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慾望城市》@圖博館|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28 09:38:49| 人氣10,786| 回應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慾望城市》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面對《慾望城市》的文字雜碎,雖沒食慾,但為盡書虫之責,只好硬嚼了,其痛苦不下前評《魔戒》之六冊大餐,可見爛菜不分雜碎或大餐。(館長最痛苦的經驗是讀14卷《新編劍橋世界近代史》【中國社科出版】每卷精裝厚達千頁,痛苦所在是每卷機械性地以40年為斷代,且通卷沒啥新史實和史觀、也沒學術性註腳。說實在,讀百科全書或辭典,還多少有些新知之樂。)
  食色性也,《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直譯可是《性與城市》,怎會沒食慾呢?
  館長已是只嚐得下「語言影音魅力、文字影音藝術」的老頭啦!
  誰理老頭的嗜好?尤其慾望城市裡的女人!
  (另參本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力》《時啥是「女」?《穿著PRADA的惡魔》

甘黛絲.布姝乃爾Candace Bushnell《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稻田,2001)

  《慾望城市》將紐約文化精英的尋偶習慣編成紀錄,製造了一個各式遊艇派對、開幕式、名人韻事等的舞臺,讓紐約的上流社會歡樂不斷。這本詼諧的著作介紹了「玩模特兒的男人」,惡名昭彰的「單車男孩」和困擾著我們社會的「有毒單身漢」,也對九○年代浪漫韻事做了內幕的描述;如內心不安的作家「凱莉」;百萬企業家「大人物」;四十出頭的電影製作人「珊曼莎瓊斯」;以及各色俱備的年輕小夥子們;如鬱卒的劇作家「史丹福布雷契」和「著名的內衣男模特兒」;「史奇普姜生」和拒絕他的女人們。  
  《慾望城市》是現代滑稽錯誤的連續,是對都市人心智作奇特且時而可怕的探知。書中的人物成群結隊的遊走於派對、酒吧和俱樂部之間,繼續永不停歇的尋找著完美的結婚伴侶,尋找著最想要的八卦消息,也尋找著當夜已逝時能一起回家的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76552

HBO肥皂劇《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6季94集1998-6-6~04-2-22)

原創 戴倫?史達
演出 莎拉潔西卡帕克/金凱特羅/克莉絲汀戴維斯/辛西雅尼克森
  《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是美國HBO有綫電視網播放的喜劇類劇集,於1998年6月6日首播,2004年2月22日結束,共六季94集。此影集獲得許多艾美獎和金球獎的獎項。
  此影集描述居住於紐約市的四位女性所發生的故事,被認為是情景喜劇,但卻有連貫的劇情和劇情起伏。另外也處理社會相關的議題,通常是1990年代女性在社會上的議題,也呈現女性角色和定位的變換如何影響這四位女性。
  此影集主要在紐約市的銀杯攝影棚(Silvercup Studios)拍攝,外景取景於曼哈頓。影集播畢後,也在其他電視頻道播出,如TBS、WGN、CW電視臺和其他當地的電視臺。然而,有些電視臺會依需要修剪原來的片段,避免播出不適合全民觀賞的片段。
  此劇故事架構是根據坎蒂絲?布希奈兒(Candace Bushnell)所寫的一本同名書籍《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為基底,此書是由她個人的報紙專欄的文章集撰而成,此劇描繪了紐約市曼哈頓的四名年近四十的女性好友尋找愛情,體驗大都會人生喜怒哀樂的故事。布希奈兒在許多訪談中表示,故事中的主角凱莉?布雷蕭是另一個她,當她在撰寫《慾望城市》時,她曾使用本名,但為求隱私權,而創造了凱莉?布雷蕭這個角色,一個跟她有相同職業的角色。
  劇中主角凱莉為故事敘事者,敘說著她三位好友和自己周邊觀察到的事情(布希奈兒曾表示凱莉的好友是她的朋友的化身)。這幾位女性經常討論他們的性慾望和性幻想,和他們事業與愛情的痛苦與艱難。此劇也大量呈現關於浪漫與情慾的話題,也專注在年過三十的單身女性的愛情觀。
  隨著時間的推進,角色與劇情也跟著變化。起初是以每集30分鐘的情景喜劇的形式岀現(沒有觀衆笑聲音軌),也根據原書的故事發展,其後慢慢脫離這種方法,並加入大量的肥皂劇元素。整體風格以及角色都已經大幅偏離了原作的設定,向不同的方向發展。第一季的每集都會放入路人對當集議題的想法的片段,主角凱莉也會時常跳脫當時情境,與觀眾對話,但這些拍攝手法到了第二季之後就淘汰了。當中,凱莉會質問劇中的劇情和想法,向觀眾詢問意見,有時米蘭達和夏綠蒂和其他小配角也會直些跟觀眾對話,這樣的手法在之後被換成以旁白的方式進行。
  這齣電視劇和美國1970年代的《瑪麗?泰勒?摩爾秀》(The Mary Tyler Moore Show)相彷,抓住了大都會女性的社會地位等社會相關議題。它建議女性觀眾「友誼是女人可以期待的最好依歸,而男人只不過是蛋糕上面的糖衣」,但最重要的是要在光怪陸離的現代大都市中學會如何發現自己、愛自己。
  此劇敍事風格獨到,一方講述都市女性的生活,一方運用絢麗多姿的時尚、服飾、飲食、藝術等元素展現岀曼哈頓豐富熱鬧的社會人文景觀。1998年一經播岀便受到電視評論界廣泛好評,但因為過於渲染享樂主義和充斥大量的性話題、性場面受到了保守人士和宗教團體的猛烈抨擊。
  此劇最為引人矚目的元素便是流行時尚。女主角穿的時髦衣服與鞋子(大部分是Patricia Field、Jimmy Choo和Manolo Blahnik這些名牌)讓她成為了許多時尚雜誌中的時尚偶像。劇集選擇在曼哈頓的各處時尚餐廳、酒吧、旅店、畫廊等實地拍攝,有些旅行團由此還推岀了「《慾望城市》旅行團」,讓遊客專門在曼哈頓參觀享受劇中岀現的各種場景。
  角色 演員 敘述
  凱莉?布雷蕭 莎拉?潔西卡?帕克 劇中主要的敘事者,專門撰寫關於性與愛的紐約報紙週專欄作家,每集的故事架構皆環繞在她撰寫報紙專欄時所冒出的想法。凱莉具有敏銳的時尚感(特別是鞋子),是紐約市的閃耀人物之一,經常是夜店、酒吧、餐廳的焦點人物,在第四季〈真我的風采〉(The Real Me)裡,她應邀參加紐約的時尚秀的走秀活動。她經常在家裡使用她的PowerBook電腦,撰寫關於不同感情觀的專欄,之後她得以將她的專欄集結成書,並接下Vogue雜誌和紐約雜誌作家的工作。凱莉對自己的居住環境感到相當驕傲,位在曼哈頓上東城。儘管曾有許多長期的男友,凱莉還是深愛著「大人物」,與他有相當複雜的感情關係。
  莎曼珊?瓊斯 金?凱特羅 四位好友中,莎曼珊的年紀最大年老且性觀念最開放,是一名精明強幹的女公關。她唯一的優點就是對朋友相當忠誠,當凱莉表明她正與前已婚男友復合時(代表她背叛現任的男友),莎曼珊相當的支持,不對凱莉有任何的批評。她具有強烈的性慾望,視男人為玩物,但避免與男人有任何感情糾葛,單純的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她認真談的感情並不多。莎曼珊其迷人卻難以透徹的外表下,對愛情表示輕視,卻藏有敏銳且有愛心的一面。第六季時,她意外診斷出罹患癌症,雖面臨手術和化療的挑戰,但她都一一克服,這些經驗給了她對人生和愛情的新觀感,之後與男模特兒兼演員史密斯?傑洛穩定的在一起。
  夏綠蒂?約克 克莉絲汀?戴維斯 一位藝術品交易評薦人,富有學識教養,是位相信浪漫、相信愛情的傳統保守女性;相當重視心靈交流的愛情,反對以性愛為前提,總是在找尋她生命中的白馬王子。常常不能忍受好友莎曼珊的放蕩行徑,認為愛情必須依循一定的準則。儘管她保有傳統觀念,她在婚後發現性愛也是愛情中重要的一部分,便拋棄這樣的準則,也著實的讓她開放的朋友嚇了一跳。夏綠蒂重小到大的功課一直很好,大學主修藝術史,輔修金融學。
  米蘭達?霍布斯 辛西雅?尼克森 一位以工作為中心的律師,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經常用嘲諷的態度看待感情關係。是凱莉最好的朋友,常幫凱莉解決困難。前幾季裡,她被塑造成一個帶有陽剛味且鄙視男人的女性,但這樣的個性在後幾季裡逐漸消失,特別是她懷有史蒂夫?布萊迪的孩子之後。孩子(布萊迪?霍布斯)出生後,她顯得更加忙碌,但最後找到如何兼顧工作且勝任單親媽媽的平衡點。
  其他重要角色
  角色 演員 出演 敘述
  大人物 克裏斯?諾斯 第1 - 6季
  是一個非常迷人、富有卻有點尖刻的男人,深愛著凱莉,但從未給她承諾,造成兩人的分分合合。影集中,他曾與比凱莉年輕10歲的娜塔莎(Natasha)結婚,但是長期背著娜塔莎與凱莉的出軌,終究使得他的婚姻破裂,也使得凱莉和男友艾登(Aidan)的感情惡化。最後一集,他了解到他的生活不能沒有凱莉。他真正的名字到了最後才曝光,叫做「約翰?普雷斯頓」。
  史蒂夫?布萊迪 大衛?艾根柏 第2 - 6季
  他是米蘭達分分合合的男友,在第四季時兩人有了小孩,在第六季結尾時娶了她。他是影集中少數情感豐富的男人,其酗酒的母親瑪莉?布萊迪(Mary Brady)也是常出現的角色。
  史丹佛?布萊契 威利?嘉爾森(Willie Garson) 第1 - 6季
  經常被觀眾形容為影集的「第五個女人」,凱莉的好朋友,是一位同性戀,其對時尚的眼光跟凱莉一樣。他是唯一偶有劇情發展的配角,經常以同性戀的眼光發表對性愛的看法。在最後兩季,他與百老匯舞者馬克斯?艾登提(Marcus Adente)交往。
  史密斯?傑若 傑生?路易斯 第6季
  他是莎曼珊在餐廳勾引的服務生,一開始莎曼珊只試著跟他保持性關係,但他卻逐漸對她著迷,兩人慢慢地開始交往。莎曼珊的公關技巧使得他的演藝生涯起步,介紹他模特兒的工作,並成為電影演員。他在莎曼珊對抗乳癌時,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
  哈利?高登布萊特 伊凡?韓德勒(Evan Handler) 第5 - 6季
  是夏綠蒂與前夫崔?麥克道格離婚的律師,剛見面時就喜歡上她。夏綠蒂一開始很不欣賞他,只試著維持性關係,但逐漸地,兩人認定對方。在夏綠蒂改信猶太教,與他吵架分開一陣子後,兩人決定結婚,領養小孩。最後,他們得以領養一個中國來的女孩。
  亞歷山大?佩特洛夫斯基 米荷爾?貝瑞許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 第6季 是一位有名的俄國藝術家,在最後一季時與凱莉交往,當他準備回巴黎辦展覽時,詢問凱莉是否隨行,幾個禮拜的思考後,凱莉同意了。在巴黎過了一段時間後,凱莉發現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而且亞歷山大也一直以工作為重,無法時時刻刻關懷她,照顧她。
  影響和批評
  這個電視劇出現許多戲仿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主角全部換成男生來演的《異性慾望城市》(Opposite sex and the City)以及由MTV製作的《慾望母體》(Sex and the Matrix)。動畫片《居家男人》也曾幾次拿該劇開過玩笑。在其中一集中該劇被總結為「三個蕩婦與她們的母親的故事」(「So it's a show about three hookers and their mom?」)。
  《今日美國》報紙曾將此劇評為美國電視史上10大轉折點之一:因為是在有綫收費電視網播岀,所以不用過多考慮約束普通廣播電視臺的性、血腥、暴力和粗口等忌諱;此劇和《黑道家族》(《人在江湖》)一起衝破了原來的界限,大幅提高了美國觀衆的承受能力。
  也正因為如此,此劇受到的轟擊同樣猛烈。一些批評者認為劇中過分渲染享樂主義的生活觀,導致道德淪喪;或者充斥性話題,將女性看作是性工具;有人還宣稱此劇其實就是披著膚淺劇情外衣的色情片。由於劇中角色都生活富庶,精英意識強烈,更讓批評者對其宣揚的道德觀産生懷疑。
  此劇大打廣告,甚至打在高速公路的廣告牌上,讓很多中南部保守州的美國人感到十分不舒服。有一些人還發起運動抵制播放此劇的廣播電視臺,認為其對未成年人會造成不良影響。
  有一些批評者抨擊此劇歪曲了女性的性行為和性意識:由於幾位製片人和編劇大多都是男同志,這些批評者認為此劇並沒有反映岀女性的真實性觀念,而是單純從男同志的角度出發替代女性。比如,劇中四位女性經常會聊起各自男友的陰莖大小尺寸並歸在一起比較嘲諷,有人便指岀女性通常不會如此頻繁討論這個話題,這很明顯僅反映岀了男人的陽具情結。還有人認為此劇矯枉過正,宣揚女性主義過頭,對男性開始歧視起來,如諷刺男性的器官、外貌、財產、地位等等,同男人對女性的傳統歧視如出一轍。
  獲獎情況
《慾望城市》雖然飽受爭議,但在各大獎項上的成績卻十分岀衆,尤其是連續三年獲得金球獎的電視類最佳喜劇,女主演莎拉?潔西卡?帕克在7年中也風光無限,獲得過所有重要獎項的最佳女主角
  艾美獎
2001:最佳喜劇類劇集
2002:喜劇類最佳選角、最佳服裝、喜劇類最佳導演
2003:喜劇類最佳選角
2004:喜劇類最佳女主角(莎拉?潔西卡?帕克)、喜劇類最佳女配角(辛西雅?尼克森)
  金球獎
2000:電視類最佳喜劇、電視類喜劇最佳女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
2001:電視類最佳喜劇、電視類喜劇最佳女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
2002:電視類最佳喜劇、電視類喜劇最佳女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
2003:電視類最佳女配角(金?凱特羅)
2004:電視喜劇類最佳女演員(莎拉?潔西卡?帕克)
  演員公會獎
2001:電視類喜劇最佳女主角(莎拉?潔西卡?帕克)
2002:電視類喜劇最佳演員團體
2004:電視類喜劇最佳演員團體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BE%E6%9C%9B%E5%9F%8E%E5%B8%82

