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面除役的F-5E/F戰機之所以誕生,可以追溯到80年前的「荊門空戰」 - 第 1 頁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今年全面除役的F-5E/F戰機之所以誕生,可以追溯到80年前的「荊門空戰」

今年全面除役的F-5E/F戰機之所以誕生,可以追溯到80年前的「荊門空戰」
展示在南加州洋基航空博物館的F-5E戰鬥機| Photo Credit: 許劍虹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中華民國服役至今的F-5E/F中正式戰機,能追溯到80年前的一場空戰。念及臧錫蘭的救命之恩,艾利森展開奔走,終於確保諾斯洛普授權台灣的航發中心,在沙鹿量產F-5E/F戰鬥機共308架,命名為中正號以紀念領導中國抗日的蔣介石委員長。

今年5月是鄂西會戰80周年,1943年5月12日到6月3日,日本陸軍第11軍試圖經由長江三峽打入四川,同時阻礙第6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將他的主力部隊調往雲南參加滇緬反攻而發起「江南殲滅作戰」。不料日軍在石牌要塞遭遇到「土木系」部隊,由胡璉將軍指揮的第18軍第11師的英勇抵抗而失敗,讓國軍取得了這場鄂西會戰的最終勝利。

不過鄂西會戰不只發生在地面,美軍也為國軍提供了強大的空中支援。當時剛到中國戰場編入第14航空軍的第308重轟炸機大隊,就派出了B-24轟炸機九架進駐成都,掛載大量的炸彈空襲包圍石牌要塞的日軍。第23戰鬥機大隊也從5月19日起,也以P-40為主力執行B-24轟炸機的護航任務,並時常與日本陸軍航空隊的一式戰鬥機「隼」爆發激烈空戰。

反倒是中華民國空軍,自日本海軍在1940年9月將零式戰鬥機投入到中國戰場以來已幾乎被消滅殆盡,所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對日空戰的任務都由俗稱「飛虎隊」(The Flying Tigers)的美籍志願大隊,以及由其所演變而來的第23戰鬥機大隊接手。雖已經由《租借法案》(Lend Lease Act)取得P-43、P-66以及P-40等美製戰機,中華民國空軍只能執行有限的對地支援任務。

這自然使在華作戰的美軍飛行員對中華民國空軍充滿成見,認為國軍飛行員難以勝任複雜的空戰,只能將保衛自己領空的任務交給盟軍負責。然而第14航空軍司令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被指派的任務,不只是指揮駐華美軍飛行員贏回中國戰場的制空權而已,他還必須要協助蔣介石重建一支能與日軍交戰,進而提升中國軍民抗日士氣的中華民國空軍。

再加上美國陸軍航空隊的大家長阿諾德(Henry H. Arnold)將軍,受制於美軍將納粹德國視為頭號敵人的政策,不願意派遣太多美國飛行員來華參戰。因此即便是從彌補飛行員不足的角度出發,陳納德也必須要設法將中華民國空軍重新投入到對日軍的空戰之中。而1943年5月31日的一場空戰,則徹底重振了國軍空軍飛行員在美軍飛行員心目中的形象。

飛虎隊1
Photo Credit: 許劍虹

赴美受訓的國軍飛行員

事實上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陳納德就已經從建立一支親美的中華民國空軍角度出發,建議將空軍官校第12期的學生送往美國受訓。何以要建立一支親美的中國空軍呢?當時的陳納德是以空軍官校總教官的身份受聘來華,卻發現老一代受法國、英國以及蘇聯的影響,中國飛行員不服他美式的訓練模式,於是將希望寄託到畢業自空軍官校第12期的青年飛行員。

他打算將從美國完成飛行訓練的中國飛行員納入第14航空軍,與美國飛行員合組為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投入戰鬥。唯有讓美國飛行員手把手的與中國飛行員並肩作戰,才能讓中國飛行員熟悉美軍的訓練、裝備以及作戰思維。中國飛行員將因此不只成為陳納德將軍對日作戰的資產,還將確保中國空軍在戰後成為美國維持戰後東亞秩序的夥伴。

然而在鄂西會戰爆發之際,赴美受訓的空軍官校第12期飛行員尚未全數完全訓練,這意味著陳納德還是必須動員沒有被派往美國受訓的中國飛行員參戰。否則光靠第23戰鬥機大隊,根本不足以同時掩護B-24轟炸機,又為國軍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而且事實上第23戰鬥機大隊的四個中隊中,只有第74中隊和第76中隊真正參加了鄂西會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華民國空軍的第四驅逐機大隊奉命參戰,然而第四大隊早先時候以P-43還有P-40為主力對日軍陣地的炸射任務表現並不理想。比如在1943年1月10日空襲湖北省荊門的任務,就有兩架P-40E戰鬥機遭到擊落,飛行員莫同浙中尉與黃光潤少尉陣亡。唯一的喜訊,是飛行員高又新取得了擊落敵機一架的戰果。

考量到沒前往美國受訓的第四大隊對美式作戰模式並不熟悉,恐無法將美製戰鬥機的能力發揮到極限,於是決定從第23戰鬥機大隊裡挑選有經驗的飛行員指揮國軍參戰。被選中擔當此一任務的飛行員,是剛剛卸下第75中隊中隊長職務,調到第23戰鬥機大隊部等待回國的艾利森(John R. Alison)少校,他與中國空軍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荊門空戰_2
許劍虹提供
美軍空戰王牌艾利森

飛虎英豪艾利森

艾利森出生於1912年11月,為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州人,他在凱利機場(Kelly Field)完成飛行訓練後,成為美國陸軍最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他憑藉著精湛的飛行技藝,在1941年4月的一場飛行表演中,將P-40戰鬥機的特性毫無保留展示於赴美訪問的中華民國空軍代表團面前。陳納德得以艾利森為標準,說服毛邦初聘用美國飛行員組成「飛虎隊」。

後來艾利森分別被派往英國和蘇聯,協助英國和蘇聯等盟邦接收P-40戰鬥機,同時具備飛行員和外交官的雙重身份。他在美國參戰後隨第16戰鬥機中隊來到中國,並主動要求前往衡陽前線的第75中隊以求盡早參戰。1942年7月30日,艾利森與他的搭檔巴姆勒(Albert Baumler)對試圖夜襲衡陽的日本陸軍航空隊轟炸機,實施了一次成功的攔截。

三架來自飛行第62戰隊的九七式重爆擊機,全部都遭到艾利森與巴姆勒擊落,其中兩架戰果屬於艾利森。此次空戰拉開了艾利森成為美軍王牌飛行員的序幕,到1943年5月份以前他已經創下擊落五架敵機的紀錄。考量到他過去曾培訓英國和蘇聯飛行員的紀錄,他被第14航空軍的葛倫(Edgar E. Glenn)參謀長選中負責指導國軍飛行員重返空中戰場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