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頓重建】深水埗婆婆憶嘉頓 只買得起麵包皮、入餐廳要著長衫

【嘉頓重建】深水埗婆婆憶嘉頓 只買得起麵包皮、入餐廳要著長衫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香港人,有誰沒有吃過生命麵包、嘉頓蛋糕? 但原來它們曾幾何時卻是奢侈品:「邊有咁多麵包餅乾食? 我哋係兩餐飯就兩餐飯㗎啦。」在深水埗長大的婆婆說。位於嘉頓中心內的西餐廳和昔日的中餐廳,曾經亦是街坊難得一去的「高級」地方,婆婆說,當年可要穿「骨子」的長衫和高跟鞋才能入內。
嘉頓位於深水埗、共80年歷史的廠房快將重建。但這廠房不但已成為深水埗地標,更見證香港戰後工業起飛,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追求及享受亦繼而改變。我們請來3位在4、50年代出生的深水埗婆婆,聚首以前不捨得去的嘉頓餐廳,回憶嘉頓過去70年來在她們心中的點點滴滴。

我們請來尹倩文(左)、胡渠(中)和王者香(右),3位在4、50年代出生的深水埗婆婆,聚首以前不捨得去的嘉頓餐廳,回憶嘉頓過去70年來在她們心中的點點滴滴。(歐嘉樂攝)
+9

在香港工業正式起飛、公共房屋及社會福利完善前,在香港生活日子艱苦。者香和倩文都是住在石硤尾的窩仔村木屋。她們自小就要幫補家計。王者香14歲就開始在北河街戲院門口賣花生糖,9點半尾場後就會到嘉頓後面的草地清貨。當時大部分的家庭都沒有風扇,一到夏天就有不少人走到空地、草地乘涼,晚上嘉頓後方的草地都是情侶:「佢哋喺度傾計,我喺後面猛嗌『花生花生』,嘈鬼住佢哋。」者香掩嘴笑說。他們為了打發者香就會幫襯,者香幾乎次次都能順利清貨,嘉頓對於她來說是幸運之地:「嚟親哩度都賣晒,好好㗎。」 

西式包餅未普及 「有麵包皮食已經好開心啦」

除了是清貨好地方之外,者香印象最深的就是嘉頓後方賣的隔夜麵包和麵包皮:「1毫子有3、4個隔夜麵包,買返去做早餐。」者香還記得嘉頓的雞尾包賣1毫子,其他地方只賣5仙:「好少嚟買嘅,真係好少嘅。」

【嘉頓重建】生命麵包91年烘焙史 抗日時7天不眠不休產軍用餅乾

餐廳製作三文治飛邊,故留下麵包皮。阿胡的嫲嫲間中才會去嘉頓買:「窮等人家唔係個個人都有麵包食㗎。 我哋食麵包皮已經好開心㗎啦。」者香和阿胡兒時尚且嚐過麵包皮,倩文就沒有食過了:「可能我自己嘅家庭比較簡單,麵包皮我就無食過,嗰陣時最多都係食個菠蘿包。」

阿胡說:「一日係食兩餐,晚餐同午餐㗎咋。食飽就算㗎啦。」那時候生活簡單,但求溫飽,還未對食物營養、衛生有追求。60年代生命麵包推出前,市面上都有方包售賣,俗稱「枕頭包」。後來生命麵包面世,比枕頭包長一倍,而且宣稱加入維他命,阿胡當時覺得很新鮮:「嘩,哩啲都唔知乜嘢嚟㗎。我哋細個無哩樣嘢啊嘛。」 

後來生命麵包面世,比枕頭包長一倍,而且宣稱加入維他命,阿胡當時覺得很新鮮:「嘩,哩啲都唔知乜嘢嚟㗎。我哋細個無哩樣嘢啊嘛。」 (顏寧攝)