欲望都市>百度
  
  此劇最爲引人矚目的元素便是流行時尚。女主角穿的時髦衣服與鞋子(大部分是Patricia Field、Jimmy Choo和Manolo Blahnik這些名牌)讓她成爲了許多時尚雜志中的時尚偶像。劇集選擇在曼哈頓的各處時尚餐廳、酒吧、旅店、畫廊等實地拍攝,有些旅行團由此還推岀了「《欲望城市》旅行團」,讓遊客專門在曼哈頓參觀享受劇中岀現的各種場景。     
  "Sex and the City" 《欲望城市》這部獲得去年艾美獎最佳喜劇劇集獎的都市系列劇在世界各地的都市人中掀起了一股“欲望潮”。大膽廣泛的性愛話題,時髦漂亮的四個女主角身上濃郁的現代都市單身女性的氣息,以及她們所面臨的感情挫折和困擾,在越來越多的都市白領中引起了共鳴。
  本劇的成功除了歸功4位有美貌有演技的女主角外,編劇更是功不可沒,尤其是把一向以來被視爲“禁忌”的性話題,成功溶入現代城市單身女子生活故事之中,讓電視觀衆有了全新的視野。
  《欲望城市》是發生在紐約曼哈頓四個單身女人身上的故事。她們都事業成功,都時髦漂亮,都已不再年輕卻自信魅力四射。她們共享彼此間牢固的友誼,也都面臨共同的問題:在這充滿欲望和誘惑的都市裏,尋找真正的愛情和歸宿。
  故事環繞著她們的感情及性生活,凱莉布拉德肖(Carrie Bradshaw)是性愛專欄作者,她們當中最“荒淫”的是“沖破道德線”,“活著就是爲了幹盡男人”的公關經理莎蔓達(Samantha Jones)。四女每一集都聚在一起談性。從三人床上遊戲、雙性戀、性病、忠貞vs偷吃、女人學男人的唯性論、男人的尺寸、像同志的異性戀男人、多少男人才算太多等課題,都出現過了,讓人懷疑她們還剩下什麽可以討論。    
  劇情介紹
   專欄作家凱莉(薩拉?傑西卡?帕克飾)、公關經理薩曼莎(金•卡特拉爾 飾)、律師米蘭達(辛西婭•尼克松 飾)還有理想主義者夏洛特(克裏斯汀•戴維斯 飾)是生活在紐約曼哈頓中的四位時尚女性。她們之間有著堅固的友誼,卻有著各自的個性。不同的性格帶領她們走向不盡相同的生活方式,她們自知自己已不再年輕,周旋在各式男人身邊尋找情欲。她們不過是想在那個忙碌且充滿欲望誘惑的城市裏,努力尋找自己的真愛。現實讓她們一次次落空,借著友誼的力量繼續向著自己的理想往前走。
  分集劇情:
  第一季 
  主要人物:四個年過30的女人 
  卡麗:紐約著名報紙專欄作家,開設專欄名爲"欲望都市”,聰明貌美。 
  瑪琳達:律師,外表像個假小子,曾被人懷疑是同性戀,一直被皮追求,雖然也被感動,但又總是不甘心。 
  薩曼莎:公關公司老板,性格外向,性欲旺盛,總是主動挑逗勾引男人。
  夏洛特:畫廊經理,幻想找到結婚的,卻總是碰上尋歡者。 
  主要配角:
  大人物:Mr BIG,一直和卡麗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性格沈穩卻也是情愛場上的老手,可以看作是卡麗在男人世界中的對應物。 
  皮:卡麗的好友,靦腆的男孩,一直追求比他大的瑪琳達。 
  史丹佛:卡麗的好友,同性戀,爲自己暗戀的人開了一間模特經紀公司。
  第一集:《尋歡作樂》Sex and the City
  這一集的引子,是一個英國女記者和鑽石王老五的故事。兩人一見鍾情,郎情妾意,幹柴烈火,但當他們一起看過房子之後,鑽石王老五卻再也不出現了。紐約三十歲的單身女人,有兩個選擇:找個男人委曲求全,或者是和男人一樣尋歡作樂。這是個性與婚姻、性與愛的故事。女人能否像男人一樣尋歡作樂,性和婚姻是否能夠如願分開,卡麗在自己和別人的生活中尋找著答案。這雖然並不是整套"性與都市”系列的總括性主題,但它的確是系列劇集中最能說明紐約男女情感處境的一個主題,而且直接表明了這套劇集的女性視角和"女性主義”傾向。卡麗對老情人進行試驗,試圖做個風流的尋歡者,把男人留下去做"被侮辱和被損害的”。最終還是失敗了,那個風流男人根本不在乎女人是否對他付出了情感,反而是這個試驗者對這種狀況不知所措,成了另一種失敗者。畢竟,這還是個男人的社會,男人們不用擔心懷孕、不用擔心名譽、不用擔心影響事業,恐怕也只有他們才能適應這個風流都市。不管卡麗怎麽裝作出滿不在乎,但女人天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就注定了她失敗的結局。而畢克的出現,也開始了卡麗很多集的一個情感主線。薩曼莎、米娜、查麗的個性和情感也在這一集中初露端倪,皮開始結結巴巴地追求米娜,薩曼莎口無遮攔地勾引每一個從面前走過的魅力男人,而查麗也開始了尋找結婚男人的無望旅途。
  第二集:《模特》Models and Mortals
  前一晚上,米娜和一個成功的運動經紀人尼克約會,聚會上的人卻告訴米娜,尼克是個模特迷,這讓米娜當時就泄了氣。米娜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卡麗幾位好友,模特讓幾個女人懷疑自己的價值,這引發了她們對模特的好奇心。無論男女模特,都是自己性別外在形象的完美代表--女人中的女人和男人中的男人,就連同性戀都會動心,更何況"平凡”的異性呢?但是面對同性的模特,"平凡”的男人和女人們,卻另有一番計較。巴克利是一個十足的模特迷,一半的香水模特都跟他上過床,他還有一個特殊的嗜好,就是把他和模特做愛的過程錄下來。征服最女人的女人,也許就是這個變態的模特狂最得意的,最能得到心理滿足的性行爲。在這裏,無疑,情感已經變得沒有意義了,紐約是個野心家充斥的地方。商場上,人們追求的是最大的利潤、政壇上人們追求最大的權勢,而在紐約的男女們,追求最男人的男人和最女人的女人成了他們/她們情場上實現野心的最佳途徑。本集中出現的大部分人物幾乎都對模特有著異樣的心理,無論是同性的還是異性的。薩曼沙認爲接近美也會使自己更美,所以她跟同卡麗去觀看時裝秀,並一看見巴克利就象"蜜蜂見了糖”一樣。薩曼沙從卡麗那裏得知了巴克利對模特的特殊嗜好,這更引起了薩曼沙征服巴克利的好勝之心。薩曼沙在本集裏,把女人虛榮、好勝的特性表露得逼真生動。一個自己認爲身材長相都不如模特的女人通過跟一個模特迷的男人上床,得到了跟模特一樣被錄象的待遇,因而得到了心理和生理上的補償。女人總會通過一些特別的方法,找到生活的平衡點。爲了表述自己的觀點--恐怕也是爲了博得平常觀衆的認同感,劇裏用了大段篇幅展示模特的"真實而普通”的一面,把模特歸類爲"美麗的東西”,而且大有"只是美麗的東西”的意思。在采訪中出現的幾個模特,沒有一個認爲自己無知淺薄,但當他們努力在各個媒體上用淺陋無知的話試圖替自己開解的時候,收到的效果當然就是"越描越黑”了。這種討觀衆喜歡的方式,雖然對那些美麗的人並不公平,但對于廣大普通觀衆確實起到安慰作用--這也應該算是模特作爲公衆人物的義務吧。
  第三集:《冷戰》Bay of Married Pigs
  卡麗周末到好友家裏度假,結果,清晨起床開門出來,就看到好友的老公裸露著他的下身,站在她的門口。卡麗告訴了女友這件事,反而引起了女友的誤會。卡麗和幾位好友這才知道大齡的獨身女人在已婚人士眼裏,的確是一種"怪物”。這促使卡麗去研究已婚人士和單身人士之間,那種冷戰和仇視的關系。當婚姻成爲一種社會規則之後,它恐怕就不單單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了。單身狀態的卡麗等人,成了一種社會上不被信任的群落,對已婚的群落構成一種潛在的威脅。單身男女隨時可以勾引別人的配偶,單身男女沒有婚姻男女的責任感和穩定感,單身男女也許是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者,總之,單身男女對于已婚男女來說根本就是完全不搭界的兩路人。雖然已婚男女總是以一種歧視的態度對待單身男女,但在我看來,其中未嘗沒有一點嫉妒和自卑的心理在內。單身的美蘭達也成爲公司裏的異類,始終不能得到公司的合夥人資格,但當她帶著一個女同性戀參加了公司私人聚會之後,反而讓公司裏的人認爲美蘭達恢複了正常,一直對美蘭達持不信任態度的上司都和夫人一起邀請美蘭達和她的"男友”去參加他們的家庭聚會,看來她的合夥人資格指日可待了。這幾乎是個荒謬可笑的荒唐故事,當同性戀日益被社會接受之後,單身男女則被視爲甚于同性戀--恐怕還有艾滋病患者--的家庭大敵。單身男女就這麽悲哀嗎?爲了探討這個主題,卡麗甚至開始和一個男人談婚論嫁,但最後還是拒絕了他的求婚,因爲她還不知道她到底想要什麽。卡麗把這個男人介紹給了夏洛特,兩個都急于結婚的男女最後竟然因爲對瓷器的品味不同而分了手。在這個每個人自主性都很強的城市裏,想要找一個合適,遷就自己的伴侶確實太難。婚姻是要靠雙方的付出,才會有成效的東西,每個人都要維護自己的主張,不肯爲婚姻而稍做改變,那婚姻就成了個人的東西了。但是,當單身成爲一種自由或者標榜自由的選擇的時候,她/他要承擔的社會壓力,恐怕要超出他們的想象。
  第四集:《毛頭小夥》Valley of the Twentysomethings
  在這一集中,四個女王老五可說是春情蕩漾但又失望不已,真是處于水火之中了。卡麗在不同的場合總是遇到比格,在她感到愉快的同時,她又爲比格從不約會她而苦惱。爲了不讓這個40歲的狡猾、複雜的男人占上風,卡麗和薩曼沙跟20出頭的毛頭小夥混在了一起。他們一起玩耍,一起喝酒,薩曼沙很快和她的小夥上了床,並且通宵達旦的用各種方式做愛,同時,卡麗卻和她的毛頭小夥用各種方式親了5個小時的嘴。在卡麗消化了毛頭小夥對她的熱情後,並最終和毛頭小夥回到了他的家裏,直到第二天一早她才發現自己象是睡在垃圾堆裏。毛頭小夥把卡麗她們帶回早已不再的激情的同時,也讓她們加倍的感受到了青春將要逝去的惆悵,以及年齡帶給他們的差距和再一次的失落感,她們已經不適應這個遊戲了;而毛頭小夥們卻從她們身上試圖找到母親的愛、情人的愛以及大姐一般的愛。這兩種不正常的心態,在激情的男歡女愛中,凸現了出來。把這個表面繁華,其實內裏匱乏蒼白的城市浮現了在人們面前,讓我們感受到了城市裏四處都充盈著的空虛、寂寞的紅男綠女。 無論如何,這些毛頭小夥終究不是30歲單身女人的最佳選擇,雖然他們有著過剩的激情和精力,但卻缺乏成熟的心態和生活方式--當然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不會太好。30歲的女人在短暫的激情過後會很快冷靜下來,而不會象20歲的小姑娘會被一時的激情徹底蒙蔽雙眼,除了激情和性愛以外,她們的考慮更加現實更加"理智”了。在卡麗借著毛頭小夥的刺激下,比格也開始殷勤的邀請卡麗跟他約會,卡麗的目的達到,不禁洋洋得意的從比格眼前走過。40歲的老油條和20歲的毛頭小子,30歲的女人雖然都能遊刃有余,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恐怕只有她們自己知道了。這一集中,夏洛特有了一個不管是外表還是事業都很棒的男友,但他卻要求夏洛特跟他肛交,這是夏洛特不能接受的一種性方式。夏洛特找到卡麗幾位好友,四個女人熱烈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直到他們的車子被猛烈追尾,才爲這次討論得出了圓滿的結論。但最後,還是夏洛特自己堅決的要求男友按照自己溫和正常的性方式,解決了此事。在這個浮華的都市,人們的心跟它一樣浮華、扭曲,男人們只有通過各種怪異的性行爲來宣泄內心中的抑郁,以達到平衡,而女人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柔情似水加甜言蜜語,來化解男人們的無理要求。
  第五集: 女性威力The Power of Women Sex
  女人由于長久的受到男性同胞的歧視和不平等對待,所以女人的權利欲、自主性等等往往不能得到應有的滿足和發揮。盡管這樣,女人一樣能從一些平常的工作中,把壓抑的各種欲望,通過不同渠道用盡女性魅力,溫柔的發泄出來。本集中的一家生意暴好的餐廳女領班,在這個毫不起眼的位置上,優雅禮貌但又略爲冷傲的把自己權利範圍內的小小權利,發揮得淋漓盡至。此時,這位領班在這家餐廳的態度、舉止,不壓于身居高位,在公衆面前頻頻出鏡的要人門。多少名流,多少政客,多少手中掌控生殺大權的人,在這家餐廳裏,一樣要耐心的等候這個小女人的安排就餐。卡麗在這集中開始有了把自己"賣”掉的想法。女人,一個聰明又美麗的女人,她對男人的殺傷力是非常大的,但當這種力量使用不當時,結果就難以預料了。 卡麗經過女人介紹,風情萬種的認識了一個"迷死人”的法國男人,卡麗和這個男人一夜春宵後,這個男人除了給卡麗留下一筆錢和卡麗的滿頭霧水外,其它什麽也沒有留下。卡麗通過這件事,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價格,第一次對自己的舉止行爲産生了疑問,也第一次知道自己原來能"賣”一個好價錢。男人玩樂,女人也玩樂,男人能瀟灑的玩樂,女人卻在玩樂後反思、落寞。女人的先天弱點加上後天的社會歧視,注定了女人不能像男人那樣玩樂,其實,女人就根本不能在這個由男人操控的社會裏隨心所欲的玩樂。女領班充分的利用環境和自己的女性魅力,得到了起碼自己還滿意的結果。卡麗也利用了自己的女性魅力,卻因使用不當,傷害到了自己。
  第六集:
  何況是三個極負個性的女人。第一出戲,卡麗終于一顛一顛、衣著暴露的和比格正式約會,並在當晚就和比格"相對浴紅衣"了,但不久,卡麗通過種種迹象和猜測,懷疑自己是比格的地下情人。結果是不是呢?當然,沒有結果,但比格給了卡麗一個好解釋。女人,爲什麽又叫"小女人"?這是因女人在某些事情上表現出她的小心眼,有小心眼的女人顯得可愛、孩子氣,而大男人是不跟孩子計較的,就這樣,小女人贏得男人了的憐愛和寬容。女人把自己變爲小女人,是一種以柔克剛的策略,是與這個以男性爲主的社會的變相的抗爭,是女人的一層保護色。第二出戲,歐西德派的猶太人是有名的嚴謹、保守,而我們的女鬥士薩曼沙一樣把他收至裙下。女人要玩,就得沒心沒肺的玩,什麽也不計較的玩,不帶一絲情感的玩。薩曼沙象這個城市的男人們一樣的玩,所以她雖然偶爾遭到不平等的事情,但很快的忘記,她樂天性的性格讓她適合都市遊戲。什麽性格的女人玩什麽樣的遊戲,女人知道自己適合什麽,才能把遊戲玩得更美妙。第三出戲,美蘭達發現她的情人--她的拳擊教練,喜歡在性愛時被人打屁股。深愛情人的美蘭達告訴她的情人,她能接受這樣的事,她也願意打他的屁股。這個男人聽,匆匆離去,再沒有出現。如果,情人告訴你說:"寶貝,我們之間沒有秘密"時,你千萬別相信,那是不可能的。男人也有他虛僞的一面,也有他虛榮的一面,當他的男性尊嚴在你面前,不複存在時,那就意味你在他心裏也不複存在。誰也不願意赤裸的站在誰的面前,何況是仰慕自己的人面前。  
  《欲望城市》在第六季結束後將會徹底畫上句號。有人說:看《欲望城市》是種享受,因爲除了幽默的對白和經典劇情,還可以看到曼哈頓最流行的服裝款式和各種奢華聚會。該劇的四位女星改變並引導了流行文化,她們甚至以“究竟誰還要老公”爲題,輝煌地走上了《時代》雜志封面。但是,我們可能更認同另一種說法:如果將該劇等同于紐約單身女子的現實,則無疑是對真實世界的一場施暴。偏離了常態軌道的《欲望城市》是所有女性的欲望之歌,它是一場性幻想的遊戲。還有什麽革命比女性主導自己身體的歡愉更徹底?畢竟,閨房寂寞才是大部分女人零距離的貼身寫照,每當這個時候,《欲望城市》虛幻的安慰功能將會發揮莫大作用!
  幕後制作:
  【從電視到電影】
  從1998年到2004年,電視劇版本的《欲望都市》曆時6個年頭,不僅僅讓觀衆記住了4個時髦的紐約女性,還包括一個以設計師馬諾洛?布蘭尼克(Manolo Blahnik)本名命名的鞋子的品牌,那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這一次,卡麗、米蘭達、薩曼塔和夏洛特終于成功地踏著高跟鞋登上了大銀幕,從那部美國電視史上被議論次數最多的劇集走上了另一個舞臺。
  1998年6月,電視劇《欲望都市》在 HBO上首播,並于2004年宣告大結局,期間總共拍攝了6季:得到過50項艾美獎提名,並將其中的7個帶回了家,裏面有對莎拉?傑茜卡?帕克和辛西婭? 尼克松演技方面的肯定;還曾兩次得到美國演員工會獎中的“傑出整體演出”;最厲害的,自然是拿走了24個金球獎提名中的8項,包括“最佳電視劇”獎……除此之外,帕克和金?凱特羅爾還分別在大大小小的頒獎典禮中多次拿到表演獎。
  在《欲望都市》中的故事走上電視屏幕之前,它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作家迪斯?布什奈爾(Candace Bushnell)爲《紐約觀察家》寫的一系列有點自傳性質的新聞專欄。作爲編劇和制片人的丹瑞?斯達(Darren Star)--他的作品表裏包括了像《飛越比佛利》和《飛越情海》這種非常有標志性意義的電視系列劇,幾乎立刻就看出了布什奈爾的作品中所蘊含的那種專屬于紐約社會舞臺的一些性感的潛規則,斯達回憶道:“我讀了那些連載的文章之後,立馬就覺察出文字背後對窺探紐約生活的一種欲望。而且這正好也是那種我特別喜歡的文章:讓一個單身女性,通過記錄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情,去探索整個城市文化和愛情關系之間所存在的天然聯系。”後來,布什奈爾將所有的專欄連載彙聚成了一本小說,于1996年正式出版發行,並迅速進入暢銷榜的行列。
  在電視劇版本的《欲望都市》即將開播的時候,丹瑞?斯達還專門找來了另外一位電影人邁克爾?帕特裏克?金(Michael Patrick King)給劇集做編劇兼制片人--就是那個後來成爲電影的編劇兼導演的人,莎拉?傑茜卡?帕克說:“斯達知道金作爲一名編劇,肯定能夠給整個故事帶來一種獨一無二的特色,對于我們來說,金最終同意給影片做導演,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也體現出了斯達在這個體系中的一種智慧。”帕克不僅會在電影版中繼續飾演她在電視劇中的角色—卡麗,還將身兼制片人的工作。
  【四個女人一臺戲】
  在制作電視劇的時候,邁克爾?帕特裏克?金就一直朝著發展出4種不同的女性性格的方向努力著,他說:“米蘭達喜歡用諷刺的話語來疏散心中的憤怒;夏洛特則相對可愛許多,只是爲人有點刻板,稍嫌傳統;薩曼塔很性感,對權力有著異常高端的渴望;最後還有卡麗,她的個性要模糊許多,比較難下定義……當這4個角色漸漸有了基本的形體和框架之後,成長也就伴隨著時間而來,你能夠漸漸體會到從她們身上所散發出來的那種幽默感--無論是鏡頭前還是鏡頭後。隨著一年一季的電視劇的播出,我能覺察出自己和這4個角色的聯系也是越來越緊密,那種感覺就好像我們是在對方的注視下一點點成長起來的。而在現實生活中,4個角色的扮演者也在相互之間建立起來一種密不可分的友誼,這樣的關系,同樣存在于編劇與導演之間--我們都在彼此的關懷下,走向成熟。”
  自從《欲望都市》的電視劇版本在HBO 開播以來,卡麗、薩曼塔、夏洛特和米蘭達這4個各具特色的都市女性形象就迅速俘獲了觀衆的喜愛,以不可阻擋的勢頭成爲全美國都在探討的熱門話題之一,將會在電影中繼續飾演夏洛特的克裏斯汀?戴維斯說:“我們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想到這部劇最終會火成這般模樣……有的時候,你做一件事,並不是爲了結果,而是更在乎中間經曆的過程,我們只求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我想說的是,我們度過了美好到難以置信的6年時光。”同樣回歸到電影中,飾演米蘭達的辛西婭?尼克松表示:“這部電視劇的成功來源于很多方面,首先是編劇,劇本中的故事充滿著智慧,還很感人,到處都是讓人動容的真誠,有的人甚至會不停地看同一集故事5 到10遍,就因爲裏面包含了讓他們滿足的內容--不僅僅是笑話,還有驚人的想法。其次才是演員的表演,二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以薩曼塔的身份出現的金?凱特羅爾則補充道:“這是一個關于女人聯合起來組成一個新家庭的故事,她們屬于那種任何時候都喜歡粘在一起的女性朋友--正因爲這樣的關系,才會讓這部電視劇如此受歡迎。”
  同樣貫穿在電視劇和電影中間的邁克爾?帕特裏克?金說:“《欲望都市》的成功,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那就是電視行業在這個領域上的空白--那種感覺就好像,人們一直都期待著有人能夠大聲地爲單身女人站出來說句話。每一個人在社會所創造的大環境下生活,多多少少都會有一種茫然的孤獨感,尤其就女性這種比較弱勢的群體來說,也許你的腦海裏總有另一個聲音不停地重複著,‘ 要變得聰明、強壯,走出屬于你自己的路!’所以才會對這樣的故事産生共鳴。”
  當《欲望都市》最終于2004年在電視工業終止了自己的腳步之後,哈它的劇迷不但不曾削減,反倒仍然以成倍的勢頭上漲著,這要源于DVD的魅力,發展出了一批全新的粉絲。就在《欲望都市》制作完畢最後一季的最後一集之後,媒體也跟風似地曝光了這部劇背後強大的粉絲團以及它在文化詞典中所占據的位置。
  如今,時隔了整整4年的時間,原版電視劇的創始人和演員們重新聚首,把那4個充滿著個性的美麗女人再次帶回到公衆的視線當中。可以說,這個決定不但不讓人覺得突兀,反而是如此地理所當然。對于以主演和制片人的雙重身份回歸的莎拉?傑茜卡?帕克來說,邁克爾?帕特裏克?金毫無疑問就是那個給電影版本創作劇本的最佳人選,她表示:“我想翻遍整個好萊塢,也沒有比金更適合的人了,你也可以將此理解爲,除了他,沒有人敢應承下來這樣一份容量過大的工作。金是一個非常有天分的浪漫愛情作家,我也只是想當然地認爲,沒有他,這部電影不可能拍得成。”金則表示:“這麽多年以來,我一直‘愛’著這4個虛構的女人,她們一直活在我的心裏,即使是在電視劇完結之後,那份沈重感仍然揮之不去。也許正因爲她們的聲音和行爲都是我賦予的,所以我才能如此真切地愛著她們,這種‘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
  出自邁克爾?帕特裏克?金之手的電影劇本,仍然是圍繞著卡麗以及她的女性朋友們展開大衆化的普通主題,金說:“在電視劇版本中,故事所關注的是她們對愛的尋找,所以我覺得到了電影裏,最好能夠提供這樣一個信息:當她們找到了愛之後,發生了什麽事呢?”
  花絮:
  影片的拍攝共用了69天。
  本來維多利亞?貝克漢姆有意在影片中客串一個角色,可是她最終卻不得不放棄這次機會,因爲拍攝和“辣妹”世界巡演的時間有沖突。
  影片是在紐約市皇後區的銀杯攝影棚裏拍攝的,用的就是HBO的原著電視劇的拍攝場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966094.html?tp=0_11

慾望城市滿足了誰?

