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的了解越深,越容易做對決策!向 2017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思考|經理人
成功 Success > 決策技術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對人的了解越深,越容易做對決策!向 2017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思考

2018-03-05 採訪‧撰文 楊修

如果你上過基礎的經濟學課程,課本一開始就會告訴你大部分的理論都奠基於「人是理性的」發展而來。它假設人具有前後一致的偏好,會權衡得失,求取最大利益。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 ‧ 塞勒(Richard Thaler)卻挑戰教科書,指出主流經濟學的這個預設不符合實情,甚至違反常理。為了找出貼近真實人性的分析,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人的經濟行為,發展出「行為經濟學(Behavioral Economics)」這個新領域。

塞勒的主張等於是向整個經濟學界宣戰,顛覆了大部分學者對「理性」的信仰,引起學界連番辯論。他的論文指導教授舍溫 ‧ 羅森(Sherwin Rosen)得知他的研究興趣後,還叫他別浪費時間。

回歸學門初衷,研究人的經濟行為

世人認為塞勒離經叛道(他自己也如此自嘲),但真是如此嗎?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指出,追溯古典文獻,其實塞勒的理念,呼應了經濟學的初衷。

18 世紀經濟學初萌芽時,經濟學之父亞當 ‧ 史密斯(Adam Smith)最為人所知的是「市場看不見的手」和「人重視私利」等論點,但他其實在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論》當中,觀察了不同工作場所,也提出過人偏好公平、討厭損失的看法。

在下個世紀,另一位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 ‧ 馬歇爾(Alfred Marshall)的《經濟學原理》如此定義此門學問:研究人的生活,包括一般人怎麼賺取和使用財富。

從史密斯和馬歇爾的論述可知,經濟學最早的發展核心,在於研究「人的經濟行為」,和塞勒的論點並無二致。

當代認為塞勒離經叛道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從 1930 年代起,這門學科引進了數學,透過量化的實證模型,精準刻畫經濟現象。使用嚴謹的數學語言,使接下來幾十年經濟學蓬勃發展。但為了使研究時的資料具備一致性、可供分析,所以廣泛假設人偏好不變,追求效用的「理性假設」。

時間快轉到 1970 年代,塞勒在羅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攻讀博士時,對「理性假設」提出質疑。他的畢業論文〈人命價值幾何?〉的結論刺激他往下追究。

塞勒想用更多元的方式來釐清「人們如何估算人命的價值」,於是設計了問卷詢問受試者兩個意義相同、問法卻不同的問題。

第一是,如果有個地方發生一種致命的罕見疾病,被傳染的機率是 1/1000,身在這個地區的你,願意出多少錢來買這劑解藥?另一個問題是,大學附設醫院的研究人員想製作這個罕見疾病的解藥,需要志願者冒著 1/1000 的感染機率到該地。你覺得最少要拿到多少錢,才願意參加這個研究?

這兩個問題都在問「活命的 1/1000 機率值多少?」照理說,受測者評估的價格應該相去不遠。但是,在第一題裡,大部分的人不願意付出超過 2000 美元;在第二題裡卻認為至少要拿到 50 萬美元才願意參加實驗,甚至許多受試者回答,「無價!給多少錢都不參加。」

理性假設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結果,堅定了塞勒一頭栽進行為經濟學的領域。至此,塞勒的關注焦點從數理邏輯帶回到人的行為上。

馮勃翰分析,不理性的方式有千百種,但人的行為並不是完全沒有規律。塞勒與心理學家丹尼爾 ‧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將人不理性的共通模式整理出來,並藉此預測人們的行為模式,讓塞勒和康納曼分別獲得 2017 年與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綜覽塞勒的行為經濟學,馮勃翰認為大致分為「有限理性」「公平偏好」「缺乏自我控制」三大面向

理性有限,人依據情感做選擇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由 197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賀伯‧賽門(Herbert Simon)首度提出,意思是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完全理性,認為人在做選擇時,可以獲得所有資訊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但真實中的人能力有限,不可能掌握所有訊息、知識,因此不一定能做出利益最大的決策,只能追求有限的理性。而塞勒畢生的研究則是全面性地去理解「人的理性在哪些面向受到限制」,發展出心理帳戶、稟賦效應等概念。

