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的成功,是蘋果創新的絆腳石?這間科技巨擘,竟意外的專制|經理人
商業 Business > 組織文化
feature picture
MikeDotta via shutterstock

iPhone 之後,蘋果為何難再有明星產品?這間科技巨擘,竟意外的專制

2021-03-02 整理‧撰文 簡鈺璇

一想到蘋果(Apple),最直覺的就是 iPhone,但你知道蘋果還有做 HomePod(智慧音箱)與 Apple Car(自駕車)嗎?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競爭者迎頭趕上,蘋果的手機不再如以往般具有競爭力,近幾代 iPhone 的差異也越來越小。這也督促著蘋果從賈伯斯領軍的產品中走出來,轉而將希望押注在智慧音箱與自駕車等更有未來性的領域。

延伸閱讀:特斯拉持續壯大、蘋果也搶進電動車市場,福斯集團 CEO 為何樂見其成?

然而,這條創新之路,蘋果卻走得奇慘無比。

蘋果創新之路走得坎坷,HomePod、自駕車表現不佳

HomePod 在 2018 年推出時,負評連連。美國科技產品評論網紅馬克斯‧布朗李(Marques Brownlee)指出,HomePod 除了外型有設計感與音質卓越外,什麼事情都不能做:無法叫 Uber、沒辦法讀行事曆、沒辦法撥電話,與一般智慧音箱相比,功能相當弱化。HomePod 的銷量也相當慘澹,2018 年銷售不到 700 萬台,只能望著 Amazon Echo 的 4300 萬用戶及 Google Home 的 1930 萬用戶的車尾燈嘆息。

Apple HomePod
與一般智慧音箱相比,HomePod 功能相當弱化,銷量也相當慘澹。
Apple 提供

同樣問題也出現在自駕車開發上,2020 年蘋果自駕車 Apple Car 測試的表現不盡理想,根據他們提交給美國加州監理所的報告,蘋果自駕車「解除自駕,由人接手駕駛」(disengagement)次數為 130 次,大幅落後通用汽車(GM)Cruise 的 27 次、Google 旗下的 Waymo 的 21 次。市場估計,蘋果至少要 5 年後才能推出自駕車。

延伸閱讀:Apple Car 團隊布局已久?蘋果釋出 300 個汽車相關職缺,並與電動車新創密談

此時,你可能會疑惑:開展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巨擘,為什麼在投入 HomePod 或自駕車領域時,創新與技術能力會遠落後對手呢?

《永遠第一天》作者、 BuzzFeed 資深科技記者艾歷克斯‧坎卓維茨(Alex Kantrowitz)採訪 20 幾位蘋果公司前員工、蘋果電腦合夥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後點出,過往 iPhone 的成功經驗,正是扼殺蘋果創造力的兇手。

專制決策體系,讓創意與專業進不來

賈伯斯在世時,蘋果的產品都是由他提出構想,再由公司上下將他的構想琢磨、潤飾,這樣的企業文化將執行放在第一優先,員工的任務是將領導者想法打磨成漂亮的東西。繼任賈伯斯的 6 人團隊,依然秉持先前的產品開發模式,在蘋果,員工找不到能夠將點子、創意上傳到高層的管道,大多數的員工都是聽命做事。

iPhone
蘋果員工的任務是將領導者想法打磨成漂亮的東西,多數都是聽命做事,缺乏能夠將點子、創意上傳到高層的管道。

蘋果對設計團隊的仰賴成就高水準的產品美學,也因此每項產品的開發主導者都是設計師。艾歷克斯‧坎卓維茨形容:「工程師在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像是皇族,設計師在蘋果可就上了神壇。」 由設計師決定蘋果的產品要什麼樣子、給人什麼感覺,再交由工程師做出來,至於技術的難度為何,設計師從不需要操心。

無能 Siri 就是高層與設計團隊堅持己見的產物。領導層認為,Siri 只是美化 iPhone 的配件:好玩、能為 iPhone 注入人格,讓 iPhone 更有魅力,因此不願將 Siri 開放給蘋果生態系以外的第三方,這讓 Siri 無法用在網路和 App 的語音層,以致於無法指揮其他 App 工作,大幅限制其功能。

在自駕車開發上,蘋果又以設計部意見為主軸。設計部希望將醜陋的感測器藏起來,但這會大幅限制自駕車的視野,後來又希望將方向盤拿掉。曾執行蘋果自駕車計畫「泰坦計畫」(Project Titan)的工程師表示,自駕車的工程技術上挑戰已經一堆了,還另外加上一堆設計限制,那麼自駕車幾乎是做不成了。

專制的決策體系,讓蘋果只能為高層與設計師的創意服務,專業與多元的意見難以進入,阻礙新產品的開發。

「保密機制」阻礙跨部門合作

蘋果以口風緊聞名,這也是每年 iPhone 新機發布會都能讓全球果粉期盼的原因。在蘋果,員工若要想跟同事講自己做的專案,雙方都要有「解禁」(disclosed)資格或是徵得公司准許,在未取得「解禁」資格時,連朋友、配偶都不能講,消息一走漏就要做好走人的準備。保密雖帶來神秘感,並放大驚喜的效應,但過度保密也讓蘋果喪失跨部門合作的效益。

以語音助理的開發來看,Google 的專案助理團隊都和其他部門攪和在一起,確認助理能否與各系統相容,但 Siri 的專案保密到家,Siri 創始人就表示,「進到我們辦公室需要 3 張通行證,但開發語音助理是需要用到很多別的產品才有的資訊。」儘管蘋果的作業系統很出色,卻沒有語音助理聽得懂,以及與它對話的機器學習能力,因為每個程式都是獨立運作與開發,以致於 Siri 無法外掛到各款程式中與之協作。

保密機制也牴觸現行機器學習的開源趨勢。在蘋果,處理自駕車自動系統與臉部辨識的員工不能講話,但機器學習通常會共用同個神經網路模型,執行的程序也是一致的,如此限制只會拖慢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發展。

蘋果該如何創新?

總結來看,過往造就蘋果巔峰的設計師領軍團隊及保密機制,似乎成為蘋果創新的絆腳石。蘋果是否該為此調整組織文化與決策體系呢?抑或維持既有模式,再度開發意料之外、顛覆世界的產品呢?

採訪尾聲,已離開蘋果公司的蘋果電腦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克給了建議:「他們(蘋果)應該要交給層級低一點的經理人去決定,多放一點權責給基層吧!」

(本文整理自《永遠都是第一天》,遠流出版)

繼續閱讀 Apple 科技業
相關文章

永遠都是第一天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