  前些日子,在女性友人的誘拐之下,一起進了電影院,欣賞「慾望城市」。 說真的,慾望城市從影集搬上了大螢幕,能夠獲得廣大女性觀眾熱烈迴響的原因,就是反映了都會熟女勇於追求愛情及性歡愉的精神,讓許多乾梏已久的女性,獲得了暫時的解放。其實,慾望城市呈現出來的,是都會熟女的生活,更精準一點來說,是西方紐約都會熟女的生活。臺灣的姊姊妹妹們之所以著迷,多半是望梅止渴效應吧。
  我記得當晚在電影院中,熟女觀眾佔了多數,隨著劇情的高潮起伏,她們似乎也達到了許久沒有的高潮,不斷歡笑尖叫,大概比跟男朋友或老公做愛還進入狀況,做為男性觀眾,對於某些橋段,當然無法理解所謂的笑點在哪裡,但是對於婆婆媽媽,真是心有戚戚焉。
  不可否認的,凱莉和大人物的愛情,東西方女性都一樣,希望自己的愛情長跑能以婚姻做完美的結局,受到祝福、有場華麗漂亮的婚禮。也有多數女性結婚多年,卻和夏綠蒂一樣不孕,尋求許多能夠懷孕的方式。有更多的職業婦女,看到米蘭達有了小孩後,為了工作和家庭兩頭忙,讓婚姻亮起紅燈,不禁回想起自己是不是也面臨同樣的窘境。更重要的是,女人聚在一起喝咖啡聊是非,這是無國界的。
  包括我的女性友人,整部電影最讓她們春心蕩漾、驚叫連連的,應該是莎曼珊看見男性種馬淋浴的那一幕。健壯的胸肌、希臘雕像般的身材,還有,側面露出大老二那一刻,讓所有的女性,真的渾然忘我,每個人尖叫之餘,就像一隻隻嗷嗷待哺的雛鳥,嘴巴張的老大,也像是嬰兒處於口腹期階段,希望可以有實體,來填滿她們所有的飢渴。
  我真的很想換上神父的服裝,站起來說:阿門!各位姊妹們!夠了! 別忘了,身處在臺灣,現實生活中,臺灣很少有這樣的種馬和大老二可以餵養,就算有,也都只想被包養居多,以臺灣男性性技巧的孥頓,就算有根大屌,前戲不好,恐怕也很難讓妳們有高潮,大而不當,還不如好用的比較重要。再來,臺灣還是個東方保守的社會,不同於紐約,也不同於西方,家庭生活不是只有妳們和先生,還有小孩共處就夠了,臺灣女性婚後的煩惱更多,怎麼應付公公婆婆、可不可以第一次就生男的、男方的親戚好不好相處、逢年過節怎麼樣做禮數才會週到,這些恐怕都不是婚前,偉大的愛情中,所想像的到的,當了熟女之後,考驗接踵而至。
  也難怪,在短暫的慾望城市中,壓抑許久的女性同胞可以獲得解放,畢竟,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包袱,有多少姊妹可以向莎曼珊一樣,可以勇於做自己,大聲說出她們要做愛?當然,站在男性同胞的立場,還是會期待臺灣的女性,大聲的向男朋友說出來吧! 慾望城市這部片,不適合男性娛樂觀賞,因為看了種馬的好身材和大老二,會被女朋友比較,再者,片中裸露老奶的鏡頭,還不如看看日本A片「運動大會」來的精彩,倒是女性,如果要好好教育男朋友瞭解妳們的感受,拉進電影院調教一番吧。
  看到一些女性友人對這部片讚不絕口,還有人說看得一邊哭一邊笑 久久不能自己,我現在似乎透過這文章,有了一些瞭解。到底他們一邊哭一邊笑,是不是看到那種馬大老二,心中的激動之情讓她們哭要不得,還是想到自己實際的際遇,而心有戚戚焉
  這影集播了很久,只不過一看到這群熟女,動輒在討論昨晚夜春宵有多過癮,還是提著大包小包紙袋,在紐約街頭招搖,都讓我渾身不舒服。對熟女沒有任何的不敬,不過這群穿著亮麗的ㄛ巴桑臉皮厚到我看了會怕,甚至有被性騷擾的感覺。網路上,流傳的 Sluts and the City,用slut這個字,我覺得,多了七分真實,別在裝高尚了...
http://www.wretch.cc/blog/Hence0701/10453489

本格主不是唯一批評電影「慾望城市」是大爛片的人

龐克教母薇絲伍德 (Vivienne Westwood)也對這部電影不太爽。

在「慾望城市」中,凱莉穿上龐克教母薇絲伍德 (VivienneWestwood)贈送的婚紗進禮堂,劇中還出現薇絲伍德的親筆字條:「這件婚紗,非妳莫屬」。不過薇絲伍德進電影院看了「慾城城市」的首映,看不到十分鐘就走人,她毫不客氣地批評:「這部電影,沈悶到了極點!」
薇絲伍德可說是最熱心贊助「慾望城市」戲服的設計師,光是她贊助影片拍攝提供的高級訂製婚紗,市價就要22,760元美金 (約70萬元臺幣),劇中出現薇絲伍德的字條,也是她本人提供,嚴格來說,薇絲伍德間接參與了電影的演出。
薇絲伍德與「慾望城市」的關係還不僅於此,近日VivienneWestwood位於倫敦康朵街旗艦店的櫥窗,就展示著凱莉在劇中穿的婚紗,希望能搭上這一波「慾望城市」熱潮,炒熱買氣!
不過薇絲伍德看了電影後,先是批評該電影的造型總監Patriciaield的時尚品味並不怎麼樣,然後又直言「慾望城市」了無新意、平淡乏味。
為何薇絲伍德會如此重話批評「慾望城市」?有人推論,凱莉最終並沒有穿Vivienne Westwood婚紗與Mr.Big結婚,可能是原因之一。
http://blog.udn.com/claire1695/2046320

LawrenceL看《慾望城市》—男人心聲

    講到《慾望城市》電視影集,你腦海裡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凱莉布蘭蕭碎碎唸的旁白嗎?沒錯吧,如果凱莉經常環繞耳邊的旁白為這部電視建立了一定的辨識度,電影版慾望城市以她為主軸就相當適合(其實電視版也是),米蘭達和夏綠蒂太平淡,莎曼珊又太…赤裸裸的露骨,她當主角的話恐怕全都是沒穿衣服的畫面,各位就看不到四位女性穿著漂亮衣裳了。
幸好並不是莎曼珊挑大樑,我們還是能看到四個角色穿梭在不同場合,不斷展示華麗服飾,時尚元素絕對不能在《慾望城市》裡缺席,尤其電影主角還是Vogue雜誌專欄作家呢。時尚、感情生活、自我、放縱享受這幾件事儘管曾經為慾望城市招來批評,不過它們就是電影的賣點,看到四個主角生活能夠這麼精彩,你說還有幾個女人會在乎那些批評。是的,她們只管愛自己、更自我中心、對自己更好,不再整天賴著男人打轉,相比之下,姐妹們的聚會有趣多了。
我太喜歡《慾望城市》裡把男性角色弱化的設計了,這其實讓男人更有欣賞這部電影的理由(有一票人說男性覺得慾望城市好是一件很奇怪的事),你得承認那個以男性為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看一下慾望城市,多了解你家女王心裡的完美生活,才能伺候的週到一點。對女人我只有一件事要說,愛自己很好,妳們就該愛自己,但是…拜託請理性一點!!很多問題明明都是太情緒化造成,如果戲裡凱莉能理性一點,不就沒有這麼一大堆問題了嗎?真是沒事找事作。
  一票男演員在電影裡也算是夠苦情的,跟花瓶沒兩樣
《慾望城市》能夠大受歡迎,絕對不是靠著四個女人講性事、打嘴砲走紅的,但她們聊的這四個女人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種榜樣,它和傳統印象不同,卻完全符合許多女性心裡的想法,為了自己(還有姐妹)願意付出很多,但為了男人?算了吧! 這樣的轉變太過劇烈,可憐的男性朋友一下不知所措慌了手腳,但又無力阻止,所以他們只能以抗拒慾望城市來作無謂的抵抗。IMDB電影網站的評分完完全全的反應了這一點,一到十分裡面呈現兩極化,投十分的都是女性、投一分的都是男性,你說說男女之間的溝有多大,在勇敢說出你愛她之前,請先接受她愛自己比較多的事實,去看看《慾望城市》會有幫助,真的。
http://ent.aol.tw/defaultdetail.jsp?keyid=8053862574415785327

《欲望城市》:致現代都市生活的優美情書>中國《新聞周刊》程曉鴻

  美國電視連續劇《欲望城市》(Sex andTheCity)在連續上演了6年(1998-2004)之後,2月22日推出了它的最後一集“美國女孩在巴黎”。
  從傳出這部電視連續劇將停止制作的消息那天起,劇組在紐約的攝影場地就經常出現含著眼淚的影迷,他們大聲地對著扮演女主角凱麗的演員SarahJessicaParker喊:嫁給BIG (劇中凱麗一直迷戀的情人)。
  在這部電視劇仍然走紅的當下,這個激流勇退的決定顯得既神秘又令人斷腸。
  《欲望城市》6年裏曾獲大大小小無數影視獎項,其中有6個艾美獎(美國電視最高獎)和8個金球獎。2月22日最後一集的播出創下了該劇開播6年來的最高收視紀錄大約有1100萬的美國觀衆收看了這最後一集,在當晚所有電視節目中收視率排名第二。而播放這個電視劇的不是覆蓋率100%的三大電視網,而是覆蓋率只有30%的有線電視家庭電影放映臺(HBO)。1100萬的觀衆則是HBO自2002年以來的一個最高收視紀錄。
  都市裏的每個人都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2月22日晚,在全美各大城市,尤其是這個故事的背景和拍攝地點紐約,地鐵裏、出租車上,到處是相約參加《欲望城市》告別Party的年輕人。因特網留言板上滿是出差在外的無家可歸者詢問哪裏能看到HBO臺的焦急的留言。人們或聚集在某個朋友的公寓裏,或集體相約去一個酒吧一起分享最後一集《欲望城市》帶給他們的美妙感受。8點整,紐約城裏只要有有線電視的酒吧,全部轉到HBO。《欲望城市》的主題音樂一時間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裏飄蕩。
  當然,如同這部連續劇的主角們,這些從城東到城西不惜穿街過巷參加告別Party的大多是年輕的女性們。亦如同被她們深愛的主角,這些年輕的女人無不十分的都市化:時尚,性感,自信而驕傲。酒吧裏的男人們自覺地退到角落,給今晚的主角讓出一塊天地,自斟自飲饒有興致地欣賞著這些年輕女人們圍著電視機爲他人的命運,爲追求所謂“真正的愛情”而情滿腸懷,而唏噓、喊叫。
  當然,也有不喜歡這部電視劇的人。不喜歡的理由是:電視劇中以薩曼莎這個角色爲代表的對性的放任態度給年輕一代傳遞著一個不健康的信息。也有批評者認爲,電視劇裏的紐約不是那個肮髒的、擁擠的,被乞討者、販毒者和無家可歸者們占據的紐約,那個充滿世界上最多種類語言所構成的轟鳴噪音的紐約,從電視劇裏消失了。
  無論喜歡與否,一個被觀衆普遍接受的看法是,這不僅是一部關于性與欲望的電視劇,更是一部關于愛情和友情的電視劇,是關于一個在茫茫人海的現代都市裏以友情爲支點尋找愛情的故事。
  4個單身女人的友情,4個女朋友的情愛故事,構成了現代都市的一曲韻味複雜的4重奏。它解釋了爲什麽有這麽多的人跟隨了它6年;也解釋了爲什麽有這麽多的觀衆對它難以割舍:每個人,每個在都市生活的人都在這部劇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個人又都在這裏找到了可以抒發自己的一個世界。一個似近又遠的世界。一個真實卻又虛擬的世界。
  用一個在曼哈頓一家酒吧與朋友們一起看最後一集的《欲望城市》迷坦茲.約翰遜的話講,“在紐約,找到合適的男人是這麽的不容易。表面上這樣一個人來人往的城市你覺得與人們很接近,其實,每個人之間是那麽的遙遠。這點讓我神經崩潰。這也是這個劇讓我覺得如此誠實和真實之處。”
  這個電視劇讓女人們如此認同,以至于時不時你會聽見這樣的說法:我怎麽這麽夏洛特,我寧願更薩曼莎一些;或者是,我生活中也有一個BIG先生(凱麗的傷心人),等等。
  獲得了財富,失落了情感
  雖然故事講的4個女人的背景紐約市不僅擁有表面所有的一切:摩天大廈、咖啡館、酒吧、時裝店,它更意味著紐約這個超級都市所蓄涵的隱形的一切:成功的誘惑和渴望、快節奏的步伐、激烈的競爭、你不做好別人會比你做得更好的時時刻刻的壓力,以及被所有這一切壓縮了的情感:快餐式的感情、利用與被利用、背叛與反背叛。
  在這個意義上,紐約不再是紐約,它是多倫多,它是東京,它是巴黎,它是每一個被喧囂剝奪著的現代都市。它是被現代節奏和成功所驅動的當代生活的一個壓縮版。
  而這4個女人,也不再是4個在紐約掙紮的女人。她們是在世界大大小小都市裏謀求成功與幸福夢想的所有女性。她們是經濟上自立起來情感上卻未能自立,也許永遠不能自立的一代女性。對比起五六十年代她們的母親們,這一代女人擁有成功的事業,擁有屬于自己的財富和決定自己愛情婚姻的自主權。然而,她們的掙紮再次證明:成功和經濟獨立並不能完全提供這一代女性情感的安全;性的獨立象一把雙刃劍,在給予她們自由的同時剝奪走了她們所需要的安全感。
  如此,不難理解,這是一封怎樣複雜的21世紀的都市生活的情書。
  這封情書描述了這樣一個現實:在關于男人和女人這個永恒經典劇目中,女人雖不再是可憐的受害者但卻仍然擺脫不了受害情結。這麽多人爲這部電視劇裏人物的情愛起伏而唏噓也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無論人類怎樣完善自己的物質世界,我們的心靈永遠是最不能解開之迷。無論物質的世界怎樣扭曲著我們對愛情的詮釋,愛仍然是一個讓我們心跳、頭腦發昏卻不停向往的境界。
  據說,《欲望城市》的制作者們創作了三個不同結局的版本。而聰明的制片人終于給自己留下了一個未來的通道:播出的最後一集還是留下了一個未有結局的結局。
  我們生活中的腳本未嘗不是沒有結局。至少在我們的有生之年。-
http://ent.sina.com.cn/r/m/2004-03-16/0858332889.html

紐約市長“觸電” 將客串演出《慾望城市》
 
  中評社香港2007-11月8日電/紐約市現任市長邁克-布隆伯格未來將做何政治上的選擇一直備受關注。但是,至今沒有關於他是否會競選連任或參選總統的確切消息。不過,有消息稱,他可能會開始一小段“演藝生涯”。
  據報道,布隆伯格的銀幕處女作不是政治恐怖片,而是電影版的《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這部電影將於明年五月在全美各大院線上映,仍然講述四位紐約女性異常出軌的經歷。
  布隆伯格現年67歲,他既是一位億萬富翁,同時也是一位獨立政治人士。其辦公室官員7日証實,布隆伯格市長7日晚間與《慾望城市》中的四位“欲望女郎”:薩拉-傑西卡-帕克、吉姆-坎特拉爾、克裏斯汀-戴維斯和辛西婭-尼克松,首次一起在鏡頭前亮相。電影版《慾望城市》中“大人物”仍由演員克裏斯-諾斯出演。有消息稱,布隆伯格將完全本色出演,但是沒有一句臺詞,只有和女孩們一起走過的鏡頭,不會有任何與她們調情的戲份。
  紐約市長似乎有出演影視作品的傳統,埃德-科奇退休後於2001年曾出演過《慾望城市》,朱利安尼則在《宋飛正傳》等電視劇中有過客串演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4/8/6/9/100486930.html?coluid=70&kindid=1853&docid=100486930&mdate=1108212044

遊紐約 多一條慾女路線 

當您本月底蒞臨紐約觀光時,忘了自由女神跟帝國大廈吧。拜「慾望城市電影版」5月底將在美國首映之賜,愈來愈多觀光客造訪紐約曼哈頓時,都渴望能親眼目睹與這齣知名影集有關的地標,像是女主角凱莉住的公寓大樓前的階梯、夏綠蒂婚前任職的畫廊,以及女公關珊曼莎潑富商男友馬汀尼的餐廳。
多年來,有太多慾劇粉絲湧入曼哈頓,只為目睹一雙要價500美元(約臺幣1萬5245元 )的高跟鞋、啜飲Cosmopolitan調酒的時尚人士,以及只談戀愛不談承諾的時髦約會族。而今,隨著「慾望城市電影版」30日在美國首映,不少慾劇迷又計畫親赴紐約,以便能在這座慾望城市中欣賞電影版的「慾望城市」。
來自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裏斯的31歲會計師艾美.沃克說,當她們知道慾劇電影即將上映時,興起了何不趁首映週末與姊妹淘們同赴紐約一遊的念頭。於是,慾劇DVD每一集都看過兩遍的艾美,打算跟姊妹淘們前往劇中曾提及的一家SPA店享受、參加「慾望城市熱門景點」導覽團,然後在紐約市參加「慾望城市電影版」首映。
「慾望城市熱門景點」導遊麗莎.伯曼說,慾劇製作單位曾說,紐約市是該片的第5名女主角,該劇80%在紐約市實景拍攝。麗莎及其導遊同僚平均每週服務1000名參加「慾望城市熱門景點」的遊客,利用巴士帶領眾人親睹凱莉的公寓大樓前的階梯、前往凱莉最喜歡的情趣用品店購物、品味凱莉最常點的雞尾酒Cosmopolitan,以及嚐一嚐在慾劇中看過的杯子蛋糕。該旅行社說,報名參加5月底首映時的慾劇導覽團的客人已倍增。
紐約市官方旅遊局(NYC & Company)首席執行長佛堤塔說,日前造訪中國時,曾不斷被當地女記者詢及慾劇的各種問題,「她們將這(影集)視為通往紐約市的一扇窗」。慾劇中光鮮的紐約公園、餐廳、夜店或商家,使得這部在超過200個國家播出HBO知名影集,儼然成為紐約市的另類國際大使。
場景旅行社(On Location Tours)發言人凱西.伊普斯坦指出,約三分之一的「慾望城市熱門景點」旅客來自海外。紐約市自然不會放過靠慾劇賺錢的機會,NYC & Company已推出協助遊客規劃慾望城市主題之旅的網站,以及在澳洲、加拿大、法國、德國、英國與全美各地推出免費的紐約與慾望城市景點之旅贈獎活動。場景旅行社則推出首映夜套裝行程,內容包括參訪慾劇熱門景點、看慾望城市電影版,以及出席派對。(取材自美聯社)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may/26/today-int7.htm

男伴越有錢 女生越性福【聯合報編譯夏嘉玲09.01.19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炒飯」對象越有錢,越容易讓女性達到性高潮。專家指出,這是女性「內建」的順應進化現象,驅使女性選擇優質對象,證明女性先天有釣金龜婿的傾向。
根據進化心理學,不光女性,男性先天也有這種淘金傾向,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基因儘可能延續下去。
星期泰晤士報報導,紐卡索大學心理學者波勒特(Thomas Pollet)等人取材一項針對中國5000名民眾生活習慣的深度訪談資料,分析其中1534名有男性伴侶的女性,發現男伴收入對她們達到性高潮的頻率有極大正面影響。
不僅中國女性如此,先前在德國和美國進行的研究也顯示,女性的性高潮頻率雖還受男伴五官、身材端正與否以及有無魅力等影響,但金錢似乎仍是更重要因素。
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巴斯(David Buss)在其著作《欲望的進化》(暫譯,The Evolution of Desire)中指出,性高潮能讓女性對條件優異男性的感情更上層樓,或者性高潮可能是女性性滿足而不會另覓炒飯對象的信號,箇中涵義是:「我對你忠貞不二,所以你應該投資在我和我的後代上。」
 
另參本館《男女大不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91/20050917190327
《精子戰爭》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92/20050917190408
《人類本性原論》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94/20050917190601

紐約「慾望城市」1/4成人染二型皰疹病毒助長性病蔓延

根據紐約市衛生局發表的調查顯示,紐約市每四名成年人當中,至少有一人感染皰疹病毒,這類型的病毒將使感染愛滋病毒的危險機率增加一倍。
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市有超過1/4的成人感染第二型單純皰疹病毒,比全美平均的19%感染率還高。這種病毒會導致性病皰疹,也會助長愛滋病毒的傳播。
其中女性感染率36%,比男性的19%還高﹔黑人感染率49%也比白人的14%高得多,幾乎每兩個人當中就有一人感染性病。這是紐約市第一次公布性病的調查數據,刊登在性傳染病期刊。
http://www.nownews.com/2008/06/11/91-2287935.htm

中國時報:金融海嘯中的慾望城市

  中新網2008年12月26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2月26日載文指出,在金融海嘯衝擊下,當前紐約客的用錢哲學是:重穿不重吃。過慣浮華虛榮日子的紐約客,在收入縮水的年頭,很清楚食物吃進肚子消化之後,沒人會知道價錢。但穿在外面的行頭,必須維持一定形象,絕對不能省扣,因為穿著能帶來無形的報酬率。
  文章摘錄如下:
  這家外觀不起眼的披薩店,位於第八大道和第四十二街口,從早到晚人潮未曾稍歇,香腸和奶酪的誘人香氣飄揚到街道上,人們耐心地在窗口前排隊等候。心急的人拿到剛出爐的披薩就當街吃起來,嘴唇被燙到了也不在乎,迫不及待要享用紐約最料多價廉的披薩。
  這裡賣的義大利披薩,每片僅美金九毛九(約臺幣三十元),這在紐約幾乎是天方夜譚,因為一片披薩通常要三塊九毛五,而且過去從沒人嫌貴過。現在因經濟不景氣,九毛九的披薩實在令人眼睛一亮,最重要的是絕不偷工減料,口味依然地道,這樣好康的事經爭相走告,很快成為市區最火紅的披薩店。以致原本是苦力吃的廉價披薩,現一些穿著齊整的通勤族,也跟著探頭詢問,在寒風的街頭享受油汪汪的披薩。
  過慣浮華虛榮日子的紐約客,在收入縮水的年頭,很清楚食物吃進肚子消化之後,沒人會知道價錢。但穿在外面的行頭,必須維持一定形象,絕對不能省扣,因為穿著能帶來無形的報酬率。
  在金融海嘯衝擊下,當前紐約客的用錢哲學是:重穿不重吃。折扣大賣場如BJ Warehouse裏,可看到身穿亞曼尼、背著Prada皮包的顧客,在堆積如山的廉價品中翻尋,檢查罐頭上的日期,只要在期限內都可以吃。
  過去幾年來,紐約客追求流行風潮,標榜吃用有機物品,雞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黃。有機食品比一般食物貴,純蛋白的雞蛋又特貴,現光景不如從前,幾番掙紮,只得向荷包妥協。
  折扣大賣場架上食品經常換,都是便宜罐頭特價品,墨西哥豆、馬鈴薯泥等都賣九毛九,稍貴一點的罐頭如蕃茄、玉米醬,也不過一塊二毛九,白土司一條一塊錢,雞蛋一打一塊九毛九,只要不太挑嘴,在家關起門來,就能打發一餐。
  紐約客堅信,當你穿著像贏家,你終會是贏家。在儉吝的日子裏,紐約客各尋門道,以實惠的價格穿出尊貴形象。眾所週知的名牌購物場(outlet),多是家庭主婦、觀光客消費的地方,但那裏的折扣有限,也不易穿出個人風格。
  專業族多到寄賣店(consignment store),舉凡衣服、皮包、配件等應有盡有。瑪麗在投資顧問公司工作,經常穿戴亮麗出席派對,拉攏專業人際關係,每次亮相都讓人驚艷。瑪麗說:“穿著自信可為能力加分,這對保住工作或是找新工作,多少都有幫助。”
  瑪麗常光顧的寄賣店是“麥可”(Michael's),位於曼哈頓上東城麥迪遜大道,貨源多是二手,保養得都非常好,且均專業處理過。瑪麗向來有潔癖,不喜穿用他人舊物,然今非昔比,她無法再如過去般揮霍,為了保持一貫贏家形象,寄賣店成了她的救火隊。
  將名牌衣物送到寄賣店的人,都是低調的名媛貴婦,她們過去習慣把衣物捐給救世軍,好騰出衣櫃給新的名牌衣飾;現在許多名流資產縮水,把舊衣送到二手店寄賣,至少還可折些現金。
  對有些名媛貴婦來說,寄賣名牌舊衣是件丟臉的事,有辱家族名譽,因此在媒體曝光過的特殊造型服飾,就絕對不能拿出來寄賣,否則被八卦小報大做文章就糗大了。(王良芬)
http://big5.chinanews.com.cn:89/hb/news/2008/12-26/1503852.shtml

