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是谁?

关注者
5,449
被浏览
1,364,118

147 个回答

我来好好回答这个问题。Elon Musk一直是我的偶像,主要原因是他的项目多样化以及每个项目都在改变着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当然,Elon长得也很帅!(插播一句:Elon 读音为 伊郎,不是 埃隆 )

言归正传,他创业的公司包括:Zip2, X.com, Paypal, SpaceX, Tesla, SolarCity, Hyperloop。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能创立上面的任何一家公司,肯定都是无比自豪的事情,而Elon参与并主导了以上所列公司的创立。Elon Musk 涉及的领域包括:

  • 汽车
  • 太空技术
  • 太阳能
  • 电池等储能技术
  • 卫星
  • 快速轨道交通
  • 外星球殖民 etc (°ο°)

我反正是惊呆了。于是我接下来将先介绍他的身世,创立公司的来龙去脉,最后则是介绍我最为着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Elon Musk这么猛?是如何做到跨学科快速学习的?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是什么?”


Elon Musk 的前世今生

Elon的自传有很多,还有两本书专门阐述细节,所以我这里讲一个精简版


首先,Elon Musk 全家都很猛。他的外祖父和母亲做过很多让人难以做到的事情,也特别富有冒险精神,所以这使得 Elon Musk 在童年就受到各种熏陶。

1971年,Elon Musk 出生在南非;父母都是白人,母亲是加拿大国籍,从小受到典型的西方教育,并不是像大家想的“出生在非洲”。

1981年,他接触到计算机(10岁):

Commodore VIC-20

,开始自学编程。12岁的时候,自己做的游戏 Blastar 被一个杂志社以 500刀 购买。

1989年,Elon 移居加拿大,在

Queen's University

in

Kingston, Ontario

攻读本科学位。

1992年,转学到美国的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nn) ,中文名叫 宾夕法尼亚大学;此学校在美国东岸的 Philly 市(费城),与

Brown

布朗,

Columbia

哥伦比亚,

Cornell

康奈尔,

Dartmouth

达特茅斯,

Harvard

哈佛,

Princeton

普林斯顿,

Yale 耶鲁

并称 Ivy League(常春藤“萌”校)。美国大学里的学院都有一个具体的名字(基本上是以捐钱最多的人命名),比如 CMU 的商学院叫 Tepper business school,MIT 的商学院叫 Sloan 斯隆商学院,而 宾大 的商学院叫 Wharton, 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沃顿商学院。

1995年,Elon拿到 物理学 和 经济学 的本科双学位,并来到 Stanford 攻读应用物理的 PhD 博士。但是仅仅过了两天,他便着迷于硅谷的互联网和创业文化,于是申请退学正式工作和创业。

1995年,Elon Musk 想去当时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 Netscape(有 Marc Andreeseen 创立)求职,但是悲剧了。于是和自己的兄弟 Kimbal 创立了 Zip2。Zip2做的东西比较像大众点评。

1999年,Zip2被 Compaq 康柏 以 三亿美元 收购,Elon 个人入账 2000万刀。Elon 接着杀入在线支付领域,创立公司 X.com。后来发现另外一家公司和他们的业务非常类似,尝试合并。这家公司叫 Confinity,由 Peter Thiel 和 Max Levchin 创立。注意:这里的 Peter Theil 就是大名鼎鼎的 《Zero to One》 的作者。合并后公司取名 Paypal,同时 Paypal Mafia 牛人帮开始初具雏形。Elon Musk 是 Paypal 最大股东兼CEO。但是牛人和牛人们的合作很多时候是不顺利的,2000年底,在Elon外出休假度蜜月之时,“反动派”们在公司内推选 Peter Thiel 当CEO,替换掉了Elon。Elon 很反感他们的做法,但是选择以大局为主,选择慢慢淡出公司的管理事物。

