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見/博物的散與聚\鄺凱迎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博物的散與聚\鄺凱迎

時間:2022-05-16 04:24:08來源:大公报

  圖: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今年年中開幕。\大公報記者黃洋港攝

  博物館是收集文化藝術品及予以典藏地,有說源自公元前三百年亞歷山大帝南北征戰所取得的戰利品,為集中處理而設的殿堂;這種藝術品收集及儲存地方稱為博物館約自公元十七世紀始。我國的故宮博物院在一九二五年成立,張謇在二十年之前設立的南通博物館是第一家。故宮是歷代皇室的收藏,也可以說是帝后等賞玩的「皇家收藏博物館」。

  戰亂及其他因素令不少聚藏一處的文物流散於市,讀陳重遠的琉璃廠回憶系列,北京琉璃廠一帶是當時最大的文物市場,成為當時商賈文人尋寶地,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鎮院之寶──毛公鼎,是琉璃廠的德寶齋轉賣給當時清廷翰林院編修陳介祺,他收藏了五十三年,之後輾轉入藏故宮。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又是另一個文物市場,不過規模小很多;在二○○八年,一批近二千四百枚經盜掘而流散於香港市場的書寫竹簡,幸獲清華校友趙偉國及文物專家包括李學勤、張光裕等搶購下來的,經清華大學學者研究為重要關乎古史的戰國書簡,特命名為清華簡,是由聚到散、又由散到聚的一個奇跡。

  博物館是文物聚點,予以保存、集中研究其文化意義及藝術風格,及陳列展出與大眾分享;可惜百多年來,流散海外尤其是美國,代表我國歷史文化不同年代的文物多達數萬件,有說捐贈文物與海外博物館「是找到好一頭家」,能夠保存、研究及與眾分享,但所有情況是否如此?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一八七○年已開始收藏亞洲藝術品,到二十世紀末建立了中國藝術展區,經歷華裔學者方聞、屈志仁及方聞學生美國人何慕文等推動,及得到一些重要的捐贈及購藏自五代到清代等共六十幅不同年代珍貴畫作,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成為海外最豐盛中國書畫收藏及展示平台。

  文物流散海外是令人有點遺憾。儘管流散,但經研究策展而令他人認識及了解這些文物的文化意義,不失是一件好事;不過近年情況是否如常,這些漂洋過海的,是否再能讓身處地有多少人了解這些中華文化的沉澱精華?或者只是館藏作為炫耀身份地位的外衣?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二○二一年以廣告形式分別在香港、倫敦、巴黎宣傳,是一項從來未有過的推廣活動,廣告寫着:「只有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每天到來參觀,大都會博物館才是真正的大都會。」儘管其中國歷代書畫收藏豐富,看來已自行定位為旅遊景點了。

  西方的博物館多依靠企業或財團捐錢、贊助以維持運作及拓展收藏,在經濟環境逆轉時失去支持,面對財務壓力,有計劃出售藏品解困,或以籌集資金用作其他目的,這些行為包括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售清朝白釉馬及瓷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四十幅法國畫家莫奈、西班牙米羅的作品)、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瓷器三十九件)、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清朝白釉鐺鑼洗等)等;而具盛名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亦無例外地出售其藏品(包括約翰.洛克菲勒、其他捐贈者及自行購藏的合計五百多件中國瓷器,及畢加索的作品雕塑頭像等)。這種行為被批評收集文物只抱商品的價值觀而輕視文物歷史意義,當運作或用作其他目的資金出現缺口,就作出放售的決定,聚在其手就易散去了。

  我們有共同的文化記憶,懂得尊重及珍惜歷史古物;自香港及澳門回歸祖國以來,國家安排不少珍貴歷史文物聚在一起,在香港與澳門有系列及主題式的展出,方便兩地市民認識浩瀚的中華文化。

  澳門自一九九九年以來,每年皆有主題性的故宮文物展覽,歷年來的展出包括宮廷政務、雅居,書畫、禮佛、陳設、賞玩、典藏、交流及衣飾等,還原三百年的帝居生活面貌,出版書刊巨細靡遺,加深了解,具傳承文化的意義。

  香港過去除了不定期與故宮合作展出館藏文物外,更在回歸二十周年宣布成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在二○二二年回歸二十五周年的七月開館。按公布,故宮博物院計劃提供九百一十件藏品,全屬首次在香港展出,有一百六十六件屬一級國寶文物,部分展品將兩年更換一次;分為特別展出的晉唐宋元書畫、故宮一百多件及羅浮宮十六件以馬為主角的文物,及專題展出包括建築及典藏文化的傳承、宮廷生活、珍藏陶瓷、帝后肖像、工藝設計、穿超香港收藏史及文化再詮釋等合共九個項目,重現歷史場景、帝后生活及藝術品味的一面。

  這個規劃對故宮藝術藏品作出縱橫展示,正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吳志華館長所期待──通過博物館的定位及優勢,進行正面的教育。當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立項活動上,時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曾表示「西九故宮非北京故宮的分館,將來策展人具彈性,可加入香港元素」;目前在具體安排設有教育角,包括展出香港出土文物,這會令參觀者在欣賞故宮文物之同時,找到與香港的一個聯繫。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設立及規劃作恆常展出歷史文物、藝術珍寶,及設置同賞共樂展廳,讓本地收藏家及機構借展其精緻藏品與大眾分享,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承傳示範,更是一個完美的聚。期待這個聚的機會,能夠講好清宮文物的藝術魅力、巧工淵源以及優雅生活、歷史場景等蘊含傳統與創新共融故事,令訪客有所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