金融海嘯中的慾望城市 荷包薄了 親情 愛情 友情淡了>中時08.12.27王良芬
 
     原本終年勞碌的紐約客,因金融海嘯導致失業增加,空閒時間變多了,但也越來越鬱卒,在尋求感情慰藉之際,卻發現有時連感情也有價,不論愛情、友情,甚至是親情,都遭逢經濟挑戰。很多失業族為找工作而留在紐約。生活最大的支出是房租,為了節省失業族多合租同住,但也為人際關係帶來考驗。
     五十三歲的茱蒂離過婚,原是保險經紀人,半年來都沒有收入,她獨居在曼哈頓公寓,為了省下三千五百美元的房租,想搬回皇後區和老母同住。怎料八十歲的老太太一口回絕,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即使是母女也要劃清界線。
     感情有價 老母拒絕收留女兒
     在電腦公司上班的亨利被降為兼職後,決定搬回長島的父母家,每天搭火車到紐約通勤。他每月付父母八百美元房租,雖然住得心安理得,卻感覺像回到高中時代,失去了隱私的自由。長島距紐約市區頗遠,亨利去派對的次數明顯減少,更遑論帶朋友到家聚會,他感到社交疏離的恐懼。
     在避險基金工作的哈娜,在曼哈頓中城租了間小套房,月租兩千四百美元,現因工作可能不保,決定搬到下城另一間小套房,約租一千八百美元。唯一的問題是,之前住處有健身房,可以和單身男士聯誼,未來的住家則沒有這項便利。
     社交疏離 少了聯誼約會寒酸
     丟了投資理專工作的麥克,原是個花花公子,但失業後,救濟金只能勉強付房租,因此社交活動均予簡化。失業的頭一個月,麥克不再送花給女人,帶女人上餐廳,也省掉前菜、沙拉或湯。第二個月連甜點也省了,只剩主菜和飲酒。最後改去低一檔的餐廳,酒錢能省則省。如此約會實在寒酸,麥克後來乾脆約在酒吧,但一個晚上喝下來也不得了。失業救濟金期滿後,生活更加拮據,他索性帶女人回家煮食小酌。有些女人體貼,會主動帶食物、紅酒來。不過,紐約的女人多很精明,很少對花花公子有慈悲心。
     租屋合住 沒有隱私省錢第一
     菲力普則更慘,先是住在一臥房的公寓,月租四千美元,被建築師事務所資遣後,趕緊搬到月租兩千三百美元的小套房。後來經濟每況愈下,只好和友人合租一臥房公寓,他睡客廳,同事睡臥房,每月僅付一千五百美元。
     很多紐約客都這樣窮則變,但居住空間的改變,卻影響了社交生活。菲力普過去常帶女方回家過夜,如今和友人合住,幾乎難有隱私,更別說帶女人回家。若提議去女方家,多遭對方冷笑,即使有時在女方家過夜,據稱因缺少「主場優勢」,也難盡興享受。
     快樂時光 周五狂歡一去不返
     仍在職場的上班族,人際互動也少了。過去外出吃午餐常呼朋引伴,下班後也找同業喝酒,動輒以公司信用卡刷帳。尤其美國人口中的「快樂時光」(happy hours),更是每周五的傳統,眾人假公濟私飲酒作樂。現因各公司預算緊縮,人人工作自危,「快樂時光」已一去不復返。

不景氣 紐約男愛搞外遇【經濟日報編譯徐淑君09.01.13
 
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紐約市的男人在做什麼?答案是:找情婦!
43歲的曼哈頓律師布雷德說:「經濟愈來愈糟,還沒看到任何起色。2009年是搞外遇的好時機。」
布雷德這麼說不是想炫耀才智,也不想激怒任何人,他其實是想說服一名女子當他的情婦。
布雷德不是唯一在不景氣時找情婦的紐約客,事實上,這是許多紐約男人在紐約市遭遇經濟衝擊時做的事。
據紐約郵報報導,外遇配對網站Ashley Madison的某個女性會員,短短六天內就收到總計544封引誘她當情婦的電子郵件。
在幾乎所有美國經濟指標都開始下滑時,這個成立六年的網站湧現大批新使用者。
宣稱婚姻幸福、信仰一夫一妻制的Ashley Madison執行長畢得曼指出,去年10月有22.1萬名新使用者登錄該網站,去年11月增至26.2萬名。男性使用者要付49.99美元購買基本服務,有100個點數就可開始和有意願的女性進行線上交談。
這些外遇男性有人覺得有時候浪漫要外包,有人只是不相信一夫一妻制,有人則是覺得性生活不美滿。
布雷德告訴他的約會對象:「婚姻就像一家公司,有預算、有員工、有商業計畫讓公司營運順利,但有時候你必須把浪漫轉包出去。」
40歲的曼哈頓房地產開發商陶德則坦白地說:「我愛當爸爸,我也不會離開我的老婆,我只是不主張一夫一妻制。」已婚、帥氣的40歲廣告企劃吉姆,則是想看看女人還喜不喜歡他、自己還有沒有行情。

另參本館<淫媒慰專家>《情婦》 《外遇的男女心理》 《愛慾》

《紐約客》雜志創刊80年 美國人隨它一同成長 

    2005年2月份是美國影響力卓著的知識分子類雜志《紐約客》創刊80周年,它早已成為美國人社會文化傳統的一部分,成為紐約乃至美國知識分子的一個象徵
   2004年在暴光美軍伊拉克虐俘事件過程中,《紐約客》的資深記者西摩?赫什又一次使《紐約客》成為焦點。這位普利策獎新聞獎得主60年代末從越南第一個發回美軍濫殺越南平民的報道,此次又通過秘密渠道搞到了美軍虐俘的大量照片,使得布什政府以及拉姆斯菲爾德等人丟盡顏面。西摩?赫什的勝利,是《紐約客》雜志80年來堅持的知識分子道義與責任的體現。
    輝煌歷史與影響
    1925年2月,哈羅德?羅斯創辦的《紐約客》推出了它的第一期雜志。也許當時包括羅斯在內的任何人都不會想到,這本雜志日後會成為紐約文化界的象徵。
    羅斯手下聚集了當時一些充滿熱情的作家和漫畫家,雜志推出了文學評論,原創小說和漫畫等欄目,並締造了《紐約客》最早的的幽默風格。1952年,他的繼任者肖恩上任,在其在職的35年內,使《紐約客》基本形成了如今的風格,並全面建立了雜志的巨大聲譽。在此期間的《紐約客》雜志除繼續偏重文學內容之外,還變成了探討嚴肅社會話題的輿論陣地。1945年,《紐約客》的專題報道《廣島》產生了轟動效應;60年代初,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鮑德溫在《紐約客》發表的小說,揭示出了黑人在充滿種族歧視的社會中的景遇,極大地促進了民權運動的覺醒;拉切爾?卡森在《紐約客》上發表的《寂靜的春天》,吹響了環保主義的號角。而對于“虐俘門” 的報道,可以說正是延續了這一介入社會生活,而不僅僅充當躲避在象牙塔裏的知識分子的積極態度。美國人,乃至美國知識分子,更為相信的,是《紐約客》上嚴肅的政治評論與報道,而不是政客。
    1975年,約翰?列奧那德在《紐約時報書評》上評論《紐約客》時寫道:“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隨這本周刊一同成長。”這也許是對于《紐約客》的最好注解。而《紐約客》上登載的卡通與原創小說也成了美國精英階層文化的標志。
    而《紐約客》的雜志本身的一舉一動似乎都成了全美國的大事。當1998年夏天當蒂娜?布朗辭去《紐約客》主編時,《紐約時報》把辭職事件放在了頭版進行重點報道,而《時代》周刊也用大篇幅來討論蒂娜?布朗和她的繼任者大衛?雷姆尼克。
   《紐約客》的影響甚至波及到中國,前幾年創刊的《書城》雜志面向知識分子,從內容乃至版式上都模倣《紐約客》的風格,甚至其中的漫畫就是照搬《紐約客》上的。
    《紐約客》名人祠
    無疑,《紐約客》之所以具有恒久吸引力,最重要的還是其絕對一流的編輯和作者隊伍。《紐約客》上面登載的原創小說乃是最大招牌之一,由于編輯接納稿件的標準非常嚴格,要想在《紐約客》上發表作品難上加難,而一旦作品被《紐約客》所採納,又成為一個作家一炮走紅的最佳途徑。而經常為《紐約客》提供作品的作家們,又被人艷羨地稱為“紐約客作家”,這其中最著名的便有塞林格,約翰?契佛,和約翰?厄普代克等,後者至今仍是《紐約客》的資深撰稿人。其他有名作家,還有安?貝蒂,蘇珊?桑塔格,約翰?奧哈拉和詹姆斯?瑟伯等人。而最有影響的,還是塞林格的作品。他的短篇故事集《九故事》中的大多數故事,都是最先在《紐約客》發表的。
    此外,在《紐約客》的編輯中,也有一些不同凡響的人物。比如E?B?懷特,他被稱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好的散文家。懷特1925年起就開始為《紐約客》寫稿,之後又當上了編輯。他的幾部兒童文學作品,如《夏洛的網》,《小老鼠斯圖亞特》等等,都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經典。
    《紐約客》還聘請了理查?阿維東等攝影大師,使得雜志從內容到圖片都成為第一流的。
    “幽默戳穿神話並解放我們”
    在《紐約客》的創刊號上,出現了一個帶高禮帽夾單片眼鏡的卡通紳士形象,他成了《紐約客》日後的象徵。
    第一任藝術總監雷?埃爾文設計了這個叫尤斯塔斯?蒂裏的人物,來自《紐約客》創刊第一年連載的一個係列卡通。埃爾文為《紐約客》奠定了一種獨特的印刷版面風格。尤為重要的是,卡通在日後成為《紐約客》的又一重要標志,其中表現出來的那種冷嘲熱諷直到今天仍是《紐約客》漫畫的特色,其風格在美國真是家喻戶曉。有人甚至評價,《紐約客》依靠自己的影響,使卡通第一次成為一種藝術。《紐約客》漫畫編輯羅伯特?曼考夫的名言也許說明了問題:“幽默戳穿神話並解放我們。”五十年代《紐約客》的漫畫作者查理?亞當斯的作品,甚至在日後被改編成了熱門電視節目《亞當斯一家》。
    在創刊80周年之際,《紐約客》還隆重推出了《紐約客漫畫全集》。這一656頁的大部頭收錄了2004幅精選出來的80年《紐約客》雜志漫畫的精選。附帶的雙張CD收錄了全部68647張《紐約客》有史以來的漫畫。
    挑戰
    1987年,自從德高望重的第二任主編肖恩被解雇後,《紐約客》進入了搖擺不定的時期。1992年10月5日蒂娜?布朗上任,開始進行大幅度的革新,雜志的廣告大增,內容更為通俗化,結果一年時間定量漲到每周80萬份。但是這一通過市場化來加大雜志影響的做法還是招來了許多非議,畢竟,《紐約客》美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陣地,老《紐約客》的光榮與傳統是不能被隨便遺忘的。
    和其他老牌文學雜志如《巴黎評論》,或者《生活》這樣的綜合性雜志一起,《紐約客》是迎合市場,還是堅持自己乃至最後走向沒落,都是嚴峻的挑戰,或者也是全世界知識分子在經濟浪潮前所要做出的抉擇。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3/02/content_2636870.htm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紐約客》(The New Yorker),1925年創刊,周刊,美國紐豪斯家族屬下的康德?納斯特出版公司主辦。綜合文藝類刊物,內容涉及政治觀察、人物介紹、社會動態、電影、音樂戲劇、書評、小說、幽默散文、藝術、詩歌等方面。該刊是榮獲美國國家期刊獎獎項最多的期刊,共獲得34個獎項。調精品意識,注重刊物質量,編輯方針嚴肅認真。
  《紐約客》原爲周刊,後改爲每年42期周刊加5個雙周刊。《紐約客》現由康得納斯出版公司出版。
  主要特色
  近80年來,《紐約客》上的文章是以風趣、成熟見長的。它的辦刊宗旨也是所有美國雜志裏最家喻戶曉的。從創刊伊始,《紐約客》就特意表明,該雜志面向那些能夠欣賞其幽默和深入報道的讀者。它將紐約市作爲雜志的中心,使得這個城市的網絡,這個城市對戲劇、電影、博物館的寵愛都成爲一種具有吸引人的商品。
  《紐約客》已經發展成爲紐約社會的一個必要部分。想進入大都會社會圈子,你就必須讀一讀《紐約客》。《紐約客》中的故事和評論爲人們的聊天設定綱要。《紐約客》寫什麽,人們談論什麽。由于電影和戲劇是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紐約客》使之成爲雜志的重要部分。《紐約客》的藝術評論很出名,名聲從紐約傳播到美國其他城市。爲《紐約客》寫電影評論的作家本人就是名人。
  《紐約客》不是完全的新聞雜志,然而它對美國和國際政治、社會重大事件的深度報道是其特色之一。雜志保持多年的欄目“城中話題”(The Talk of the Town)專門發表描繪紐約日常生活事件的短文章,文筆簡練幽默。每期雜志都會點綴有《紐約客》獨特風格的單格漫畫,讓人忍俊不禁。盡管《紐約客》上不少的內容是關于紐約當地文化生活的評論和報道,但由于其高質量的寫作隊伍和嚴謹的編輯作風,《紐約客》在紐約以外也擁有衆多的讀者。
  《紐約客》由哈羅德?羅斯(Harold Ross)和他的妻子簡?格蘭特(Jane Grant)創辦,首期雜志發行于1925年2月17日。羅斯最初的目的是想辦一份有深度的幽默刊物,以區別于當時已有的幽默雜志的庸俗格調。羅斯一直主持雜志的編輯工作,直到1951年他去世之前。自創辦起,《紐約客》就一直以其獨特的大都會文化的成熟風格而自豪。
  創刊以後,《紐約客》一方面保持了輕松幽默的主題風格,另一方面它也很快成爲嚴肅新聞報道和文學創作的一處顯要出版窗口。二戰剛剛結束後,《紐約客》曾用一整期的篇幅發表John Hersey對廣島的報道。隨後的年代中,雜志發表了許多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包括Ann Beattie、Alice Munro、村上春樹、納波科夫、菲利普?羅斯、賽林格、約翰?阿普戴克(John Updike)等。雜志創辦早期,通常每期刊物會發表兩到三篇短篇小說,近年來減少到每期一篇。所發表小說的主題和風格多樣,來源除了英語創作,還包括翻譯作品。由于雜志嚴格的審稿標准,能夠在《紐約客》上發表作品可能使作者一炮走紅。那些經常在紐約客發表作品的作家,被稱爲是“紐約客作家”。
  羅斯去世後,威廉?肖恩接任主編,並一直任職達36年(1951-1987年)。在此期間,《紐約客》基本形成了現在的風格。此後,羅伯特?哥特列波(Robert Gottlieb) (1987-1992年) 和蒂娜?布朗(1992-1998年)先後擔任主編。與肖恩低調的作風不同,布朗在任期間對紐約客進行了很多大膽的改革,也因此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她將雜志從黑白改爲彩色,開始在版面上使用攝影作品,並采用更現代的版面設計,內容上也增加了對時事和熱門話題的報道。 這些改革使得雜志更加通俗化,帶來了更高的廣告收入,並使得訂數大量增長。但是這些市場化的做法也招致了很多批評,認爲這些改革破壞了《紐約客》的傳統。《紐約客》現任主編是大衛?瑞姆尼克(David Remnick), 于1998年接替布朗的職位。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九十年代末以來《紐約客》也開始采用這些新的媒體。部分的雜志內容可以在《紐約客》雜志的網站http://www.newyorker.com上免費獲得。同樣,網站http://www.cartoonbank.com上,可以買到曆年來紐約客雜志上發表的漫畫的複制品。2006年,《紐約客》出版了一套九張DVD的雜志全集,收錄了創刊以來80年,超過4000期雜志的所有內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966299.html?tp=0_11

