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台灣 Google 第一人」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世界看台灣 《換》人說說看/換日線編輯部|換日線

專訪「台灣 Google 第一人」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

專訪「台灣 Google 第一人」簡立峰(上)讓位年輕世代,台灣黃金兩年變十年

Photo Credit:Appier 提供

「未來台灣不論產業,若新世代能跟資深世代合作──新的幫資深的數位轉型,資深世代為新世代提供資金和經驗──則台灣在如今難得的際遇下,產業面貌真的會煥然一新。那麼應該由誰來主導轉型?依我個人的看法,應該由年輕世代來才行。」

採訪、撰文:張翔一/換日線編輯部

簡立峰是知名的電腦科學家,曾擔任中研院資工所副所長、任教於台大。他也是 google 在台灣的第一號員工,在台灣區董事總經理任內,協助 google 將台灣 / 亞太市場由 1 人團隊發展為今日 3,000 人以上的規模。

他未曾出國留學過,卻是將國際資源與管理思潮引入台灣的關鍵人物:在任職 google 的 14 年間,將台灣打造為這家跨國企業在亞洲區最大的研發基地。

他極少使用社群媒體,卻遠比許多同輩企業家更瞭解、支持年輕世代:簡立峰在退休後加入數家新創公司擔任董事,成為如沛星互動科技(Appier)等台灣新創跨海上市的重要推手;長期擔任 AAMA(台北搖籃計畫)導師的他,更是無數年輕創業者最信任的「簡老師」。

Appier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左)歡迎簡立峰博士(右)加入董事會。圖/Appier 提供

去年(2021 年)底,在一場由愛卡拉(iKala)等 3 家新創公司舉辦的聯合徵才活動上,簡立峰語出驚人:「台灣青年世代的黃金時代終於來了!」

他更表示:「過去 20 年來,我未曾這樣說過。」但如今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機會,「對 20、30 世代的年輕人來說,只要好好掌握『語言』和『數位』兩大關鍵能力,以全世界為舞台、國際級的發展空間與薪水,都不再像過去那樣看似遙不可及、只是少數人的專利。」

為何簡立峰會認為「今日今時,就是台灣青年世代的最好機會」?他又如何看待台灣「搶人大戰」、「新創出海」等趨勢?以下是《換日線》編輯部的專訪內容:

台灣人才的黃金兩年

問:您去年曾說,我們很可能正面臨台灣近 20 年來難得一見的「黃金兩年」,對年輕世代來說尤然。想請教您對此趨勢的觀察依據,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爲什麼我會說「黃金兩年」、甚至「黃金十年」?這不是口號,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首先是最直接的「錢變多了」:去年(2021),台灣全體上市公司獲利來到 4 兆新台幣,台股市值更從 20 兆來到 60 兆,儘管最近台股有修正,但仍較往年增加了非常多資本──這多出來的數十兆不得了,它一方面反應台灣企業的韌性;二方面也是基於國際情勢使然。

這個「國際情勢」是什麼?最明顯的一點是中美關係「回不去了」:從貿易戰、科技戰,到現在即使民主黨執政,兩大國仍進入了近乎冷戰對峙的格局──它會造成大量美系企業與投資離開中國。

而過去 2、30 年間「西進」的台商,由於多數企業的最終市場仍在美國,因此在「選邊站」的態勢下,有很多台商選擇回台設廠、或將更多資金轉移回台灣。

這波「台商回流」的資金,檯面上就有 500 億美元,檯面下更遠不止這個數字。它當然造成如房價飆漲等問題,但同時間也為本地的眾多新創企業,提供過去罕見的充足資金與機會。

第二點是「機會變多了」:台灣目前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當然還是半導體產業。但除此之外,隨著各大跨國外商近年紛紛將區域級的研發中心(R&D center)撤出中國、移到台灣,台灣如今在科技領域中,不止半導體產業正在形成一個跨國生態系;軟體業也逐漸形成研發聚落。

再加上全球疫情的影響下,遠距工作趨勢成形,完全顛覆我們過去對「出國工作」的想像。好比一個人在台灣,只要有網路環境和通訊軟體,就能「在美國矽谷的企業上班」。

圖/Shutterstock

所以我們也看到,現在科技業無論是軟體或硬體,台灣都出現一個空前的「人才爭奪戰」:大量外商和台商在競爭本地的人才,也就翻轉了過去的「買方市場」──以前是大家搶著進知名台廠,現在是台灣企業再大再知名,也要拿出國際級的薪水和福利、發展空間跟外商競爭,否則找不到第一流的人才。

第三點我會說台灣的「國際能見度變高了」:從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到烏克蘭戰爭,台灣近幾年來除了在國際政經舞台上的重要性,更加被美國為首的世界各國重視外;又加上隨之而來的全球供應鏈重組,我們在科技產業的關鍵角色,也遠較以往被凸顯──這樣的趨勢,也會對前面兩點產生正面助益。

不過我們也要知道,這些趨勢的前提大都建立在「美中冷戰、全球供應鏈分流重組」之上,換言之在黃金兩年中,我們不能只靠「幸運」:如何利用這難得的際遇,促成產業轉型升級,讓黃金兩年變成黃金十年、二十年,會是我們最重要的課題。

「國際級待遇」為何只是少數人專利?如何才能全面加薪?