2002年,Ebay以15亿刀收购了Paypal,Elon依然是Paypal最大股东,选择套现卷款 1.8亿美元(税后)走人。此时Elon年仅31岁,绝对是早年成名30一朵花高帅富。他开始疯狂钻研火箭技术,因为从小他就着迷外太空探索,现在是一个绝好的timing来真正开始这一切了。

2002年下半年,Elon物色到很不错的火箭专家;他们自身也厌倦于NASA这种政府机构的缓慢节奏和官僚制度,一拍即合一同出来创业:SpaceX诞生。 SpaceX先是着眼于廉价的火箭发射技术,让发射火箭也可回收重复使用。最终目标是殖民火星(牛逼!现实版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2004年,Space X正在技术攻坚之时,Elon个人投资开办 Tesla,做电动汽车。Elon不理会什么叫“创业者要专注”,也用实际行动反驳了这一点。Elon坚信电动汽车是汽车业的未来,而自己是这个格局转变的推进人。Tesla的策略分为三步走:

a)超高性能酷炫但是受众小的电动跑车 Tesla Roadster

b)高性能的中等汽车 Tesla Model S 和 SUV Model X

c)大众化的经济型电动汽车 Tesla Model 3

2006年,他的亲戚创立 SolarCity,用太阳能来解决美国普通家庭的能源问题。Musk给了兄弟的公司最初的投资,成为SolarCity最大的股东。

2008年,SpaceX终于造出火箭,试射了三次,可惜在到达轨道前皆爆炸。相当于放了三枚高级冲天炮+二踢脚!SpaceX的资金只够支持最后试射两次。同期的 Tesla 也是一坨屎,Roadster迟迟没有发布,一些blogger戏称Tesle将是2007科技公司中的最大失败。同年, Elon 八年的婚姻宣布失败。2008年对于Elon Musk是最为黑暗的一年,同期经济危机席卷整个美国。Elon Musk 称其在最为痛苦的时刻,“睡着觉也在哭”:因为醒来的时候,发现整个枕头是湿的。这里借用他在 Ask me anything 里的一句话:“if you're going through the hell, keep going.”(来自丘吉尔)

2008年下半年,一切开始好转。SpaceX的第四次发射成功,火箭完美地把东西送入轨道。NASA说:“Fuck it,let's give this guy a try!”,遂与 SpaceX 签订了12亿美元的合同。之后 SpaceX 的20余次发射皆成功(除了今年上个月的发射爆炸),且具备能力将飞行器发布到指定轨道并在使用完后将其返回。SpaceX 成为继 美俄中 之后的第四个可以发射和回收航天飞行器的组织。稍微不同的地方是,前面三者是国家,而 SpaceX 只是个公司。由此可见,Elon Musk 帅到掉渣,SpaceX 帅可敌国。

2012年:Tesla Model S 取得了最大成功,Tesla的股票飙升。同期,SolarCity上市,市值一度成为 60亿 美元的公司。

2015年3月:Hyperloop 开始测试轨道。一个全新的公共交通方式开始成为现实;而政府一直讨论的 “旧金山-洛杉矶”高铁,在争论了10年后不了了之。

2015年7月,Tesla宣布开发一款新的Roadster;Tesla Model X的发布也临近。SolarCity发布新产品 PowerWall。Elon Musk 的身价升至129亿美元。


接下来是我更加关心的问题,为什么 Elon Musk 这么猛? 他如何跨学科学习的?他的思维模式是怎样的?

1. 他极度勤奋且酷爱学习

在看他的自传里,很多时候描述就是:他每天都在思考和阅读,经常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然后挑里面的关键内容再花一天时间精读;

2. 他创业的方向一直是他从小热爱的东西

这很重要但是容易被大家忽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做感兴趣的事情才是可以坚持一生的事情。不管是火箭,外太空旅行还是可再生能源,这些都是 Elon Musk 在孩提时期就很着迷的事情,另外更加重要的是,它们对整个人类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可能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机遇或者本钱去做改变人类命运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去追求自己儿时一直喜欢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兴趣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亦或是出来做自己喜欢的创业项目。

3. 他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在TED的采访中,他坦言自己最赞同的思维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的详细解释和如何运用我会在另外的问题专门回答。简单说来,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就是从事物最基本的公理为出发点来进行推导的思维方式。其对立的方法是 Analogy(类推法),简单说来就是别人或者其他事物如何如何,所以我也要如何如何。

举例说明:“现在我有1万刀的现金想投资股票,我应该买什么股票?”