紐約的中國白領 有自己版本的《欲望城市》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絡版專稿 袁莉/ 《欲望城市》中文直譯是《性與城市》(Sex and the City),講的是紐約四位單身女性糾纏不清的感情瓜葛。這部電視劇從1998年到2004年在HBO有線頻道播放,非常受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的歡迎。
最近《欲望城市》電影上映,這部劇自然又成了熱門話題。對我們這些生活在紐約的中國白領來說,劇中描述的職業生活、感情生活和日常生活究竟離現實有多遠?紐約真的就意味著高級餐廳,雞尾酒,穿著漂亮時裝的女人,混亂的男女關系和永遠單身的自由嗎?
這篇專欄采用第一人稱是因為每個人心中有自己版本的《欲望城市》,也有自己的紐約生活。談話內容經過編輯提煉。
  80後女生,任職投資銀行
我是在美國上大四時才第一次看《欲望城市》。以前也聽說過,但我認為它不健康,名字就有點怪,中國人絕不會用“性”做片名,所以才會翻成《欲望城市》。
但我到紐約工作後,覺得這部劇對這個城市的描述非常真實。在這裏會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但流動性很高,總是不長久。
我平時非常忙,社交圈也不大。交過幾個男朋友,有幾個和我吹掉是因為我工作時間太長。在事業上,我和劇裏的律師Miranda有點象。
男女關系上我絕對不會象劇中的四個女人那麽誇張,那在中國是絕對不會被接受的。我也不喜歡買很貴的東西,並不是花不起那個錢,而是因為那不是我的生活習慣。
我想27歲時結婚。在中國30多歲不結婚是很丟臉的。大家會認為你有毛病。如果我30多歲還沒結婚,打死我都不會回中國。
  介于70與80男生,任職投資銀行
對我來說,紐約更象《老友記》(Friends)裏的紐約。那個劇裏的人比較窮,但精神生活很豐富。我這裏的朋友圈更有那種味道,我們常在一起吃飯、旅行、打撲克。
《欲望城市》其實是個典型的白人世界裏的故事。作為不在這裏長大的亞裔男性,我覺得很難過那種生活:交主流社會的女友,下班後去很好的社交場所。論經濟實力,我們大多數朋友其實也可以那樣生活,但這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花了很大力氣來到這裏,為了保住工作,在這裏立足,沒有時間和精力做那些事。
而且看一下我周圍的美國同事,他們的生活方式其實很保守。我來美國後感觸很深的一點是,這個國家其實很有清教徒氣質,大家工作非常努力,又重視家庭生活。即便給我自由過劇中一些男人的生活,我也不見得會作出那個選擇。
  70後女生,任職媒體公關業
我喜歡劇裏的生活方式。她們都穿很漂亮的時裝,到很好的餐館吃飯,住很好的房子。我現在知道她們在這裏屬于有錢人。而且劇中人的工作狀況杜撰成分很大,不完全反映這個城市。這裏的工作壓力其實很大。
我來紐約之前不理解為什麽她們那麽聰明漂亮還是嫁不出去,當時以為是她們自己不想安定下來,太挑剔。現在我明白,她們自己就是完整的人,不需要為男人作出妥協。我覺得中國男人會很害怕這種女人。
我喜歡她們能恨、能愛、灑脫的生活方式,不在乎周圍人怎麽看。但這在中國可能不太現實。我們害怕和周圍的人不一樣。我現在還是在兩種文化之間掙紮。
  80後男生任職投資銀行
我在本科時就看了《欲望城市》,主要是為了學英語,也順便看一下美國社會是怎麽回事。我當時就不敢相信那種生活方式真地存在。
我來紐約讀研究生後發現這裏的生活其實很無聊,也不認識這樣的人。但上班後,我聽說了華爾街上的一些傳奇故事,很多人一年掙幾百、幾千萬,過這種生活也不是不可能。
我覺得這個劇沒有講這些人是怎樣成功的,她們在我這個年紀可能付出過很大努力。來這個城市,你要先生存、先立足,感情這個東西可以先放放。
  80後女生任職媒體公關業
我在來美國之前,對紐約是有憧憬的。但來了以後,從沒在大街上看見有人穿得象《欲望城市》裏那樣。當然紐約還是很時尚,有很多成功、有風格的女性。
我覺得劇中很少描述紐約辛苦的一面。我現在每天都很忙,但我不介意。我出來就是來學習、奮鬥的,不是來享受的。
我很喜歡每集對男女關系提出的問題。我想全世界都一樣,當女人太有想法又成功時就很難找到男人。但在美國單身的壓力不會很大,因為這裏單身和離婚都很普遍。在國內可能就很難了。我們中國人習慣到什麽年紀做什麽事。
  70後男生任職商業銀行
我在國內住酒店時看過這部劇,覺得很有意思。後來看多了覺得重複的成分很多。現在我女朋友還常強迫我看,她把這部劇當宗教來信仰。
來之前我以為紐約人的生活很亂,來之後完全不是那樣。片子裏的人幾乎不工作,這和紐約的實際生活相差太遠。這裏有些人是掙很多錢,但他們也掙得很辛苦。
  我自己,70後,專欄作家
坦白地說,這部劇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很多人認為它是講男女關系的,我覺得它其實更多是講女性的獨立,女性之間的友誼和紐約這個城市。我很欣賞劇裏四位女人的獨立精神。從她們身上我學到了,我其實可以主要為自己活,而不是為別人活,因為這是我的生活。
紐約沒有讓我失望,因為在這裏我可以誠實、幵心地做我自己。在紐約的五年裏,我經常工作得很辛苦,也有過不少不眠之夜。但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交了一些知心的好朋友,找到了一份喜愛的工作,而且一般情況下都心情良好。
我買不起劇中人鍾愛的六七百美元一雙的Manolo Blahniks,但我象很多紐約女人一樣有很多雙鞋--對我在布魯克林的小公寓來說實在太多了。今年年初《紐約》雜志列出紐約十佳早午餐(brunch)餐廳時,我發現自己經常光顧其中的四家。我絲毫感覺不到要象同齡女人一樣結婚、生子的壓力。而且還沒有人說我古怪--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最重要的是,我從不覺得需要為自己的美好生活感到不安。
和上面一些人的看法不同,我認為,《欲望城市》裏對職場的描述雖然不多(多了還能好看嗎?),但點到時都很精辟。經營畫廊的Charlotte結婚後辭職,婚姻失敗後再想找一份工作都很難,衹能到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做義工。女主角Carrie為了隨藝術家男友到巴黎生活放棄了多年的專欄,結果無比失落。沒有事業的支撐,再美麗浪漫的城市都會失去色彩。
http://lateline.muzi.net/news/ll/fanti/1511307.shtml?cc=45978

何必對"欲望城市"這麽敏感
 
  在2008年5月10日重慶的“德中同行”活動上,受邀在文藝亭展示新片《迷果》片花並接受媒體采訪的重慶籍導演張一白(曾執導《將愛情進行到底》《好奇害死貓》等片),因多次說重慶是一座“欲望城市”,處處顯露出生活的欲望,結果引起現場很多重慶人的不滿,指其不該給重慶貼這樣的標簽。
  張一白說重慶是一座“欲望城市”,重慶人很生氣。正如一位重慶人在大街上走,忽然有人喊他“瓜娃子”一樣。但是我相信張導演其實並沒有惡意,也並非想貶低重慶。張導演這裏所表達的“欲望”更像是展現重慶的一種城市狀態,一種城市的文化。碼頭、火鍋、棒棒加上解放碑的美女,足以讓人産生聯想。張導演用了“欲望”這樣一個很敏感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可有人比他對“欲望”這個詞兒更敏感,他們把“欲望”想歪了。其實“欲望城市”這個詞並非是張一白導演的發明。早在2005年,新周刊的《第N城》裏就提到過重慶是一座相當有欲望的城市。
  “欲望”真的那麽可怕嗎?欲望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情欲,意味著曖昧,意味著庸俗。它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到達某種目的的要求”,所以我們還可以有吃的欲望、玩的欲望、求知的欲望、掙錢的欲望等等。“欲望”並非是一個貶義詞,只是一個中性詞而已。也許很多人是把“欲望”同被異化的詞彙“小姐”一樣等同起來,似乎一談起“欲望”就認爲是在說不好的東西,唯恐避之而不及。說重慶是“欲望城市”就是在醜化重慶,是在給重慶潑髒水,其實大可不必。如果真的非要較真,那《瘋狂的石頭》那樣的影片就不該上映,因爲裏邊有反映重慶棚戶區的鏡頭。
  一個人會沒有欲望嗎?不會。一個城市怎麽會沒有欲望呢?城市都有發展的欲望,都想成爲現代化的大都市,都想成爲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城市的欲望實際上也是每個市民的欲望,所以對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張一白說重慶是“欲望城市”實際上一方面是說重慶的傳統文化令人神往,能給人想象的空間。對于這樣一座能讓人永遠垂涎的“麻辣燙”,誰敢說沒有欲望;另一方面也是說重慶的發展不可限量,重慶的城市風格和大衆性格,永遠洋溢著生機勃勃的張力。重慶的將來會怎樣,誰也不知道,因爲對于這樣一個年輕的城市,我們根本無法去預測他的未來。《新周刊》曾認爲中國未來的封底就是重慶,相信沒有人不會對這樣的城市充滿欲望。
  欲望城市實際上也是希望城市,但前提是不要把“欲望”這個詞兒往歪裏想。
http://pinglun.eastday.com/p/20080512/u1a3583428.html

《紐約客》─異鄉人的綺麗與哀愁文2008/02/11蘇芳儀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氛圍和故事,即使是城市裡的異鄉人,不知不覺也會染上城市的色彩。紙醉金迷的金色,是紐約的顏色;在傳統中摸索新方向,是迷惘的紅色臺北;藍色的上海,擺脫沈重的過去,邁向繁榮與藍天;遊走於各城市間的人們,融合各顏色於一身,是彩色,也是黑的。   
白先勇是個擅長描寫「城市人」的作家,從《臺北人》到《紐約客》,他將數個小人物不起眼的故事寫得深刻動人。閱讀白先勇的書,像是在歷史軌跡裡環遊世界,裡面每個活在現代的人,卻都深受過去的影響,也許是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或只是個人刻苦銘心的過去,但他們都有個共通點─同為異鄉的旅人。這些故事之所以深刻,也是因為在異鄉的環境氛圍之下,遠離已久的過去無法割捨,卻隨著鄉愁一點一滴的醞釀發酵。
  今昔對比 數不勝數的異鄉哀愁   
白先勇過去經常將筆下人物所面對的生命課題,分割成過去與今日兩塊,以今昔之比來表現強烈的衝突;而今年暑假發行的《紐約客》一書,也繼承以往的風格。雖然將場景從以往的中華文化圈拉到遙遠的紐約,但裡面的人物依舊和臺北、上海以及中國有割捨不斷的牽連。
《謫仙記》與《謫仙怨》描寫兩位女主角,看似習慣長年旅居的生活,李彤在紐約卻活得像上海的天之驕女,鳳儀雖安於風塵女郎的生活,卻像貶謫凡間的仙女,只靠過往的傲氣撐著尊嚴與生活,紐約的繁榮輪不到她們,最終只能選擇沈淪在紐約的繁華,或是一了生命。白先勇筆下,女人經常被塑造成超脫世俗的形象,在《臺北人》裡,有個永遠也不會老的美女尹雪豔;在《紐約客》裡,更有四個代表「四強」的上海美人千金,但即使美的脫俗,女人卻總是紅顏薄命,從臺北到紐約都是。
《夜曲》與《骨灰》則是另一種今昔之比的哀傷,白先勇運用擅長的手法,將歷史融入人物中,營造出更深廣的時空感。在《夜曲》裡,文革的出現,打破主角吳振鐸和呂芳在紐約留學、如夢般的日子,將兩人分隔兩地;在《骨灰》的故事中,文革則像是一面魔鏡,鏡面反射出大伯抗日的英勇,鏡裡卻是老人被政治鬥爭阻撓無法回國、在異鄉衰老的悲哀,文革中國與紐約,形成封建落後與開放進步的對比,也意味著中國文化的弱勢。
白先勇書中,一向免不了出現同志議題,於是有了《Danny Boy》和《Tea For Two》兩個故事。文章名稱從開頭充滿中國風味的《謫仙記》,到以英文為名,可以看出故事與紐約愈來愈深的牽扯,不像前面的故事,紐約生活是用以表現淪為次等公民的悲哀,或是對照過往生活的美好。在這兩則故事裡,主角皆以紐約生活為重心,雖然在這個城市碰到人生最衝突的轉折點,卻在這裡擁有過美麗的愛情、渡過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對他們而言,過去也許不堪、也許惆悵,但紐約卻是張開雙手擁抱他們的避風港。
  紐約的旅人 無可自拔沈醉其中
對故事裡的小人物來說,有上千百種理由來到這理,但無論來自何方,一旦到此,白先勇都給予《紐約客》的稱號,雖然這描述看似武斷,但卻有其理由,因為他們無法割捨來自祖國的情感,也無法抵擋這座城市散發的迷人魅力,而忘了過去。其實一旦來到紐約,人們往往不自覺的沈淪在這金色的氛圍裡,就像《謫仙記》裡的慧芬,當初帶著中國千金的氣勢到來,最後卻為紐約的氛圍吸收,甚至離不開這裡。
到底紐約有什麼魅力讓人著迷?是紐約的風景還是紐約的人們,這彷彿給不出一個正確的答案。在許多旅人的眼裡,這是一座即使只去過短短一次,也成為此生最愛的城市;即使只待過一兩天,也想稱自己為紐約客的地方。以紐約為背景的影集《慾望城市》裡面,女主角凱莉與友人討論到她是如何忍受紐約的空氣與噪音,她說:「如果我有一個真愛,那就是紐約。」紐約的繁華固然讓人嚮往,他的沈淪墮落也是惡名昭彰。但許許多多像白先勇筆下的異鄉人們,依舊巴望自己可以冠上「紐約客」的稱號,彷彿是一種趨炎附勢的迷戀,人人都渴望沾上這燦爛耀眼的金粉。
在《紐約客》裡,白先勇不單只是描繪紐約眾人皆嚮往的美麗,他也點出了紐約的黑暗面:「被愛滋籠罩」的城市。愛滋陰影出現近一半的故事中,無可否認紐約是世界的大熔爐,世界上最極端的人物都出現在這裡,卻也安然無事的相處,但過多的異鄉客,為了終結身處大城市中的孤寂感,在尋找愛情的途中,不得不踏入愛滋設下的陷阱,而白先勇也以帶有同情心的筆法,溫柔的檢視這個城市的傷痛。對開放心胸、包容一切的紐約人來說,愛滋成為他們心底最深沈、最不可告人的恐懼,也許,總被視為高傲的紐約客,只是以這種方式來保護自己,逃避自己身處在既迷人又危險的環境中的事實。
白先勇將紐約剖開,道出這城市心底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但最終城市的精神還是要回歸到人的身上,這些異鄉人在經歷遷移的過程中,用不同城市的色彩畫出自己的故事,有人像《謫仙記》裡的李彤,選擇以黑色結束生命旅途中的迷惘;有人則如《Tea For Two》裡的羅,在經歷大風大浪之後,重回原點,繼續譜寫未完的彩虹。紐約客到底是不是「客」?一切都由生活在城市裡的旅遊自己選擇。
http://castnet.nctu.edu.tw/view.htm?ar_pk=232

