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日暮》:曖昧中蘊藏著恐怖,宛如身在卡夫卡式迷宮下的體驗 – 電影神搜

【影評】《日暮》:曖昧中蘊藏著恐怖,宛如身在卡夫卡式迷宮下的體驗

史巴基

如果你看過拉斯洛傑萊斯 (László Nemes) 於 2015 年在坎城影展一鳴驚人,並且斬獲評審團大獎的處女作《索爾之子》 (Son of Saul) ,你一定不會忘懷片中使用的單一視角、手持跟拍的長時間鏡頭所帶來的壓迫與不確定感。2019 年,拉斯洛傑萊斯帶回《索爾之子》的攝影馬戴斯艾德里 (Mátyás Erdély) 以及在片中短暫亮相的女星茱莉雅卡布 (Juli Jakab),所拍攝出的第二部劇情長片《日暮》(Sunset),帶給了我們與《索爾之子》相似視覺體驗之下的不同風光。

《日暮》茱莉雅卡布。

 

聲音場景的細節處理 為電影畫龍點睛

《日暮》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布達佩斯,講述自幼在孤兒院長大的女主角伊莉絲(茱莉雅卡布 飾)回到已逝父母生前開設的女帽店,希望在有自己名字的店面工作,自己的名字「萊特」一說出,圍繞著自己哥哥、自己的姓氏謠言甚囂塵上。聽聞自己有位未曾謀面的親兄弟,伊莉絲決心出發找尋他。

「把面紗撩起來吧。」

電影的第一顆鏡頭就別有用心,伊莉絲在女帽店試用帽子,一頂接著一頂的帽子在頭上置換著,然而伊莉絲卻心有旁騖、似乎並沒有真的對這些帽子感到興趣。最後當伊莉絲說出是來應徵工作,我們才知道她的目的。這個鏡頭的建立,讓觀眾隱微察覺到伊莉絲的掙扎或是猶疑,也許是近鄉情怯的緬懷感受,又或者是自幼與父母死別後的身份認同。而那句「把面紗撩起來吧」就如同為觀者疑惑發出的探問,坐在鏡頭前的那位女人是誰?

《日暮》茱莉雅卡布。

聲音設計與場面調度是《日暮》相當亮眼的一點,記得片中有場戲是伊莉絲被送到車站前,準備離開布達佩斯時,突然決定要找尋自己的哥哥而來到收容所,這是片中一個重要的心境轉折:

在這個鏡頭我們看到伊莉絲回到幼時將她送走的收留所,想要問出一點哥哥的線索,她坐在收留所等待著,外面遊行的熱鬧聲響漸大,聲音的吵雜襯托出她內心的躁動,她突然起身,遊行的聲音隨著她的走動漸小,直到她闖進辦公室時,幾乎已經壓得聽不見,但隨著她報出姓名,問不出個所以然時,我們又漸漸地聽見畫外的遊行。你也會發現對話時,與傳統的對剪不同,而是用鏡頭的游移來捕捉,帶給我們身在其境,卻手足無措的暈眩感。

最後伊莉絲放棄,徒然走出收留所的時候,遊行的歡樂氛圍聽覺上變得異常巨大,與伊莉絲的心境成為了鮮明反諷。頓時有種和經典電影《教父》(The Godfather) 的開場——昏暗小房間裡的黑幫會議與外頭的婚禮——有著異曲同工之感。聲音和調度的巧妙,在《日暮》中勾勒出角色的心境與處境,像是畫龍點睛的存在。

《日暮》茱莉雅卡布。

 

充滿虛實難辨的曖昧

而《日暮》的攝影風格與《索爾之子》一脈相承,只是鏡頭的焦點移轉到女性身上,我們循著緊跟伊莉絲的鏡頭,馬戴斯艾德里的淺焦攝影將伊莉絲與他人區隔開來,我們和她一樣,是遁入他鄉的異鄉人,格格不入,與她一同經歷眾人異樣的眼光與私語,面對各種謠言也無從判斷其真偽。伊莉絲的父母究竟是怎麼去世的?伊莉絲哥哥犯下血案的動機為何?在舞會被選上的女帽工究竟會遇到什麼遭遇?《日暮》當中的謎團太多了,而導演並沒打算直接說白,只是一點一點的提示,通片就像是卡夫卡式的迷宮,充斥各種虛實難辨的曖昧,我們只能與伊莉絲在其中兜轉著,卻始終轉不出什麼結果。

《日暮》茱莉雅卡布。

《日暮》是部相當迷人的電影,它打造出了二十世紀初的布達佩斯、典美優雅的古裝,還有底片攝影特有的質感,原本以為走出了《索爾之子》的二戰集中營,但隨著情節開展,會逐漸發覺《日暮》猶如巴洛克的華美底下,卻蘊藏著陰謀與血案、謊言與貪腐,才意識到這仍然是建立在一戰前夕下的冷峻背景。直到最後,鏡頭終於脫離了伊莉絲的視角,穿梭在壕溝之中,最後定在伊莉絲的正臉,好像才是我們第一次真正看見她,就如同《索爾之子》尾聲,主角抬起頭凝視鏡頭的正臉,兩部電影在構圖上似乎產生某種互文作用,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

電影資訊

日暮 Sunset

上映日期
2020/04/24
日暮_Sunset_電影海報

劇情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 1913 年,心念已逝父母的伊莉絲決定回到故鄉布達佩斯,希望能到父母所創的高端女帽店工作。然而,曾被喻為歐洲中心的布達佩斯已物是人非,家族店鋪早已易主,倔將的伊莉絲在城裡四處探問,意外得知自己有一位哥哥,自此展開找尋親人和自己過往的旅程。政局與社會風雨飄搖,伊莉絲單身闖入城市邊緣的地下社會,置身充滿謠言與敵意中的她,最終能與哥哥相逢嗎?

IMDB
6.4
Rotten Tomatoes
23%
PTT
好雷
100%
觀看完整介紹
日暮_Sunset_電影海報

延伸閱讀

Copyright © 2023 TNL Media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