Analogy :“别人家之前买了这几支股票,赚了不少,或者我旁边有个股票大神也买了这几个股票,赚了,所以我也准备买这几个股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首先去弄明白股票的原理,看清股票涨跌的本质,然后分析公司的背后价值,接着根据自己的需求,看自己是想长久投价值,然后在A股市场利用趋势捞一波。当然也有可能,在分析过程中发现股票市场的风险大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从而放弃投资股票。转而杀入债市或者定期投资等。”

从上面可以看出几点:First principle thinking 对一个人的学习能力要求很高,同时分析问题的过程冗长;类推法则很方便,直接O(1)出解,只是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对本质问题的理解。这两种思维模式的选取是一个辩证的问题:在大部分的问题上可以采用 Analogy,节约时间。但是对于重要的可能决定自己命运轨迹的问题,则采用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比如创业 方向?模式?,长期投资等)。

最后, 如何像 Elon Musk 一样厉害呢? 做好的上面的三点 + N小时的“精深练习”。推荐一篇最近看到的文章,说努力的重要性:

zhuanlan.zhihu.com/kung

(生活规律 + 专注 + 坚持)

这些点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却都很难。所以,共勉。


--- END ---

专栏:

zhuanlan.zhihu.com/qinc

公众号: qc_empire

- Do have the faith in what you love

谢邀。作为《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Elon Musk - Tesla, SpaceX, and the quest for a fantastic future) 这本书的译者,我也冒个泡出来说两句。

首先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译者,我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是一名科技记者,在那之前我没有任何翻译书的经验。而我成为译者的原因也很有意思,请听我细细道来。


回到四年前,那时候我还是《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一名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菜鸟记者。成为记者也是机缘巧合,由于在美国留学期间喜欢写博客,于是国内一些媒体找我约稿,后来一发不可收拾,毕业后没有像大部分同学一样留在美国做技术,而是回国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杂志《中国企业家》做了一名科技记者。


作为一个菜鸟,我当时的工作就是编译一些硅谷的科技新闻,或者给当时的一些资深记者做一些边角料采访,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可以写一篇封面报道。那时候我就是北京一个最不起眼的北漂,但我好像又跟大部分北漂不大一样,我用一半的工资去租房,还经常请朋友吃饭,每次到月末可怜的工资都所剩无几。可我一点都不担心,我一心想的是采访最牛逼的人,写最牛逼的故事。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爬上我租的公寓楼只有六层楼高的天台,透过北京浓浓的雾霾,看着远处的灯火,仿佛世界就在我脚下。现在想来那是一种奇妙的感觉,一个一文不名的年轻人站在一个六层楼高黑洞洞的小角落里,却觉得世界在自己脚下,或许这就是年轻的力量吧。


在高手如云的杂志社,作为一个菜鸟我常常反思,我跟别人的优势在哪里。首先比起其他记者我英语好,其次虽然我不喜欢做工程师,但我却懂工程师的思维方式,这是大部分记者不具备的。于是在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之外,我经常偷偷研究我感兴趣的硅谷高科技公司,后来干脆给硅谷大佬写邮件,我知道他们都对中国市场感兴趣,肯定不会对来自中国的采访需求置若罔闻。我不知道他们的邮箱,我就猜(美国公司的工作邮箱常常是名或姓的排列组合加公司后缀),库克老师、佩奇老师、贝索斯老师都被我骚扰过,但可惜没有一个人回复过我。