另參本館 《孽子》 《花橋荣記》 《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玉卿嫂》

肥皂劇  

  肥皂劇(英語:soap opera)是從英語傳至中文的外來詞彙,通常指一出連續很長時間的、虛構的電視劇節目,每周安排爲多集連續播出,因此又稱系列電視連續劇(但“連續劇”一詞可以泛指一切劇情連續的電視節目)。
  源于西方,現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婦女一邊做家務,一邊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羅裏囉嗦講述家長裏短的長篇連續劇。它作爲西方社會大衆文化的重要內容,早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因最初常在播放過程中插播肥皂等生活用品廣告,故稱“肥皂劇”。在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每周都會有固定的播出時間給幾部持續幾年甚至數十年的肥皂劇(《老友記》(friends), (《欲望城市》(sex&city)), (《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等等, 欣賞的觀衆層次也由最先的家庭主婦擴充到 “雅皮士”(西方城市職業階層中的年輕人士) 階層。
  對比中國社會的電視劇文化,西方肥皂劇有其獨特的界定與自身特點。廣義上看,英美等國家都將所有劇種分爲三大類, soap opera (肥皂劇),sitcom (情境喜劇),和 drama (電視劇)。國內許多人認爲國內風靡一時的《我愛我家》、《編輯部的故事》都可以拉入肥皂劇的範疇, 但按照西方電視劇分類, 嚴格上講他們還是僅僅被定義爲情境喜劇 (sitcom), 因爲兩部戲各集之間的故事關聯不緊,往往可以獨立成章, 而且最後一集都被安排了完美結局.而西方肥皂劇的特點則是偏向連續劇 (serial),通常各集之間的故事都有關聯,而且很會“拖戲”,有時候幾個星期不看,劇情居然還接得上.幾乎所有的肥皂劇都沒有傳統意義上的結局或者叫做 “開放式結局(open ending)”, 即使有也是一種不穩定狀態下的暫時平衡, 往往一對矛盾的解決意味著新矛盾的開端。 即使像《欲望城市》這樣有著明顯的 “完結篇”,制片方也會有意地留有 “活口”:比格對凱莉表白時的用語是“我要的就是你”,而不是求婚時最常用的“嫁給我好嗎”,這樣比格和凱莉的關系就可以瞬息萬變。如果到時候拍續集,無論人物關系發生怎樣的變化, 劇情立即就可以自圓其說。
  肥皂劇在西方社會被學術界和輿論曾一度被認爲是低級的電視節目,是社會層次和文化層次不高的觀衆群體的一種簡易消遣形式。甚至在英國有社會學學者指出, 肥皂劇有明顯的助長人類不良習慣的傾向。表面上看,與新聞和紀錄片相比,肥皂劇確實缺少具有時效性和重要性的信息量,它包含的與社會技術進步和文化進步有關的東西也不多,不像紀錄片那樣博大精深也不像新聞評論節目那樣針砭時弊。除此之外,肥皂劇從電視節目制作手段和節目質量的角度衡量似乎也是難稱精品,大部分肥皂劇的演員是節目播出之後才有了名氣.。攝制技術上幾乎沒有其它的特別之處:缺少大幅移動鏡頭(衡量高質量商業節目的標准),沒有費時費事的場面調度與安排。有些早期的肥皂劇,從現在攝制和表演水平的眼光看,甚至是質量低劣的。如英國早期的肥皂劇《十字路口》(crossroad)。
  然而, 仔細品味許多學術爭論之後會發現 “肥皂劇助長不好的傾向” 這個主張還是停留在直覺的層次,很少有學理上的證據。批評者指責通俗文化的品質低劣,制片人都是商業化的俗人,受衆則是沒有審美標准、在文化上受壓抑的一群人,並諷刺這些守在電視前觀看肥皂劇的人爲“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事實上,如果品味文化的美學標准及其評論內容根深到只能由少數人所享有, 那這種審美標准和價值取向也無非是 “曲高和寡”, 難以達到電視在消費時代的社會功能要求。
  其實,肥皂劇的社會影響是遠遠超乎人們想象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反映石油富豪家族內部矛盾的王朝肥皂劇《豪門恩怨》(Dallas)在各洲市上映時就達到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果。高潮戲暗殺小傑(JR Ewing)的凶手揭曉一集播出前,全美社會都爲「誰殺了小傑」而議論紛紛;節目播出之後,達拉斯警方居然還在通訊聯系中,還煞有介事地呼叫各分局圍捕真凶,這在美國一時被傳爲趣談。
  (二)
  時過境遷, 經過數十年發展的肥皂劇早已被時代賦予了新的精神與意義, 今年3月底,在英美兩國熱播了長達6年之久的HBO電視臺連續劇《欲望城市》(Sex &The City),終于在播出了完結篇,爲這部載入史冊的肥皂劇壯舉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據美國媒體披露,當《欲望城市》最後一集播出時,全美國共有1060萬觀衆坐在電視機前捧場,創下了美國電視史上第二高收視紀錄(名列第一的則是NBC電視臺的遊戲節目《誰將成爲百萬富翁》)。近日,CNN的拉裏?金訪談節目對莎拉進行了一小時的專訪。在節目錄制過程中,明豔動人的莎拉吸引了拉裏的全部注意力。一個電視演員能得到拉裏(著名節目主持人)如此“禮遇”,在CNN曆史上堪稱罕見,這足以說明《欲望城市》在美國觀衆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許多紐約和倫敦的頂級名牌商店,更是打著頭牌主角“凱莉”的旗號,賣掉了許多價格昂貴的時尚品。劇中的四個性感女主角著裝各有風格,片中的所有造型都出自紐約頂級造型師和服裝師之手。她們的穿著形象同時代表了都市女性的四種主要分類:凱莉是時尚,夏綠蒂是淑雅,米蘭達是職業,莎曼沙是成熟。對于許多女性觀衆而言,喜歡《欲望城市》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可以從凱莉的裝扮上知道“最近曼哈頓在流行什麽”。
  一部以都市成熟女性感情生活爲題材的電視劇,能連續六年大紅大紫,並能捧得一大堆金球獎和艾美獎,在美國電視史上還並不多見。根據尼爾森收視調查公司的統計,《欲望城市》最後一季的平均收視率,幾乎能和1998年剛剛出爐時持平,它是HBO電視臺過去幾十年來最叫座的連續劇。該劇和NBC電視臺的電視連續劇《老友記》(播出長達十年)堪稱美國電視的“常青樹”,而最近這兩個劇集同時落幕,也引發了美國女性“今後晚上幹什麽”的感慨。因爲在美國,男人永遠都會有沒完沒了的棒球、橄欖球或籃球賽可看,而女性的主要娛樂就是看肥皂劇。自打1998年6月,《欲望城市》首度與觀衆見面,由于劇中女性敢于“大膽討論關于男性的一切以及她們對于男性的渴望”,而立即在美國成爲一種人人關注的文化現象。
  無論是20年前還是20年後, 肥皂劇的主要觀衆都是女性群體, 特別在發達國家。英國泰晤士報的一項統計顯示, 對比這兩部間隔20年之久的《豪門恩怨》與《欲望城市》,超過百分之七十的收看者均爲女性。有趣的是,即使一些肥皂劇目擁有少數的男性觀衆, 這些男性關注的焦點似乎也背離肥皂劇的中心劇情, 他們更多關注的是《豪門恩怨》中的”商戰”,富豪家庭的男性權利和富足生活方式, 《欲望城市》裏露骨的 “色情”對白和少量的三級鏡頭。而這些關注往往背離了肥皂劇的真正主題和社會意義。
  當代社會中, 肥皂劇在女性群體中的高收視率爲女權主義詮釋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社會基礎。 美國女權主義強調政治, 現實主義和經驗主義, 因此聚焦婦女個人經驗的肥皂劇便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素材,以供女權主義觀點來分析與評價。這也成爲女權主義者用來喚醒並 “提高女性危機意識”, 攻擊男性至上主義和父權主義和最有力武器。部分主流學術思想似乎總是歪曲肥皂劇的真實意識, 他們簡單的把肥皂劇看成是男性至上主義和家長作風的簡單體現,他們認爲觀衆僅僅是情節與情感的被動接受者, 而忽略了婦女觀衆作爲受衆主體與電視節目的主動理解與互動。
  “提高意識”就是提高人的認識(awareness),看清先前很少注意或完全忽視的男性統治的事實,把先前只在無意識層次所知覺和理解的東西推進意識層裏。 “提高意識”被女權主義者視爲女權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關鍵作用是使婦女將個人經驗與政治含義聯系起來。無論是作品中的女性是 “抗爭” (《欲望城市》)還是 “妥協” (《豪門恩怨》), 只要其包含女性的人文關懷, 都是可以起到 “提高意識”的社會功效。
  《豪門恩怨》中的三位女主角每人都說過一句經典的臺詞:艾裏: “無論失去多少, 家庭必須保持完整”。 蘇.艾裏:“如果你的婚姻破裂了, 你要麽試著接受其他男人要麽就憤世嫉俗”。帕瑪拉: “如果失去了孩子,那麽你就不可能快樂” 。這三句看似再簡單不過的臺詞, 正好代表了80年代王朝肥皂劇中傳統女性的核心意識形態____ “被動的, 完全的服從男權主義與家長制度”。 這就是爲什麽部分西方學者誤認爲《豪門恩怨》將婦女思想引向了低層次, 在他們認爲, 女權主義作品應該是充溢著抗爭與實際行動。
  縱觀兩劇,無論是20年前《豪門恩怨》的逆來順受還是今天的《欲望城市》的放蕩不羈, 它們對私人領域的有效拆解都是原始女權主義的姿態。肥皂劇最本質的特征是公開曝光隱私,如果我們將家庭和私人領域當作女性壓抑自我世界的首要場所,那麽肥皂劇角色生存的背景所具有的公開、公有特質,恰好滿足了女性群體對這一壓抑的宣泄與緩解。肥皂劇熱衷于交談,並以交談作爲肥皂劇情節行進的主要手段。在角色的交談中, 隱私無可立足,沒有“私人”領域, 各個獨立個體之間的私人屏障常常被沖破。對私人體驗和情感進行公開曝光便是肥皂劇的規則動力。在肥皂劇的敘事中,習慣抹殺單個角色的隱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種瑣碎的隱秘信息,這種披露可以通過表演直接表現,也可以通過人物之間對話間接體現:情人身份的確認、深藏的感情和見解的本質、過去經驗或未來計劃的真相等等。《欲望城市》中, 四名女主角以朋友的關系,會在公共場所相互公開所有隱私,甚至是性愛的細節,正是新時期肥皂劇公開個人隱私特點的最有力體現。
  事實上, 《豪門恩怨》中的婦女形象,雖然被賦予了 “傳統” “逆來順受”、 “反對解放”等符號, 但婦女觀衆還是不應該被視爲被動接受的犧牲品。即使是文化層次不高的觀衆,對電視節目的理解也是主動的、分析的、比較的和有選擇的,而不是完全地被動接受。這就是爲什麽“警匪片”會被主流社會理解成正義戰勝邪惡,而不會是展示罪犯的悲劇。 “婦女觀看肥皂劇,是爲了逃離無聊空虛和現實”的觀點,歪曲了肥皂劇對于婦女社會群體的意義。
  (三)
  從電視節目界定的角度上去看, 肥皂劇無非是娛樂節目的一種。媒體消費主義觀點認爲, 女性觀衆喜愛類似《豪門恩怨》和《欲望城市》一類的肥皂劇目,就是爲了獲取愉悅。然而“愉悅”的意義又是很難定義的,特別是在將本已很複雜的觀衆理解爲女權主義的觀點。愉悅可以來源于婦女觀衆對劇中人物日常生活細節的認同。如《欲望城市》中熟悉的紐約曼哈頓街景, 無數的購物與聚會, 酒店與咖啡。愉悅也可以來源于女性觀衆對劇中角色情感經曆與生活經驗的理解。當代社會離婚率的逐年上升和單身女性群體階層的形成,都爲這一理解提供了很好的受衆基礎。面對《豪門恩怨》中女性的悲慘遭遇和《欲望城市》中的放蕩不羈, 越來越多的都市女性已經可以把 “愉悅”建立在與劇中人物類似的遭遇上了。愉悅更可以建立在觀後的群體話題中。
  社會學調查顯示, 婦女習慣把自己的痛苦與苦難視爲個人的不幸,但若在同伴中互敘苦楚與淒涼,這些痛苦與苦難就可能落入一種模式,雖有不同卻折射出婦女生活的共同特征。這樣,婦女就會認識到個人的不幸絕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了,而可能是社會問題,因而也是政治問題。因此,“提高意識”實爲女權主義者將批評直接挂鈎于政治的表現。其實, 欣賞肥皂劇的女性很大一部分還是家庭婦女或者中年婦女, 對于這些人來說, 欣賞《豪門恩怨》與《欲望城市》的愉悅在于,目睹劇情中高層次社會群體的情感與矛度糾葛,了解中産階級的禮儀限制與情欲放縱。正如一位美國普通中年婦女說的那樣:“幸好我們不是那樣的家庭,我可是不會像她們那樣”。
  在過去的六年裏,《欲望城市》的播出給西方世界帶來了無數的女性人文關懷。且不提其自身作爲娛樂節目爲億萬女性觀衆帶來的飯後消遣,單是劇中女主角對性和愛的不同理解和親身實踐,也讓許多同齡女性大開眼界。如果用一句話來表現《欲望城市》的整體內容,那便是: “四個活色生香的曼哈頓白領女人,在都市物質生活的狂流中毫不掩飾的攫取自我”。《欲望城市》喚醒了無數都市女性如漲潮般洶湧、如退潮般湮沒的欲望, 它單刀直入,光鮮時髦,生猛無比。從傳統的觀點看,這四個女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壞女人”,絕對的“物質女孩”,工作上追逐名利, 包裏塞滿避孕套,換男友如同換床單般家常便飯,心無旁騖的享受著肉體和心靈的單身自由。
  然而在物欲橫流的表皮下面,四個女人的感情卻是纖細脆弱的:Carrie的深愛Mr.Big;Charlotte追求美好婚姻的願望;Miranda對相貌和忠誠的疑慮,即使是最淫蕩的沙沙,她在面對自己日益松弛的皮膚時,卻悄然淚下。極度的物欲享受對應著內心的失落和挫敗,這也許就是《欲望城市》對女權主義的辨證詮釋。對于這個時代的大多女性而言,絕對開放的物質生活與肉體享樂並不能被認同,四個劇中人有浪蕩的形骸和常人無法想象的享樂生活,內心卻極容易受到傷害。這種狀態既滿足了女性觀衆仰視的窺看欲望,又恰到好處的提高了普通女性的心理防範與約束意識。一方面,女性們需要看到生活中出現不了的虛構元素,是爲幻想;另一方面,女性則需要看到虛構人物擁有和自己同樣的弱點,是爲心理平衡。
  《欲望城市》的主要情節均是圍繞人物的男女關系變化上拓展的, 這反映在女權主義上的深層意義則是男女在擇偶心態方面發生著的巨變。五光十色的曼哈頓,代表著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集聚地, 這意味著包括戀愛在內的一切事務都有 “市場”和 “供求關系”。市場經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生機,但同時也給女性的生存空間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社會的競爭和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通過婚姻來緩解生存壓力,所以女孩擇偶的年齡越來越低已成爲一種趨勢; 而把婚姻更看成是一種責任的男士則會把精力更多放在創業上,結婚的年齡越拖越晚,甚至不婚。這樣的矛盾,在 “欲望城市”一類的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大都市,早已屢見不鮮,甚至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即使是一些已經事業有成的男士,他們對婚姻的態度也是不緊不慢,因爲他們有年齡的優勢(如凱莉後來的伴侶----一位事業有成的俄羅斯畫家)。
  隨著社會的變化,以前只有通過家庭才能得到的一切,現在即使不通過婚姻也能得到。 一方著急,一方不急,就這樣,長期以來形成的男追女的戀愛定律已被徹底打破,女性在戀愛中的地位也自然隨之變化。男士主動, 男士買單的定律也已被打破。《欲望城市》中的男性擇偶取向已經更偏向于成熟理智,善解人意的女孩。這從另一個側面告誡所有矜持的女性, 即便遇上了能令自己心動的男士,也會因爲被動的心態而使幸福在不經意間悄悄從手中滑走。
  《欲望城市》讓我們看到了當代都市單身女人的生活,她們什麽都做,但從不絕望。其實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曼哈頓的這些社會名流不過是在追逐一種理想的兩性關系。如果這種兩性關系可以由傳統的男性掌控變成女性掌控, 那麽女權主義便落地生根了。談及女權主義意識中的兩性關系處理, 不能不提及《欲望城市》中的米蘭達-----一個事業成功而又“缺少母愛”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她和男友史蒂夫分手後卻發現自己懷孕了,沒有母愛的她決定獨自生下這個孩子。史蒂夫知道她的決定後,向她求婚,卻遭到毅然拒絕,米蘭達知道他們之間現在已經沒有愛情,她只是平靜的和史蒂夫分配著照顧孩子的時間。一個女人,敢于一個人面對所有的難題,而不需要男人的施舍, 這裏面所需要的勇氣和膽識不言而喻。的確,今天的女性似乎太需要一種能夠 “獨立地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的能力, 可以說是《欲望城市》給陷于情感漩渦中的女性點燃了一盞明燈。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欲望城市》的結局都充滿了女權主義的理想色彩。女性問題專欄作家凱莉最終決定抛棄俄羅斯畫家而與老情人比格舊情複燃;從乳癌病魔中康複的豪放女薩曼莎得到了男模特的真愛;夏洛特終于從中國領養了一個她夢寐以求的女孩;而米蘭達則從瑣碎的家庭生活中體會到自己新的價值。對比昔日的《豪門恩怨》, 《欲望城市》則更爲直接,更爲具體地表現了女權思想抗爭命運,爭取獨立的女性人文關懷. 它用更爲直接有效的方式表現了 “提高女權意識”的觀點, 用理想的結局告誡婦女們 “勇敢做出自己的選擇”。對比國內電視劇的情節,大部分的劇作中人物關系的處理很多都嚴重傾向于男權, 無論是武俠帝王,還是刑警精英, 多數制造矛盾的三角戀情和戲劇化矛盾沖突總是令女性角色處于被挑選和被選擇的劣勢地位。
  如果按照嚴格的定義, 肥皂劇在國內的電視媒體市場似乎還是個空缺. 盡管國內許多情景劇的姿態和形式都酷似肥皂劇, 但是多數都因爲沒有像西方肥皂劇那樣富裕女權主義的深刻意義而失去了大批的女性觀衆,當然這與東西方文化和欣賞水平的差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裏我們不去討論肥皂劇中飽含女權主義觀點的是非對錯)。但是, 當國內的觀衆與電視劇制作人都沈迷于大量的公安題材和古裝連續劇的時候, 是否也可以考慮從肥皂劇的批量生産中找到女性觀衆的市場與賣點呢?
  (四)
  【日間肥皂劇】以18-49歲的家庭主婦爲受衆,每周白天固定播5集。“其結構在半個世紀以來幾乎是一成不變的——一般是星期一是呈現部和再現部;每一集中都是幾條敘事線路並存,在一周中由一個懸念引向一個動人的高潮,在星期五以至少一個情節線中的危機點收尾。如果一個困境解決了,那麽另一個困境必須制造出來。”——《加大對比度》《Days Of Our Life》就是其一。
  【晚間肥皂劇】在結構上與日間相似,但卻在晚間黃金時段以每周一集的頻率播出。成就了晚間肥皂劇的是那部馳名世界的《Dallas》,講述了石油富豪愛文一家內部外部的恩怨情仇,以後的《Dynasty》(豪門恩怨)和《Falcon Crest》(鷹冠莊園)等都是其仿制品。80年代末,晚間肥皂劇漸漸退出了曆史的舞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26.html?tp=2_11

另參本館《浴室的肥皂泡沫》破了

  老色鬼,你到底懂不懂「肥皂劇」取名的由來?不是你性幻想的午夜洗花澡香皂,而是老美婦女午餐後邊用肥皂洗碗盤邊看的連續劇。
  是這樣的嗎?莫假了!「肥皂劇」裡的性鏡頭多到簡直可用秒計,跟廣告一樣。
  不然要跟偶像劇一樣無性化嗎?日本臺灣南韓等的現實社會之性事會如此純愛嗎?
  你不懂文化產業啦,各種數型的文化財自然會滿足不同的需求,你要的性事有限制級的色情光碟或鎖碼頻道。
  有嗎?不是被陳聖人執政的「新聞清潔隊」淨化掉了嗎?
  你不能這樣侮辱抹綠他們,他們可是靠推翻解構了國府的偽君子廣電媒體才奪權的,他們怎會自食己糞而肥呢。
  說的也是,關掉別人頻道不是新聞清潔隊長而是正人君子的廣電學者專家。
  能不能不要跟政客邪者哥哥豬,我請問你為何「肥皂劇」每局都沒結尾?
  當然是通俗文化的向上提升,跟精英的後現代「沒頭沒尾沒故事情節的敘述手法」取經。
  你也不能如此侮辱她們,「文化批評」者可是瞧不起精英的、不論現代/後現代主義。
  那就只有一個解釋,跟中國的章回小說一樣,利用人的好奇心,好不由自主地想看下去。
  那就是會上癮的毒品了?
  毒品那能比,吸毒不論原始的巫師、文藝家的抽煙喝酒或修行者服食LSD,多少能聖靈感悟或靈感感動,媚俗的好奇心除了敗壞人的鑑賞力,就是永恆地當通俗文化的奴隸。
  這點肥皂劇女觀眾絕不能認同,據《午後的愛情與意識形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作者勞拉自己的觀賞經驗和研究,「事實上雖說,觀眾在各自觀看肥皂劇時,對劇中無孔不入的父權意識不是抵制,就是視若無睹。」
  你給人家斷尾了,她下面還有「但是,肥皂劇複制及維持父權意識的作用並未削弱。」(p.174)
  你看看她說啥「對肥皂劇之類的通俗產品,觀眾旣可抵制又可享用,彼此並不互相排斥。」「或者,我們最終能認清自己的愉悅無法完全擺脫資本主義父權制在四周密不透風的禁錮嗎?」(p.175)
  難怪美國要禁毒,當局認為有肥皂劇、棒足球賽~等的毒品就夠了。
  哦!就像臺灣的當局為何要掃毒又掃黃一樣,臺灣的毒品可多了,單電視就有近百種。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86/20050917185624

 

台長: 阿楨
人氣(10,786) | 回應(18)|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B.J.的單身日記》
此分類上一篇:《穿著PRADA的惡魔》

阿楨
地震加颶風 紐約都不紐約了【中央社2011.08.28

過去這一個禮拜的紐約,先是地震來襲,然後是強烈颶風,數十萬人撤離、地鐵停駛、百老匯關門,別說觀光客掃興,連老紐約都不禁大嘆「這不是我認識的紐約」。
當「艾琳」確定將成為25年來首度侵襲紐約的颶風時,紐約市政府與居民戒慎恐懼,程度之嚴重,連網球天后夏拉波娃(Maria Sharapova)都直呼「有點太誇張了」。
從昨天白天開始,包括華爾街所在地的曼哈頓下城在內的低窪地區,已經有37萬人被要求撤離;地鐵、公車與聯外的火車、飛機也從今天中午全面停駛;這個週末所有戶外活動暫停不說,連百老匯表演也宣告取消。
今天一整天,紐約雖偶有雨勢,但時間都不長,天氣還算舒適,也因此,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Bloomberg)是否決策過當引發質疑,特別是公共交通系統關閉一事,對於紐約這個擁有自有汽車家庭數不到一半的城市來說,沒有大眾交通工具,等於是斷了腿。不過,彭博今天仍斬釘截鐵地為決策背書,表示人命是禁不起考驗的。
只是沒了大眾交通工具、沒了百老匯,觀光客也不想待了。趕在中午地鐵停駛前趕赴機場的兩名加拿大觀光客就說,他們預計搭乘明天下午的航班,雖然聽說機場全面關閉,但與其待在飯店裡無所事事,明天還得花大錢坐計程車,不如趁還有地鐵先到機場去排候補,搞不好還能早點回家。
談起這一個禮拜的紐約行,29日要回學校開學的他們兩人笑說,他和朋友認識的紐約一定很不一樣,因為他的紐約有地震,也有颶風,還碰上大撤離與地鐵停駛,這絕對是其他觀光客沒有的感受。
二次大戰後第一個大地震、25年來首度颶風侵襲、紐約史上第一次大撤離、生平第一次地鐵與公車全面停駛,連一輩子住在紐約的62歲馬雅(Maya)都搖頭說,「這不是我認識的紐約」。
相 關 新 聞
艾琳颶風來勢洶洶 美東釀7死
颶風艾琳直撲美東 千萬人備戰
艾琳災損 恐達數百億美元
美颶風肆虐 核電廠採防範措施
颶風狂襲美東 華爾街備
颶風臨門 彭博籲市民速撤避難
艾琳登陸 美東200萬人撤離
艾琳颶風破壞力 60年來最大
2011-08-28 09:53:25
版主回應
《凱特的慾望日記》不慾望的媽媽日記 文: ryuichiru

  有時候觀察台灣所命名的中文片名或書名,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尤其是在電影這種需要短期間內衝出一個成績的商品來說,一個能讓人直接聯想或感興趣的名稱相當重要。所以有時候,常會出現一些令人噴飯,卻印象深刻的中文命名。就本片來說,英文的名稱(電影與小說同名)其實取得相當中肯-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指得其實是整個故事最主要的重點,一個彷彿三頭六臂的職業婦女。
  而分別命名為《凱特的慾望日記》及《凱特的外遇日記》的電影及小說,反而是為了市場取向,用了比較容易讓消費者了解故事角色或理解劇情,但是卻非故事核心的內容。當然,就本片來說,「慾望」兩個字其實取用的是女主角莎拉潔西卡派克的代表作《慾望城市》系列,雖然感覺是片商慣用的伎倆,但如果真的看過電影,會發現「慾望」兩個字用的相當恰當,比起故事中那細微到不行的「精神外遇」,在我來看故事的主人翁-凱特實在是一個不折不扣,充滿了「慾望」的女人。
  我所指的慾望並不單單只是男女之間的慾望,而是更進一步昇華為對生活的貪心追求。俗話說:「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用來探討《凱特的慾望日記》實在恰當不過。身為一個金融投資公司的核心員工,凱特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她想要在職場上表現出驚人的成績,但卻又無法放棄她的家庭-丈夫及兩個孩子。這樣的一個人,實在是貪心到一個不行啊!
「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是凱特身邊的親朋好友(包含了對手)對她的評論,其實也道出了許多職場Super MaMa的過人之處。該如何在成為一個事業女強人的同時,又能身兼好老婆跟好媽媽的身分,似乎是凱特人生唯一的目標,也是整部電影的重點。她總是試圖的讓自己看起來很好,讓每件事看起來都很完美,但其實只是不斷的壓縮自己,讓生活變得一團糟。說是慾望日記,其實片中的莎拉潔西卡派克,大部分的時間都邋遢到一個不行,完全就是呈現出一個媽媽被小孩搞得很糟糕的樣子。
  電影討論的其實是現代人的問題,正如同電影探討的其中一個議題,便是男女究竟是否平等。在雙薪家庭佔社會結構極高比重的現今,其實職場上也不乏女強人的存在,但真的比較起男女性的發展空間及生活品牌,女性的壓力似乎比起男性來得高出許多。即便是在電影所探討的西方社會,大多數人的觀點依然是女主內男主外的基本觀念;女生婚後的工作,就是包辦家庭大小事,好好的照顧小孩,甚至是烤出好吃的火雞;就故事本身的基礎觀點來說,工作表現似乎不是職業婦女的價值所在,而凱特卻努力的想突破這一個既定觀點,又想擁有好媽媽的頭銜,算是相當任性的一個角色。
  《凱特的慾望日記》以忠於小說的方式,加入了大量的第一人稱旁白,但是比起在《慾望城市》中就已經是基本配備的莎拉潔西卡派克親口旁白,反而是電影當中的「親友訪談」更加的讓我覺得有趣。電影裡偶爾在劇情間穿插配角的訪談式的獨白,透過凱特的朋友、對手以及助理的角度,讓她們跟觀眾聊聊關於凱特的兩三事,雖然說如此的處理方式,讓電影其實看起來不太像是一個連貫的劇情長片,但卻也為觀眾增添了許多的樂趣;尤其四個配角又各自分据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凱特這個人,更是表現出原著小說這類的文字作品較無法呈現的特有風味。
  基本上,《凱特的慾望日記》就是一部很輕鬆的小品電影,透過凱特這個也許我們身邊,或是每個人公司裡都會有的一個職業婦女,演繹一段片長90分鐘的都會喜劇。談的是家庭,但是其實在片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在工作的擠壓下,凱特對家庭渴望卻無能為力的無奈;談的是愛情,但其實表現出來的是夫妻之間工作忙碌的疏離,以及面對知性中年帥哥的曖昧誘惑,卻如臨地雷區般的擔心害怕。(根本壓根沒出現什麼外遇可能性!)
老實說,我們能看到的就是一個女人,如何像個陀螺一樣的耗盡她的一天24小時,在家庭跟工作中不停的旋轉,而搞出來的一堆笑料。雖然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劇情爆點,但是四平八穩的劇情,其實能讓觀眾輕鬆的哈哈笑個90分鐘,算是風味小菜一疊。
  回歸先前所提到,與其說這是探討一個職業婦女的生活甘苦談,不如說這是談現代人生活的盲點。真的說起來,電影也丟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讓觀眾自己思考「生活的價值」這個其實相當重要的問題。《凱特的慾望日記》從現實作為起點,最後導演選擇以一個其實有些童話的Happy Ending作為結局,雖然走的依然是保守路線,無法在最後將劇情拉抬多少,帶給觀眾一個驚嘆號,卻也算是為這部都會小品畫下了一個不算太差的句點。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15/33151601/
2012-11-03 09:55:45
阿楨
颶風擾美大選/氣候異常 先進國一樣脆弱
【聯合報╱柳中明/中華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2012.10.31