問:但另一方面,這個台灣人才的「黃金兩年」,目前似乎僅限於特定產業(如科技業)、企業(如「護國神山」)或職業(如軟體工程師)等,尚未成為普遍性現象。請問你怎麼看待此一現象?如何改善?

關於(加薪仍不是普遍現象)這點你說得沒錯,但我會覺得與其說是「產業」的差異,不如說是「商業模式」的差異:台灣長期以來有「國際級競爭力」的產業,幾乎都是 B2B (企業對企業交易)的模式。

台灣以出口貿易起家,我們從「一卡皮箱走世界」的年代開始,產品一路從紡織化工、食品加工發展到關鍵零組件、科技硬體⋯⋯,技術上也逐漸從 OEM (受託代工)發展到 ODM (設計代工),但背後仍不脱 B2B 、鮮少直接面對各國終端消費者的商業模式。

這樣的模式走「國際化」,在人才需求上有什麼特色?我覺得是組織最上層的管理階層、和少數業務團隊,才會真的需要接觸國際市場。其他絕大多數的員工,則是要以高紀律、高配合度,讓生產環節的效率最大化。

舉例來說,郭台銘當年要想盡辦法讓自己「國際化」,好認識賈伯斯(Steve Jobs)、說服蘋果讓鴻海集團代工。但其他絕大多數的集團員工,並不用出去接觸國際市場──他們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扮演好一個有紀律、有效率的「工人」。

這樣的模式,曾讓出口導向、製造業為主的台灣,創造出所謂的「經濟奇蹟」。然而當這些台灣企業變成世界級的製造業時,隨著人力成本增加、來源不足後,也出現所謂的「完美風暴」──產業外移成本更低的中國、東南亞;留在台灣的廠商除了少數勝利組外,多數中小企業都在「毛三到四」的環境中苦苦掙扎,自然也很難給員工良好的薪資和福利條件。

但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網路時代,全球競爭態勢已經截然不同:如今隨著各大跨國電商平台崛起,翻轉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B2B2C 的模式蔚為主流。這時候企業未必需要出海,但你要能發展品牌,(透過平台)接觸全世界的消費者、說服他們購買你的產品或服務,才可能有較高的毛利,和所謂的國際競爭力。

Appier 管理團隊、董事與技術團隊成員。圖/Appier 提供

換言之,過去「跟著成本走」、「跟著大客戶走」(接單),把絕大多數員工當「人力」而非「人才」的模式,慢慢不再適合台灣了。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台灣有許多傳統產業,都高喊著要積極「數位轉型」。

台灣老闆需要改變思維,勇於讓年輕世代主導轉型

要讓「黃金兩年」變成「黃金 10 年、20 年」,讓台灣企業更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員工也能大幅提升薪資待遇,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透過「跨世代合作」,促成更大規模的產業轉型和數位轉型。

台灣的年輕世代,從小就有機會透過網路接觸世界各國的資訊,對國際消費趨勢、知名國際品牌故事尤其耳熟能詳,更因社群媒體等運用,相對熟悉數位時代的各種行銷工具;而老一輩的台灣企業家、經理人往往擁有豐富的實務管理能力、更有和國際大客戶交手的豐富經驗。

未來不論產業,若新世代能跟資深世代合作──新的幫資深的數位轉型,資深世代為新世代提供資金和經驗──則台灣在如今難得的際遇下,產業面貌真的會煥然一新。

那麼應該由誰來主導轉型?依我個人的看法,應該由年輕世代來主導才行。

圖/Shutterstock

這時大老闆們一定會不服氣,「江山是我打下來的,為何要拱手讓給年輕人?」但請別忘了,現在年輕世代選擇變多了,人才競爭也早已經超越地域。過去(年輕人才)沒得選、只能到大型本土企業上班,但現在年輕人可以在網路上往全世界找工作,你(企業老闆)想要的人才,可是全世界都在搶。