我就是在那段时间注意到马斯克的——虽然他的公司不管是Tesla还是SpaceX都还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成绩,甚至是饱受质疑,但他充满想象力的的产品,以及特立独行狂妄自信的性格却完全符合硅谷创业者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我一直相信创新首先来源于自信,我至今依然记得留学时跟美国同学一起做项目的情景,他们的项目即使做得狗屎一样,也依然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不屑于跟别人比较;而中国学生由于缺乏自信,总是会下意识的模仿别人。于是美国即使狗屎遍地仍然是创新大国,而中国的天才们却互相抄袭统统烂在了地里。


2013年6月,特斯拉的新款车型Model S开始在北美热卖,并有传闻说要很快进入中国。于是主编何伊凡决定报道一下。当时我分配的任务是联系采访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但多方联系却了无音讯。眼看采访就要搁浅,一个周六的早上,我无意间翻看马斯克的twitter账号,一条状态吸引了我。当时2013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有史以来第一次盈利,马斯克在twitter上写道:“我只是想说,谢谢我们的客户和投资者陪伴我们走过漫漫长夜,如果没有你们我们不会走到今天。” ——一家成立十年的公司第一次盈利,媒体已经把他捧上了天,但对于他来说却是十年漫漫长夜里的第一道曙光。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什么,我立刻打开邮箱开始写邮件,我写道:“马斯克先生,我们应该聊聊,那些中国当今最伟大的公司还在黑暗中挣扎时,往往是我们第一个把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特斯拉不是要进入中国吗?现在轮到你了。” 照例我又猜了他的邮箱,并很快按下了发送键。


20分钟后,一条新邮件蹦进我的邮箱,我看到来自马斯克本人的一条更为简短有力的回复:“Ok” 。看到这条消息,我兴奋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很快马斯克的助手Mary Beth Brown (这本书很大篇幅提到了她)帮我敲定了一个采访时间。周一我很兴奋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何主编,他听到这个消息又惊又喜,他在我面前来回踱着步子,时而停下来看着我。我知道他心里想着什么。“恒星,还是你去吧。” 我强掩兴奋点了点头。临走前,他又叫住我:“不要搞砸了。” 至今我都很感激他给了我这个机会。


几天后我和杂志社摄影师史小兵老师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从北京飞到硅谷,马不停蹄驱车来到特斯拉位于弗里蒙特的巨型工厂,在他另一个助手带领下,穿过长长的生产线和办公区域,在一个用玻璃隔开的狭小会议室门口等候。十分钟后,会议室门打开,一群人鱼贯而出,最后面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走到我面前,伸出右手:“你好,我是埃隆。”


作为一个工作不到一年的菜鸟,在那间小会议室里,我克服内心的紧张和激动,故作镇静的和他聊了45分钟。采访结束后,他又带着我们去生产线上拍照。在生产线上,我们留下了下面这张合影。

之后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山地自行车——他平时就骑着它在诺大的工厂里转悠;以及他的工位——一张普通的桌子,和其它员工办公桌连成一片,但位于最靠近生产线的位置。他这样告诉我:“如果你想赢得战争,作为指挥官必须提剑冲在最前面,和你的士兵同甘共苦。”


当晚他还邀请我们参加了一个车主派对,我看见一辆白色的Model S驶入事先布置好的舞台,周围衣冠楚楚的宾客开始疯狂欢呼起来——车门打开,马斯克一身黑色夹克从车上下来,就像国王一样。


作为国内媒体首次对于特斯拉的全面独家报道,那篇文章上了杂志封面,我也开始在科技媒体界崭露头角。之后我受邀参与了央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在美国的拍摄工作;不久我又加入了新兴的科技媒体极客公园,并被派驻硅谷。


在那之后我又跟马斯克打过几次交道,一次是2014年4月,特斯拉正式进入中国,我和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第一时间邀请他来到极客公园演讲,这是他在中国的首次亮相;9月,我和张鹏又带着一群中国科技创业者去硅谷特斯拉的办公室拜会了他,这群人中包括了小米联合创始人黎万强 、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和猎豹CEO傅盛。从这几次互访中,我看到了中美科技公司间的巨大合作潜力。