雞皮紙袋好矜貴

除了麵包和餅乾屬當時少見,嘉頓產品的包裝同樣令她們留下高級的印象。那時候買不起獨立包裝,多數選擇磅裝、散裝,街邊買東西都是用報紙包或以鹹水草紮著,唯獨嘉頓有雞皮紙袋盛載,者香說雞皮紙袋已經好矜貴,阿胡打趣道:「所以咪貴啲囉!」 

若然紙袋已經很高級,那罐裝又如何?阿胡隨即答:「好難㗎,有錢嗰啲先至會買罐裝㗎。」所以阿胡依然記得兒時收到罐裝禮物的喜悅,曾經有一位老師探望他們一家時,送了罐裝餅和罐裝糖:「好開心㗎,好有錢㗎哩個(老師)!」

「衣衫不整,恕不招待」的嘉頓餐廳 

對街坊來說,除了嘉頓的麵包和餅乾奢侈之外,到嘉頓的西餐廳和酒樓食飯都是相當高級,3個當中只有倩文曾經到過嘉頓的西餐廳:「我喺6、70年代嚟哩度飲杯咖啡都要16蚊㗎。」但平時到冰室飲咖啡只需要「1個幾毫」。 當時20多歲的倩文做工廠女工,月入大約100多元,但因為交了一個做會計師的男朋友,拍拖時請了倩文來:「通常都唔會(自己來),咁鬼貴!」

除了價錢之外,到中、西餐廳亦有衣著要求。雖然「衣衫不整,恕不招待」的告示牌仍然存在,我們今天仍能穿著T恤、牛仔褲內進,當年標準卻是比今天高,阿胡憶述:「嚟哩度飲茶要著得好斯文、好靚,好骨子㗎啲人,唔同我哋草根嗰啲邊捨得著得咁靚。」 

【厭食患者自述】瘦至70磅、14歲停經 藉茹素解困:美的定義很闊

18、19歲的者香平時上班都是唐裝衫褲,第一次去嘉頓酒樓時刻意穿了長衫和高跟鞋:「我仲記得我嗰件係淺藍色花嘅,幾靚㗎。」那時她一直以為是姑姐的生日飯,誰知到後來回家時,媽媽就問:「死妹,嗰個男仔你鍾唔鍾意?」她才知道那是相睇的飯局。可惜那個男生是警察,以前做小販的者香一宜對警察印象負面,所以最終都沒有再發展下去。

她們都是在10多歲的時候,進了工廠做女工,後來開始有了點積蓄,生活亦不如往日匱乏。到了60年代末,阿胡已經開始會去嘉頓酒樓與家人飲茶,70年代,者香已經成家立室,間中會買嘉頓餅乾給子女食:「嗰陣嘉頓最流行啊嘛,我咪買畀佢哋食囉。嗰陣時有啲麵包又係1毫斗零,我都鍾意買比啲仔女一人一個包。」

這三位婆婆由昔日只求兩餐溫飽,到後來開始購買西式餅乾零食,跟家人光顧餐廳。(歐嘉樂攝)

歷史學者:嘉頓見證香港人開始追求品味

這三位婆婆由昔日只求兩餐溫飽,到後來開始購買西式餅乾零食,跟家人光顧餐廳——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李培德教授說,60年代的香港工業起飛,養活了不少家庭,生活亦因此有改善:「嘉頓同香港戰後的發展息息相關。」溫飽以外,人們開始追求品味、品牌、質素,亦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亦證明了60、70年代中產階級的興起。他說,嘉頓掌握到人們對生活追求的轉變上、市場的需要,靈活變動,開始生產大量化,亦開始推出更多種類的產品:「一拉一推,迎合市民追求,造就嘉頓成功,互為因果。」

為何深水埗會出現高級的西餐廳呢?李培德指,大眾未必能負擔和懂得欣賞;比起盈利,嘉頓西餐廳更大的目的是想推廣西方飲食文化:「啲人睇到會想試下,有憧憬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