在一個環境裡從最後一名變成第一名之後,換個更高級的道場,再從最後一名開始打吧。高手就是這樣練出來的。

(本文出自《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方智出版。)

繼續閱讀 職涯規畫
相關文章

給沒有夢想的人!邊走邊想職涯探險指南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