心理帳戶指的是,每個人心中會把預算分成不同的科目,這一筆錢是退休用,另一筆則是出國旅遊。這造成當你需要急用時,為了不想動用某一個帳戶的錢,反而會去向銀行借貸,導致每個月要付的利息,比從自己戶頭提領的更多。心理帳戶的存在,讓人們用更高成本的方式解決開銷的問題。

另外,塞勒與康納曼、傑克 ‧ 柯內許(Jack Knetsch)共同提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指的是在評斷同一樣物品的價值時,人們對於擁有過的東西,會高過不曾擁有過。

美國汽車產業中有項行之有年的 24 小時試開方案。車商鼓勵人們把想買的車開回家過夜一天,開著它去約會、看電影、露營等等。

大部分的人因為擁有過而對它產生了認同感,也享受到帶來的好處,因此心中提高了評價。結果,當顧客跟業務員議價時,因為很想擁有這輛車,業務員不降價還能成交。

塞勒的第二個研究面向,是了解人對公平的偏好。

試想這個情境:大雪過後,很多人想買把鏟子除掉積雪,有家商店因此人滿為患,店長看到這麼多人想買鏟子,因而抬高價格,你認為公平嗎?

塞勒把這道題拿去問一般人及讀 MBA 的學生。82% 的一般人說不公平,18% 認為公平;MBA 學生卻給出相反的答案,76% 說公平,24% 說不公平。

如果從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出發,需求增加、想買的人多因此漲價,是天經地義的事。但這個研究顯示,當消費者認為商家趁火打劫,心中就覺得不公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發災難財的店面,最終被消費者討厭、業績狂跌的原因。

給企業的啟示是,商品定價須兼顧消費者對公平的感受,以累積顧客對企業的忠誠與認同。

最後一個面向是「缺乏自我控制」。

人的內心會分成「計畫者」和「執行者」。計畫者設想長遠方向、美好目標;執行者則會受到短期的誘惑,憑衝動做選擇。舉例來說,明明知道需要存一大筆錢才能退休養老,但因為時間太久而把錢用來現在享受。結果,到了退休卻發現沒錢過後半生。

美國就面臨到退休儲蓄率不夠的狀況,塞勒利用他的研究幫政府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塞勒發現很多人因為「懶惰」而一開始不參加退休方案,要參加的流程非常繁瑣,得先在表格上勾選「要參加」,還要自己計算、決定提撥的百分比,與投入的基金項目。

因此,塞勒調整了「預設值」,從預設不參加改成「參加、每個月存3%、投入預設基金,如果不同意再退出或調整即可。」光是改預設值,就大幅提高參加的比例,從幾乎不參加到幾乎都參加。

接著,預設存款的比例是薪水的 3%,經過計算,平均需要每個月存入薪水的 10~15%,才能存到足夠的退休金養老,只是民眾通常不願意存這麼多錢。 塞勒同時滿足「計畫者和執行者」的需求,推出「明天存更多」方案。

一開始加入退休儲蓄時,每月存 3%,但事先承諾升遷或加薪後,調高儲蓄比率。比方說加薪 10%,每個月從 1 萬變 1 萬 1000 塊,那儲蓄率就增加 3% 或 5%。只要工作時間夠長,儲蓄率可以達到 10%。這個做法讓大部分的人一下就接受。

繼續閱讀 思考術
相關文章
管理 Management > 財務管理
feature picture
經理人

用對方法就能穩健累積財富,投資作家不敗教主陳重銘分享投資理財訣竅

2024-04-16 經理人X將來銀行

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一般人來說,唯有穩健累積資產、持續優化資產配置,才可以兼顧生活品質、支付子女教養費、照護父母身心健康,以及為退休做好準備;在這樣的前提下,基金成為投資的最佳選擇,不僅可以有效規避風險、掌握資本利得,還可以享有股息。對此,靠投資將月薪三萬扭轉成年領百萬股息的不敗教主陳重銘十分認同的說:「基金將成為主流投資標的物,讓投資人可以相對低波動的方式投入台股市場,並且透過不同類型的基金選購優化資產配置。」

