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健康假、語言保存到國防安全──兒少代表「政績」多元、成熟,也成中國拉攏對象 - 節目 - Rti 中央廣播電臺
close
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
:::

從心理健康假、語言保存到國防安全──兒少代表「政績」多元、成熟,也成中國拉攏對象

  • 播出時間: 2023-12-22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粵語
兒少代表主要提案
少年報導者‧誰來讀新聞|粵語
(主圖)兒少代表的提案主題相當多元,除了校園內部問題,也關心公共事務。圖為今年(2023)新北市兒少代表10週年成果展,展出新北市兒少代表關注的議題。(圖像經後製設計處理,攝影/余志偉;設計/黃禹禛)

台灣推動「兒少代表」參與政策已10年,兒少代表提案關注的議題漸趨多元,部分提案已獲政府採用成為政策。有了兒少代表參與發聲,國家政策決策過程逐漸改變中。累積「參政」經歷的兒少代表,不僅成為未來台灣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才庫,甚至也成為中國今年(2023)定調兩岸「大交流年」重點鎖定與經營的青年交流團對象。


近幾年來,兒少代表關注議題時,在提案的品質、表達的方式,都有明顯的進步,這些經驗兒少代表又能帶回去地方和自己的學校、社團,讓台灣的兒少成為公共事務發展重要的一環。而許多提案不只受到社會關注,也實際造成了政策的改變,例如「心理健康假」和「改善校園申訴管道」都是成功的出擊。

成功出擊:促成心理健康假、改善校園申訴措施

台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受重視,而且有愈來愈多中小學生也需要心理輔導諮商。台南市兒少代表梁朝勛,就讀台南二中時於2021年在市府兒少權益諮詢會議提出高中以下學校「心理健康假」構想,2022年再與多位中央兒少代表於行政院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簡稱行政院兒權小組)提案,獲政院決議要求教育部研議准假準則。

提案的兒少代表指出,從小到大,都看到有同學因壓力累積而自我傷害,卻因背負「心理有問題」的汙名標籤,不知如何尋求協助資源,連請假都有困難。

兒少代表提案規劃的心理健康假,適用於心理不適,但還沒嚴重到必須就診的學生,請假時不需檢附就醫證明,並比照病假、生理假,不列入出缺勤和學業成績,且為顧慮隱私權,也鼓勵學校運用線上請假系統。

這個提案獲得很多迴響,有些兒少代表也在各縣市的兒少權益諮詢會議表達類似需求。行政院和教育部同表支持,2023年起,許多大學校院開始試辦心理健康假,教育部正規劃未來也適用於高中以下學校。

此外,兒少代表也多次提案,要求改善校園事件處理及申訴措施。兒少代表們蒐集了很多真實案例,證實申訴存在許多障礙,相關部會檢視政策漏洞,最後教育部2023年6月修訂的《國民教育法》,就因此強化多項學生權益的救濟方式,包括學生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或實際照顧者,代為向學校提出申訴,不服學校申訴決定時,也可以向主管機關提出再申訴。

兒少代表提案關注的議題還包括兒少自殺率、網路霸凌、觸法兒少的安置與銜接等。多數提案在中央提出討論後的決議,目前是由相關部門「列管」或「研商」。

意外風波:全民國防提案遭扭曲

然而,許多提案無法一蹴而成,有的提案雖引起高度注意,甚至有意外風波,考驗兒少代表的毅力和抗壓性。

台北市的兒少代表黃佩琪,就讀台北市華江高中高二時曾提案,關切被性剝削兒少在安置機構的輔導機制,以及如何從機構復學。提案討論後雖沒通過,但後來有其他兒少代表在向衛福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委員會議(簡稱衛福部兒權小組)提案時,也會持續關注類似議題,接力發聲。

俄侵烏戰爭後,看到數百萬烏克蘭兒童因戰爭流離失所,當時就讀雲林縣正心高中的陳名謙和台東縣育仁高中的江瑜庭,2022年10月在行政院兒權小組提案,建議在中小學加強全民國防,兒少也應學習如何更好的防災或參與救災,包括上學期間若遇到空襲,學生如何撤離?撤離動線如何規劃?這些措施也應讓兒少參與討論。