所以我認為,大老闆不只應該親身加入「數位轉型」,更要盡可能把舞台、機會讓給年輕世代,這個轉型才能在第一流的人才幫助下,有更高的機會成功。

產業轉型光靠新創企業是不夠的,儘管這一兩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台灣新創發展得不錯,甚至到海外上市「打世界盃」,但真正有意義的轉型,還是本土大企業如台積電的「一個轉身」;又如聯發科在 IC 設計產業,最新的趨勢已經是導入 machine learning 的技術了。只要台灣一家大型上市公司成功轉型,自然會促成同業的效仿,整個產業的面貌、從業者的待遇,都會與過去大不相同。

給台灣新世代的建議:「語言能力」和「數位能力」不可或缺

問:除了期待台灣老闆們有「讓出舞台」的轉型思維外,新世代的台灣人才又可以如何精進自己,主動為自己爭取更多發展空間與更好的待遇?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放眼全球的思維,「把台灣變大」。意思是你未必要真的出國唸書、求職,但必須思考現在自己做的事,如果放到全世界來看,有沒有更多機會能發揮?是不是有更多挑戰要克服?

舉例來說,台灣很多優秀年輕人,都有自行開發 app 的能力甚至實務經驗了,但我也看到不少人以「成為台灣某類 app 排名第一」或「台灣下載量破百萬」等為終極目標。事實上,只要你能達到台灣市場百萬下載量,我可以保證你在台灣以外,至少還有百萬以上的潛在市場。甚至做內容產業當「網紅」也是這樣,不論文字內容影音內容,如果你的服務對象不只侷限於台灣,潛在價值與發展機會將完全不一樣。

網路時代與過去不同的最大一個特色,就是「理論上」全球不再有國界,有無數的數位服務透過跨國平台,可以接觸到全世界的消費者。同時間數位產品 / 服務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同一個產品從賣給 2 個人到服務 100 人,它的成本不會增加 50 倍,很多時候甚至只增加不到兩倍──這是多麼好的機會?

但反過來說,台灣現在最危險的就是成為一個「看不見海的島」。實體上是這樣、數位上也是如此:例如雖然你天天上網,但永遠只看台灣產出的內容、只看社群網路同溫層分享的中文內容,這樣就等於明明身處浩瀚的資訊海洋,卻把自己活在一個泡泡裡頭。

所以我會認為,對台灣現在的年輕世代來說,最重要的能力是「語言能力」──這個語言能力既是指英語等外語能力,也是廣義的「程式語言」,即數位溝通力。前者讓你能夠跳脫 2400 萬人產出的內容與框架,看到另外 70 億人在想什麼、討論什麼、關心什麼;後者讓你能夠不出國,就為自己或公司開創更多潛在的商機。

圖/Shutterstock

現在台灣很多企業,尤其發展得很好的新創企業,目前最缺的就是國際商務開發人才(BD),外商也大量在找 BD。但新一代 BD 開疆闢土的方式,跟過去十分不同:傳統的商務人才可能賣實體商品賣得很好,但數位內容產業當道的時代,他們卻不容易跟網路上的各國消費者溝通。這正是因為相對缺乏「數位能力」的關係:這裡說的數位能力不(只)是寫程式(coding)而已,而是從數位設計、數據應用、數位行銷到跨文化溝通的能力,盡可能培養屬於自己的專才、或成為通才,都能在新的國際人才競爭時代脫穎而出。

下篇:專訪「台灣 Google 第一人」簡立峰(下)放眼國際有感加薪,不該是少數人的專利

(抓住黃金十年,放眼全球市場,請鎖定換日線夏季刊《你值得國際級薪水》)




2022最後一檔超值優惠,給自己最知性禮物,迎向2023年!

1. 指定季刊享有任選 2 本 $199、3 本 $299 的優惠活動,適合贈禮/交換禮物最知性!

2. 單筆消費買千即贈百元購書金,換日線再加碼送品牌質感帆布袋,讓大家帶季刊,闖世界!

活動僅到 2022 年 12 月 31 日(數量有限賣完為止)把握機會!給自己與朋友 2022 年最知性的禮物。

第 22 期季刊獲得第二十一屆卓越新聞獎財經新聞獎入圍,獲得各界肯定!

知性禮物箱限時優惠中 >> http://bit.ly/3hIJmGW

備註:換日線季刊第 19、20、21、22、23 期以及《換日線》世界人才在台灣:「我可以為你做什麼」共 7 本,適用任選 2 本 $199、3 本 $299 的優惠活動,系統將會在結帳時帶入優惠,請特別留意。

 

 

執行編輯:陳品融
核稿編輯:張翔一、林欣蘋

關聯閱讀

作品推薦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歡迎回來《換日線》!
您可以使用此天下雜誌群帳號,盡情享受天下雜誌的會員專屬服務,詳細內容請參考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