美東阿巴拉契亞地山區已在下雪,萬聖節後就是總統大選,然後就是迎接感恩節與聖誕節。所謂秋收、冬藏,正是準備年末休憩的時候。沒想到珊蒂颶風襲擊,美東大停電,紐約交易所首次因為氣象災難休市二天,再加上暴潮、淹水、煉油廠停工等,媒體已估出損失將比九一一恐怖攻擊還慘!
珊蒂颶風於十月廿三日在加勒比海生成,然後沿著美國東部海岸持續北進。入侵紐澤西州前,中心風速的強度等級不過是一,但因為中心氣壓非常低,約屬於強度等級三或四,所以整體結構扎實且覆蓋面積廣,約達到一千五百公里,美國媒體仍將之歸類為超級颶風,更且稱之為「富蘭克林斯風暴」(Frankenstorm),即是將科學怪人的名字(Frankenstein)與風暴合併而成,媒體將其翻譯為「科學怪人風暴」,即是強調其歸類的困難性。
此颶風為何如此怪異,且是非常難得的近乎直線北進?關鍵原因就是其所經過的墨西哥暖流,已經連續四個多月維持異常高溫狀態。高溫海水有利於其穩定成長,但於十月逆勢北上與冷氣團對抗,並非有利於旺盛擴張,也就造成其特殊結構。
珊蒂颶風的教訓有二:氣象的規律已不可靠,先進國就像落後國一樣脆弱,面對這樣的現實環境,強化適應異常氣候的發展趨勢,已經是刻不容緩。
  相關新聞
珊迪合計已造成110人死亡
颶風襲美東 紐約電廠驚爆 三座核電廠停擺 800萬戶停電
災損上看450億美元 吹掉GDP 0.2個百分點
水淹華爾街 124年首度休市2天
百年最慘 颶風重創紐約 何時恢復秩序難估計
暴潮撲向曼哈坦 宛如世界末日
彭博:紐約地鐵最少停駛五天
洪水癱瘓大眾運輸 火燒50棟房
摩天樓工地 起重機盪秋遷
曾現身神鬼奇航 邦迪號遭巨浪吞噬
風災撞大選 歐巴馬坐鎮衝選情
珊迪搶走媒體對羅姆尼的鎂光燈焦點
美災情慘 災區可決定延後投票

詳參【圖博館】:天災?人禍? 中共的救災能力 88水災 (一) 歐巴馬 氣候政治學 氣候峰會 政治科學人
2012-11-03 09:58:12
版主回應
(楨:面對天災,自治傳統的美人先自救,封建傳統的日人依規行事,民本傳統的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則先罵父母官!)

珊蒂重創美東 科學家事先預言【中央社 2012.11.01

美聯社報導,颶風珊蒂強襲紐約後,氣候科學家歐本海默(Michael Oppenheimer)站在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旁,看著研究成果在眼前真實上演。
僅僅8個月前,這位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University)教授發表報告指出,紐約市過去百年發生1次的重大洪患,很快會變為每3到20年就會發生1次。歐本海默將海平面上升與颶風模式改變,歸咎於全球暖化。
他當時寫道,紐約「現在非常容易遭受極端颶風引發的暴洪襲擊」。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歐本海默與同僚在研究總結中提到,風暴會愈來愈強大。他們寫道:「氣候變遷可能將使風暴強度與規模同步增強,導致風暴威力加劇。」珊蒂暴風半徑約達450英里,比多數風暴大出許多。
不過這些科學家同時提到,將珊蒂與它帶來的破壞歸給氣候變遷有失公允。他們提出警告,尚無法將單一風暴斷然連結全球暖化,當中任何關聯都不會像環境活躍人士主張般地簡單明確。
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ctoria)氣候科學家魏佛(Andrew Weaver)表示:「珊蒂成因似乎稍稍受到氣候變遷影響,但整體而言仍難以歸罪全球暖化。」
若干氣候科學家說,珊蒂部分成因與它十足威力,似乎是受到氣候變遷影響。
首先是海平面上升。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University)氣候科學家曼恩(Michael Mann)指出,紐約附近的水位比100年前高出近0.3公尺。
德州科技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氣候科學家海霍(Katharine Hayhoe)說,大西洋的溫度也較百年前上升平均攝氏0.8度。海水暖化會使颶風威力更加強大。
民間氣象組織Weather Underground氣象學主任馬斯特斯(Jeff Masters)則說,珊蒂沿著較為溫暖的墨西哥灣流北移。墨西哥灣流自加勒比海通往愛爾蘭。
氣象學家也注意到颶風季晚期甚至結束後,卻出現更多颶風。2008年一項研究指出,大西洋颶風季似乎提早來臨且延後結束,但並未發現這與全球暖化有明確連結。颶風季期間通常會有11個命名的大西洋風暴,過去2年命名颶風分別有19和18個。今年還有1個月颶風季才結束,累計颶風已有19個。
氣候科學家與颶風專家經過多年爭論後得出結論指出,隨著氣候暖化,颶風數量會減少;但成形的風暴威力將更加強大,挾帶雨勢更驚人。
  相關新聞
暖化導致珊蒂颶風 學者:風暴常態化
電影《明天過後》真的來了?破解 7 張網路流傳颶風珊蒂假災情照片
http://asset3.techbang.com.tw/posts/11195-you-are-scaring-you-crack-7-sandy-network-spread-hurricane-disaster-photos

颶風珊蒂多可怕 讓數字說話 【中央社 2012.10.31

超級風暴珊蒂先是在加勒比海造成至少69人死亡,之後繼續往北方移動,與兩個寒冷天氣系統結合,強襲美國東北部、東岸中部各州及五大湖(Great Lakes)地區。
珊蒂(Sandy)帶來強風、豪雨、大浪及降雪,以下是截至昨天晚間,珊蒂在美國大肆破壞的數據:
珊蒂直徑最大達1600公里。
暴潮最高達4.23公尺,發生在紐約。
珊蒂為美國至少17個州帶來強大影響。
死亡人數至少51人。
災損:財產損失估算為200億美元,珊蒂是美國最昂貴的災害之一。
陸上最大陣風達每小時225公里,發生在新罕布什爾州華盛頓山(Mount Washington)。
最多造成850萬戶停電。
遭取消班機超過1萬8100架次。
最大降雨量達318.8公釐,發生在馬里蘭州伊斯頓(Easton)。
最大降雪量達710公釐,發生在馬里蘭州紅屋(Redhouse)。
馬里蘭州海洋城(Ocean City)海岸線至麻薩諸塞州達特茅斯(Dartmouth)間,超過640公里的地區都成為撤離區。
  相關新聞
颶風珊蒂撒野美國經損上看500億美元
紐約地下鐵變下水道復原期恐逾21日
珊蒂颶風襲美25%手機基地台斷訊
歐停戰、羅低調 天災拚政治內功
歐巴馬媒體全天秀 羅姆尼尷尬躲記者
搶救風災 歐巴馬新舞台
美災區忙重建 歐巴馬重啟選戰
咦!羅姆尼大將 誇歐巴馬救災
2012-11-03 09:58:37
圖博館
「失戀33天」打社群牌 兩天票房近2億【聯合報2011.11.13

大陸國產的素人小成本電影「失戀三十三天」,雖然沒有名導、名演員、名編劇的加持,連日來卻以黑馬之姿,狂掃大陸各地,不僅打敗同期的好萊塢大片,也締造大陸電影史的奇蹟,上映兩天就創下人民幣四千萬元(約台幣一億九千萬)票房,而且這股熱潮還正在延燒。
「愛,就瘋狂;不愛,就堅強!」一句電影台詞,就撥動無數男女最敏感神經的素人電影「失戀三十三天」,前天「光棍節」狂掃全大陸十五個主要票房城市,場場滿座。
南方都市報更形容,「雖然一口『京片子』,卻在廣州這個對京腔有些感冒的城市做到一票難求。」新華網更以「票房失控、影評人失語。」來描述這部片子的傳奇性。大陸媒體更預言,加上接下來的周末,電影票房破億幾乎指日可待。
這部電影上映前,幾乎吸引不到任何影評家注意,還有人預測該部片子上映不到幾天肯定就會下檔了。然而,首映當天超過八成的上座率,打破所有負面的預測;截至昨天在大陸全國排片量也調整超過一萬多場,大大超乎大陸國產小成本電影上映規律,更跌破許多電影人士眼鏡。網路上討論留言更是排山倒海而來。
由滕華濤執導,文章、白百何領銜主演的「療癒系」電影「失戀三十三天」,脫胎於同名網路小說,情節幽默歡樂,且有「中國第一小男人」文章完美演繹最賤男閨密「王小賤」。該電影講述二十七歲的婚禮策劃人黃小仙,與男友戀愛七年,即將結婚卻遭遇最好閨中好友插足感情。失戀後黃小仙十分痛苦,還要面對每天尖酸刻薄擠兌自己的同事王小賤。不過在工作接觸中,黃小仙漸漸發現王小賤的優點,兩人也開始成為合租密友。
據該片宣傳負責人張文泊表示,這部片最大特點,就是全面利用如微博、人人網此類社交媒體。
張文泊說,剛開始,這部片因為沒有大明星,在傳統媒體發稿、播出等效果都不如大片好,連電影殺青記者會也不成功;但這也讓他堅定運用社交媒體宣傳的決心。他形容,「這完全是一次冒險,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冒險。」
2016-04-30 07:55:38
圖博館
我們為什麼討厭邱瑩瑩?

首先,我並不討厭邱瑩瑩,然而現在十一集看下來,好像大部分人都在罵邱瑩瑩,說她傻、笨、情商低,說她這樣被渣男騙也是活該。為什麼罵邱瑩瑩呢?因為覺得她沒有腦子。大家都看出來白主管不靠譜,只有她一個人沉迷在愛情裡受騙而不自知。白主管幫曲筱綃搬公司,沒有告訴她,她卻和關關鬧矛盾,生氣她不告訴自己紙條的事情。到後來,終於發現了白主管的真面目,分手並大......
  我們共同的名字叫做楚門
朋友問我,這五個人最喜歡誰。我說,喜歡不好說,但​​可以說關關最有代入感。關關看上去很不像我。我不溫柔,不nice,不會覺得“不麻煩”三個字是個表揚,不會在父母設定的軌跡裡亦步亦趨。可我其實又很像關關,一個人獨處時或許能小惡魔暴露,可一旦進入職場,就和關關一樣努力加油,迷茫不知方向,試圖真誠又總會撞牆。自以為的個性經不起稍微有些認真的審視。距離稍微遠一點......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430092/
2016-04-30 07:57:24
圖博館
韓寒與郭敬明經典對罵。

  近日,韓寒在接受《南都周刊》採訪時,聲明自己與郭敬明並非同一類人,且“最關鍵的是我覺得我和他男女有別,沒有什麼可比性。”。回應記者提出的“你們的恩怨是怎麼回事”時,韓寒稱兩人沒有恩怨,但性格差異比較大,故沒有辦法比較,且“男女有別”。他還稱由於個人審美觀的不同,郭敬明喜歡的東西在他眼裡不值一文。在被問及《獨唱團》與《最小說》辦刊理念上的差異時,韓寒表示自己的期望很低,只想改善作者的生活,“再就是內容上給大家些開心”。他批評郭敬明提供的道路並不能讓人開心,並且“灌輸的價值觀是很賤的價值觀”,因為“他給的價值觀是最純粹的物質”。韓寒坦言不喜歡自己只見過一次的郭敬明,因為對方“不在我的審美里”。他還將自己與郭互相比較,“對於他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我除了錢比他少外,所有都比他強,如果一個人生全部拿錢衡量,我也沒有辦法,可能他的東西在90後那裡有吸引力,尤其對於城鄉結合部的孩子。”
  郭敬明被終審判定“抄襲”,同為“80後”作家的韓寒沒有半分同情,近日更在博客上含沙射影,稱“就算你超(抄)了,也超(抄)得漂亮。” 對郭敬明因抄襲被判賠償作家莊羽20萬,韓寒發表言論,主張法律應對抄襲更嚴厲處罰,“如果我抄一本書,賺了300萬,我只要賠人10萬,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毅然去抄。” 當他聽說仍然有許多粉絲支持郭敬明抄襲行為時,便果斷認為“很多時候,粉絲是沒腦子的,不需要討論”。(2L附韓寒狗叫郭粉語錄)
  5月30日凌晨,酷愛賽車的韓寒由於自己比賽時火拼太猛,因黃旗超車被仲裁罰了30秒一事借題發揮,在博客上稱“關於黃旗超車被罰時一事,我的讀者應該吶喊,小三小三(我賽車的車號是三號),就算你超了,也超得漂亮!哪怕你把安全車都超了,我們都喜歡你。”
  
郭敬明坦承 不喜歡與韓寒比較 2015.7.3

話題電影《小時代4:靈魂盡頭》7月9日在大陸上映,該片導演郭敬明日前參加安徽衛視新節目《易時間》。對外界常拿他和另一位80後作家韓寒做比較一事,郭敬明坦承「不喜歡」,認為這樣的行為是製造一種荒謬的對立感,所以他一直都在盡可能的把比較降到最低。
2016-04-30 08:23:26
圖博館
郭敬明也提及2003年出版作品《夢裡花落知多少》,意外爆出的抄襲爭議,表示自己絕對不會因此退縮,雖然官司敗訴,但他堅持只賠錢不道歉:「你質疑我不會寫,我就寫給你看!」希望以行動代替語言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他也不諱言,這次事件讓他成長很多,也直接了當地表明自己對文學沒有太高的野心,追求深度也不是他擅長和感興趣的東西,他真正在做的是堅持用商業角度來經營藝術。

小時代 維基百科

  本文介紹的是《小時代》系列電影的第一部。關於其他同名條目,詳見「小時代」。
  《小時代》(英文:Tiny Times 1)是一部2013年上映的都市青春片,由原著作者郭敬明擔當編劇並執導,楊冪、柯震東、郭采潔、鳳小岳、郭碧婷、謝依霖、陳學冬領銜主演,是作為作家和商人的郭敬明首次涉足影視行業。影片的情節改編自小說第一部《小時代1.0摺紙時代》和衍生漫畫《小時代1.5青木時代》,講述了林蕭、顧里、南湘、唐宛如四個在上海的女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包括林蕭在公司的實習經歷、顧里與男友顧源的分分合合等,最後以一場凝聚了四人友誼的服裝設計大賽的成功舉辦結束。
  劇情
故事發生在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上海,主角林蕭、南湘、顧里、唐宛如四個女生在這座風光而時尚的城市裡生活與學習、工作與成長,四個女生從小感情深厚,卻各自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她們在同一個宿舍朝夕相處,相互扶持,轉眼間到了大學生涯的後期,平靜的生活開始面臨層出不窮的挑戰。
林蕭面臨工作實習的忙碌,以及隨之而來的由她實習公司--「M.E.」與大學主辦的時裝設計新秀選拔大賽,主辦方正是她所就讀的大學,林蕭被指派擔任此次「M.E.」方的負責人,而校方的負責人正是--顧里,兩人共同為這次大賽忙得焦頭爛額,對於最後的決案--林蕭異想天開在江邊搭建舞台的想法,顧里似乎自有打算……
唐宛如則是遇見了她的心儀對象,使盡全力的追求著。南湘則是不斷努力著,希望只是選修服裝設計的她也能夠參加此次選拔大賽。看似平靜的校園生活相繼發生著種種讓她們措手不及、需要抉擇的事情。同時,顧源、宮洺、簡溪、崇光等一群男生和這四個女生之間也正發生著千絲萬縷的情感交錯……
2016-04-30 08:23:51
圖博館
負面評價

  中國大陸
  電影上映後,不少看過該片的大陸網友表示「非常糟糕」,主要批評集中在劇情空洞炫富、對白台詞矯情等吐槽點上。儘管如此,該片卻獲得了不錯票房成績,上映一天半就打破中國大陸的票房紀錄,和此前中國大陸上映的《天機:富春山居圖》叫座不叫好的情況類似。
  該片上映後票房一路攀升,亦引發巨大爭議,不少人紛紛直斥該片空洞,價值觀扭曲,是超越同年上映《富春山居圖》的年度大爛片。郭敬明粉絲則表示堅決支持該片。也有評論指這種營銷模式除了營收以外,沒有任何藝術性和人文情懷,更沒有普世價值觀可言,而且由於該電影主要受眾是青年人群,這樣下去不僅讓中國大陸電影產業垃圾化,還不多不少對一些觀看過電影的青年人群的價值觀造成負面影響。
  《人民日報》評論文章批評《小時代》拜金,「如果僅僅停留在物質創造和物質擁有的層面,把物質本身作為人生追逐的目標,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今天,充斥耳目的如果都是《小時代》們,或者因為票房有利可圖,就無條件地縱容《小時代2、3》的出現,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引導社會思潮,小時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時代、大世界、大格局,個人或者小團體的資本運作或許成功了,但是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卻失控了。」面對批評,出品方表示會在《小時代2》的宣傳上,重點強調影片中積極、勵志的正向價值觀。
  美國
美國《大西洋》月刊指該片迎合的是男性對女性渴望的幻想,完全圍繞男性以及男性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東西,無論物質上還是身體上。電影表現了一種扭曲的男性自戀,以及一種渴望父權和控制女性身體及情緒的男性慾望,並將這些曲解為女性的渴望。對中國女性而言是嚴重倒退。
  香港
《頭條日報》思慧:「劇本支離破碎、故事老土到核爆、情節硬拖拉、剪輯一忽忽、演員演技浮誇、楊冪懶有感情的雞仔聲才是本片爛之精髓。」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列孚:「《小時代》是繼《天機:富春山居圖》後又一部垃圾電影。後者遭罵得體無完膚,本片則同樣以沒有絲毫內在審美的浮華表現了內地電影的墮落。」
2016-04-30 08:25:04
圖博館
正面評價

針對輿論的批評,導演郭敬明亦作出回應,否認《小時代》「拜金」,並回擊著名影評人周黎明「你看見什麼你就是什麼」不少評論認為,《小時代》引起爭議的原因在於不同年齡段之間的代溝,僅僅一部電影也不至於改變年輕人的價值觀,將批評矛頭指向人生觀、價值觀是「上綱上線」。亦有評論認為《小時代》定位精準、受眾清晰,成功挖掘出了青少年觀影市場,是一部值得借鑒的國產類型片。
《小時代2》上映的第二天,之前批評小時代的《人民日報》改口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整頓世風不能靠打壓<小時代>》寫到:整頓世風、收拾人心,不能靠打壓郭敬明之類的作品,就好像振興傳統文化不能靠于丹一樣。
  其他評價
《好萊塢報道》稱,《人民日報》的批評文章使得本限於影迷及社交網絡的有關該片的爭論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時也引述了部分博客寫手及電影從業人員對政府喉舌媒體代表的國家權力干涉文化內容的質疑。
《明報》的石琪給予兩顆星(最高五顆),他說:「《小時代》不算爛片,只是過於『唯美』『擺pose』『貪慕虛榮』地討好小女人觀眾,有包裝無實質。」
  票房
中國大陸
影片上映首日排片量達45.01%,票房人民幣7100萬元,打破中國影史紀錄[39]。第一輪首映場次票房人民幣750萬元,打破2009年引進片《變形金剛2》的人民幣350萬元紀錄,也超越了2012年3D國產片《畫皮II》人民幣419萬元的中國影史記錄。首周四天票房收穫人民幣2.73億元,是該周的票房冠軍,隨後一週蟬連票房冠軍。至7月28日,影片累計票房達人民幣4.88億元。
  臺灣
首週末三天臺北票房共138萬元新臺幣,名列單週第八位,雖為華語片冠軍,但成績並不如預期,臺灣觀眾對《小時代》並不買帳。至9月5日,臺北票房累計513萬元。除了台北、高雄兩城市,其他地區只上映一星期,第二週已下片。
  獎項及提名
獎項 類別 名字 結果
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中國新片單元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影片 《小時代》 獲獎
最佳新人導演 郭敬明 獲獎
第9屆中美電影節 金天使獎優秀影片 《小時代》 獲獎
2016-04-30 08:26:25
圖博館
瑪雅藍:我只想看純愛日本,你卻給我看這個2017-03-09
英語、法語筆譯,已出版《昆蟲記》、《列那狐的故事》