从几次交往中,我感觉到马斯克对于中国充满好奇和向往。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有一次他非常详细询问了我中国的独生子女现象,并和快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中国应该鼓励每个家庭至少有两个孩子。”他非常认真的用手比划给我看 “现有人口结构有很大问题,这就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很容易垮掉的。” 一年后,中国政府正式放开了二胎政策。


再后来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希望由我来翻译阿什利·万斯的这本马斯克传记。我在之前没有过翻译书的经验,但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我大概花了半年时间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翻译过程中我遇到最大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作者来自于南非,他的一些用词习惯在美国并不常见,我要琢磨半天加上Google的帮助才能知道确切意思;二是作者喜欢用长句,直译过来很难读,我需要把长句断成短句。“信达雅”是每个译者追求的境界,我不敢说我做得很好,但至少努力了。


说完了我的故事,我再来聊聊这本书。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单纯的商业书籍,它的受众并不局限于科技圈或者创投圈人士,尽管过去一年,它一直高居亚马逊商业书籍榜单的第一名,但同时它还是历史文化这一版单的前五名。其次,我想说这算不上我写的书,它是彭博著名记者阿什利·万斯花费四年时间写成的书。书出版以后很多朋友说想请我签名,我觉得并不合适而谢绝了。我只想做一个安静的译者。


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有幸和马斯克这样正在改变世界的人产生交集,我觉得自己很幸运。马斯克和他的公司对于商业上的意义甚至人类的贡献已经探讨很多了,我今天不妨来说说马斯克的冒险故事对于我们普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启迪。翻译完这本书以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经历是财富


很多人都问我,马斯克为什么能如此成功。常常不等我回答,他们会脱口而出,“他肯定是一个天才。”是的,马斯克当然是一个天才,但我做科技记者以来接触过的天才数不胜数,甚至比他聪明的人比比皆是。不同的是,我看到马斯克走的是一条最难的道路。他数次创业,每一次都足以让他功成名就衣食无忧,但他每次都会去选择一次更加艰险的道路,去挑战更大的风险以及经受更多的嘲笑;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能书中已经刻画的颇为深刻。是这一系列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马斯克,也把他和其他天才拉开了差距。


我一直相信的是,不管是公司和还是产品,创始人的经历才是决定性因素。创始人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以及其塑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会深深刻在产品里。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上层阶级,但为了去美国,他在加拿大当了将近一年的锅炉工,“我必须穿上防护服,摇摇晃晃地穿过狭窄的通道。”(p44) 这一段描写很传神,很难想象有多少富二代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忍受这么长时间。而他的弟弟金巴尔认为成长在上世纪7,80年代的南非这一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塑造了他们对风险的看法,他们背着父母乘坐火车旅行,目睹了种族隔离下的苦难以及各种野蛮的行为,“这一系列疯狂的体验,改变了我对苦难的看法,我们很难接受长大后仅仅为了一份工作而活着,因为这很无趣。”(p36) 而大学里面学习物理的经历,让马斯克养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习惯,如果你打算告诉马斯克某件事情没法办到,那你最好已经做足了功课并做好心理准备深入每一个技术环节,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解释为什么行不通。首席工程师贾维丹说,”他总是说,让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说话。“(p262) 正是这些年轻时代的旅行和学习,造就了马斯克敢于冒险又充满理性的性格。

乔布斯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年轻时那段印度的修行,没有中年十余年的流放生涯,肯定不会有后来的苹果以及iPhone如此伟大的产品。”The journey is the reward” 既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前段时间,李宗盛有一个视频被刷屏了,里面一句话打动了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


2. 冒险精神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责编李穆老师取的书名“冒险人生”。对于很多中国年轻人来说,“冒险”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也只是在电影或者小说里面体会过。在我们的文化里,冒险是带着贬义的,是应该尽量避免的。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剑走偏锋逆其道而行只是匹夫之勇。