此案獲國防部接受列管,同意讓兒少有機會參與討論,卻意外引發爭議,部分在野黨政治人物批評是要「訓練娃娃兵上戰場」,更質疑兒少代表參與制度的正當性。經媒體報導後,有網友「肉搜」提案學生的名字和學校,在提案學生的社群媒體留言謾罵。

提案的江瑜庭如今回述說,當時很難過,情緒差一點崩潰,「為了選舉和博聲量的政治目的,故意抹黑我們的提案內容,許多媒體不加求證就大幅引述那些被曲解的新聞。」提案的兒少代表們還因此想辦法召開記者會,再次發聲說明提案內容。

從自身出發:推動「金門話」鄉土課程、為視障生爭取電子書

至於各縣市兒少代表在地方政府的提案,目前多與校園生活有關,例如高雄市兒少代表的近年提案,包括落實課後輔導自由選擇權、段考補考成績統一化、調整學校張貼升學榜單形式、將兒少需求納入高雄市運動場館規畫、改善高雄市青少年打工權益等。

比較特別的是,金門縣兒少代表、台北大學一年級蔡其曄等人今年最新的提案,是要保存獨特的「金門話」,並向縣政府建議,為避免金門高中職又落後台灣其他縣市,積極向教育部、文化部等相關單位溝通,先暫時鬆綁金門地區師資檢定規定,也讓高中職「金門話」本土語言順利開課。

有些提案是「從自己的問題出發」。今年剛出任台北市兒少代表、就讀松山高中二年級的邱榮彥,本身是視障生,視力只有0.02,他說,因視障需要倚賴電子書朗讀,但他從國中到高中一路念上來,常遇到教科書跟考卷的電子版要晚1~4週才會拿到,讓他常得私下拜託老師或請父母報讀。因此,他想從源頭來解決這件事,也幫助其他視障生,打算提案建議教育局可以訂定申請教科書電子書的標準作業流程。

另一位台北市兒少代表、在家自學的高三生李嘉瑩,從小父母離異,後來成為同志家庭的小孩,歷經許多內心世界的痛苦與轉折,剛好媽媽從事心理諮商相關工作,激起她想成為兒少代表,倡議政府重視自學生心理輔導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她向北市府提案,希望北市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能對在家自學生設立輔導室。

擔任兒少代表之後,許多人選擇進入公共行政科系

行政院兒權小組召集人林萬億向《少年報導者》表示,兒少代表機制推動以來,最重要的價值是讓政府部門學習聽兒少的聲音,這對政府官僚體系非常重要。參與會議的民間團體成人代表和不同專家學者代表,也都需學習傾聽兒少的聲音,了解兒少關切的問題以及兒少的需求。

另一層價值,兒少代表們也透過自我、同儕學習,了解如何參與公共事務。從諮詢相關專家、研究,再到決策,透過這個機制,關心超出他們原本學習經驗、生命經驗之外的議題。

長期推動兒少公共事務參與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理事長林月琴也觀察,近年來兒少提案內容的論述與對話能力有明顯成長,也知道用什麼方法和管道去尋求改變,例如知道主動約政務委員,以爭取兒少代表大會的提案能被行政院列管追蹤。

兒少代表在經歷公共事務後,其中有不少人在高中畢業後,參與大學公共事務或就讀相關科系。金門縣金門高中畢業的蔡其曄後來就讀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今年擔任兒少代表大會議程總召的曾令鴻從屏東縣東港高中畢業後,就讀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台南二中畢業的梁朝勛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台東縣育仁高中畢業的江瑜庭以特殊選才管道,進入清華大學不分系實驗教育方案學士班,台北市華江高中畢業的黃佩琪就讀成功大學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

