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对朝云叆叇_百度百科

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北宋黄庭坚词作
收藏
0有用+1
0
《醉蓬莱·对朝云叆叇》是北宋词人黄庭坚所写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先描绘出烟雨凄迷的峡江风光,写景中融人迷离惝恍的神话传说,渲染出去国怀乡的怅惘心绪。下片承上,却改变角度,设想未来在贬所的望乡之苦,翻进一层写贬愁离恨。全词运用烘托、以哀景写悲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
作品名称
醉蓬莱·对朝云叆叇
作    者
黄庭坚
创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处
《山谷词》
文学体裁
宋词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醉蓬莱1
对朝云叆叇2,暮雨霏微,乱峰相倚。巫峡高唐3,锁楚宫朱翠4。画戟5移春,靓妆6迎马,向一川都会7。万里投荒8,一身吊影9,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10,望极神州11,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12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13歌袂。杜宇14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15 [1]

作品注释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1. 1.
    醉蓬莱:词牌名。双调九十七字,前段十一句四仄韵,后段十二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韵变体。
  2. 2.
    叆叇(ài dài):云气浓重之貌。宋玉《高唐赋》记楚王昼寝高唐,梦见神女说:“妾在巫山之阴,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3. 3.
    高唐:战国时楚王在云梦泽中所建的高台。
  4. 4.
    朱翠:朱颜翠发,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里代指美女。
  5. 5.
    画戟:涂画彩饰的戟,是古代的仪仗用物。
  6. 6.
    靓(Iiàng)妆:指盛装华服的女子。
  7. 7.
    都会:指州治所在。
  8. 8.
    投荒: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柳宗元《别舍弟宗一》:“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9. 9.
    吊影:对影自怜,形容孤独,唯影相伴。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10. 10.
    去天尺五:以距天之近而言地势之高。汉代民谣:“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11. 11.
    神州:指京城。
  12. 12.
    中朝:朝中。
  13. 13.
    舞裀(yīn):舞衣。
  14. 14.
    杜宇:即杜鹃。传说古蜀帝杜宇,死后化为杜鹃鸟。
  15. 15.
    不如归是:相传杜宇死后思念故乡,化为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声音悲苦。 [1]

白话译文

朝云暮雨,烟雾氤氲,微露云端的乱峰互相偎依。站在巫山县城楼上,遥望楚阳台,想象楚襄王梦与神女相会的情景。春光明媚之中,宫府的仪仗队行进,盛装艳服之人迎接着马队,迤逦向城中走去。被贬谪放逐到偏荒之地,对影自怜,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隔断了眺望京城的视线,但乡愁却越过千山万水飞向神州。有贬谪之地的地方官摆酒接风、欢宴公堂。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美人容颜娇艳,香气氤氲馥郁。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绍圣二年(1095年),山谷被指控为撰修《神宗实录》失实多诬,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此词当是他赴黔途中经过夔州巫山县时所作。作为一个知名的诗人,山谷受到了地方官的热情接待,还游览了峡中的山水奇胜;但作为一个逐臣,他的内心又有着难以排解的抑郁忧闷。山谷把这两方面编织在该词中。 [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文学赏析

该词上片开头以一“对”字领起,以三句十二个字,描画出一幅烟雨迷潆的峡江之图。早晨的云蒸霞蔚,黄昏的烟尔靠霏,群峰攒立相倚,就笼罩在这云烟雨丝之中,透出一种凄清迷离的气氛,正与作者贬谪途中的怅惘忧郁的心情相谐。而这里又巧妙地糅进宋玉《高唐赋》中的词语“朝云”和“暮雨”,在客观的景色描写中更添上一层梦幻的色彩。由是而引出下面二句:“巫峡高唐,锁楚官朱翠。”巫山十二峰,神女峰最高,相传是神女所化。而词用一“锁”字,便将这美丽的神女禁闭于高峰之上,越是美丽,越是孤独。再联想到楚国屈原以香草美人比喻高洁的文学传统,“锁”字里也寄寓着作者正直而遭遇贬黜的身世之叹。“画戟迎春”三句,宕开而写奉节城中那欢迎的仪式,喧哗热闹,华丽贵重,虽然是一片盛情,却让作者不禁叹息:“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下片是从叹息而转出,又非直陈忧思,而是遥想到达黔州之后,山愈高,势愈险,而距中原更远。“万里烟水”隔断眺望的视线,却隔不断绵绵的乡愁,越过千山万水而飞向神州。接下五句又作回宕,再写眼前的接风酒宴,用词华美富丽,极写醉舞欢腾,满堂香气,声歌盈室,一派热烈。而唯有宴会所接待的客人却在内心里咀嚼着人生凄苦的滋味,“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情感一时格外强烈,以至于酒散更阑,夜不能寐,听着那杜鹃一声一声地到天明,直唤着“不如归去”,声声都落在作者的心里。
全词将贬谪路上的忧郁与途中偶遇的欢迎放在一起描写,透射着一些人生的荒诞意味。上片与下片又各以三层意思分说,在忧愁思乡的心情抒写中央以热烈欢迎的场面铺陈,似是阴郁之中一时闪出的亮色,而唯此亮色,更加照见作者内心的孤寂与郁闷。 [1]

名家点评

广西《昆仑月》诗刊编委黄宝华《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而上下两片又写法各异,不使雷同。 [3]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屡遭贬询,卒于贬所。与秦观、晁补之,张来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成就最大,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其词当时与秦观并称,但成就不如秦观。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