在硅谷这样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我见到的大部分华人工程师们,相比其他国家的人们,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敢冒险”。国内教育环境所造就的单一上升通道决定了这个体制下培养的精英们厌恶风险,因为偏离轨道往往意味着前功尽弃,所以他们的目标永远是考最好的成绩,去最好的公司,赚最多的钱。。但现实世界不是学校,在单一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中国精英很容易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变得无所适从。你学最火的专业,可能毕业以后又变冷门了;你去股票最值钱的公司,可能到明年这家公司就自由落体般衰落了。这也决定了他们中间不可能出马斯克。


了解自己喜欢的并且愿意为此冒险我觉得才是正确的职业路径。SpaceX前三次发射都以失败告终,但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终于发射成功。五百人花费了六年时间把这件事情做成——比马斯克的原计划多了四年半。换做是别人早都放弃了,而马斯克在内忧外患(外有经济危机,内有员工质疑)硬扛了6年,“有很多人说我们不可能成功,事实上是很多很多人,但就算他们这样说,命运不会总和我们作对,第四次总该成功。(p185) 是对于太空探索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冒险精神让他坚持到了今天。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扎克伯格的这句话我深有同感。这个标准也适用于评价一个CEO。不管在硅谷还是中国,评价科技公司CEO的好坏,公司短期的盈利状况都不应该是决定性因素,只有长期愿景和执行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库克即使让苹果坐拥2000亿美元现金,但他战略上的保守和产品上的懒惰,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CEO。


3. 国际视野


互联网正在迅速让世界变成一个村落,未来行业跨国界整合将在世界范围内快速进行。于是国际视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思维能力。


马斯克从小就具备一种异于常人的国际视野。“他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考虑南非的迫切需求,而是将全人类看作一个整体。。。。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孤僻而笨拙的南非男孩,怀着最大的诚意去追寻人类的集体启蒙,最后却成为美国最具冒险精神的实业家。(p25)


过去二十年的全球化浪潮,已经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从生活,习惯到审美越来越趋同,我们有理由相信好产品会越来越放之四海皆准的。随着中国人口增速减缓以及老龄化的到来,那些过去中国市场的霸主很可能会迅速遇到增长瓶颈,只有能够走出去,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公司才有未来。

而伴随着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的增长,中国人也有了越来越多走出去的机会,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不管是出国旅游,留学甚至工作,都不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将要走出去的中国公司,加上已经走出去的中国年轻人,汇集起来将是一股强大的国际化力量。在我现在工作的地方,周围就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年轻人。


世界那么大,我们都应该去看看。


4. 火箭和理想


最后,我再说一个故事。马斯克的创业搭档,Tesla 联合创始人兼CTO 斯特劳贝尔(这本书也有很大篇幅提到了他) 曾经告诉我,他和马斯克都很喜欢一部叫做 October Sky 的电影。这个电影是由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中文译名叫做《火箭男孩》,说的是美国东部一个小镇上,人们世世代代以采矿为生,镇上居民生活的全部,就是每天低头关注着地下那漆黑的矿井。直到故事主人公——中学生 Homer,在十月的一天晚上,抬头望向夜空,第一次看见一颗人造卫星飞过天际。这一刻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始梦想制造火箭探索太空。经过无数次失败和嘲笑,他在两年后依靠一枚两米高,可以飞 6 英里的火箭在全国科技竞赛中获奖。他因此获得大学奖学金,离开小镇上了大学。再后来,他成为了NASA的一名火箭工程师。


而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的人生轨迹跟马斯克是一样的。创新和探索永远伴随着勇气和超越。90 年前,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预言人类可以到达月球时,所有人都在嘲笑他。而如今,马斯克已经把目标锁定在了火星。不可否认,马斯克的Tesla和SpaceX 在未来都存在着极高的失败风险。但是他不会独行,即使失败,会有更多的人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


的确,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既残酷又无趣。好在有一些能够让我们眼前一亮的东西——比如火箭,比如理想。


谢谢你,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