有些兒少代表最後自發成立延續性組織,例如桃園市多位兒少代表籌備近1年「桃湛公民培力協會」,今年8月正式成立,將投入兒少代表的培力工作。

政治與倡議的未來接班人,中國也積極拉攏

歷經表意與提案的實戰訓練,兒少代表不僅是極具潛力的台灣社會倡議、公共事務的未來人才庫,甚至成為了中國積極「經營」和「拉攏」的對象。

中國在COVID-19疫情解禁後,將今年定為兩岸「大交流年」,以各種暑期交流團鎖定台灣青年「首來族」,招攬範圍擴展到台灣為兒童及少年發聲的兒少代表上。

也有兒少代表在兩岸中遊走,試圖建立人脈,為兒少政策倡議尋求資源。今年11月1日成立的「中華兒童及青年協會」(簡稱中華兒青)是其中代表之一,擁有30名橫跨兩岸的台灣青年成員。

中華兒青協會創辦人鄭胤宏,曾任台北市兒少代表及教育部國教署青少年諮詢代表,以特殊選才管道進入清華大學不分系實驗教育方案學士班,目前大三。他提供給《少年報導者》的中華兒青章程裡,記載著協會工作的三大目標:促進兩岸和平交流、保障兒童及青年權利、推動兒童及青年參與公共事務。

該協會將組織分為「兩岸部」、「兒童部」與「青年部」,邀約成員對象約有半數居住於台灣,其中包含隸屬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兒少代表;另外半數成員則是在中國成長、就學的台灣青年,分布在福建、河南、蘇浙、兩湖、京津冀,就讀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廈門大學等,年齡從大學生到博士生不等,多有各校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簡稱台生會)會長或其他幹部等經歷。
鄭胤宏高中讀了3所學校,原來在台北市政大附中讀了1年半,因媽媽去上海工作,轉到上海台商子女學校讀了半年,又因COVID-19疫情轉回新北市及人高中讀1年。大二時曾到中國北京大學當交換學生1學期,鄭胤宏更加密切關注兩岸問題。

鄭胤宏表示,包含他自己在內,多名成員都是兩岸交流活動的常客,今年就參與了廈門舉辦的「海峽論壇」、聚焦經濟文化交流的「重慶台灣週」等等,不管是以個人還是協會名義,他們都是代表台灣年輕一代參與活動,協會不接受任何政黨捐款,也與政治無關,只是單純想從青年的角度推動兩岸兒青議題交流與和平發展。

會成立協會,也是因為兩岸政治現實的困境。鄭胤宏解釋,過去他作為台北市兒少代表,在轉赴上海台商學校讀書時,因沒辦法參與會議,兒少代表的工作隨即中斷,更有同學就讀的中國大學沒有在教育部的學歷認證裡,體制上也沒有申訴管道,「這些都讓在中國的台灣學生權益受損,因此協會的任務就是代替他們發聲。」

鄭胤宏擔任國教署諮詢代表時,曾向教育部提了30多個議案,包括修改國民中小學評量準則、建議考試次數減量,他說:「小一1學期段考3次,有必要嗎?」他指出,中國在2021年推出名為「雙減」的教育政策,規範小一、小二禁止紙筆測驗,小三到國三1學期只考1次期末考,禁止各校自行組織跨校性、跨省市的聯合模擬考試,以減少學生的考試負擔,他認為在這個部分上,中國做得比台灣好。

其實中國1990年就簽署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Children, CRC)並正式成為締約國,比台灣更早。不過,中國上一次履約狀況在2013年由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進行審議,報告顯示仍有很多問題。

根據聯合國當時的審議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在國家兒童發展計畫的預算撥款和資金不足,而且政府持續不斷威脅、騷擾、強迫失蹤和逮捕異議人士和非政府組織,導致人權維護者和記者報導中國侵犯兒童權利行為的範圍有限,也無法提供可靠和全面的統計數據以供評判,建議中國改善。至今是否改善,要等到數年後履約狀況再次被攤在陽光下檢驗,才會透明。

《少年報導者》問及推動兩岸交流時,會不會因此在認同上偏向中國,或是被中國吸收轉而為對岸發聲?鄭胤宏則說,台灣仍有許多優勢,在交流過程中,「台灣應更有信心,我們的人才不會被搶走。」

節目主持人

相關留言