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D微创切除肠胃瘜肉,避过传统手术的一刀 | 港怡医院

ESD微创切除肠胃瘜肉 避过传统手术的一刀

外科


要治疗早期肠、胃及食道癌症,或较大的扁平瘜肉,传统做法是进行开腹手术切除。近年出现的「内窥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简称ESD)以微创形式切除瘜肉,大大减少对器官的伤害。由于肚皮没有开刀伤口,病人往往于手术翌日已能进食及落床,一至两日后就能出院。


ESD术后复原时间较快

港怡医院外科专科医生梁力恒表示,ESD是一种先进的内窥镜治疗法,具备伤口细、复原快的优点,不过此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由接受过相关训练的资深医生处理。医生会利用特殊的电刀配合内窥镜,将表浅性(superficial)的肠道肿瘤沿著黏膜下的平面慢慢剥离。所谓表浅性,即瘜肉仍在黏膜或黏膜下层的浅层位置。一般瘜肉如为良性或属于早期癌症,并且直径大于2厘米,医生就可考虑使用ESD微创切除,避免进行开腹手术。如果癌症病变已属后期,有机会已扩散至淋巴,或是已进入到肌肉层,这项手术便不适用。


要判断瘜肉是否良性或早期癌症,病人要先接受内窥镜检查,除了检视瘜肉大小,医生从窄频影像(NBI)及黏膜腺口形态(PIT pattern)可初步判定瘜肉是否属于表浅性。此外,如瘜肉出现在肠道内转弯位置,有机会增加手术难度;又或是病人曾经进行过ESD手术或活检,手术出现肠道破穿或并发症的风险便会因而增加,医生需要全面评估以上技术及病理因素,并翻查病人是否有心脏病或中风等病史,以及身体状况是否适合麻醉,才能决定以ESD还是传统手术来切除瘜肉。


进行ESD手术时,医生首先会在病灶外做标记,然后于标记外的黏膜下层注射液体,以抬高肿瘤区域,继而利用特别设计的电刀切开黏膜,令瘜肉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离。其后,医生会继续利用刀逐步进行黏膜下剥离,将瘜肉与下层的正常组织完整分离。最后用小金属钳子为伤口止血,闭合黏膜,并将瘜肉取出,以作更准确的病理化验。


ESD手术难度极高

梁医生指曾有一位50岁女病人,照肠镜时发现直径达6cm的肿瘤,由于肿瘤直径太大,难以靠传统内窥镜方法切除,并怀疑属于早期大肠癌,因此转介到外科进行手术。幸好从NBI及PIT pattern初步判定肿瘤仍属于表浅性,于是决定采用ESD手术,但因肿瘤位置在大肠转弯位增加了手术的复杂度,结果要用特制胶管将大肠拉直,才能确保肿瘤范围视野清晰。最后经过5小时的手术,肿瘤终于被成功切除,病人成功避过传统手术的一刀。


不过,由于上述的术前评估的准确度非百分百,因此需要术后进行化验,才能确定病灶会否是恶性的肿瘤;如果属恶性,是否限于浅层。万一发现瘜肉并非早期癌症,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