經理人

不僅要定期定額申購基金,更要逢低加碼來加速財富滾動

有別於被動型ETF是追蹤指數表現,基金是由基金公司選股,投資人可以從基金成分股決定是否進行申購。在眾多基金商品中,又以成長力道強勁的科技股最值得關注,但因科技股的波動大,必須以定期定額的方式進行申購才能有效規避風險。

「定期定額申購基金確實有助於穩健累積財富,不過,想要大幅提升投資報酬率,必須逢低加碼投資。」至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基金商品,陳重銘提出三大建議:確認成分股(是自己偏好的投資標的物)、該檔基金在過去5年的績效表現,以及挑選不同的基金商品以分散風險,如波動大的科技型基金搭配波動小的民生消費型或配息型基金。「因應年齡與資產的不同,建議投資人動態調整不同類型基金佔比,例如30歲的投資人可以將80%資金放在科技型基金、50歲的投資人則可縮減為60%等。」

選好投資標的物後,接下來的重點是選擇一個好平台。陳重銘認為將來銀行Ap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他說:「無論投資新手還是老手,便利性跟投資成本是大家最關注的兩件事情。」他進一步以將來銀行App理財服務為例解釋,便利性包含平台與基金標的物兩個面向,例如平台是否支援線上申辦服務、易於操作、資訊是否一目了然,以及基金標的物是否多元、滿足資產配置需求等。

「透過將來銀行App的『口袋』功能:一個帳戶同時擁有活儲帳戶與投資帳戶,投資人不用額外開通多個帳戶就可以邊存錢邊投資、即時掌握流動資金與投資績效,藉此不斷修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陳重銘表示,將來銀行不僅提供活儲最高3.5%利率,還支援66次免費跨轉服務,讓投資人可以更好利用資金。

至於在投資成本方面,陳重銘也呼籲投資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是平台是否有收取手續費與信管費,以將來銀行App為例,只要在開幕期間下單,無論是單筆申購或者是定期定額申購基金,該筆交易都能終身0手續費,基金贖回時也不用支付任何信管費用;其次是平台提供的基金標的物夠多元、可以滿足不同階段的投資需求。「以將來銀行App為例,透過跟多家知名基金公司合作的方式,可以滿足投資人對高股息、多重收益、印度發展、科技趨勢等投資主題的需求,更好配置與滾動財富。」陳重銘如是說道。

除了標的物、平台,加值服務也有助於提升投資理財成效

除了因應市場趨勢擴展基金標的物,以及因應投資人需求完善平台功能,陳重銘認為,獨家的加值服務與優惠活動也有助於吸引更多元的投資者,以及培養正確的投資理財觀念。舉例來說,透過將來銀行App理財服務首創的「禮物卡」功能,投資人可以一鍵發送啟動金給親友、讓其即早展開投資理財、享受時間複利帶來的資產放大效果。「越早展開穩健投資理財,享受到的時間複利綜效越高,透過將來銀行App的『禮物卡』功能,可以鼓勵我的小孩、家人邁出第一步,擴大投資綜效。」

經理人

為了進一步吸引年輕、精打細算等不同族群的青睞,將來銀行App推出升等禮與會員禮給客戶:首先,只要在活動期間開立投資帳戶成為財管會員,確保投資帳戶的月平均資產在一萬元以上,下個月即可領取200N點,此外依照投資帳戶資產總額的不同,提供月月最高抽10萬N點與加碼季抽5萬元雄獅旅遊金等優惠活動。對此,陳重銘認為:「根據金管會釋出的調查,年輕投資族群持續增加,因此,多元優惠吸引投資人青睞、留住與使用,創造投資人、基金公司與平台的共贏。」

經理人

總的來說,將來銀行App雖然是理財服務的後進者,但一步一腳印,穩扎穩打的完善產品多樣性、強化平台功能,以及提供獨特創新服務與優惠活動,目標是讓全齡消費者可以輕鬆展開或持續優化投資理財策略,創造投資人、基金公司、將來銀行等理財生態圈的共贏。

如欲更進一步了解將來商業銀行財富管理服務,請點選連結(https://nxb.tw/5sc9ex/)了解更多

[本文由經理人整合行銷部與將來銀行共同製作]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