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14萬訂閱財務顧問頻道主的自媒體經營策略

文、攝影◎倪偉晟  

0
298

要以一位風險顧問的身分,在自媒體上創造流量、引起大家的共鳴和興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次《Advisers財務顧問》邀請到YouTube 14萬訂閱頻道主、上勤理財規劃顧問資深顧問陳立侖,為讀者分享其個人3年來成功經營自媒體的經驗,以及箇中關鍵作法和應掌握的要點。

  陳立侖在金融保險業已有超過10年的資歷,他3年多前還在傳統壽險公司服務時,由於業績面臨瓶頸,便在心中埋下了一顆轉型成為「財務顧問師」的種子。

  他當時覺得,客戶的拒絕和不信任是源自於自己對專業的瞭解不足,同時他也發現,雖然團隊每一週都有相當豐富的訓練與課程,但是每當將這些內容拿來做為與客戶間的談資時,常會被客戶覺得「你就是要來賣保險的」。

  因此,他改變了展業模式,將吸收到的市場資訊及理財知識編排成一部部的影片,上傳到社群媒體上。除了能發送給客戶、準客戶作為分享外,也能夠當作學習歷程的記錄與軌跡。

  「把做好的東西上傳到網路上有一個好處,就是會點開你的影片的人,基本上都會是真心想學習、瞭解的人。」陳立侖談到,這樣的模式與傳統的客戶經營、登門拜訪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網路上有可能同一時間有很多人在看你的影片,而一般與客戶的拜訪通常都會是一對一。

  他察覺到網路上的受眾對於社會保險、稅務、投資等財務領務的相關話題很感興趣,在定期發布影片的第3個月開始,每天甚至收到數十則私訊和留言,有的網友還表示想做進一步諮詢。

  「如果我們分享專業知識時不帶任何商品推銷,其實客戶和受眾會更願意聽你說話。」在自媒體平臺得到出乎意料的成效後,陳立侖決心轉型為一位全方位的財務顧問師、用更大的心力經營自媒體平臺,而不僅是一位單純銷售保險的業務員。

掌握4要點,上手經營自媒體

  對於一位自媒體平臺的新手,該怎麼做才比較有機會得到客戶的青睞?陳立侖以經驗談到,首先,不管是經營哪一種自媒體,一定要定時更新,絕不能看心情發文。以影片發布來說,最好是能固定一週更新一次,讓受眾習慣頻率;而若是文章、圖文的露出,最理想的情況則是要在一週當中發布3~4篇貼文,內容切忌讓人感覺到與財務商品有很高的連結。有一定的「存在感」,才會讓受眾對你留下印象。

  陳立侖除了會在YouTube上傳影片外,也會在Facebook、Instagram分享綜合性財務領域的相關資訊與文章、記錄學習心得。他提到,自己的Facebook和Instagram會同步更新一篇文章,原因在於,兩者同屬一間公司,程式間的帳號相通相當便捷,能節省許多製作、編輯的時間;此外,Facebook和Instagram使用者的年齡層有很大的差異,目前Facebook經常使用族群年齡偏長,而Instagram的使用者則較年輕,如此一來,就能讓所有的年齡層都有機會觸及到產出的內容。

  第二,找到一個專精的領域,才有機會被認可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樣樣做,很可能樣樣不精」,有很多人都想經營自媒體,但是往往都是3分鐘熱度收場。他點出,如果「學到什麼就分享什麼」,恐怕難以持之以恆。

  陳立侖打從一開始由於興趣的關係,YouTube頻道就設定以社會保險(尤其是勞保)的相關議題為主軸;而另一層原因在於,現今有許多民眾崇尚小確幸,卻沒有耐性看一些跟自己權益相關的規定和法條,而有的人則是雖然願意看規定和法條,不過卻無法正確解讀。透過影片講解,便能讓民眾擁有基本的觀念和認知。

  第三,培養說故事的能力。平時陳立侖會透過財政部、勞保局、國稅局官方網站的資訊、相關時事新聞,以及親身遇到的個案,轉化成生活化的案例,並運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給觀眾聽,讓他們瞭解哪些是可以爭取的權益,以及哪些法規紅線是不能夠踩到的。擁有一個好的說故事能力,才能把案例講述清楚,以便觀眾容易吸收。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