看了《東京女子圖鑑》(以下簡稱《圖鑑》),感到說不出的唏噓。這是一個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且更加現實和物質。
  片名讓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另一個發生在東京的故事——《東京愛情故事》(以下簡稱《東愛》)。《東愛》中的女主角獨立、大膽,熱烈地追求著愛情;而在《圖鑑》中,我們只看見女主角的衣服越來越貴,卻離愛情越來越遠。我們不僅要問,這二十年間發生了什麼?
  日劇一向有反映社會現實的傳統,從日劇題材的變化可以看出整個社會的變化趨勢。例如,隨著近年來結婚率的下降,便有了《我無法戀愛的理由》(2011)、《最完美的離婚》(2013)、《我選擇了不結婚》(2016)和《家族的形式》(2016)等。而將《東愛》與《圖鑑》對比,可以從中窺見當時經濟大環境下的日本女性處境。
  《圖鑑》中的女主角綾從小地方來到東京打拼,先後遇到了背景相似的職員、已訂婚的富二代、家境殷實的已婚老闆、搭伙過日子的丈夫等男性。幾乎每一段感情的開始都標誌著一次生活水平的提升,但綾真的得到了愛情嗎?她的階級地位提高了嗎?不,在戲份最多的四個男人中,有兩個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遠在她之上,卻不可能娶她為妻;另外兩人和她旗鼓相當,卻無法讓她過上想要的生活。雖然綾已經從小職員一路爬到知名品牌中高層,可以算事業有成,但她頭上始終橫亙著一塊看不見的天花板。她的理想是嫁給有錢的男人當個貴婦;而現實中,她要么像劇中這樣一路打拼,孤獨無依,要么辭職結婚生子,成為普通中產中的一員。
  從這個樣本中,我們看到的是階層的固化。一個出身普通的女性,憑自身的努力一路打拼,也難以實現階級的跨越。表面上看來,綾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物質生活,但那大都是她用青春美貌換來的資源,她自己並沒有能力將這種生活繼續下去。如果她按丈夫的期望當個家庭主婦,她會失去自己的那一份收入,還要多出一大筆養育孩子的開支,可見生活水平將會大大下降。從多年後與初戀男友重逢的那場戲,可以看到屬於她的另一種生活。(我不是說成為事業型獨立女性有什麼不好,只是這並不符合綾的期望,而且她實際上沒有太多選擇。)
2017-03-09 12:59:30
圖博館
反觀《東愛》,在全劇開頭,男主角完治從家鄉來到東京,迎接他的是海歸女性莉香。莉香從不掩飾對完治的愛,主動提出“我們做愛吧”,而在感情破裂之後,她遠走國外,多年後重逢時仍然如當年一般幹練瀟灑。哪管什麼房租、高檔餐廳和名牌包包,愛情才是唯一的主題。莉香還有一句台詞:“不管世界上有多少敵人,只要有愛,什麼困難都是可以被解決的。”
  《東愛》上映於1991年,此時日本泡沫經濟剛剛消退,也就是說在創作和拍攝的時候,日本經濟處於衰退前的巔峰。幾位主角雖然沒像《小時代》那樣滿身名牌,但在他們身上也看不到生活的壓力。莉香也好,更加內向傳統的里美也好,她們挑選伴侶的時候都不會考慮對方的經濟能力;小縣城出來的完治,也能在東京站穩腳跟,結婚生子。那是個美好的時代,到處都是麵包,只要尋找愛情就好。
  都說人越是缺什麼就越是炫耀什麼,這條對影視仍然成立。《圖鑑》裡光鮮亮麗的生活背後是階層固化的現實,進而反映了日本經濟的疲軟。只要搜索“2016日本經濟”,相關文章都顯示“瀕臨停滯”、“緩慢復甦”,更有新聞報導提到“日本2016年實際工資5年來第一次出現增長”。再考慮到民間對經濟變化的感受一般落後於統計數據,可見《圖鑑》誕生於一個多麼灰心喪氣的大環境。
  如果你是綾,你會怎麼辦?雖然故事發生在日本,但是別以為這個問題很遙遠,這幾年我也開始感受到焦慮情緒的蔓延。當越來越多的自媒體開始宣傳“如何快速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或是反复講述“人生贏家”的故事,我看見的是大眾對金錢和社會地位的渴望,以及強烈的危機感。在這樣的環境下,純愛和夢想哪有存在的空間?
  回應
到日本原想找“東愛”,卻發現只有“東鑑”,過幾年再去只剩“東熱”了。
給年輕人留下的空間和通道確實越來越少也越來越小了,尤其是女性。
但其實退一步看,在中國想過個小確幸的日子還是很輕鬆的,你非要去一線大城市血戰到底那自然是九死一生。
http://www.guancha.cn/mayalan/2017_03_09_397873.shtml
2017-03-09 13:00:29
圖博館
十年!大家從《奮鬥》佟大為活成《歡樂頌》蔣欣 2017.3.24紅拂女

那一年,北京還未舉辦奧運,盛夏的深夜街頭四處都是擼串扎啤的攢動人影,《奮鬥》裡的富二代陸濤,還能一甩2000萬不心疼。
  “我寫《奮鬥》的初衷就是為了給爸媽買房子,不能再任性了。”大約十年前,作家石康如此坦誠又自信地對媒體說,之後在2009年,他確實憑藉一個劇本就賺到了1000萬。
  不過,他的這種行為,不但不算任性,在現在看來更是稱得上“聰明絕頂”了,畢竟北京五環內已經幾乎沒有均價低於7萬的樓盤了。
  回到令石康揚名的《奮鬥》熱播的2007年,那個初夏的時候,東四環的房子剛剛過萬,而男孩們都學陸濤穿Polo衫,學華子抽大煙爆粗口,女孩們都學夏琳穿小背心,露出纖細的腰肢,或學楊曉芸綁個馬尾,罵起人來馬尾也跟著一晃一晃。
  那一年,北京還未舉辦奧運,盛夏的深夜街頭四處都是擼串扎啤的攢動人影,世界級的金融危機也沒發生,《奮鬥》裡的富二代陸濤,還能一甩2000萬不心疼(當時最少也是10套房子)。
  世界遍地是機會,但當時的年輕人們,忙著浪漫和感傷,迷茫與憂鬱。
  十年裡,像陸濤這樣迷茫的年輕人們,在國產都市劇裡比比皆是,《北京愛情故事》裡的仨哥們瘋子、吳荻和石小猛,恰對應著《奮鬥》的三兄弟陸濤、向南和華子,《北京青年》的“東南西北”四兄弟,沒車沒房沒錢沒鑽戒“裸婚”的劉易陽……這些經典角色都曾是國產都市劇的註腳。
  從2014年開始,《古劍奇譚》《花千骨》《青雲志》等一部部大製作的古裝玄幻劇連續霸屏,都市劇一度式微。但2016年,一部五女人當家的都市劇《歡樂頌》,卻又再次將都市劇帶回觀眾視野面前。
  同是“富二代”角色,《歡樂頌》裡的曲筱綃,卻沒了陸濤的豪爽,為了200萬毛利潤與人討價還價,而從《奮鬥》到《歡樂頌》,十年來國產都市劇變遷背後,折射的是怎樣的社會縮影?
  從《奮鬥》到《歡樂頌》,是男性群像戲到女性群像戲的轉移
  從2004年的《粉紅女郎》之後,國產劇很少再出現以幾個女人的生活、愛情為敘事主線的作品,反倒是由郭敬明的《小時代》開啟了國產小妞電影的大勢。
  就拿十年前的《奮鬥》與《歡樂頌》比,也能明顯地看出十年間時代精神的轉移。在《奮鬥》中,佟大為飾演的男主角陸濤是絕對主角,女主夏琳與女二米萊都圍著他轉;
2017-03-27 09:39:09
圖博館
即使咋咋呼呼、理直氣壯的楊曉芸,也只能是男人戲裡的“配菜”,在這樣的劇裡,男人多談理想,女人主攻愛情,彼時想走女強人路線的夏琳,也是有心無力:既有一顆想獨立自強的心,卻離不開陸濤的感情羈絆。
  那些年的國產都市劇裡,女人都是“為愛癡狂”,當一個美美的花瓶,擁有自己的愛恨情仇,但很少有創作者去認真探討她們的理想、抱負、工作狀態。
  《北京愛情故事》裡的萬人迷沈冰,小妖精林夏,又或者《裸婚時代》裡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美嬌娘童嬌倩,富二代備胎女孫曉嬈……她們都曾活躍於熒屏,為愛走天涯的姿態令觀眾印象深刻。
  直到《歡樂頌》,女性群像戲這一失落已久的題材才再次被大眾關注。實際上,早在前幾年,也陸陸續續有《新閨蜜時代》《女人幫》《天使之城》等女性群像戲播出,但受制於製作團隊、卡司陣容、播出平台等多方原因,並未引發全民迴響。
  《歡樂頌》之所以能夠火爆全國,還是因其足夠典型、鮮明的人物形象及各自迥異的標籤。海歸精英是安迪,富二代小妖精是曲筱綃,大齡鳳凰女是樊勝美,莽撞90後是邱瑩瑩,墨守成規乖乖女是關雎爾,即使是只看過片花的人都能很清楚地分辨出這五個角色。
  如果說之前的女性群像戲都只是一群差異不大的同齡女人在一起吃飯喝酒搶男人,《歡樂頌》與同類作品最大的區別就是,它刻意放大了城市中不同女性階層和身份的差異,以及由於不同的成長背景、價值觀而導致的截然不同的人物命運。
  時代確實已經在向女性傾斜。國產電視劇(不僅僅是都市劇)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以“大女主戲”為賣點和噱頭的作品,女性的成長路線得到普遍的尊重與正視。
  觀眾對此也十分買賬,舉個例子,去年的全年收視冠軍是楊冪、黃軒主演的都市情感劇《翻譯官》,而在前兩年,這一頭銜則被兩部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古裝劇奪走(2014 《武媚娘傳奇》;2015 《羋月傳》)。
  但相比之下,《武媚娘傳奇》與《羋月傳》仍沒有擺脫宮鬥劇的路子,在古裝宮廷劇的框架限制下,男尊女卑的主基調不會改變,女性角色往往只能作為爭寵或者權謀的工具出現。若要展現當代女性的普遍生存狀態,都市劇仍然是最佳的出口。
  階層差異成為故事主題
  《裸婚時代》中童佳倩曾經調侃劉易陽“哪兒哪兒都有你,你以為你爸是李剛啊”,這句台詞沿自2010年的官二代學生撞人事件中的“我爸是李剛”,之後的幾年裡,曾經還算遮遮掩掩的隱秘群體“官二代”、“富二代”逐漸從地下走到了地上。
2017-03-27 09:39:58
圖博館
《奮鬥》中的陸濤、米萊、小靈仙等也算是當時實打實的富二代,但從當時的服飾來看,這些富二代們與身邊的兄弟向南、華子無太大差異,一樣的Polo衫(嚴重懷疑“男人的衣櫃”強行植入),一樣的灰頭土臉,女孩們也沒有一身bling bling的奢侈品服裝,綁著馬尾、素面朝天就在馬路牙子上擼串。
  而到了《歡樂頌》,曲筱綃的富二代式秀曬炫成為了最主要的“槽點”之一,在22樓裡,她和經濟水平相當的安迪自然抱團,對努力想湊上富裕階層的新中產樊勝美嗤之以鼻,對離自己的地位甚遠、不構成威脅的邱瑩瑩慈悲地大施援手。
  這種赤裸裸的展現社會中階層差異的手法,自然引發了相當多的熱議。不少知識水平較高的女性聲稱要棄劇,而一大批以女權色彩為賣點的八卦公號,則清一色都在口誅筆伐該劇對女性的物化與貧瘠的想像。
  但三觀之爭其實不是最主要的,敘事重心的變化才是關鍵。
  常看國產都市劇的觀眾,會習慣於過往那種從校園到職場、從青蔥少年到社會中人的敘事路徑,《奮鬥》中如是,《裸婚時代》中也如是。但在近兩年的國產都市劇中,這種個人奮鬥讓位於階層差異,創作者更想展現的,是社會階層流動的固化、社會分裂程度遠超大眾想像。
  社會的確更分裂了。《裸婚時代》時還是標準的“中產女VS工薪小子”的套路,而這種富與窮的二元對立簡單邏輯,顯然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電視熒屏。
  《小別離》裡,有極富有人群(汪俊飾演的富豪)、小富即安人群(黃磊、海清)、月光工薪階層(韓青、朱媛媛),大而多元的城市允許各色人等在這里扎根,允許他們有截然不同的人生目標。但在遇到同樣的頭等大事比如婚姻、教育時,經濟實力的懸殊逼他們走向不同的死胡同。
  像黃磊、海清這樣的、35+資深白領,通常被定義為“新中產”。關於如何描述這類人,《好先生》編劇李瀟曾表示,“該劇是寫給城市裡那些有車有房的年輕人看的”,這些年輕人是資深上班族,早已到了白領階層,他們有心有力,是最有可能用雙手改變自己命運的人。
  新中產正在或已經成為國產都市劇的目標用戶,例如《週末父母》探討工作各自繁忙的30+或35+雙白領家庭,如何處理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以及自己帶孩子和隔代撫養之間的矛盾衝突。
2017-03-27 09:40:47
圖博館
該劇中也有鮮明的對照組。相比每日疲於奔命還要維持光鮮亮麗的劉愷威、王鷗,已跨入富人階層的“姐姐姐夫”張萌、朱泳騰,則把孩子送去寄宿外語學校,自己樂得清閒。姐妹倆關於撫養的概念相差甚遠,王鷗認為再忙也要陪孩子,而張萌則數落其過於操勞變成“黃臉婆”。
  近期的一個新聞更讓人感覺沉甸甸:去年10月,北京房價平均才37221元/平,但今年春節過後,北京五環內已經沒有幾個低於7萬的樓盤了,按照“新中產”的硬性標準(年收入15萬),這些衣著光鮮的資深白領們,一年不吃不喝不買,才夠買北京的2平米,搭個廁所都不夠。
  如果說《奮鬥》中還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體現,陸濤和他的伙伴們曾打造過掛著“烏托邦”牌子的廠房,到了這個時代,浪漫已所剩無幾。
  都市劇裡的愛情,變成必須與實用、婚姻等詞彙捆綁的一項事物,邱瑩瑩的前男友白主管邀請其與自己同住,原因竟是“可以分攤一半房租”,在現在,愛情不是一種腎上腺素的衝動,而是搭伙過日子的實際。
  都市劇的新篇章,多元的價值觀討論百花齊放
  現實太苦,瑪麗蘇、傑克蘇就多了起來。
  如今的國產都市劇裡,也有徹頭徹尾與生計無關的浪漫,劇中人職業身份收入來源可以模糊不計,輕輕鬆松創業成功。例如去年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純粹是部校園純情羅曼史,夢幻到讓人忘記眼前的真實。
  還有諸如《一路繁花相送》《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等待播都市言情劇,既然講明了是言情,談情才是主業。人物的工作狀態只是輔助,但一定要夠仙夠美,不要太“接地氣”,擁有天鵝頸的江疏影飾演的舞蹈老師,聽起來就是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職業。
  當然,不管寫實還是浪漫,如今的國產都市劇對多元價值觀的討論和展現是顯而易見的。《小丈夫》裡男主楊玏和女主俞飛鴻就是一對典型的“女大男小”組合,甜甜蜜蜜處處發糖,還引發了網友對“如果拍中國版《賢者之愛》一定要找俞飛鴻小姐姐來演”的各種PS。
  在過去,國產都市劇裡的35+女人只有一種宿命,就是像《中國式關係》裡的胡可那樣,依賴著男人與愛情而活。但現在既有俞飛鴻這樣美出新高度、自力更生的便利店店長(《小丈夫》),也有像安迪那樣經濟獨立、生活自決的海歸女精英,社會分裂程度加深帶來的不一定全是壞處,也有可能是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沒必要再在他人的眼光下循規蹈矩生活。
2017-03-27 09:41:28
圖博館
無獨有偶,翻拍自日劇的《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也試圖探討男主內女主外這種異於常規的夫妻相處模式。同是翻拍,黃磊主演的《深夜食堂》、即將上線的《問題餐廳》,包括之前成泰燊主演的《午夜計程車》,其實都致力於將過去國產都市劇中不會展現的非主流人群的生存狀態搬上熒屏。
  儘管有相當多人懷念《奮鬥》裡楊曉芸和向南衝動地偷戶口本結婚,之後又離婚、复婚……“不作死就不會死”地折騰一生,但比起那時候年輕人的迷茫、工作與愛情膠著成一團,如今的國產都市劇目標清晰得多,要么聚焦職場、行業,要么單純討論愛情、浪漫,或者放大小眾人群的喜怒哀樂。
  不管是哪一種,都值得讚賞與鼓勵,對活在當下的人而言,這可能是個糟糕的時代;但對於都市劇而言,這也許正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http://ent.sina.com.cn/v/m/2017-03-24/doc-ifycstww1041309.shtml
2017-03-27 09:42:13
日本藤素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8:40:48
阿楨
單身時代來臨 2023-02-04 華視新聞雜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vsSAlOOA6o

全台單人戶數已破300萬,占全台戶數34%。南韓,2016年就超500萬個1人戶,占40%。2015年也占34.6%,預估2040年單身率將達47%,成為超單身社會。單身社會帶來單身經濟和商機,讓單身的邊緣標籤漸轉成經濟獨立的象徵,不過單身社會藏哪些警訊,對又帶來什麼衝擊,台灣準備好了嗎?

超單身社會:「單身化」時代來臨! 日本.荒川和久 出版2018/07/30
內容簡介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單身時代逐漸來臨!從日本單身男女看出結婚的優缺點 2018-08-02

單身者眼中「結婚的優點」不外乎是可透過家人獲得精神上的避風港;反觀「單身的優點」則是生活輕鬆、經濟寬裕、有自己生活圈。結婚優點的男女差值男生是除了「社會信用」、「生活更方便」外,最重要的是「精神避風港」;而女性除了「可以回應父母和周圍人的期待」外,還認為「有經濟上的餘裕」。單身優點的女性高於男性,對女性單身的優點是「自由」,「維持和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男性則認為是「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

單身- 維基百科

單身,是指已經到或超過國家或地區的法定結婚年齡後,未婚,或離婚、喪偶者。但更廣泛和流行的定義是未婚或未有伴侶的人,其中不論其是否已成年。有穩定戀愛關係的固定伴侶、但從未結婚的人,在法律上被認為是單身,其中主觀意願認定不想結婚的,俗稱獨身主義者或不婚族。

獨身主義- 維基百科

獨身主義(Celibacy)是自願未婚、性禁慾或兩者兼有的狀態。可能是為了追求理想,或為了保留個人自由,或因為宗教禁欲主義等等。
  相關新聞
社會心理學家6項研究有力證實:結婚沒比較好,單身一點都不慘
10大獨身主義特質中: 1. 工作狂 • 2. 懶惰 • 3. 害羞、怕陌生 • 4. 喜歡自由 • 5. 眼角太高 • 6. 喜歡宅在家 • 7.自私• 8. 習慣獨處 9. 個性獨立不依賴• 10. 為情所傷。
2023-02-09 06:56:14
阿楨
陸劇《三十而已》教會女人:願每個我們都保有而已的勇氣,人生只要開始,永遠不嫌晚!2022/10/01

2020年創下近百億點擊的陸劇《三十而已》童瑤、江疏影、毛曉彤化身三個不同類型的都會女性,走出無畏前行的人生三十而已!
做女人容易嗎?30歲,這個大眾普遍認為是女人一個分水嶺的年紀,究竟該如何面對與看待何謂三十而立的幸福,甚至是成就,從先前大熱的陸劇《三十而已》以童瑤、江疏影、毛曉彤所飾的顧佳、王漫妮、鍾曉芹等三位不同類型的30歲都市女性角度,在30歲這一重要年齡的節點,遭遇到多重壓力與人生選擇的故事,寫實描述婚姻與愛情、性別的綁架、職場的爭鬥、社會價值的評判等等議題,告訴女孩們什麼是「30歲以前看數量,30歲之後看質量;儀式感,是沒有放棄自己最好的證明!」
  相關資料
《三十而已》給30歲女人的30個正能量金句
形容30歲女人的詞語 - 瑞文網
形容30歲的女人,好詞好句 - 快讀網
形容女人三十歲的成語 - 名言網
形容三十歲女人的美詞 - 百度知道
女人三十PLUS:男人三十而立,女人三十而「慄」?一本書讓妳事業與愛情都兼顧,零壓力享受自己的輕熟時代! 崧燁文化2022出版
2023-02-09 07:08:1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